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新媒體環境為背景,研究社會活動進行信息傳播的范式路徑。此項研究能夠展現出在社會傳播學的相關研究中,新媒體系統、新媒體工具及相關媒介化技術的重要作用。在傳播研究中,有三種較為普遍的研究方法,即范式法、批判法、詮釋法。文章以范式研究為視角,嘗試揭示新媒體環境中的傳播問題及未來可行方案。文章采用文獻借鑒法、問題分析法進行研究,整理當前社會媒介化傳播的一般方式,得出了新媒體環境中傳播研究發生的改變如下:媒介工具類型更多、接收信息更具選擇性、傳播路徑更具多樣性等。在傳播發生各種變化的背景下,全新的媒介傳播問題形成。參照新媒體環境中傳播研究面臨的各類困難,文章給出了建立多種社會關系圈、使用大數據推進傳播研究、打造各場景信息傳播的范式路徑等對策。在實踐研究中,從國際信息交流、群體信息交流、城鄉交流三個視角,逐一創建媒介范式機制,積極展現媒介平臺的信息傳播優勢。國際信息借助智能技術,積極應對國際爭議、輿情監管等問題,建立智慧型社交媒介信息交流機制。在群體信息交流中,主要采取輿情監管、情感監測、思想引導、文化感染等形式,進行媒介信息宣傳。在城鄉媒介交流中,利用媒介平臺打通城鄉信息屏障,以便指導村民分享生活與勞作。
關鍵詞:傳播;新媒體;大數據;社會;媒介化;范式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4-0017-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政項目“傳媒類院校‘課程思政的社會學學理拓深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SJB1246
新媒體環境具體指使用先進網絡技術,通過計算機、移動設備等完成各類信息傳播的環境。新媒體主要有三種信息傳播形式,具體包括數字型、網絡型、全球型。新媒體側重于傳播工具、傳播路徑、社會反響三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此增強信息傳播的有效性。
(一)媒介工具類型更多
在大眾傳播環境中,新型、傳統兩種傳媒單位緊密合作,積極構建信息傳播的新路徑,選擇多種媒介工具,積極分享各項價值信息[1]。在此種信息傳播體系中,媒介工具成了泛化代表,推動著媒介社會的形成。媒介產品制作人融合各類媒介工具,搭建全新的媒介平臺,積極整合各方力量,建構全新的信息傳播體系。在此過程中,傳媒組織嘗試從信息社會變為媒介傳播社會。信息傳播期間,傳媒組織會借助電報、電話、影視作品等各類媒介工具,開辟全新的信息傳播環境[2]。傳媒組織以媒介為視角,探尋媒介、社會群體的相互關聯,積極構建各類信息傳播體系,找出社會信息需求與媒介之間的相互關系,側重于探尋媒介工具、信息交互行為的關聯。多數情況下,線上平臺的信息交流,更傾向于勞動、工作、辦公等概念,存在于社會生產、社會實踐相關活動中。
(二)接收信息更具選擇性
在媒體環境中,廣告媒體的信息傳播作用,主要是塑造品牌形象,互聯網建立了社會群體與服務商之間的交流渠道,便于服務商更好地掌握社會需求。此時,媒體平臺傳輸的信息、傳輸方式,直接關系到廣告傳播的質量[3]。人們可自行選擇接收信息的網絡頻道、媒介平臺,自主設置客戶端的背景色、窗口大小等。原有的媒介研究以媒介、相關技術為研究主體,此種研究過程具有靜態性、穩定性,以功能主義為視角,使用中立工具角色,以自身技術特征,傳播各類社會信息。在功能主義的相關研究工作中,媒介工具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社會信息傳播的效果。而人們擁有了媒介選擇、信息甄選的權利后,可有效獲取所需信息,轉變被動接收信息的角色,更好地適應媒介化帶來的信息傳播環境[4]。
(三)傳播路徑更具多樣性
一是媒介的界定,應采取去本質化處理。研究人員應改變原有的媒介認識,從各類媒介平臺的宣傳影響視角,轉變成融媒體視角,以動態信息傳播機制,探尋最佳的信息傳播路徑。二是改變對媒介工具的范式界定。媒介傳播過程應關聯傳播信息的真實事件、社會實踐。三是采取機制化形式,全面落實信息傳播。建立信息傳播組織,深入分析媒介實踐作用,以具體的社會場景,增強信息傳播的寬泛性[5]。
(四)新的傳播主題詞出現
新媒體條件下,傳播界提出了新的主題詞——“用戶”,給予各位用戶自主生產信息的條件,更關注社會各類群體的信息傾向性,劃分出社群用戶、多層年齡用戶、興趣用戶、行業用戶等類型。要嘗試以用戶為視角,轉變原有的社會傳播方式,讓信息傳播更具側重性,更符合用戶的信息需求[6]。
(五)媒介社會組織更新
