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魯生
當前,中國社會正在加速向數字時代轉型,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數字化重組發展要素,重塑發展格局,不斷催生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商業模式。設計發展與時代同頻,數字時代的設計所關注的對象愈加廣泛,信息設計、交互設計、智能設計、生態設計、服務設計等新興領域不斷拓展,新的設計問題不斷涌現。數字時代的變革,不斷沖擊設計教育的創新發展,傳統的設計價值在數字化時代受到新的審視,設計所面對的現實問題日趨復雜,中國設計創新之路任重而道遠。
未來的設計學院會以何種形式存在?21世紀以來,新技術、新材料、新業態不斷發展,學術界、教育界對包豪斯模式的設計教育開展了再認識、再反思。包豪斯促使現代設計逐漸從理想主義走向現實主義,理性和科學代替自我和浪漫。數字化時代,新技術的出現引發技術與藝術關系新的發展,藝術與技術新的統一亟待新的討論。正如張道一先生所言:科學與藝術是一對孿生兄弟,他們之間有共同的基因,非常親密,不論在思維中還是實際的創造中,兩者之間都有很多相互啟發、相互影響的關系。①當前,我們國家的綜合類院校,包括理工類院校,借助學科交叉的優勢發展設計教育,對藝術類院校的設計專業發展帶來很好的啟示。從教育部前五輪學科評估和上海軟科學科評估的大數據來看,綜合類大學占據著絕對優勢,包括理工類院校,上海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為代表的綜合類理工類院校抓住了設計學的交叉學科屬性,同時拓展了藝術設計領域缺乏與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相交流的缺陷,吸收了豐富的人文與工科資源,涌現了一批以交叉屬性為鮮明特色的設計學院或者學科專業群。比如上海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通過建立“設計學科交叉度指數”,借助大量數據實現對于學科交叉度的可視化監控,為未來設計學科的交叉融合發展提供研究范本。在QS最新公布的2023世界大學學科最新排名中,上海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位列“藝術與設計學院”全球第十名。再如上海交通大學構建以智能制造、數字文創、智慧城市、綠色建筑、園林綠化、生態健康與環境設計等領域為發展方向的交叉學科布局,打造“設計+”多學科融合學科體系,服務國家創新發展戰略和上海“設計之都”建設需求。2022年,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將設計學設置在“交叉學科”門類當中,這是一個很大的創舉,構建了設計學新的學科構架。設計學科本身的實踐性決定了其交叉屬性,在開展設計教育的過程中,只有主動關注了其他學科的發展,才能夠培養出兼具實踐性與創造性的復合型設計人才。設計學作為人本、技術、商業、文化等多種因素的一種聚集,不能局限于獨立實體的設計學院這樣一種發展模式,還要向虛擬學院逐步拓展。虛擬學院主要是為適應跨學科師資配置問題,整合學術教研資源而搭建的學術交流平臺。2021年以來,教育部開啟虛擬教研室試點建設工作,虛擬教研室是對傳統教研室的發展創新。目前教育部已公布兩批虛擬教研室試點名單,以更好地適應數字化發展,提升學科教學基礎能力,探索“智能+”時代新型基層教學組織的運行模式,這為未來虛擬設計學院的建設提供了參照和范本。在學術界也有相關探索,對未來設計學院的存在形式富有啟發意義。如兩院院士路甬祥先生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先生主持的重大咨詢項目“創新設計發展戰略研究”,聚集2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專家參與項目研究,涉及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多個部委,成為虛擬設計學院運行的一種有效模式。
設計創新是實現未來綠色、智能、共創分享以及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新產業革命的重要動力,服務國家戰略需要,驅動經濟社會發展是未來設計學院必然承擔的責任所在。未來的設計學院將更多的聚焦于數據驅動的設計、跨界融合的設計、協同化的設計、智能化的設計、社會化的設計和可持續化的設計,以“設計+四新”優化學科專業,組建跨領域、跨地域、多元化、動態化的師資結構,以問題為導向,推進設計思維與數字孿生、虛擬仿真、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術平臺的融合統一,探索個性化、定制化、數字化的設計實踐教學模式。立足未來思考設計教育發展是當前時代背景下不可避免的問題。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客座教授尼爾·里奇認為,人工智能所帶來的設計變革已然出現,設計教育學院最需要做的是積極鼓勵學生利用人工智能,而不是禁止。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使藝術設計與多學科融合成為可能。如在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上,藝術逐漸向文化、社會、經濟等領域進行拓展,眾多三維數字作品被展出,跨界融合成為數字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數字孿生、虛擬現實等技術備受關注。據艾瑞咨詢《2023年數字孿生行業研究報告》統計,2022年中國數字孿生市場規模為104億元,同比增長35.0%,預計2025年國內市場規模將達375億元。②數字孿生技術的發展為設計創新提供新的發展空間。
