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 李文亮
摘要:全媒體時代對主流媒體的產品質量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了更多可能。本文在分析當下主流媒體在產品質量管理中的不足及其原因的基礎上,提出應從主流價值導向、內容零差錯、用戶需求、評價體系建設、一體化平臺搭建和人才管理等六個方面加強全媒體產品質量管理,為提升主流媒體的產品質量管理水平和效率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主流媒體 全媒體產品 質量管理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指出,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必須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等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新優勢。因此,加強主流媒體的產品質量管理,既是質量強國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主流媒體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新媒體技術的迭代更新,在助推主流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同時,也對主流媒體的產品質量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了更多可能。本文總結了全媒體時代主流媒體在產品質量管理中的不足及其原因,提出主流媒體加強全媒體產品質量管理的著力點,為提升主流媒體的產品質量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提供參考。
主流媒體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積極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推出了一大批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高質量產品,有效發揮了輿論“壓艙石”、社會“黏合劑”、價值“風向標”作用。但在實際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將“流量”等同于質量。在新聞產品的質量評價上,一些主流媒體將商業平臺的閱讀量、評論量、點贊量和轉發量作為主要考核指標。為了追求“流量”,有些媒體單純依靠“算法”引導,只強調抓眼球、出爆款,忽視了新聞報道背后應該堅守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還有的報道片面追求搶首發、拼手速,疏于對信源的真實性、可靠性進行認真審核,落入標題黨、浮夸體、洗稿文的陷阱,甚至出現虛假新聞和“娛樂化”“低俗化”新聞,有時還會導致“低級紅”“高級黑”現象,損害了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2.數量多,精品少。許多新聞產品同質化嚴重,樣式單一,形式模板化,與龐大的數量相比,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力作少。在新聞生產過程中,一些記者浮皮潦草、淺嘗輒止,沒有塌下心、沉下去,不經過精心策劃、認真調研、深入挖掘,導致干巴巴的報道多,真正打動人心的報道少,浮在上面的報道多,真正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報道少。
3.傳播效果評價不夠科學全面。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覆蓋面越來越廣,許多主流媒體在傳播效果評價方面出現老的管理手段不管用、新的管理手段不會用等問題,導致傳播效果無法得到有效和精準評估。對于產品的傳播效果評價,往往用“傳播廣泛”“反響強烈”“爆款刷屏”等來形容,缺乏更全面、更多維、更能反映其社會傳播效果的評估和認定。
結合主流媒體的運行特點和規律,筆者認為目前影響其質量管理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質量意識不夠強。一些媒體和采編人員滿足于不出錯這一低限要求,不能時時事事把“出彩”作為更高要求。對產品質量的重要性及其規律認識不夠,對自己采編的全媒體產品質量不夠重視。危機意識不強,沒有認識到報道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媒體影響力和生存發展。
2.質量評價過度依賴數據。目前業界和學界還沒有對全媒體產品的質量管理形成統一、完善、規范的評價維度和評價標準,往往只用閱讀量、轉發量、點贊量等相對容易量化的傳播數據作為評價要素,一定程度上對新聞報道作為一種精神產品的本質特征觀照不夠,評價過程中容易產生過度依賴傳播數據、忽略導向取向的情況。
3.質量管理機制不完善。部分媒體在產品質量管理上缺乏全鏈條的有效監督和獎懲機制,沒有建立健全完善的質量責任體系,質量管理工作沒有做到全程有效實施。還有部分傳統媒體內部分工過細,導致各部門之間工作統籌和協調不夠,策采編發評各流程之間出現質量管理缺位,質量管理要求難以貫穿整個生產流程。
