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
(杭州市安吉路教育集團新天地實驗學校,浙江杭州,310000)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勞動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傳統勞動教育強調勞動的實用性和技能培養,主要針對體力勞動和傳統工藝學習。新勞動教育更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涉及領域更廣泛,包括科技、生態、社會責任等方面,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學生個性化、綜合化和多元化發展,注重學生發展興趣特長和發掘自己潛力價值。同時,新勞動教育也強調社會責任感和環保意識培養,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發展,促進知、情、意、行全面成長。[1]
杭州市安吉路教育集團新天地實驗學校(以下簡稱我校)作為浙江省勞動教育實驗學校,開展了數智賦能“新勞動教育”校本實踐范式研究,以“新悅·五藤”德育特色品牌為引領,將“新勞動教育”提煉為“創勞”二字,聯動“潤德”“啟智”“強體”“臻美”體現五育融合理念。從空間規劃、課程設置、數智評價三方面進行頂層設計和校本實踐,開設班級智創空間、學校勞作基地、社區親子基地和校外專業基地四大空間,開發多彩的“1+Y”勞動課程。通過研發的“五藤樹”數智評價系統隨時隨地即時評價,全面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勞動技能與勞動習慣,讓學生在各種勞動體驗實踐中習得本領、尋到樂趣,熱愛生活、樂于創造。
數智賦能是指通過數字化技術和工具的運用,幫助個人和組織提高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實現更高效的決策、創新和價值創造。它將數據和數字技術與業務過程結合起來,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數據,提升決策水平和業務價值。
數智賦能“新勞動教育”是指利用數字化技術和數據分析手段,為勞動教育注入新的能量,提高勞動教育的質量和效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這種教育方式強調實踐性和創新性,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學習和創新。同時,數智賦能也能夠提供更加個性化、智能化的教育服務,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和興趣,讓勞動教育更加貼近實際,更加生動有趣。通過數智賦能,勞動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務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為他們的未來就業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遵循《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關于加強學生勞動教育的實踐性、創造性和系統性,我校對“新勞動教育”進行了頂層設計。
在目標上,“新勞動教育”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和創新,如培養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團隊協作能力、領導力,促進綜合素質發展及職業技能發展,從而實現不斷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這些目標也與學生實際需求和未來發展緊密相連,使勞動教育更有針對性和實際意義。在方法上,采用探究式學習、項目制學習、實踐教學、個性化教學等,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讓學生在實踐中實現知識的轉化和應用。在架構上,我校新建數智校園,凸顯“未來學校”空間設計的開放、靈動、功能多元,為開展校本“新勞動教育”提供“無邊界學習”空間。
我校十分重視校企合作和資源聯動,已落地“新勞動教育”空間21個,拓展了學校“新勞動教育”課程實施的多館合一泛在空間,實現了處處可育人。
1.班級:智創空間
長廊配有栽植箱,教室內設有凸顯特色的合作操作區和文創展柜,學生可隨時觀察、實踐體驗、探究合作。通過開放多元的情境與正式學習空間的結合,真正實現了“新勞動教育”空間的延展。
2.學校:多元基地
根據勞動類型和內容的不同,我校建設了多元勞動基地。