設計思維與數字技術融合是未來設計學院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在人工智能已經能夠產生好設計的時代,藝術家的身份定位發生轉變,正如《連線》雜志主編凱文· 凱利所提出的一樣,藝術家在未來,其角色更接近于好萊塢電影導演,成為指揮人工智能進行工作的人。③因此,推動設計藝術人才的設計思維與數字技術有效融合是推進數字時代設計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如谷歌在2020年英國BETT峰會上推出基于HTC Vive頭盔的VR繪畫應用—Tilt Brush,打破了藝術創作空間限制,在虛擬空間內即可完成作品創作,實現三維空間作畫需求,為設計藝術教育發展提供新的技術支持。數字時代教育模式面臨新的變革,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副校長兼教務長Naren Barfield提出,藝術教育的結果是人而非是產品。日內瓦設計與藝術大學針對人工智能和新界面帶來的技術和社會挑戰,開展界面設計、智能設備、游戲、交互體驗設計等課程學習,促進學生對于虛擬現實、增強和混合實現、機器學習、創意編程和電子學的學習和了解。
未來設計學院人才培養方向與產業升級、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相鏈接是教育的重要內容。設計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關注“人”存在的意義,促使設計更好為國計民生服務,更好的發揮設計藝術服務社會的功能。在黨的二十大上“人民”一詞出現超過100次,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始終是黨治國理政的根本所在。要加強設計與社會的連接,通過專產融合緊密對接,促進校企合作發展,讓學生融入社會實踐,以問題為導向,培養學生關注社會、擔當時代使命的設計人意識。設計的使命是“為人民而設計”,要以設計帶動鄉村振興發展,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生活,借助設計促進創業就業發展,提升農民收入,推動城鄉聯動發展,為人民提供更好的產品,塑造更好的生活。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啟動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從“創意設計、演出產業、音樂產業、美術產業、手工藝、數字文化、其他文化產業和文旅融合等八個重點領域賦能鄉村振興,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多重功能價值和綜合帶動作用,助力鄉村經濟社會發展。④當前,鄉村的文化價值需要不斷被重新認識和傳播,包括在鄉村的產業發展、村民的生計勞作上融入鄉土文化的特色與活力,在公眾的認識交流、媒介傳播中更生動、真實地加以表達和呈現,從而在社會發展的整體架構中不斷汲取更新發展的養分,實現鄉村新時代的意義和價值。以鄉村美學節目《山水間的家》為例,在節目中通過對鄉村生活的探尋體驗,將鄉村之美、鄉村之情、鄉村之韻展現的淋漓盡致,搭建起城鄉連接的橋梁,將鄉村發展的田園詩展現在公眾面前,推動鄉村產業的傳播和發展。
新文科建設強調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傳統設計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積淀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思想理念和價值導向的本源,也是促進文化傳承、增進文化認同、發展文化產業,即提振中國設計、提高生活品質的重要資源。
傳統設計思想是現代設計創新發展的重要根基。傳統設計思想蘊含豐富的中華造物智慧,也包含優秀的設計思維,是建設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基礎,更是設計創新的文化源泉。比如天人合一是中國造物觀的思維主線,古代的能工巧匠圍繞這樣一種思想體系進行造物,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未來的設計也需要平衡人與自然的關系,找尋生命、科技與自然的適當的連接點,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未來。又比如“重己役物”的思想,倡導人是物的主人。空間的營造、器物的價值就在于服務于人本身,引導人們更好地去生活,營造更好的人類生存發展環境,對于未來設計發展仍然具有指導意義。孔子主張的“文質彬彬”、荀子提倡的“美善相樂”都強調器物功能和形態的和諧統一。