4.質量管理手段不健全。部分主流媒體比較重視技術體系的升級和拓展,在新技術驅動生產、高科技賦能內容方面投入很大,但對質量管理中的技術賦能等投入不夠,導致產品質量管理過程中必需的信息匯聚、全程跟蹤、傳播評價等功能建設方面存在短板弱項,影響了質量管理效果。
全媒體時代,主流媒體需從思維理念、質量標準、管理體系、制度規范、人才培養等方面入手,進一步強化產品質量管理,提升質量風險防控能力,有效激發高質量生產的內生動力。
1.堅持正確導向,用主流價值駕馭“算法”。隨著“算法”技術的快速發展,數據化、智能化拓展了傳播渠道,改變了傳播生態。如近期受到很大關注的智能聊天程序ChatGPT,不僅帶來全新的內容產品和交互體驗,也帶來了虛假新聞的風險隱患。因此,主流媒體必須意識到使用智能工具可能的風險,不能以片面滿足用戶需求和追求流量最大化為目的,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用主流價值來規范采編行為,壓實各個平臺、各個環節“把關人”責任,確保發布內容導向正確、真實可靠,努力提供符合主流價值導向的信息內容,傳播積極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2.堅守質量理念,追求內容“零差錯”和傳播高效率。產品質量是媒體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主流媒體要時刻把質量放在首位,樹立科學正確的質量理念,努力追求內容“零差錯”和傳播高效率。其中,“零差錯”是底線要求,傳播高效率是終極目標。媒體的產品質量管理應從生產源頭抓起,從細微處入手,將不良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確?!傲悴铄e”,為傳播高效率提供堅實基礎。同時,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質量第一”的管理理念和具體措施落實到每一位采編人員、每一個策采編發評環節,多渠道、多方式引導采編人員樹立質量意識,及時進行總結復盤,強化質量思維。
3.做好質量評判,建立新的產品評價指標體系。做好全媒體時代主流媒體的產品質量管理,應基于日常工作及社會熱點輿情事件處置兩個維度,形成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指標體系。定量指標方面,應側重產品的數量和傳播量,如閱讀量、轉發量、點贊量、評論量等。定性指標方面,則可側重對整個新聞采編工作進程進行總體評價,按照互聯網時代特點,設置導向是否正確、選題是否典型、策劃難易程度、內容生產難易程度、采訪深入程度、有無專家參與、受眾反饋等指標。同時,質量評價指標的設置應該是多層級的。比如,將產品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和公信力等設為一級指標,并在下面分別精準設置二級、三級指標,如根據平臺PV/UV數據,建立互動評估指標;又如,根據傳播渠道和發布形式,建立信息傳播指標;或者,根據發布平臺和用戶黏度,建立發布效果指標;另外,根據用戶評論和留言情況,建立用戶反饋指標等等,以實現更全面、更準確的質量評判。
4.搭建一體化平臺,提高管理質量和效率。主流媒體可通過搭建科學、規范的全媒體產品質量管理系統和平臺,實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新聞內容生產和傳播情況的統一管理、統一量化:“內容管理云平臺”,即通過建立開發數據接口和多級考核模型,整合現有內容生產平臺,對各種形式的全媒體產品進行多維度量化評估和質量管理;“傳播力評估云平臺”,即實時監測網站、新媒體平臺發布的信息,結合新媒體傳播影響力評估模型,形成新媒體傳播影響力分析和可視化展示;“新聞信息數據庫”,即將媒體內部報紙、網站、客戶端、微信、微博、平臺號等各個傳播平臺上實時產生的新聞數據資源進行匯聚,通過對數據庫數據的分析和挖掘,實現數據資源的再開發、再利用。此外,還可以建設“全媒體產品質量管理總控技術平臺”,在管理好上述3個平臺基礎上,打通策采編發評全流程,將原創新聞和轉發新聞進行綜合管理,借助技術手段有效提升主流媒體新聞宣傳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5.抓好全員培訓,強化采編人員的質量意識。主流媒體在持續開展全媒體業務技能培訓的同時,應將質量意識方面的內容納入其中,著力提高采編人員的綜合素質,促進全媒體采編隊伍轉型。在培訓中,要讓采編人員注重學習應知應會的質量管控要求,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進一步增強全員質量意識和業務技能。此外,配套建立質量管理的保障機制,加大獎懲力度,最終實現全媒體產品質量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和制度化。
綜上所述,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主流媒體應進一步增強質量意識,創新質量管理的理念、方式、手段,更好地履行所肩負的使命任務。
作者劉英系河北日報報業集團總編室副主任
李文亮系河北共產黨員雜志社總編輯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質量強國建設綱要》[N].人民日報,2023-02-07.
[2]于璇,黃楚新.論全媒體時代主流價值的高質量有效傳播[J].傳媒,2021(11).
【編輯: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