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反身性實踐:設計人類學的一種方法論

2023-09-08 08:58:46朱文濤通訊作者
藝術設計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設計

朱文濤 魏 潔(通訊作者)

人類學(anthropology)與設計學(design studies)有著互為滲透的研究領域,但兩者又有著完全不同的學科定位,兩者的交集是否就是“設計人類學(Design Anthropology),又如何界定其交集領域,這一問題一直爭論不休。2012年,丹麥設計人類學家溫迪·甘恩(Wendy Gunn)試圖以三個層次廓清兩門學科交集關系之整體面貌①:其一是歸屬于人類學的dA /Anthropology of design (小寫的設計,大寫的人類學),設計成為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其理論貢獻主要在人類學;其二是歸屬設計學的Da / anthropology for Design (大寫的設計,小寫的人類學),人類學為設計服務,應用人類學方法貢獻于設計學;其三是DA/Design Anthropology(大寫的設計,大寫的人類學),強調兩個學科并重之關系,將兩個學科的知識與目標形成整合。

甘恩的分類將設計人類學(DA)確立為一個新興的獨立學科,在此設計學與人類學相互呼應,平等對話與融合,日漸被學界接受。近來國內學者張朵朵對這一學科譜系進行詳細梳理,提出設計人類學已呈現一種“超學科(Trransdiscipline)”的趨勢與共識②。由此進一步探討的關鍵問題是:設計人類學(DA)究竟具有怎樣的認知目標與框架,能夠讓“設計學”與“人類學”平等并重的對話,又融合在一起,形成獨立的學科形態?作為一種“超學科”,其又有著怎樣特定的方法理論與原則,能夠系統指導具體實踐?這些問題正是本文試圖探討之主旨。

一、設計人類學的本體論:一種反身性的知識風格

設計人類學以新興學科的面目出現,意味著形成更具更新意義的知識生產,丹麥人類學家托恩·奧托(Ton Otto)和設計學者蕾切爾·夏洛特·史密斯(Rachel Charlotte Smith)提出設計人類學具有一種獨特的“知識風格(style of knowing)”,得到廣泛關注。“風格”一詞,來自加拿大哲學家伊恩·哈金(Lan Hacking,1936~2023)用來評判某一領域是否引入“新鮮之物”,形成新的知識生產方式。③“知識風格”的形成條件:一是出現“外在”新內容,包括對象的新類型、判斷證據的新方法;二是具有“內在”的穩定模式和規律,發展形成本體論、認識論的新空間。

奧托認為設計人類學引入的“新鮮之物”來自人類學和設計實踐的實驗性整合,包括參與式的田野工作、反思與行動的循環、互動游戲與情境表演的工具,各方關系的協同合作產生概念與原型等,新的實踐內容指向一種新興的理論范式。

我們還可以從學科“內在”的本體論去認識其知識生產方式。設計人類學(AD)要求設計學和人類學兩端并重,邏輯上就需要與兩門學科各自理論傳統形成差異,才能體現設計人類學本身風格。不少學者分別從人類學和設計學各自立場出發,來分析AD與兩者傳統之明顯差異,并產生兩種不同看法。從這兩種聲音中,我們可以進一步對設計人類學的本質進行思考。

第一種是以英國科技人類學家露西·薩奇曼(Lucy Suchman)為代表,她批評設計界普遍存在過于樂觀和高估自己的創新與變革方法。她認為人類學批判性傳統和潛力應該遷移進入設計和技術創新世界中,以分析現代社會變革的特定模式。她曾明確提出,設計對于人類學而言是有問題的對象,需要建立一種“批判性設計人類學”④。

第二種是以美國社會人類學家喬治·馬庫斯(George Marcus)和英國人類學家蒂姆·英戈爾德(Tim Ingold)為代表,他們認為應該通過設計學來改造人類學,反思人類學的傳統。人類學也從當下的、過去的洞察轉向一種面向未來價值。英戈爾德將設計人類學視為一種“設計學意義的人類學”⑤,也是設計學的實踐介入而形成人類學的自我批判。