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器物在滿足生活功能的同時也要滿足精神和情感需要,追求功能與形式的和諧統一仍然是中國設計發展的一種主導。設計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日本在吸收禪文化基礎上衍生出自身的現代設計風格,北歐在崇尚人文、自然的文化傳統中,衍生出自然、人性化的北歐設計風格。中國傳統造物思想蘊含著深刻的造物智慧,是開展現代設計不竭的文化源泉。近年來,傳統工藝復興回歸,2021年12月31日,“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對公眾展出,整體展覽通過將民間的觀念、工藝、色彩系統以及敘事方式進行轉換,借助講故事的方式展現其傳統工藝的當代性,更好的推動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的結合。在消費社會下,傳統造物思想融入現代社會,既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人們審美和消費雙重需求的結合。例如上海地鐵站剪紙公共藝術的融入,借助設計將傳統現代裝飾美學相結合,為傳統造物融入現代社會提供了生動案例。
傳統設計實踐是當下設計創新的重要基礎。手工文明時代,設計與造物的生產和使用融為一體,既受到社會禮俗的規約,以不同形式呈現出傳統文化、生活習俗、禮儀制度等社會思想和規范,也在程式法則、工藝技巧等方面服務和維系著社會的禮俗規范。工業文明時代,設計是現代產業鏈上的獨立環節,呈現專業化、職業化、制度化的特點,是企業刺激刺激市場消費,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數字化時代,基于產品制造和生產的物質型社會開始向以精神生產和精神消費為主的知識社會轉型,設計呈現多領域跨界融合的趨勢。設計承載了相應歷史階段里人類文明方方面面的內容,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見證,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與審美媒介。從“藏禮于器”到“象事推理”,傳統設計具備相對平穩的文化系統,涵養了民族文化生態,具有潛移默化傳承傳播文化的功能,有助于民族文化的認同與可持續發展。應該說,在一個完整的經濟文化生態體系統中,傳統與現在也必然存在互補關系。“物以載道”是中國傳統造物文化的重要概念,其遠遠超過產品的“象”而具有所謂的“意”。傳統造物思想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能夠有效彌補現代設計中文化意蘊的缺失,滿足消費者所追尋的精神內涵。人們在欣賞陶藝時,不僅是追求其外在審美快感,更兼具陶藝本身所具有的寧靜致遠的禪學意味。現代設計離不開傳統造物思想的傳統,在技術變革的當下,技術語境成為推動現代設計迭代的重要推動力,但文化語境卻往往在工業化生產中被忽視。正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現代設計中建立中國風格的設計體系,傳統的設計實踐則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設計范本。
數字化時代,現代設計的一個顯著發展趨勢是,它不再局限于著重對象的物理設計,而是越來越強調對“非物質”諸如系統、組織結構、智能化、界面、氛圍、交互活動、信息娛樂服務以及數字藝術的設計,著重消費者的創造潛能的觸動和豐富多彩的生活與工作。⑥在創意經濟發展需求、交叉學科設置的影響下,設計的概念日趨寬泛,比如近年出現的服務設計、社會設計、藝術與科技、健康產業設計、未來工程設計、智能交互設計、數字藝術設計等概念,交叉度非常高。基本可以歸納為以下五大類:(1)基于審美考量的創意與藝術設計;(2)基于技術條件下的功能與結構設計;(3)基于市場的工業設計和商業設計;(4)基于公眾需求的社會層面設計;(5)基于目標的管理設計。設計師應該基于以上這些設計目標和要求去思考和把握設計的核心價值和核心訴求。當前設計思維不斷嵌入到設計實踐的各個領域,設計的邊際和定義不斷向外延伸。2020年,教育部在《新文科建設宣言》中明確提出,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文科時代新人。交叉融合成為新文科建設的關鍵詞,藝術設計作為多元融合學科,在新文科的建設背景下,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創意文化產業迎來新的發展,藝術設計學科與創意文化產業的生產發展有著密切關系,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23年一季度,據對全國7.1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的調查,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8816億元,其中創意設計服務4499億元,增長3.9%。⑥文化產業發展對于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不斷拓展。設計邊界的模糊和拓展,意味著設計藝術人才的培養不僅限于創意內容,更需要培養具有設計思維的專業人才,交叉融合發展是設計邊界模糊之下設計藝術發展的趨勢。
