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予 曾莉


摘 要:學科競賽由于倡導設計概念與方法的創新,在提升學界師生專業能力的同時也成為現實項目的思路來源與有效參考。將藝術鄉建課題置于學科競賽語境下進行探討,能夠拓展出更多助力鄉村振興實踐的可行之策。以江蘇省淮安市幸福街藝術鄉建的參賽作品為例,探討了其選題切入與深化、概念生成與拓展、內容塑造及表現,初步構筑了在學科競賽語境下該設計類型理論與方法的邏輯框架。
關鍵詞:藝術介入;鄉村振興;學科競賽;鄉建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國家文化和旅游宏觀決策課題一般項目“藝術介入路徑下的文旅融合與鄉村振興研究”(2023HGJCG11)、2022年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文旅融合下江蘇傳統村落景觀符號演化與認同建構研究”(22YSB016)、2023年淮安市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文旅融合背景下江蘇淮安鄉村振興的邏輯與案例研究”(2023SK65)研究成果。
學科競賽是指在專業基礎課的基礎上,以競賽的方式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完成項目創新及團隊協作的能力[1]。其是推動高校人才培養建設與專業理論研究的重要抓手,也是高校師生在自身專業領域實踐探索的重要平臺。建筑、規劃、設計以及藝術類學科競賽,由于密切聯系生產實踐,倡導解決現實問題,可以對高校相關專業師生的專業理論及技能水平起到極大促進作用,同時也能夠從中演化出針對實際問題的創造性解決思路。目前高校學界對藝術鄉建的諸多探索催生了不少堪用的理論與方法,多地成功的鄉建案例也與高校學界的研究與實踐有著密切關聯。此種情勢下,學科競賽也成為推動研究藝術鄉建理論實踐的重要加持與推手。因規劃與建設主體大多為建筑、設計或藝術類學科人員,故這里主要站在藝術設計與建筑規劃學科的角度,探討學科競賽語境下的藝術鄉建問題。對該問題的研探,一方面可以從特異的學術視角來切入藝術介入式鄉建的研究,發掘以往未被覺察到的可行之策;另一方面可以為高校師生參與學科競賽提供新的選題范疇、研究框架與創作語料,助力相關學科專業的多元化良性發展。
基于此,從學科競賽角度審視藝術介入手段的文旅融合式鄉建類課題,其具備的政策導向性、前沿探索性、學科交叉性、社會價值性等諸要素都是值得深入探索挖掘的范疇與語料。各個鄉村的環境風貌、村民構成、經濟水平、制度風俗、農業基礎、文化遺產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多種鄉村類型,提供了多種可挖掘的發展條件,概念與方法的創意源泉頗為豐富。而藝術手段也可以從多維度、多方面、多層次介入其中。鄉建課題的選擇符合學科競賽選題的主旨需要,在這種倡導創意優先的學科競賽語境下,競賽實踐將是藝術設計手段充分展開的實驗平臺,在這里探索推進營建和諧式鄉村人居環境、發展動態活力式鄉村經濟、弘揚與再生產鄉村文化遺產,還可以進一步加持文旅融合式的鄉建策略,如此便能拓展出更多創意新穎、內容豐富、含義深刻的鄉建設計主題和概念,給予當下鄉村振興實踐更加豐富的可行策略。
一、鄉建選題切入與深化
我國藝術家承接了近代鄉村建設運動思潮以及古代儒、道共融的文人隱逸文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便開始以不同的形式介入城市、鄉村發展建設,至今已有不少社會實踐探索[2]。現擬列舉一實際案例,探討學科競賽背景下的藝術鄉建的過程、方法與理論。