媒介化研究中,媒介單位被定義為社會組織,擁有社會機制的信息交互、信息傳播能力。媒介化形成的信息傳播機制,主要從信息傳播范圍、社會實踐兩個視角,開啟全新的信息傳播。第一,媒介滲入政治宣傳、社會文化活動、居家生活等領域,傳播各領域的信息。第二,在各類社會實踐中,媒介以信息傳輸形式,有效分配交流信息,建構信息交流網絡,積極展現網絡傳播的信息節點。例如,在政治活動中,可借助媒介手段,獲取社會群體的建議[7]。
(六)媒介社會情境更新
媒介邏輯會側重尋求社會機制廣泛接受的信息傳播規則。從中觀視角來看,側重于各類媒介制度的相互作用,難以全面獲取社會情境中的信息傳播路徑。而新型社會實踐活動,會在媒介更新的情況下,獲取更多創新機會[8]。例如,以全新的線上信息語境,增強了信息交互的便捷性。因此,在媒介化理論創建期間,相關學者逐步思考制度視域下,媒介技術在社會信息交互中的重要性[9]。
社會科學研究期間,認識論給出的觀點具有相似性、層次單一性等特點。社會科學研究人員在測定各類變量時,主要探究各類因素的變動特點[10]。為此,社會研究范式視角以傳播學為主體進行的各項研究工作,其研究側重點聚焦于傳播主體、傳播接收者、傳播事件、傳播路徑等。此類研究對象并無可測量的方法。如果使用自然科學方法開展社會科學的研究,關注量化方法、各變量之間的關系,能夠更有效地幫助傳媒行業找出區域內的受眾信息,給出更有效的信息傳播方案。此外,傳播環境的限定性,更明確了社會科學范式的可行性,能以此開展各項傳播研究。新媒體環境成功突破了社會范式形成的傳播體系,更開拓了傳播路徑,嘗試以全球化視角,在各類社會場景中進行信息傳播。一個地區內發生的事件,會通過多種渠道進行信息傳播,并傳播至較遠的位置。
(一)建立多種社會關系圈
社會傳播信息主要是雙方面對面傳播、利用媒介工具點對點傳播、使用媒介平臺按類進行傳播。信息傳播過程并不依賴新媒體環境,而新媒體工具給出了更多的信息傳播路徑,擴大了信息普及的范圍[11]。此種信息普及方式以個體信息為出發點,嘗試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信息推廣。在分析傳播受到的干擾因素時,各類干擾條件主要選擇個人屬性,并未考量個體所在的群體特征。在社會群體環境中選出的個體代表,無法得知其與其他人的信息互動情況。此種研究范式從個體、社會群體兩個方面,探究各類關系圈中信息互動帶來的社會影響。例如,微博平臺本身創建的社交網絡中,引入了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以信息交流平臺形式,打造全新的微媒體交互環境,切實拓寬了社會群體獲取新聞、熱點等各類信息的路徑。
(二)使用大數據推進傳播研究
1.大數據技術開啟客觀、精確的研究之旅
大數據技術能夠有效處理各類復雜數據,給出數據分類方法,挖掘數據內在價值,在社會行為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借助網絡平臺,有效記錄各類社會信息交互的行為,以數據形式表示各類信息傳播的時間、傳播量、信息交互主題等內容,作為社會傳播研究的價值資料,能規避研究視角的局限性,降低研究方向的偏差性,更客觀地得出研究結論[12]。
2.關注數據發展,預測數據未來動態
在社會范式研究中,結合用戶的觀看內容、瀏覽主題,進行數據整合,深入分析用戶的興趣意向,據此預測用戶的信息需求,能更準確地預判用戶未來的信息搜索行為。例如,在媒體平臺內輸入“文化”搜索詞,當用戶選擇其中幾種文化信息后,大數據能夠更確切地給出用戶傾向的主題。確定用戶傾向主題后,平臺會智能推送相關的文化信息,迎合用戶需求[13]。
3.關注信息傳播特點、路徑與傾向,而非實證研究
初期采取的實證研究方法以理論思想為基礎,給出假設與猜想,收集相關實體數據,論證理論的真實性,這是一種假設與論證的研究過程。大數據視角更關注數據特征,側重于梳理數據間的關系,預測未來數據的變動方向,作出相應的對策。此種研究方式具有一定預見性,是一種反推研究方式,重在預測未來,而非驗證已有的觀點。其能夠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社會信息交流方向,找出社會信息需求的變動趨勢。
(三)各場景信息傳播的范式路徑
1.國際信息交流
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創建智慧媒介機制,能增強國際信息交流的順暢性。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能夠改變原有“主與客”的媒介范式,新的技術與方法能夠開辟更多的交流渠道。面對國際爭議、輿情監管等事件,利用人工智能打造的社會媒介平臺是關鍵的信息傳播主體。人們使用智慧社交媒介平臺,進行信息交流。例如,在美國選舉、英國脫離歐盟等國際交流中,智慧社交媒介平臺的使用量約為20%至30%,具有較強的國際輿論引導能力[14]。
2.群體信息傳播