設計在服務國計民生的過程中,必將發揮重要價值和作為,涉及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多個方面。其中,設計發展不僅要面對生態倫理的挑戰,也面臨著社會倫理的諸多問題,包括設計如何介入鄉村振興、設計參與醫療保健、設計助益養老等問題。“互聯網+制造”是工業4.0時代的典型特征,伴隨信息技術的普及深化,信息安全問題成為設計發展的重要考量。當前,全球社會步入老齡化已不可逆轉,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人口結構的變化勢必影響社會中的每個個體,老齡化社會帶來嚴峻的挑戰,人與人、人與社會在倫理道德層面也不斷提出新的設計命題。根據2021年國務院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有2.6億人,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9億人,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3.50%,老齡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在數字化時代,如何彌補數字鴻溝問題,未來老年設計將成為設計發展關注的重要領域。早在工藝美術運動時期,威廉·莫里斯就已經帶領人們對設計倫理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提出了“藝術為人人”的思想。進入數字時代,設計學科視野的不斷擴大,設計客體不斷拓展,但當下我們面臨的設計倫理問題卻與百年前遙相呼應。工藝美術運動所構建的設計倫理是對參與權與使用權的雙重追求。首先是設計主體問題,正如百年前威廉·莫里斯所提出的“藝術與勞動相結合”,在今天,數字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對于設計過程的參與度不斷提升。其次是使用權的問題,尤其是針對弱勢群體的設計倫理觀,格羅皮烏斯致力于工藝美術與機器生產的結合,群體平等是工藝美術運動的重要概念。在數字時代,如何借助數字技術打破城鄉發展二元結構,提升弱勢群體的設計關注度、便利度,是設計出發的重點所在。2021年,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提出了彌合數字鴻溝的多項任務和舉措,基于當前國情民情的目標,提出了要提升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數字技能,全民運用數字技能實現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數字生活,提升數字倫理道德水平,保障數字安全等舉措。⑦在過去疫情時期,數字鴻溝問題顯著,在線上醫療資源、教育條件等方面存在著數字不平等現象,而智能技術的發展又進一步催生出了智能鴻溝,信息獲取與技術應用的不平等不斷沖擊社會發展,設計無疑在眾多社會問題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鄭重提出中國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今年兩會期間,“雙碳”目標再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碳達峰碳中和既是我國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是我國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要戰略。《碳中和—中國在行動》智庫研究報告提出:“應將綠色低碳發展與國民經濟增長置于同等的重要地位”。當前,我國正在積極推進科技興農助力鄉村振興、科技發展助力海洋生態建設等行動,綠色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這都是我們設計學科應該著重研究的現實問題。綠色設計是適應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借助可降解、可持續利用材料等新材料,推動綠色設計發展,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關注產品的完整生命周期,通過設計思維,有效干預設計使用各環節中所存在的生態保護風險,做到及時干預,以此提升設計對生態環境的關注。根據國際能源署數據,我國工業園區的耗能約占全社會總耗能的69%,碳排放量約占全國總排放量的31%。數字技術的發展為我國“雙碳”戰略的推進提供了技術支撐。如數字孿生技術賦能零碳園區規劃建設,借助傳感技術采集相關碳排放量相關數據,并借助大數據分析,實現對于碳排放規劃、碳計算、能效監控等工作,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數字中國建設是推動綠色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借助大數據,實現對生態環境的實時獲取和精準識別,構建“生態云”,提升數據監控和挖掘能力,構建智慧高效的生態檢測系統。通過數字技術賦能綠色技術創新,促進綠色低碳升級改造,賦能綠色經濟發展。