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金南鎮由于常駐年輕人口流失,村民結構趨于老齡化,人居環境質量下降,原有文化資源開發不力,鄉村產業經濟也缺乏活力。在當前鄉村振興背景下,當地于2018年動工建設金南鎮幸福街社區,規劃新建農民住房430套,2020年社區一期完工,社區內規劃了供村民使用的公共綠地,擬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的同時助力經濟產業發展。但在實地考察后,發現該新建鄉村社區存在著公共空間功能布局不均、審美形象單一、綠化空間植物覆蓋率低下、種植種類單調等諸多問題,尤其是區域文化資源開發手段陳舊,游客承載力弱,難以實現社區規劃營建之初的目標。
基于上述問題,從視覺觀感和審美需要方面打開突破口,使用藝術介入的設計手段對該鄉村社區空間進行優化,進而嘗試解決其人居環境、社區文化、鄉村經濟等諸方面的問題,同時試圖發展或構建類型式的藝術鄉建策略。概而言之,藝術鄉建的初級目標是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基礎之上,發揮鄉民的主觀能動性,其旨歸則是協同各方,建構新時期的鄉村文化生態模式[3]。該思路下選題所具備的政策熱點性、實踐前沿性與學科交叉性都恰好迎合了競賽背景下的題材要求。挖掘這個課題也必將為類似基礎條件下的鄉建項目提供助力參考。因此,設計團隊初步擬定了結合藝術介入手段的鄉村環境空間優化計劃。
二、核心概念生成與拓展
一般認為,視覺方式是藝術要素的直接敘事載體與媒介,藝術介入實現的最直接方式是對當前對象的物質形象進行加工與要素附著,凸顯審美層面的裝飾感。但在設計方案中強調單純美化或裝飾空間環境,則顯得手段過于直白,內涵也較為淺薄。對于“藝術介入”這一概念的拓展是競賽語境下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因此這里試圖借鄉村振興這一契機,將藝術表達和承載的路徑開拓衍生至多元范疇,并試圖提煉上升至抽象概念層面。因此,設計團隊擬將“介入”這一強調由外而內的概念表述在設計過程中延伸為“附著”,將藝術手段全方位地與幸福村鄉建方案進行綁定,同時強調深入性與持續性。
設計從功能層面入手,幸福村社區當下服務對象主要包括本地村民與外來游客。村民主體則由留守老人與兒童組成,建成一期的居民住宅已能滿足其居住需求,但公共空間的功能還不夠完善。鄰里交流空間、休憩運動空間以及兒童安全活動空間都是場地所不具備的。針對外來游客,當前鄉村社區的旅游基礎設施不足,缺乏足夠的停車空間,沒有餐飲住宿等配套設施,區域內的人民兵工展示館門可羅雀,無法形成持續吸引力。此外,一期社區內本設計規劃有大面積綠地與濱水區域,但由于營建不力,植物覆蓋率與植被種類都不盡如人意,濱水駁岸也是較為僵硬的硬質渠化設計,生態性與親水性都不足。在學科競賽模式強調概念創新的思路引導下,設計團隊試圖利用一種概括性的藝術化策略來統攝全局,嘗試解決以上種種問題。
這里團隊嘗試將“附著”這一特性賦予方案策略,作為其運作機制,描繪幸福街社區整體優化工作的愿景?!案街边@一概念主要強調的是藝術介入策略與設計對象的緊密綁定與持續運作過程,并非單純用藝術介入策略來幫助幸福街鄉建,而是在運作過程中使幸福街在藝術策略的正向作用下,不斷反饋信息,以修正和完善策略,給予策略某種程度上的扶持,形成二者互助的良性局面,強調過程而非結果。團隊基于此聯想到當下廣泛運用于工業科技或軍事領域的機械外骨骼系統,在人體外設置可穿戴的機械骨骼構件,用以提升人體運作效能,在AI系統的加持下,人類做出動作指令的同時反饋給外骨骼軟件系統,幫助形成系統對特定操作者運動習慣的解析與記憶,進而優化骨骼運行,使得人機功效更為順暢。在競賽語境下,將設計概念類比為現實物象的做法十分普遍,據此團隊梳理并概括設計核心概念為“鄉村空間外骨骼系統”的構建。對此概念的圖式表達也需做到畫面簡單而形象,邏輯明了而清晰,如圖1所示。
三、競賽案例的設計內容