媒介化信息傳播中,相關單位使用數據挖掘技術,全面獲取群體信息中的情感態勢,形成輿論監管,通過采取輿情數據采集、群體情感分析等方式得出的分析結果,作為輿情治理的依據與方向。媒介信息交互環境中含有多種情感信息特征,應對媒介場景中的群體,嘗試從情感結構方面進行范式研究,探尋各類社會事件中人們的情感。在群體媒介范式的信息交流中,要采取情緒感染形式,引導社會群體熱愛國家,傳遞各類政治信息,塑造社會群體形成民族主義思想。在媒介群體情感傳播中,要采取理論構建→輿情監管→情感分析→思想引導→文化感染的形式,融合社會學、符號學等理論內容,借助信息科學、輿情治理等方法,保證媒介群體情感傳播的整體效果[15]。
3.城鄉交流
要利用媒介傳播機制,建立城鄉聯合的媒介信息傳播機制,加強城鄉互動,踐行“城鄉連續統”的理論思想。以城鄉聯合為社會媒介視角,建立一體化信息傳播渠道,在人員、生產、商品、運輸各個層面,重構鄉村社會信息場景,對接城市媒介平臺。在相同的媒介平臺中,借助信息傳播技術,打造全新的傳播路徑,增強城鄉文化互動性。目前,鄉村建設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此種社會語境中,應深入鄉村生活,獲取鄉村人們生活的實況,以城鄉媒介傳輸機制更好地轉變村民角色。在媒介傳播中,要以村民為中心,找出鄉村發展、文化理念、社會角色等內容,關注村民表達。使用媒介平臺可傳播村民人際交流方式、勞作過程,使村民成為媒介傳播的一員,打造全新的城鄉媒介網絡體系[16]。
文章結合媒介工具、傳輸路徑、新型主題詞、媒介社會組織各類傳播研究發生的改變,展現出新媒體對信息傳播的積極作用,嘗試以媒介化思想,創建各類信息傳播的范式。面對社會傳播的困難,采取建立各類社會信息交流圈、大數據技術兩種方法,積極構建全新的媒介社會信息傳播機制,能使國際信息交流更高效,群體信息輿情監管更客觀,城鄉交流更便捷。
參考文獻:
[1] 劉雨微.新范式提升科學傳播質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2-08(002).
[2] 李琳.情感傳播:媒介化基層社會治理的新路徑[J].新聞愛好者,2022(9):86-88.
[3] 王黨飛,尹雯萱.新媒介環境下公共傳播范式轉換的六個觸點[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14):19-21.
[4] 李靜.第三空間建構:新新媒介語境下文化間傳播范式研究[J].傳播與版權,2022(5):50-52,57.
[5] 龐亮,楊洋.論我國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的范式嬗變[J].中國新聞傳播研究,2021(4):34-47.
[6] 張才剛. 5G時代傳播媒介形態演進的雙重動力:技術變革與社會需求[J].中國編輯,2021(7):54-58.
[7] 方偉.社會音樂的“狂歡”:從傳播媒介角度對當代音樂現象的反思[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21,19(2):23-28.
[8] 宋爍爍.社會突發事件的主流媒體微博傳播范式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6):77-78.
[9] 范嘉迪.符號景觀·文本互涉·趣味共謀:DC漫改電影譜系的消費美學傳播范式[J].電影新作,2020(3):153-156.
[10] 鮑遠福.新媒體文藝的跨媒介表意與傳播范式研究[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5):25-35.
[11] 曲洪圓.媒介融合視域下主持人傳播范式變革[J].傳媒論壇,2019,2(15):86-87.
[12] 金珊,黃林靜.基于傳播范式的媒介傳播新現象之考察[J].福建商學院學報,2018(2):87-91.
[13] 趙韜順.論藝術傳播媒介的社會功能[J].新聞戰線,2017(22):53-54.
[14] 劉堅,彭程.社會性別:媒介性別形象傳播的一個分析范式[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1(3):94-97.
[15] 李航.媒介融合環境下“互聯網傳播范式”的應用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7,8(7):152-154.
[16] 鄭國帥.淺析轉型時期大眾傳播媒介的社會責任[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2):238.
作者簡介 楊茜,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