設計如何迭代創新?人工智能是計算機學科的重要分支,通過了解人類智能的內在發展規律,并將其呈現為算法,最終制造成能夠用與人類智慧相似的智能在特定領域對數據進行回應的學科及產業。⑧當前,人工智能從1.0時代的初步智能到人工智能的3.0時代,以神經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逐步發展,機器能夠通過人的語言表達和面部表情來識別人情緒進行“深度學習”。引入人工智能可以幫助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更好地分析、處理復雜數據。比如聊天機器人模型已經成為目前最受歡迎的AI軟件,從設計角度看,人工智能可以啟發設計師的靈感,為設計創作提供新的可能性和技術途徑。伴隨人工智能的設計應用普及,AI與設計師協作創新,眾多領域的設計師從設計創作者轉向定義設計系統的組織者。自1956年,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舉辦第一屆人工智能大會后,針對人工智能開展的研究不斷涌現,在藝術創作領域,人工智能的加入,使得設計藝術呈現出多元化、數字化特征,同時也給藝術創作者帶來巨大沖擊。2019年,中央美術學院即上演了一場特殊的展覽,微軟小冰舉辦主題為“或然世界”個展,這次展出的繪畫作品是微軟小冰在對236名世界藝術家的繪畫風格學習后,進行獨立創作的畫作。人工智能的強大之處在于其強大的學習能力,而其本身不具有人類本身的創造力、想象力以及情感,作為設計者面對數字時代的變革,要積極擁抱技術發展,促進人工智能與藝術創作深度融合,提升藝術作品的創新性。2022年11月,美國科技巨頭OpenAI推出交互對話模型ChatGPT模型,成為“生成式人工智能”范本,在AI技術領域實現新的突破。根據《中國AI數字商業產業展望2021~2025》的報告預測,到2025年,中國AI數字商業核心支柱產業鏈規模將達到1853億元,未來五年平均復合增長率約57.7%。⑨面對AI技術的蓬勃發展,設計藝術將擁有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新的創作形式和方法也倒推設計從業者自身身份定位轉變,積極借助人工智能,實現自身創作的新發展。
中國設計學的發展要立足于對傳統的造物思想與智慧的系統梳理,發掘最優秀的文化基因。要緊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和時代的精神,聚焦國家發展的重點領域、新興領域,走中國風格的設計之路。傳統工藝美術中所包含的造型元素,為現代設計提供了不盡的文化資源。在過去的設計發展進程中,中國設計話語體系始終處于弱勢地位,近年來伴隨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兼具傳統價值與時代價值的設計思想被挖掘,實現新的發展。中國傳統美學觀念貫注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因此形成了天人合一、材美工巧、巧法造化、各隨其宜等獨特的工藝造物文化,培育了社會群體對生活美學的追求。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風格,需要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傳統,從傳統造物思想和智慧中尋找設計靈感,獲得設計指導。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異。應當把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和未來的生活有序結合起來,尋找中國設計的當代語言。設計不僅要何滿足當前生產、生活的基本需求,更要考慮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設計不僅要何滿足當前生產、生活的基本需求,更要考慮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世界各民族對于數字化空間的認知與接受度不盡相同,要站在數字化時代,求同存異,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共同構建數字空間發展。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數字敦煌建設儼然已經成為數字思路的標桿。以敦煌莫高窟為例,敦煌壁畫中的文化元素在現代數字化技術之下,轉換成為創新資源,被廣泛應用在數字藏品設計中,成為中國風格設計的典型代表之一。2020年敦煌莫高窟上線“云游莫高窟”小程序,打造“敦煌動畫劇”,實現敦煌文化的數字化設計發展,打破時空限制,借助數字技術實現了“技術+文化”的社交互動數字文保新模式。
