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潔 鹿淼 肖春萍
【摘 要】自1998年以來,呼家樓學區率先提出“跨校聯聘”并在學區學校內探索實踐,后又參與了北京市推進的區管校用、交流輪崗等“共享教師”制度,并創造性地開啟了共享“項目導師”。這一路走來,我們進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形成了實踐層面的寶貴經驗:建設區域內的教師共同體,推動教育均衡化發展;建設專業素養的共享平臺,發揮優質資源的輻射作用;建設從共享到共進的評價體系,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同時,本文也對“共享教師”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思考:吸納社會優秀人才,使其發揮專業特長,以彌補學校編制和特色發展的問題;共享項目導師,在學習任務群下培養學生真實生活的能力;建設智慧共享空間,借助網絡和大數據全面釋放制度的活力,推進師資均衡。
【關鍵詞】共享教師 歷程 經驗 展望
一、“共享教師”的歷程
1. 跨校聯聘。
1998年,呼家樓在學區范圍內首先進行了跨校聯聘的共享教師的嘗試。學區內14所學校結合自身情況先提出需求,學區再根據需求將各校(特別是中心校)的骨干教師、藝術體育類學科教師和各學科的優質課按跨校交流的時間長短進行分類,在學區范圍內進行短期、中期、長期的匹配。
短期跨校通過“一課一聘”的方式將優質課送到其他學校去,幫助打開中小學校教師的視野;中期進行骨干教師幾周或一個月的跨校互換,發揮其傳幫帶的作用,激發教師活力;長期則涉及音體美等藝體學科教師,因其流動性不大,通過跨校聯聘一學期、一學年甚至兩學年,可以在學區范圍內將教師資源進行匹配平衡。這是為了解決學校某一學科缺編問題,更是為了解決某些學科缺少優秀教師的帶動與引領,尤其是小規模學校教師流動性差的問題,起到激發教師活力的“鲇魚效應”。不管跨校聯聘的時間長短,教師之間都通過集體教研、聯合教研,共同提升學區內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2. 區管校用。
自2016年起,隨著北京市朝陽區教委建立了“區管校用”人員編制管理機制,對現有編制進行集中管理、統籌配置,“共享教師”制度從學區范圍向區域范圍擴大,目的主要是為了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在此過程中,教師由過去的“學校人”變為“系統人”,由原來的“學校獨享”變為“區域共享”,這樣就打破了學校界限壁壘,讓優秀教師通過共享的方式流動起來,惠及每個學生,特別是薄弱學校和農村校。
3. 交流輪崗。
交流輪崗作為一種新推出的教師聘任方式,是從宏觀層面通過制度創新實現教師隊伍結構優化的嘗試,滿足了國家教育事業需求,強化了教師的公共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擔當意識。有意愿輪崗的教師向學校進行申報,派出校結合教師意愿,選派政治素質好、師德優秀、作風扎實、不怕吃苦、身體健康、樂于奉獻,且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和豐富的教育教學工作經驗的教師參加交流輪崗。
4. 項目導師。
我校自2015年提出了PDC(Project、Drive、Create)項目育人理念,基于“發現自我、了解自然、揭秘科學、解讀人文、回歸生活、體驗社會”這六大類別的項目群,引導學生從課堂到生活、從學校到社會,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通過“感知—認知—體驗—實踐—生成”,培養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力,讓學生成為一個具有生存和生活能力的幸福的人。
二、“共享教師”的經驗探索
1. 建設區域內的教師共同體。
教師學習與發展是建立在專業社群基礎之上的,通過學區內乃至更大區域內的“教師共享”幫助建立了教師共同體,促進了教師的交流共研。如當時呼家樓小學與日壇小學就曾開展過體育教師跨校聯聘活動。兩校互派優秀體育教師到對方學校短期任教。兩校的體育工作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跨校聯聘是呼家樓學區的傳統教學活動,開展已有多年,為優秀教師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為學校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架設舞臺,受到各校的歡迎。不管跨校聯聘的時間長短,教師之間通過集體教研、聯合教研,共同提升呼家樓學區內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之后呼家樓中心小學又通過區管校用和交流輪崗的“共享教師”方式將教師共同體的區域范圍向呼家樓學區和呼家樓集團進一步擴大,增加了呼家樓集團的5個法人校,11個校址,進校交流工作等。