在“外骨骼系統”這一概念的統攝之下,方案在當前社區空間中選取了展館、廣場、駁岸、道路、住宅、停車場等待優化區域,設計團隊依據每種空間的主要特征屬性將休憩、交流、運動、玩耍、生態、餐飲、售賣、停車等多項功能進行有機置入,在空間形態層面推演設計出數個關鍵模塊化構筑物,皆采用圓弧形階梯狀作為其主要造型,依據不同空間可能的人群承載量確定構筑物的尺寸及層級,同時有選擇地將多處構筑物用天橋進行連接,構筑立體化的景觀功能廊道,使得各個主要場地能夠便捷相通。這也在視覺觀感上形成了幸福街社區建筑之間的不規則框架,整體來看如同生長在社區原本界面上的骨骼狀附著物。這樣就將設計主題有效地藝術物象化了,同時該物象兼備了多種功能效用,形式與內容達成了和諧統一。
如圖2,初步解決空間功能性構筑物的設計后,設計團隊又為幸福街社區后續的持續性藝術介入式發展策劃了方案,強調發揮藝術家主體的持續創造力,結合政策導向進行文化資源挖掘與文化景觀再生產。在此過程中,應該要擺脫簡單化的先進論思維去實行設計實踐。實現鄉村文化意義和價值回歸則必須重構新時代的鄉土家園,這種重構不是簡單的傳統鄉村復制,更不是照搬城市的模板造成鄉土社會的固態化、同質化[4]。鄉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應該是以“再生產”的模式來重建和更新[5]。因此,團隊后續的策劃方案重點以文旅融合為主要路徑來實現鄉村人居環境的提升與鄉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同時構建村民們基于幸福街鄉村地域本身的文化歸屬感與文化自信。
方案的圖紙表現力求內容明朗、技法獨特,整體采用了結合插畫繪制技法的插畫拼貼風格,在配色上選取純度低、明度高的粉色系顏色搭配,將版面的整體調子統一在低純度的黃綠色之下,與插畫拼貼風交融,形成了一種較為和諧的審美效果。方案分析圖與概念圖的表現力求思路明朗、邏輯清晰,能夠清楚展現場地的條件與問題,演示概念的引入、推演與拓展。排版環節略微調整了設計圖的邏輯順序,將改造優化后的整體場景鳥瞰圖置于版面前列,周圍拼貼第三人稱視角的配景素材,形成了畫中畫效果。其余板塊布局嚴整,充分考慮方案的生成順序,給人以良好的閱讀感受。在此種整體圖面表現下,方案所呈現出的幸福街的鄉建新面貌真實而親切、寧靜且祥和,藝術氣息也從畫面中透出紙外。
四、結語
在學科競賽語境下研究藝術鄉建,是一種切換視域和轉換視角的探索。本文分析了幸福街鄉村社區的鄉村振興項目競賽案例,探討了該類型設計的選題切入與深化、概念生成與拓展、內容塑造及表現,初步構筑了在學科競賽語境下藝術鄉建理論與方法的邏輯框架,為同類型設計提供了類型化的參考,同時也拓寬了學界參賽師生的競賽選題之路,使其對競賽環境下設計策略與圖面表現的評判標準更加明了。但由于大多競賽方案強調突出設計的概念性與創新性,雖能夠為真實鄉建項目提供思路的拓展,可在某些情況下新概念、新策略的真實效用能否完全如其所述,還有待進一步合理斟酌與科學評估。
參考文獻:
[1]邢苗條,李政界.學科競賽與科研項目融合的研究生創新能力研究[J].高教學刊,2022(33):47-50.
[2]曾莉,呂光耀,安寧.藝術介入背景下的鄉村景觀再生產研究[J].人文地理,2022(4):53-64.
[3]張犇.論藝術鄉建的本質與要義[J].民族藝術研究,2023(1):118-123.
[4]方曉風.設計介入鄉村建設的倫理思考[J].裝飾,2018(4):12-15.
[5]趙旭東,孫笑非.中國鄉村文化的再生產:基于一種文化轉型觀念的再思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19-127.
作者簡介:
華予,碩士,淮陰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設計與理論。
曾莉(通訊作者),博士,淮陰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鄉建、傳統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