無論是“人類學改造設計學”,還是“設計學改造人類學”,都體現兩者是通過對方進行自我反思的實踐,設計人類學的實踐認知,產生于人類學與設計學互動的自我批判。我們可以進一步明確兩者互為對象、互為改造的關系是一種“反身性實踐”的穩定模式,以區別于傳統人類學和設計學的理論體系,形成獨特的知識風格(圖1)。

圖1:設計人類學學科“獨立性”之反身關系

如何理解“反身性”?“反身性”一詞譯自英文“reflexivity”,其本意是“反向彎曲”,在現代人文社科領域中成為常見術語概念,具有“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或“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的含義,但與一般的反思(reflection)有所差異,是涵蓋更具結構性的一種自我反思活動⑥。瑞典管理學家馬茨·艾爾維森(Mats Alvesson)認為:反思研究是從某一支配性層次對其他層次進行反思;而反身性研究是一種“元理論的反思”,指兩個或多個層次之間的彼此相互影響、轉化或批判,而不讓其中任何一個方面處于支配地位。⑦

理解“反身性”概念在于兩點關鍵:一是“自反”,強調原有正向結構的反向投射,比如從“他者”理解“自我”,以“手段”去認識“目標”;二是“循環”,反向與正向結構形成一種動態張力關系,構成不斷循環過程,例如從“客體”影響“主體”再反饋到“客體”。這一相對主義的動態知識框架,有助人們探索社會生活中個體行動與整體社會結構、主體與客體之間,歷史與現實之間深刻而復雜的內在關聯。 反身關系是對設計人類學學科的本體認知,根植于人類學與設計學的相互指涉和反思,并體現在具體實踐活動中。

甘恩分析歐洲的設計人類學趨勢,提出五個關鍵詞:呼應(Correspondence)、重建框架(Reframing)、用戶即生產者(User-cum-Producer)、對未來反思(Reflecting-0n-Future)、重在過程(Finishing is Never Finished)。這五點更為具體的體現“反身性實踐”的特征。

首先,“呼應”與“重建框架”強調的是兩個學科之間互為呼應,以反身性來突破原先路徑重建框架。人類學的田野工作成為探索設計問題的場域,設計學的實踐干預成為人類學對社會關系的重新理解。

其次,“用戶即生產者”體現的是設計人類學中主客體的反身性。設計研究者以參與式觀察方式進入現場,主體身份轉變為用戶客體,通過參與式設計,用戶客體也成為設計的主體。

再次,“對未來反思”體現時空延展中的反身性。設計學是未來導向,人類學長于解釋過去,設計人類學是通過對過去的詮釋建立行動未來的可能。正如甘恩所言,設計人類學“在塑造未來的過程中,我們喚起了使這個未來成為可能的過去”⑧。

最后,“重在過程”有著更為豐富的反身性內涵。20世紀后期,科學知識社會學(SSK)中的反身性批判思潮,解構了一個“絕對客觀性結果”的科學技術,發現了一個“相對主體化過程”的科學技術的歷史。⑨技術與社會相互建構的反身性批判思潮,啟動設計人類學由“結果”向“過程”的轉向,設計不再僅僅視為“物”的結果,而是其與環境條件不斷反饋的“行動”的過程。

“反身性實踐”是五個特征共同體現的知識風格,也實現設計學與人類學的并重融合。我們由此進一步將設計人類學分為主體、概念和行動三個反身性的循環實踐環節(圖2):

一是主體的反身性:研究者在具身場域的參與中轉變主體身份,建立人類學的設計觀察。

二是概念的反身性:以過去和未來的視野延展、多元的權力或多邊的利益關系,對現有設計概念進行反思。

三是行動的反身性:以設計經驗與過程對關系結構持續干預,實踐新的人類學場域。

主體形成概念發起行動,行動又改造主體,三個環節循環延續,建構起人類學與設計學嵌合呼應的動態結構。“反身性實踐”是對設計人類學的本體認識,也成為一種可操作實踐的方法論。