第一,科技創新基地。主要包括電學工程室、創客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室、3D打印室等,旨在提升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第二,農業實踐基地。以“新悅茶園”為例,前后大門口的花壇變身兩片龍井43號茶園,學生在其中開展種茶、護茶、采茶、炒茶、研茶、品茶系列項目化學習,并通過“木育坊”“陶藝吧”設計外包裝,將自產的校園龍井茶變成特有的伴手禮。
第三,美術創作基地。主要包括文創展示廳、水墨工作室、民間美術坊等,旨在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和創作能力。
第四,生態環保基地。主要包括微景觀創舍、苗豆莊園、生態觀察區等,旨在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環保實踐能力。
第五,生活體驗基地。在“未來生活家生活技能體驗中心”“烹飪體驗中心”“未來圖書館”“陶藝吧”“茶藝室”“木育坊”“品逸茶社”等功能教室或空間,學生可通過“X”“Y”社團或勞動課參與,體驗不同勞動職業帶來的樂趣。“未來生活家生活技能體驗中心”創設了真實的生活場景,有客廳、臥室、西廚、中廚分區,可以學習掛燙機、吸塵器、疊被疊衣、收納整理、各種家用廚房設備,如烤箱、電磁爐、空氣炸鍋等設備的使用,還原各種生活勞動場景,提升學生實踐能力、自理能力、生活品位,為培養生活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3.社區:共享基站
遵循家校社區企共建共育機制,我校將服務性實踐勞動空間延伸到所屬社區和街道。學生通過沉浸式體驗街道、社區的多種崗位,如垃圾分類監督員,提升參與公益勞動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4.校外:企業基地
學工學農實踐基地是校內“新勞動教育”空間的拓展和必要補充。我校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參與校外豐富的勞動體驗,如長樂農場、洞橋基地、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學工實踐,提升勞動思維與技巧。
5.網絡:社團空間
開辟并領銜之江匯“新勞動教育學院”社團空間,此空間是在浙江省教育技術中心的指導下,與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杭州學校、杭州市現代實驗小學和杭州市蕭山區青少年素質教育實踐中心四家聯合創立的“新勞動教育”聯盟。該空間以“新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為宗旨,開展O2O新融合課程、新生活技能課程、創意探究課程、非遺類傳承課程。
《意見》提出,創新多樣的勞動課程設置 。[2]學校應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創新設計勞動課程,如手工制作、實驗設計、社會實踐、運動健身等,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獲得技能、知識和經驗。[3]針對新時代新要求,我校設置了“1+Y”雙線課程設置。
1.“1”
其中,“1”表示普惠基礎性學校勞動課程(必修),“Y”表示個性拓展性學校勞動課程(選修)。
一是學科必修課程。用好省編勞動教材,確保一周一課時。以校內為主要實施場所,落實省教育廳不同年段的家庭勞動清單,促進學生日常生活技能、勞動習慣的養成以及勞動意識的內化。
二是學科融合課程。注重個性化、資源共享、互動交流,充分挖掘各學科中的勞動教育元素,注重多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的共育融合。以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我們的學校”為例,我校組織了“我的未來學校我做主”創意大賽。“屋頂迷幻花園”“科幻地下迷宮”“唐詩雙排樹屋”等作品脫穎而出,充分體現共育下的學科融合。
三是農業勞動課程。包括種植、養殖、農作業等方面的技能培訓,旨在讓學生了解農業生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根據勞動特性設計項目課程,引領周期性的勞動實踐活動,用項目培養小組合作精神和分析解決、遷移運用的能力。如結合三月“種夢節”,設立茶園、卉園、菜園三個種植基地,根據不同的季節開設時令種植課程,讓學生體驗農業種植樂趣。
四是工業勞動課程。主要包括工藝制作、機械操作、裝配等技能培訓,旨在讓學生了解工業制造的基本技能和知識。
五是家政勞動課程。主要包括烹飪、清潔、衣物維護等方面的技能培訓,特別是落實勞動清單中的家務勞動,讓學生掌握家庭生活的基本技能。如烹飪坊,不僅可以實操學習制作,品嘗自己做的美食,還能全視角理解各地美食藝術、美食文化等。
六是社區勞動課程。主要包括環境整治、公共設施維護、志愿服務等方面的技能培訓,如做社區志愿服務、創建文明城市小衛士、喜迎亞運宣講員等,培養積極參與公益勞動的意識。
2.“Y”
一是藝術勞動課程。包括音樂、舞蹈、美術等方面的藝術技能課程,如啦啦操社、排舞社、搖滾樂隊、螢火合唱社等,助力學生發展藝術特長和審美能力。
