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佳兒
【摘 要】近年來,“教—學—評”一致性理念在我國基礎教育實踐中得到廣泛提倡。但是,當下的小學音樂教學其實未能較好地基于“教—學—評”一致性建立科學的多元教學評價機制。因此,本文以分析目前階段小學音樂教學評價面臨的現實問題作為切入點,針對小學音樂多元評價進行探究,為一線教師能更好地在“教—學—評”中發揮作用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教—學—評”一致性 小學音樂 多元評價 評價策略
在小學音樂教學評價中,樹立多元音樂教學評價目標,教師可以清晰地認識到改革音樂教學評價之于音樂課程教學的深層意義。所以,厘清音樂多元評價具體功能,探索音樂評價多元形式,以落實“以美育人”為依托,建立小學生多元評價機制,可以使學生與教師在和諧互動關系中,突破以往的傳統評價弊端,助推音樂多元評價有效實施。
一、小學音樂課堂凸顯“教—學—評”一致性的重要性
(一)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釋放天性
小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活動,符合自身天性解放的需要,同時潛移默化培養藝術審美。大部分人的藝術天分都是在小學階段就開始外顯,需要教師具有針對性地培養。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天性,恰當處理“教”“學”“評”三者的關系,引導學生在音樂活動中邊感邊悟,在音樂知識學習中邊學邊思,進而逐層加深對音樂的理解,深刻感知音樂魅力所在,最終達到深入學習的目的。
(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快樂學習
要在教學中貫徹“教—學—評”一致性,就應該使學生成為課堂全過程的主體。重視讓學生參與音樂教學評價,可以從真正意義上激發他們的自主性與反思性,讓他們在多元評價機制中,自發地看到自身不足或進步,從而找到音樂學習的樂趣。這樣有利于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落實“以生為本”的原則,借助新穎的教學活動與教學評價互動,推動音樂教學的進步。
二、優化小學音樂教學評價所面臨的問題
教學評價不能脫離學生學習過程而獨立進行,音樂評價必須同教與學的過程、效果緊密聯系,更多地側重表現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等多元評價形式,不再被單一教學評價方式制約。筆者深入一線觀察評價現狀發現,一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影響,在音樂教學評價中仍以“結果性”評價為主;也有一部分教師雖有意識地改變自身教學方法與評價形式,但實際應用也難免流于形式,缺乏實踐有效性,無法將小學生的音樂天賦合理挖掘。長此以往,學生對音樂學習興趣漸無,教師在針對評價后的教學調整也流于表面。
三、基于“教—學—評”一致性促進小學音樂多元評價的實踐策略
(一)基于新課程標準,設定課堂教學目標
貫徹“教—學—評”一致性,首先需要教師以新課程標準為基準,從已有教學經驗與實際教學過程相結合的角度,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通過引導學生親自參與教學設計、教學資源挖掘以及音樂教學評價等,在積累感性學習經驗的過程中,提高他們主動參與音樂活動的意愿,樂于在音樂作品學習中深層體悟作品真、善、美。例如,在《我是小小音樂家》的教學中,教師為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評價習慣,在教學開始就把課堂交還給學生,以此讓學生有機會自主聽—學—交流,在模仿演唱過程中自發找到本課學習重點——2/4節拍的節奏特點,進而感受到教學評價給自己帶來的積極指導意義及繼續探究音樂奧秘的興趣。
(二)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學生評價機制
在數字化信息時代,移動互聯網與信息技術得到了極大的應用與普及,基礎教育的發展也受益于此。為此,貫徹“教—學—評”一致性理念,小學音樂教學就應將多媒體手段與教學評價相互結合,從以下兩個方面提升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與學習質量。其一,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致力于音樂學習熱情的激發。其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集中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在視聽結合模式下深度參與音樂教學,更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音樂評價。以《幸福拍手歌》教學為例,使用傳統教學模式,學生通常對音樂感知不甚強烈。而以“教—學—評”一致性為指導,應用Flash視頻課件教學,直接轉變教學主體,激發學生自主搜集《幸福拍手歌》的相關資料,同時對一首音樂作品的不同唱法、不同表演形式產生好奇,使學生對音樂學習的初印象深刻、鮮明,從而逐步完成學習活動,有效理解評價意義,最終使評價機制初步建立,在真正遷移至互動評價時有話可說,有態可表。