二、主體的反身性:設計者亦是使用者

人類學田野工作與扎根理論(Grounded Theory)相關,強調研究者在研究前不應進行任何目的與理論假設,而直接進行實地觀察和收集,建立對文化復雜關系的全貌認識。如果以設計目標來主導田野工作的效率或是設計者只通過提供的民族志進行決策,往往很難避免主體視角的固化,從而缺乏對文化全貌觀的反思。

主體反身性為“設計民族志”提供了新視野。法國社會學家皮厄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對主體的反身性研究的要求是“嵌入”和“習慣”,研究者被認為是“嵌入”社群中的,在競爭與權力的特定關系中形成群體行為的“習慣”⑩。 薩奇曼以此在設計人類學中引入“情境行為”(situtated action)這一概念?,情境行為不僅塑造個人的感官與主體經驗,而且在彼此之間形成的主體間性的經驗。設計者就不能將田野工作交給人類學家,而是應該與人類學家共同協作進入場域中進行觀察。

扎根理論的另一種理論來源符號互動論,其核心討論的問題就是“自我概念(self concept)”,主體從根本上說是在符號的互動過程中產生自我的意義,從而在田野工作中建立對主體的反思。英戈爾德提出更為具體設計人類學的“主體管理”方案?。將用戶定義為始終自主發展技能、以不同方式構思與設計的從事者,通過挑戰消費的用戶概念重建設計與生產的主體性。

設計人類學的主體反身性有兩種實踐方式:一是進入田野中的“參與式觀察”;二是以民族志的材料對場景進行模擬重建,進一步完成主體間性的“視域融合”。

1、田野中的參與式觀察

“參與式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是設計人類學田野工作的首要方法。研究者密切的參與到特定人群的生活場域中,在感知與互動中與他們建立親密的關系。這一方法根植于梅洛-龐蒂的具身觀念:我們的認知來自具身的經驗,讓身體變成了“我”。

“參與式觀察”不再是主體凝視對象的觀察,而是主體成為客體的反身性自我觀察,這需要研究者在群體里找到某個角色身份,逐漸學會以這一角色身份去觀察和感受事物,讓研究者成為學習者,被研究對象所教導和塑造。參與式觀察的學習過程與記錄描述為目的的民族志有了根本差異,發展出對設計反思的潛力。

南丹麥大學的凱爾·基爾伯恩博士(Kyle Kilbourn)將病人作為醫護實踐的開發者,提供一個醫學場域中進行參與式觀察的設計案例?。對慢性醫護更感興趣的并非醫護而是病人,設計研究者不再將自己代入醫護視角,而是作為病人去思考如何改善醫護設計,病人會更細致的體察透析機的“嘩嘩”聲,或是在自己手臂上找到靜脈,對血糖保持敏感等等,這種自我身體的意識定義了醫護中最應關注到的設計痛點。參與式觀察讓人們意識到內化體驗中的創新潛力,醫護設計在于形成主體內化的過程,而非對象化的系統創新。

2、情境模擬的視域融合

設計人類學還需要情境模擬的“工具箱(toolkit)”來促進田野工作成為設計行動的有效資源。基爾伯恩提出三種工具?:第一種是“知覺同步”(perceptual synthesis)。成員們對田野工作的視覺及非文本材料進行挑選、串聯和解釋,重回場景中共同關注到關鍵和特定行動,轉化為具體的立場;第二種是“經驗并置”(experience juxtaposing)。回憶場景中的角色和經驗,并與當下經驗進行并置比較,思考場域如何塑造人們的潛在經驗;第三種工具是“潛在關系”(potential relationing)。模擬場景布置角色表演的舞臺,通過合作性的戲劇表演建立場景中的潛在關系,展現一個凝聚矛盾的敘事,突出了事件的社會性,成為設計機會的框架。

丹麥學者喬西姆·哈爾斯(Joachim Halse)在一個關于廢物處理的設計項目中,就采用這三種工具的整合?。研究團隊在工作坊中對田野調查的現場照片、草圖和視頻進行整理,模擬再現購物中心的日常節奏與發生的故事,然后通過游戲讓所有參與者對材料進行重新敘述和經驗連接,最后通過六個玩偶來扮演角色拍成故事視頻,展示團隊對未來廢物處理實踐的想法如何隨著時間推移對特定人群的行為和思想產生影響。