例如,我校的市區級骨干教師兩周一次,每次2課時在輪崗交流校指導教師的學科教研、項目開展,指導學生的社團授課、田徑訓練等,進行多種形式的培訓、聽課指導、授課或跨學科實踐活動的共研等交流活動。全職輪崗教師在交流校承擔各學科教學工作、班主任工作,深度參與輪崗學校的教研、教學等。讓有著共同的目標與價值觀、共同的興趣與發展觀、共同的要求與規則觀、共同的認同與歸屬感的教師樂于交流共研。這期間,不僅被交流到的學校教師收益,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讓教師感受到了不同的管理方法、團隊協作、文化氛圍,而且在推動區域教育優質教育均衡發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同時也給學校快速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教師切實提高業務水平、學生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提供了政策保障。
2. 建設專業素養的共享平臺。
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在“共享教師”的區域范圍內建設專業素養的共享平臺,促進教育知識的生成與建構,就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載體。對教育理念的闡釋、教育情懷的抒發、教育模式的調適、教育情境的研判、教育范例的展示等這些隱性知識,一方面在“共享教師”的過程中由參與的教師進行日常性地提煉、總結,并以文本的形式呈現,如備課教案、聽課筆記、業務學習記錄等;另一方面學校為教師提供知識共享的平臺,通過企業微信和騰訊樂享等軟件將教育相關文件,學習培訓如教育政治學習、班主任基本功培訓、我校PDC理念學習、教研組共研等,還有教師活動如講座、協會、團建等內容在共享平臺進行及時傳達,也讓有需要的教師能夠及時獲取資源來學習,并在平臺上留下學習的收獲和反思,讓“共享教師”實現專業素養的同步生成與建構。
3. 建設從共享到共進的評價體系。
“共享教師”從價值追求到資源共享會形成不同的表現,因此就要設定合適的評價標準,體現從共享到共進的發展。在這些評價指標的牽引下,“共享教師”會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共享到共進的價值實現問題上,從而更好地促進價值目標的實現。此外,“共享教師”范圍內的教學質量同樣應當跟得上,無論是本校的教學還是跨校的授課,都應當秉持同一標準,保證較高的質量,由使用校對其進行評價考核,加強教育質量評價,通過系統科學的評價標準,對教師的工作成績予以認定,切實發揮制度的引領作用。
三、“共享教師”的未來展望
當下的“共享教師”制度,不管是跨校聯聘、區管校用、交流輪崗還是項目導師,不管是短期、中期還是長期,每一位在編教師都有自己的工作崗位,都要履行自身的工作職責,“共享教師”絕不能丟了自己的職責。因此對于整個“共享教師”制度的未來方向,諸如“共享”是誰的共享、何種共享形式等核心問題,我們結合呼家樓教育集團的前瞻性探索,提出以下關于“共享教師”制度的未來方向。
1. 吸納社會優秀人才實現更大范圍的共享。
“共享教師”的范圍可以由校內擴展到社會。具有教師資格證的社會優秀人才和家長資源,因其具有的專業背景和社會閱歷,雖然其不作為一個學校的專屬教師,但我們可以通過“共享教師”的方式吸納這樣的優秀人才,使其發揮專業特長,在課后服務、社團開展、項目開發等方面,通過特聘讓其參與到教育教學中來,以彌補學校編制和特色發展的問題。
2. 共享項目導師實現更有針對性的共享。
2022年版《課程標準》出臺以來各學科各年段更加強調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以學科實踐活動為手段,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充分發揮學科課程的育人功能。那么,“共享教師”就可以以導師的身份參與課程實施、實踐活動設置,實現更有針對性的交流。
3. 建設智慧共享空間實現更多維的共享。
“共享”內容是多元化的,諸如通過開設空中課堂、進行線上輔導等,借助網絡和大數據全面釋放制度的活力,推進師資均衡。在教師共同體中建立共享空間——共享教學資源、科研課題、教師培訓、學習收獲等;建立共研課堂——共享備課、上課、互聽評課、同課異構等;共享經驗交流——關注“共享教師”心理狀況,賦予“共享教師”歸屬感。
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急需扎根中國教育實踐具有突破性意義的制度改革,以創新突破體制機制制約,讓教師有序流動起來,在流動中為學校師生帶來新的教育教學觀念、體驗、反思,在流動中增進教師間、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情感體驗和思想碰撞,保持教師隊伍持久穩定的活力和創造力,從而為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堅實的師資隊伍保障,讓“共享教師”制度下學生、教師、學校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