(三)采用多樣評價方式,切實提升評價實效
完善小學音樂多元評價,實際上就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在傳統的教學評價形式基礎上,自主自發地喜歡學習成果展示,愿意將自身的音樂學習感受與教師、同學們相互分享,并在相互分享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音樂學習主觀能動性,同時養成音樂學習評價習慣。為此,多元評價可以細化為契合小學生實質個體差異的分層評價、合作表演評價、即時評價以及特長展示等多種方式,強調音樂學習情感體驗展現,進而達成教、學、評一致的目標,逐漸消除學生對考核、考試的恐懼,讓學生將評價、考核皆視作提升自身音樂審美的渠道,并發自內心熱愛音樂。
1. 分層評價。
針對音樂素養較好且學習興趣較高的學生,教師可以扮演引導者的角色,讓這類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學習內容。針對音樂素養較普通且學習意識易被左右的學生,則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發揮同齡人之間的相互影響、暗示作用,驅使學生在生生互動中逐步找到音樂學習樂趣。這樣,“因材施教,分層評價”的形式無論在評價維度還是評價內容或是評價形式上,都可以凸顯多元化特點,確保學生在學習態度、學習素養、演唱表達、背景理解等多方面皆能逐步養成自主學習與探究的思維習慣,便于教師有標準、有方向地引導學生自我評價、生生互評、師生互評。
2. 合作表演評價。
合作表演評價是有效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評價的方式之一。它能讓教師在學生技能展示過程中真正發現并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捕捉他們音樂學習的閃光點,給接下來的音樂教學評價改進提供依據。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小組任務布置,使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生生交流、協作表演過程中,擺脫對教師的依賴,在音樂互動學習中培養學生團隊精神與評價思維。合作表演評價的評價內容豐富多樣,不僅包含歌曲演唱表演、配樂朗誦、音樂舞臺劇,還包含音樂小品、器樂演奏、歌曲合唱等。以音樂活動《童謠說唱會》為例,音樂教師可以根據書本童謠范圍鼓勵各小組的學生自主選擇合作表演形式進行童謠表演。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分組并逐組指導,給予相應的建議與評價。學生在小組合作表演中樹立了自信心,同時也主動相互糾正成員的問題,最終提高他們的表演能力與鑒賞才能,助力學生真正實現自我超越,體驗成功。
3. 即時評價。
多元評價簡而言之就是評價的方式多元化,評價的渠道多樣化,評價的內容豐富化。要想實現教學評價的優化,教師不僅要在每一次音樂教學活動開始前與結束后,帶領學生復評與自評,還要通過即時性的評價引導,幫助學生科學地養成評價習慣,徹底提高音樂學習主動性,自發展開音樂潛能挖掘。而開展即時評價就是指遵循“以生為本”教學原則,采用表現性分析法、觀察評價法、談話法等有效方法,從結果性評價轉變為過程性評價,以鼓勵為目的,促使小學生音樂學習內驅力提升。例如,學生在課堂上的音樂表現力有所提高時,教師使用賞識性話語,將學生的具體進步要點清晰表揚,而后再對其具體表現不足進行誠懇指導,讓學生既感受到音樂評價的嚴肅性,又感受到音樂評價的親切性,對音樂評價徹底改觀。此過程最重要的是教師需通過適度鼓勵讓學生明白“音樂沒有對錯之分,只要你想的與音樂是貼合的,那就是最棒的”。
4. 特長展示評價。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受到音樂教材與課堂教學時間等因素限制,大部分學生都無法在音樂課堂中有效展示學習后的實際成果與具體才藝。因此,教師除了采用上述評價方式外,還可依據課堂教學情況,設置特長展示評價環節,以此為學生提供表現機會,讓學生重新認識音樂評價。如在音樂活動《紅歌音樂會》中,經過精心準備的學生希望自己的表演能夠得到教師認可。教師在此活動中感知到學生的強烈展示欲后,應給足他們展示的時間,并且認真、耐心地對其音樂表演進行亮點鼓勵。被評價后的學生不由自主地結合教師評價,再次回顧反思,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這樣的特長展示評價,使具備不同特長、不同能力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生而言,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音樂教學評價就像是一把標尺,每個學生在此中把握自己的“位置”。對于教師而言,它則像是一面鏡子,可以助力教師在此中自我完善,不斷提升教學水平。所以,利用多元化教學評價手段,可以切實找準教學評價實踐基調,經由不斷實踐完善,真正凸顯音樂教學多元評價價值,提高學生參與音樂活動主動性,為學生開闊音樂視野,助推音樂教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