設計人類學的工具箱讓田野工作經驗與潛在的概念思考重建連接,目的是讓團隊的視角更加凝聚,建立不同參與主體之間“視域的融合”。正如德國哲學家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認為“理解”不是主體對客體的認識,不同的研究者與研究對象都有各自的視域,理解的達成是不同主體通過互動實現視域融合的目標。

三、概念的反身性:時空維度的結構關系

設計學與人類學的融合,還在于形成連續的“時空”維度。設計人類學的目光是移向未來的,但對過去的探討成為未來的關鍵部分。從過去到未來更廣闊的時間跨度,避免了設計實踐的淺薄和短視,如薩奇曼所說,這是一種對設計師“狂妄”的抵消?。

岡恩進一步明確:“設計人類學關注的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三者之間建立部分聯系,你現在所做的即是過去的一個愿景,以便向未來邁進。?”如果我們對過去的認知來自詮釋與分析者的視角,當下的研究則是挑戰和批判者,未來的導向則視為實踐和建設者,那設計人類學的任務就位于實踐者、挑戰者和詮釋者的交叉框架中。解釋提供批判,批判產生實踐,實踐形成解釋,在三者的多重反身關系中逐漸創構設計概念。

設計人類學針對時間維度變化的同時,也明確對應變化的研究對象即是空間維度的結構性關系,就是社會場域中人與人,人與物在空間中如何組織起來運作的關系,是由權力、利益、權利與道德等各種內在力量所維系。設計活動以具體的物化方式干預或改造這種關系,人類學又隨時對設計所干預的關系進行觀察和解釋。由此,設計置于行動的社會語境中,并保持一種“特異性”(specific constructs )的文化批判和反思。英國設計人類學家亞當·德蘭贊(Adam Drazin)就對此專門探討,他認為設計概念具有時空維度的反身性,作為一種流變存在,來自社會文化生活各種關系的反復“震蕩”,因而,他將設計概念定義為“具有特定物質和時間屬性的文化特異性的建構”?。

設計人類學對社會關系的“震蕩”,來自建構設計概念的物質性與批判性,這需要設計師與人類學的協同,以“內在”(特殊)與“外在”(普遍)的解釋方式作為基礎。從“內在”揭露人們潛在的互動關系與運作,其反映的不是一種宏大敘事,是在日常細微的物質生活中呈現。當認清關系結構之后,人類學家需要跳出原生視角,以“外在”普遍意義的結構主義對關系本質進行剖析,從中對利益可持續、利益相關者、階層、性別、族群等政治權力關系建立反思,以發展設計概念對結構

1、多方利益的未來分析

關系結構中,普遍關注的是對經濟利益的考量,一個產品以商品形式變成人們的物品的過程中,在成本與收益上有著更多方利益關聯,除了技術、銷售、產業、服務、經營、出版等上下游市場利益方,還外溢形成消費、社交、輿論、環境等相關社會利益。正如德國哲學家狄奧多·阿多諾(Theodor Adorno,1903~1969)曾提醒過:產品的設計(design of a product)與產品中的設計(design in a product)密切相關。?意思是設計活動不只在產品制造本身,而是在產品整個生命周期中,不同環節與情境的利益關系都可以對產品提出相應設計要求。

設計人類學更為重視經濟與道德關系的利益平衡,通過深入在地社群或小型經濟團體進行田野觀察,對現有規模化的市場機制進行反思,探索適應當地環境更具道德價值的互惠經濟形態。例如在全球化農業經濟的商品鏈中,依賴遙遠市場的小農常常暴露在更大風險之中,設計人類學家就在關注小農經濟關系的公平貿易,提出“倫理消費”的訴求,以可持續性、人文價值的公共利益為考量,利用設計增加倫理的市場附加值,推動當地人們選擇購買小農商品,建立起互惠性的道義經濟。臺灣一家“生態綠”社會企業選擇當地的“咖啡”資源,以“公平貿易的咖啡館“為設計概念,為經營者和消費者提供更好的信譽價值,讓小農、廠商、消費者和當地環境之間形成一種永續正向循環的利益鏈。?

