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動教育關系到學生的全面發展,構建完善的勞動教育體系,能有效促進素質教育落地,為學生樹立健康的勞動意識和正確的勞動觀念奠定基礎。本文以新時代中小學校勞動教育改革創新為切入點,提出加強學科融合、運用活動教學法、注重家校合作等有效途徑,落實“五育”并舉,提高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效。
【關鍵詞】中小學 勞動教育 “五育”并舉
學科融合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9-0036-03
勞動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五育”并舉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勞動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2020年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大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為新時代各級各類學校實施勞動教育指明了方向。目前,各地各校都在積極探索勞動教育的有效路徑,但由于勞動教育具有廣泛性,一些學校實施勞動教育難免存在方式單一、學科融合薄弱、教育外延不足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閱讀了相關研究文獻,探索小學階段實施勞動教育的有效路徑,認為小學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開展勞動教育。
一、加強學科融合,豐富勞動教育的內涵
學科分化是專業學術研究深入、細化的結果,有利于促進學科專業發展。隨著學科研究的逐漸深入,出現了許多涉及各種學科知識的復雜問題,從20世紀后半葉開始,學科又呈現融合發展的趨勢,尤其是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學科間的壁壘不斷被打破,交叉學科、多學科融合不斷涌現。由此可見,學科融合既是學科發展的趨勢,又是產生創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徑。在此背景下,多學科融合學習能力成為新時代各階段學生理應具備的一種核心能力。就小學教育而言,實施多學科融合教學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所謂學科融合教學,是指在承認學科差異的基礎上,逐漸打破學科邊界,促使學科間相互滲透,引導學生參與多學科融合的學習活動。勞動教育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實施勞動教育的重點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從而培養學生基本的勞動能力、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引導學生養成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由此可見,勞動教育具有豐富的教育內涵,有著與其他學科開展融合教學的天然優勢。
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將勞動教育與語文、數學、道德與法治等課程的教學相結合,通過融入相關課程的教育元素,豐富勞動教育的內涵,取得“1加1大于2”的教學效果。例如,許地山的《落花生》一文是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材中的一篇課文,講述的是作者與父母、兄姐的一次夜談,反映了作者一家人對花生的好處、特點和品格的認識。這篇課文與勞動教育有密切聯系,因此教師可以將這篇文章的講解與勞動教育相結合。在教學中,教師首先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梳理出“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的文章脈絡。然后,教師通過網絡搜索相關資料,向學生簡單講解花生的外形特點、種植季節、種植方法。最后,如果本校建有勞動教育基地,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勞動基地開展種植花生的勞動實踐,定期組織學生給花生除草、澆水、施肥,讓學生用拍照、寫日記等方式記錄花生的生長過程;如果學校未建有勞動教育基地,教師則可以布置課后勞動作業,讓學生回家后用小花盆種植花生,觀察花生的發芽、生長、開花、結果等情況,要求學生通過錄視頻、拍照或寫觀察日記的方式進行記錄。通過課文學習與勞動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學生既能夠了解花生的種植、生長的情況,又能夠很好地理解課文中“父親”所說的“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這句話的含義。
當然,開展學科融合教學并非隨意的,也不是所有學科都要與勞動教育融合,而是應該堅持適用、適度的原則,在學科融合教學過程中避免出現為了勞動教育而忽視原學科教學目標的情況。只有堅持適用、適度的原則,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科融合教學的作用。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扇形統計圖”這一知識對學生而言比較抽象,學生理解和應用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其與勞動教育結合,讓學生嘗試用扇形統計圖統計學校勞動基地里所種植的植物品種和數量,或讓學生用扇形統計圖統計家庭勞動中各種家務的占比等。用這樣的方式,為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勞動中理解什么是扇形統計圖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達到智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的目的。
二、運用活動教學法,提高勞動教育的實效
活動教學法也稱“活動型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情況,通過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學習、理解并掌握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具有靈活性、趣味性等特點,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等感官去感知、理解知識。