設計學科的發展離不開設計實踐的支撐與驗證,中國設計學科的發展應該立足國家政策導向,鄉村振興、智慧城市、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為設計學科發展提供廣闊的實踐平臺。以“山東手造”平臺建設為例,2022年1月29日,省委宣傳部出臺《“山東手造”推進工程實施方案》,明確了山東手造發展策略和方案,為山東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山東手造”在教育教學上,立足服務經濟發展的目標,推動課程創新建設,推動多為學科交叉、多項實踐項目融合發展,以此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審美能力。對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將產生深入、持續、驅動性的作用,也對產業振興、鄉村建設、教育民生等領域發揮重要的賦能作用。設計學科建設離不開實踐性的探索,在學科建設過程中注重搭建產教融合實踐平臺至關重要。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制造業國家,制造業給世界的貢獻接近30%,并且在載人航天、超級計算、深潛“蛟龍”、北斗導航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標志性的重大科研創新成果。設計在推動產業革命,推動工業化、現代化、信息化的進程中,對生產力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數字化時代,設計呈現出綠色低碳、網絡智能、超常融合、共創分享的新特征,設計已然成為中國高質量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設制造強國、實現中國創造的重要創新支撐。我們面臨第四次工業革命,這對我國來說是一個歷史機遇。但在智能化社會中,設計學科面對的不只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更多的是新興產業顛覆性革命,在這一點我們面臨很多的思考。推動設計藝術與科學技術的深度融合,以創新驅動為引擎,驅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是未來中國設計發展建設重要方向。
設計是需要融合技術、制度、管理、市場、環境等多因素于一體的創新,是融合了技術、藝術、文化、人本和商業創新方式的集成創新。⑩數字時代的設計變革,是一個社會性、系統性和多樣性的問題,需要從經濟、文化、教育、生產生活等多元維度去探索。設計學發展與新工科、新文科、新農科、新醫科建設以及“交叉學科”門類的設置密切相關,同時與大數據、5G通信、模擬現實技術、萬物互聯、人工智能息息相關。面對新時代的發展需求,我們要樹立設計自信,立足對中國傳統造物思想與智慧的系統梳理,緊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時代精神,服務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推動中國制造到中國設計、中國創造的全面提升,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設計創新道路。
注釋:
① 張道一:《藝術與科學》,《藝術百家》,2010年第4期,第114-115頁。
② 艾瑞咨詢:《2023年中國數字孿生行業研究報告》,洞見研報門戶網站,https://www.djyanbao.com/preview/3509172?from=search_list,發表時間:2023年4月18日,瀏覽時間:2023年5月25日。
③ 李百靈:《數字時代的設計之問》,《中國文報》,2023年第3期。
④ 文化和旅游部:《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文化和旅游部門戶網站,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cyfz/202204/t20220406_932314.html,發表時間:2022年3月21日,瀏覽時間:2023年5月20日。
⑤ 魯曉波:《信息社會設計學科發展的新方向—信息設計》,《裝飾》,2008年增刊第1期,第130-134頁。
⑥ 國家統計局:《2023年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4.0%》,國家統計局門戶網站,stats.gov.cn/sj/zxfb/202304/t20230429_1939130.html,發表時間:2023年4月29日,瀏覽時間:2023年5月20日。
⑦ 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門戶網站,http://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發表時間:2021年11月5日,瀏覽時間:2023年5月22日。
⑧ 王敏:《人工智能對未來工業設計的影響》,《現代經濟信息》,2019年第9期,第369頁。
⑨ 前瞻產業研究院和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中國AI數字商業產業展望2021~2025》,前瞻產業研究院門戶網站,http://www.qianzhan.com.cn/news/detail/211215-1fd71b08.html,發表時間:2021年12月15日,瀏覽時間:2023年5月23日。
⑩ 路甬祥、孫守遷、張克俊:《創新設計發展戰略研究》,《機械設計》,2019年第2期,第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