2、權力結構的當下反思

設計人類學關注到后殖民主義等深層隱秘的文化權力結構。澳洲設計人類學家唐瑞宜(Elizabeth “Dori” Tunstall)是全球第一位設計學院的黑人院長,她批判IDEO等公司仍遵循西方設計創新的霸權模式,試圖以設計人類學來建構一種去殖民化的方法論、以一個原住民數字化藝術項目來踐行這些原則。澳洲原住民的藝術市場中,經營者、買家和觀眾都在不平等語境下對原住民的視覺語言進行挪用,這種商業化也是對原住藝術家的剝削。她通過數字技術將原住民的故事敘述嵌入他們的藝術中,并活化為社區群體的一種文化紐帶。?這一項目通過新的技術和服務將審美對象重新回到前工業化的社會角色,利益最大化的返還到原住民創作者及其原生的社會土壤。

性別權力平等也是常見的設計人類學探討的關系議題。女性主義盡管有著各種認識,但核心觀點仍具有一致性,就是認為性別(Gender)是一種社會權力關系,而對所謂“性別”本質主義有著強烈批判意識。設計人類學在各種社會場景中不斷發現性別政治與刻板偏見,從而發展出設計概念對主導的性別結構進行挑戰。瑞典設計學者卡琳·恩伯格(Karin Ehrnberger)長期對此進行研究,在TEDx大會上,她通過對兩種常見的家用工具電器—電鉆和攪拌機的產品語意與使用情境的分析,展現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的性別表演,形成強化刻板性別關系的力量。她進一步通過對婦科檢查椅的不合理設計形成“男科檢查椅”的設計概念,?這一奇特的產品揭示的是醫學檢查中普遍隱藏的性別與階級關系。

四、行動的反身性:設計的過程與翻轉

設計人類學還提出對設計手段與目標、過程與結果的反身性思考。蒂姆·英戈爾德(Tim Ingold)說過“作為事物的創造者和發明者,設計師其實就是一個騙子”?,這一斷言雖然聳動,卻也讓我們重新思考設計的主體、目標和手段。他所言之意是:設計并不只是尋常認知中由設計師提出完美的目標來創造新事物,實際上設計是由任何人以即時性目的所進行的不斷積累的探索手段。

英戈爾德進一步以科學思想史上曾經出現的“智能設計論”與“生物進化論”的爭論對此進行類比解釋。西方學者曾困惑于像眼睛這樣復雜器官是如何形成的,因而提出“智能設計論”,認為有一位萬能造物主設定好完美目標以理性智能的手段,才能設計出如此精密的作品;而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卻恰恰相反,其認為沒有設定好的目標和萬能的設計者,任何復雜生命體都是在不斷適應性的變異積累中演化形成。“進化”在科學上戰勝了似乎更符合“常識”的“智能設計”,這帶給我們對“設計”同樣的反思。不僅設計活動不應被精英化的“設計師”所壟斷,同時也不應該試圖把設計與制造進行區別,認為設計者設定形式目標,而制造者負責工藝手段 。“設計”活動是如同適應演化一般,是在物質環境中利用靈活的實踐優勢不斷干預的過程。

設計人類學的研究視野中,設計不再是展現“藍圖式”的目標導向,而是不斷展現即興創作的手段。設計行為還原到生活實踐中,也帶來對設計過程與結果的反身性思考,設計如果不再以工業化導向為“結果”,也就被視為人與環境多樣化塑造的“過程”。設計問題是邊“做”邊“解決”,通過目標和手段相互調整、更替和轉化來完成。

設計人類學對傳統設計機制的反身性探討,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強調實踐的過程和行為的參與。設計不以物質實現為結果,而是以物質干預人們的行為過程,讓更多人即興參與共同創新,以推動社會連接與行動能力;二是對設計精英主義的翻轉。設計雖然需要專業性和職業化,但不意味著精英壟斷設計權力,設計也是由下而上的行動主義,注重具體經驗和地方知識,以文化內部的視界聚集行動者的利益,對精英與權力者的現有模式進行挑戰和翻轉。