關于勞動教育的內容,《意見》指出,小學中高年級的勞動教育主要是圍繞衛生、勞動習慣養成,讓學生做好個人清潔衛生,主動分擔家務,適當參加校內外公益勞動,學會與他人合作勞動,體會到勞動的光榮。這樣的內容要求,充分體現了勞動教育具有很強的實操性。小學階段開展勞動教育,可以靈活采用活動教學法,通過設計更具趣味性、更有吸引力的活動,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熱情,讓學生掌握相應的勞動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學校可以根據具體校情、生情,構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勞動教育活動體系。例如,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學探究能力及一定的生活、寫作、拍攝等技能,學校可以組織開展系列勞動教育活動,時間跨度可以是一周甚至一個月,根據活動內容而定,主題可設定為“快樂勞動,快樂成長”,根據高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具體的勞動內容。常見的做法是以班級為單位,在學校勞動教育基地劃分班級勞動“責任田”,由學生確定種植作物的品種,并全程參與松土、播種、澆水、施肥等勞作過程。等到作物有收成后,高年級學生可以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班級廚藝大比拼”,各班級選出參賽代表,之后還可以將制作的菜肴作為“商品”進行義賣或交換,義賣所得可用于班費支出,也可用于愛心捐贈。學校還可以組織舉辦作文比賽,主題可以是“一次愉快的種植經歷”,可以是“一次難忘的勞動體驗”,也可以是“我喜歡的一種農作物”。學校還可以組織開展與勞動活動有關的攝影、攝像比賽,先由各班級進行班內評選,評選出優秀作品參加全校性評比活動,對獲得校級優秀的學生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相應的勞動技能,還能在活動過程中正確認識勞動的意義,提升綜合能力。
此外,學校應積極構建科學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切實提高勞動教育的實效。當然,學校在開展勞動教育時,既要充分考慮學校自身的條件,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等情況,只有開展符合校情、生情的勞動教育,才能充分發揮勞動育人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學校如果沒有建成勞動實踐基地,就不宜照搬照抄上述做法。另外,攝影、攝像等比賽也不適合在低年級開展。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簡化流程,或是以其他形式開展勞動教育活動。
三、注重家校合作,拓展勞動教育的內涵
家校合作是指學校與家庭建立緊密聯系,加強兩者的交流互動,促進學校與家庭的合作,從而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的一種教育方式。在小學階段,學校和家庭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兩個重要場所。小學生大量的時間是生活在家里,可以說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延伸和補充。對于勞動教育而言,家務勞動是學校勞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構建學校勞動教育和家庭勞動教育的良性互動體系,才能確保小學階段勞動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育部2020年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學校要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社區宣講、網絡媒體等途徑,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明確家長的勞動教育責任,讓家長主動指導和督促孩子完成家庭和社區的勞動任務。目前,各小學基本都組建了家長委員會,甚至有些學校還建立了班級家長委員會,這為學校實施勞動教育家校共育奠定了基礎。一方面,學校應該組織家長代表召開校級勞動教育研討會,商討、制訂本校的勞動教育實施方案,明確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的具體職責;另一方面,學校應與家長共同商討、制訂勞動教育管理辦法,制訂相應的考核內容、考核標準,并建立相關的獎勵和懲罰機制。其次,學校要積極探索豐富、有效的家校互動形式。當前家校互動形式單一、家校合作實效性不高等問題是制約家校合作邁向“深水區”的主要阻礙。因此,學校應該根據學校的實際、家長的意愿等,探索豐富多元的家校互動形式。例如,學校可以在舉辦豐收節時邀請部分家長參加現場活動,各班級通過錄制視頻、制作圖冊等方式,在班級家長QQ群、微信群上傳分享相關活動內容,激發家長參與學校活動的積極性。又如,學校可以邀請具有種植經驗、技術的家長,到學校給學生開展種植方面的培訓,這樣既可以彌補學校勞動教育師資不足的問題,又能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從而提高勞動教育的實效。
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發揮著基礎作用。教師可以根據高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能力,布置一些適宜的家務勞動,讓學生運用在學校勞動課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例如,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勞動技能,擁有較強的動手能力,教師可以布置“我給爸媽做一道菜”的家務任務,讓學生先學習一道簡單菜肴的烹制方法,然后在家里為父母烹制這道菜肴,由父母錄制視頻上傳至班級QQ群或微信群,并讓學生寫一篇五六百字的短文,敘述自己完成這項任務的過程,表達自己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體會和感受。這樣的活動既能有效拓展學校勞動教育的空間,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又能很好地調動家長參與學校勞動教育的積極性,可謂一舉多得。
總之,勞動教育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學校要充分認識勞動教育的價值和必要性,積極創新勞動教育內容、探索勞動教育方法、形成勞動教育有效模式,不斷提高勞動教育的質量,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參考文獻
[1]汪海洋.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規范化建設問題及對策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2(12):4-6.
[2]李仙娥,劉躍強.勞動教育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的側重點探究[J].人民論壇,2021,25(36):117-119.
[3]鄧亮,張艷秋.中小學勞動教育教師的知識構成及發展路徑[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21,32(6):77-82.
[4]馬莉,魏浩天.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一體化實踐路徑研究[J].菏澤學院學報,2021,43(6):46-51.
[5]任君,錢志惠.中小學班主任實施勞動教育的現狀調查與對策建議[J].教育視界,2021,36(34):28-31.
[6]余文森,殷世東.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內涵、類型與實施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10):92-101.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2021年度“廣西義務教育學校勞動教育實踐研究”專項課題“廣西義務教育學校勞動教育理論研究”(2021ZJY417)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莫東霞(1991— ),廣西南寧人,碩士研究生,編輯,研究方向為教育教研、新聞傳播等。
(責編 韋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