1、參與式行動設計

以人類學的反身視角,設計被視為一種持續的動態過程,從中反映出對于經驗的敏銳度和即興能力,這一特征充分體現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最早探索的“參與式設計”(participatory design)中。南丹麥大學的森德堡研究中心(SPIRE)由大學學科、設計團隊和工商企業組織形成,一直是參與式創新設計的典范。參與式設計項目挑戰了設計的傳統角色與機制,強調了兩種設計參與方式:用戶驅動的參與多方協作的參與。

南丹麥大學的梅特·吉斯萊夫·凱耶斯加德(Mette Gislev Kj?rsgaard)研究如何重新審視游戲設計中的用戶參與。她曾作為重要成員開展一項“身體游戲”的設計項目,應對日益顯著的兒童肥胖問題。她通過對游戲發生的田野調查材料,反思現代游戲的公式化機制,認為應將兒童理解為“游戲的設計師”而不只是“游戲的消費者”,游樂場不是游戲程式的集合,而是提供更多的開放性的反饋。?參與式設計的游樂場在于支持兒童在自主游戲中的開發行動,成為一個表演和發展游戲活動的平臺。同時,設計團隊中不同背景的參與者,也讓設計師放棄一些控制權,重構設計團隊與用戶的關系。SPIRE研究中心沒有用規定性的創新方案來結束設計過程,設計原型也是不完整的,旨在作為即興發展的推動者,對復雜生活場景保持一個持續活躍的設計合作過程。

2、由下至上的設計翻轉

設計人類學以反身性實踐發掘設計轉型的潛力,帶來設計概念、實踐、話語與權力傳統結構的翻轉,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對設計行為的重新認識,設計不再視為邏輯完整的理性構想,而來自身體經驗與物質感官,是即興、拼貼等介入與干預的過程;二是對設計主導權的翻轉,設計權不應由政府和精英所壟斷,情境中的民眾應具有普遍意義的設計自覺,成為一種爭取權利的行動。

美國設計師杰米·華萊士(Jamie Wallace)通過對設計行為的人類學觀察,看到設計活動有著完全不同于工程、藝術和科學的實踐方式,他將設計行為的細節過程以一種“材料樂譜”(material score)的符號形式記錄下來,從中發現設計并不是發生在設計師頭腦中純粹的思考與認知過程,而是大量依賴物品接觸以及身體經驗與技能的參與?。以人工制品為中介的關聯與轉換是設計創新的潛力,這也翻轉了設計是由觀念、思想意識出發,構思藍圖到物質實現由上而下的結果。設計學與人類學一樣來自大量經驗和物質接觸,是自下而上物質交互與即興的過程。

設計理性功能主義傳統維系著政府、產業與專家具有自上而下設計主導權,而這將在設計人類學中得到翻轉。美國人類學家阿圖羅·艾斯科巴爾(Arturo Escobar)以人類學的想象重新探討設計的本體性(Ontological Design),以人為中心的設計自覺,讓每個人都成為設計者,自下而上的行動主義中的公共意識與權利抗爭,推動設計權力的轉型。?官方主導公共環境的設計模式長期盛行,然而行政決策不僅滯后,固定的目標導向往往會破壞在地社會的連接。臺北的寶藏巖眷村聚落曾因破落在九十年代面臨被政府拆除,臺灣大學建筑與城鄉所對當地民眾深飽同情,聯合各方團體推動重建計劃,他們開展田野工作記錄村民想法,以參與式設計方式保留家族記憶,同時規劃藝術社群自主進駐發展設計,自下而上發動的社區營造,讓村落生態與商業共生,翻轉成為臺北最有特色的人文景觀之一。

結語:反建制的方法論

方法論是基于某種核心觀點與價值,規范某一既定學科的方法原則與邏輯框架。從時間的“過程性”、行動的“對抗性”、價值的“非殖民化”等不同觀點出發 ,學者對設計人類學的方法論有著各種探討。本文延續美國哲學家唐納德·舍恩(DonaldSch?n,1930~1997)和英戈爾德的思路,?進而提出“反身性實踐”作為設計人類學的方法論原則:這一原則確立了設計學和人類學互為對象的反身性循環結構,由此形成其獨立學科的“認知風格”;這一原則也強調了研究的主體間性、概念的時空維度、設計的過程性,形成具體可操作的方法框架。

對于人類學與設計學,這一方法論體現了突破其各自學科傳統的“反建制性”,讓靜觀闡釋的人類學提供行動的方式,讓目標導向的設計學反思行動的價值。以設計人類學家的視角,設計創造性的提供方案同時也在“反身性”制定規則,每一個設計都會發展為某種“建制化的負擔”,如同餐具的設計也在建構飲食的規制?。反身性的實踐在知識系統上不再主張某種絕對意義,而有著深刻的相對主義,制度的價值在設計的“建構”與“解構”中流動,對技術化、全球化、消費主義等日益膨脹的建制化,形成充分批判的潛力。“反建制”的方法論根植于世界的復雜性與未來可能性,設計并不旨在于規劃宏偉藍圖,而是以反烏托邦的視角在實踐中自我審視。

設計人類學的實踐普遍在北歐國家開展,與其民主設計的傳統密切相關,反身性實踐對慣性系統挑戰的同時也與社會進步目標相匹配。 當前中國無論在社會還是學科層面,都處在打破傳統建制的大變局中,設計人類學提供了一種整合社會科學知識與實踐體系想象,讓設計創新不再受制于行政與商業的傳統力量,而是根植于人之多元性與生活的重新定義,同時讓設計活動更多地承擔變革社會責任。社會(人類學)和行動(設計學)是處在不斷地彼此反身對映與推動過程之中,改變設計的建制也意味著改變中國社會未來的形貌。

注釋:

① Gunn,W.,Donovan,J.,“Design Anthropology:An Introduction”, in Gunn,W.and Donovan,J.,Design and Anthropology, London:Routledge, 2012, pp.1-18.

② 張朵朵、李浩:《邁向超學科融合:設計人類學的知識譜系研究》,《藝術設計研究》,2022年第6期,第56-63頁。

③ Otto,T., Smith, R.C.,“Design Anthropology:A Distinct Style of Knowing” in Gunn, W.(eds.),Design Anthrop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Routledge, 2013,pp.10-12.

④ Suchman, L.,“Anthropological Relocations and the Limits of Design,”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vol.40(Oct.2011),pp.1-18.

⑤ Gatt,C.and Ingold,T.,“From Description to Correspondence: Anthropology in Real Time” in Gunn,W (eds.),Design Anthropology: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Routledge,2013,p.141.

⑥ 肖瑛:《反身性多元內涵的哲學發生及其內在張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4第3期,第81-83頁。

⑦ (美)馬茨·艾爾為森等著,陳仁仁譯:《質性研究的理論視角:一種反身性的方法論》,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85頁。

⑧ Gunn, W.,“Design Anthropology in Europe” In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Anthrop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Published online: Dec.17, 2020.

⑨ 科學知識社會學(SSK)出現于上世紀60年代末,是將“科學”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的研究,以相對主義的立場對科學話語提供一定社會學的解釋,相對主義成為反身性思想的土壤。參見:Moore, J.H.,“Review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Its Social Problems by Jerome R.Ravetz’”,Philosophy of Science,vol.40,no.3,(1973),pp.455-457.

⑩ 同注⑨,第6頁。

? Suchman,L.,Plans and Situated Actions:The Problem of 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p.203.

? Ingold, T.,Bringing Things to Life: Creative Entanglements in a World of Materials, Realities(Part of the Economic & Social Research Council National Centre for Research Methods Working Papers no. 15). Available at: https://eprints.ncrm.ac.uk/id/eprint/1306/1/0510_creative_entanglements.pdf. 2010

? Kilbourn, K. (eds.), “The Patient as Skilled Practitioner” in Gunn,W. and Donovan,J.,Design and Anthropology, London: Routledge,2012, pp.35-44.

? Kilbourn, K., “Tools and Movements of Engagement: Design Anthropology's Style of Knowing” in Gunn, W. (eds.),Design Anthrop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Routledge,2013, pp.72-77.

? Halse,J.,“Ethnographies of the Possible” in Gunn,W.(eds.),Design Anthropology: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2013, pp.184-189.

? Suchman,L.,“Anthropological Relocations and the Limits of Design”,Annual Review of Anthr opology,vol.40(2011),pp.1-18.

? ibid.3.

? Drazin,A.,“The Social Life of Concepts in Design Anthropology” in Gunn,W.(eds.),Design Anthropology: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Routledge,2013, p.36.

? Br?gger,B.,“The Role of Supply Chains in Product Design” in Gunn,W.and Donovan,J.,Design and Anthropology, London:Routledge, 2012, pp.149-160.

? 宋世祥:《百工里的人類學》臺北:果力文化出版社,2016年,第116-128頁。

? Tunstall,E,.“Decolonizing Design Innovation:Design Anthropology, Critical Anthropology,and Indigenous Knowledge” in Gunn,W.(eds.),Design Anthropology: Theory and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2013.pp.241.

? Ehrnberger,K. (eds.), The Androchair:Performing Gynaecology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Gender Critical Design,The Design Journal,vol.20.no.2(2017),pp.181-198.

? Ingold,T.,“Introduction: The perception of the user-producer” in Gunn,W. and Donovan,J.,Design and Anthropology, London: Routledge,2012, pp. pp.19-33.

? Kj?rsgaard,M.G.,“(Trans)forming Knowledge and Design Concepts in the Design Workshop” in Gunn,W (eds.),Design Anthrop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2013, pp.51-64.

? Wallace, J.,“Emergent Artefacts of Ethnography and Processual Engagements of Design” in Gunn,W.and Donovan,J.,Design and Anthropology, London: Routledge,2012,pp.207-217.

? Escobar,A.,Designs for the Pluriverse Radical Interdependence, Autonomy, and the Making of Worlds,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17,pp.105-135.

? 哲學家舍恩早在1983年就將設計實踐視為一種“反思——行動”,參見他1983年的專著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反思的實踐者:專業人士如何在行動中反思》)。英戈爾德始終強調設計是一種流動過程,不斷應對變化環境的實踐反思,參見他2001年的論文Beyond Art and Technology: The Anthropology of Skill(《超越藝術與技術:技能的人類學》)。他們都將設計與人類學聯系在一起的關鍵視為具體實踐和行動反思。

? ibid.23.

猜你喜歡
設計
二十四節氣在平面廣告設計中的應用
河北畫報(2020年8期)2020-10-27 02:54:06
何為設計的守護之道?
現代裝飾(2020年7期)2020-07-27 01:27:42
《豐收的喜悅展示設計》
流行色(2020年1期)2020-04-28 11:16:38
基于PWM的伺服控制系統設計
電子制作(2019年19期)2019-11-23 08:41:36
基于89C52的32只三色LED搖搖棒設計
電子制作(2019年15期)2019-08-27 01:11:50
基于ICL8038的波形發生器仿真設計
電子制作(2019年7期)2019-04-25 13:18:16
瞞天過海——仿生設計萌到家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8
設計秀
海峽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
有種設計叫而專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6
從平面設計到“設計健康”
商周刊(2017年26期)2017-04-25 08:13: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道本|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动态图| 久久精品91麻豆|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色综合中文|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美女啪啪无遮挡|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无码免费试看|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伊人无码视屏|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97国产在线观看|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久久精品国产国语对白|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无码一区18禁|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欧美午夜一区|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swag在线观看|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免费无码网站|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欧美激情伊人|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狠狠干综合|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国产福利拍拍拍| 亚洲综合第一区| 性色一区|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永久色| 91色国产在线|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欧美性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护士| 国内精品91|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无码丝袜人妻|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在线免费观看AV|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