二是體育勞動課程。包括球類運動、健身器械、武術等方面的體育技能課程,如羽球社、足球社、曲棍球社等,讓學生掌握健康生活的基本技能,拓展運動、交友能力。
三是科技勞動課程。包括編程、機器人、電子電器等方面的技能課程,如創客社、無人機社等,讓學生了解科技領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四是創新勞動課程。包括設計、創意、創業等方面的技能課程,如數獨社、橋牌社、服裝設計社等,讓學生掌握創新思維和能力。[4]我校每月主題日與勞動實踐相關的節日有“勞動周”“風箏節”“美食節”“研學節”“帳篷節”,更有“古詩詞中的微觀世界”“宋風雅韻——德壽宮紅墻麗影”“慢‘引’一盞杭韻”“‘傳’精忠報國 最‘意’是岳帥”等文創實踐課程,從校內延展到校外,體驗“新勞動教育”樂趣。
大數據、云平臺、物聯網等數智發展觸發數智評價大趨勢。我校積極研發數智評價云平臺并實踐迭代,通過電子班牌、一體機、手機、監控、平板等智能終端進行人工智能設備物聯,實現不同空間、教育與被教育人之間互動數據采集、統計、反饋的智能評價系統,構建了具有五育融合的學校文化特色“五藤樹”學生綜合素養評價體系,將校本設置內容導入“班級優化大師”App和電子班牌后臺,形成校本數智評價的基底數據庫。[5]
1.維度設置
“創勞”即“新勞動教育”評價,是學生綜合素養評價體系的一級指標,其二級指標是“勞動意識、勞動習慣、勞動技能”,下設三級指標及評價情景。師生可見的只有評價情境,根據具體情況即時賦分,如表1所示。
2.范式創新
我校通過“云端存儲、路徑設計、標準擬定和獎章融合”四方面開展創新范式研究。[6]創新后范式可以隨時隨地即時賦分、后臺分析診斷、監測評價反饋,自動形成多元、多維數據,并以激勵性、過程性、可視化、具象化的紅領巾獎章方式展示評價結果,能夠促進學生勞動意識、習慣和技能的有效發展(圖1)。

圖1 數智評價的創新范式
云端存儲是一種將數據存儲在遠程服務器上的方法,客戶可以進行網絡訪問和數據管理,其優勢在于安全性、可靠性、可擴展性、方便性和高成本效益,免去傳統紙質記錄易丟失和積分難統計的弊端。通過云端存儲,學生的表現性、過程性及發展性評價能實時錄入“班級優化大師”App端,參與各類活動時也能即時被賦分。實時產生的動態雷達圖可讀取學生現存的優缺點,以便判斷繼續保持或及時彌補。云端存儲為學校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的存儲服務。[5]
通過“即時賦分—分析診斷—評價反饋”的云評價體系,根據大數據分析學生“創勞”板塊的個性化特征,可以為其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發展建議,并以數據畫像展示評價結果。云評價體系的應用如下。
在學生端,學生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教師即時賦分后,學生下課時通過教室門口的電子班牌或教室電子屏“班級優化大師”App即可查詢自己及中隊各項得分情況。學生回家后還可以從家長端實時上傳自評、互評及寫實記錄。線上線下多渠道的“新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可以在云端留下過程性評價痕跡,學生畢業時可打印“勞動印記”留作紀念。
在教師端,教師可以用云班牌、手機、“班級優化大師”等數智終端,對學生“創勞”板塊的行為觀測項及時賦分。所有的賦分記錄可隨時查看,同時數據作為期末學業成績評定及各獎項推評的有效依據。
在管理端,管理員具有智能終端管理權,能夠快速進行全校“創勞”板塊的監察和反饋,一鍵生成全校“新勞動教育”開展進程和評價結果。我校平臺管理層可直接進入“駕駛艙”進行網上“巡課”,實時診斷全校學生及各班級賦分情況,監測課堂實況。
依據勞動意識、習慣和技能三維度,學生參加班級、小隊或家庭類活動,根據成果展示賦1—2分,獲得校級展示以三等獎賦2—4分,區級賦3—6分,以此類推。如果個人獲獎按照等級倍級賦分,如校級一等獎即6分,區級一等獎9分,團體獲獎則減半。
加強“新勞動教育”與紅領巾獎章有機融合,以獎示發展,以分換獎章,精準評價數據,優化操作路徑,讓評價有“獎”可循。通過“告知獲章攻略—監控累計積分—爭勞動特色章”的路徑,建立三級“勞動章”與學校“創勞”評價體系的關聯,“勞動獎章”自動觸發而成,以低段“勞動章”與學校數智評價體系“創勞”板塊為例,如表2所示。

表2 校本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自動觸發紅領巾獎章細則對照表
我校開辟并領銜的之江匯“新勞動教育學院”社團空間成為省技術中心熱推的勞動空間,打造的特色“班級智創角”“文創展廳”“新勞動基地”——木藝坊、陶藝吧、苗豆種植坊、微觀世界設計院、宋韻茶藝坊、未來圖書館體驗中心、未來烹飪體驗中心、未來生活技能體驗中心等多元勞動教育學習空間,使“新勞動教育”為學生追捧。在勞動課程和數智評價體系助力下,我校從省勞動共同體成員單位孵化成省勞動教育實驗學校。
我校已初步完成“1+Y”新勞動課程模式建構,逐步形成了兼顧課內外、校內外,具備普惠性“1”和拓展性“Y”的勞動課程實施計劃,形成具有時代性和普適性的勞動校本課程集群。其中,3門勞動精品課程榮獲2022年度全省精品素質教育資源開發優秀獎。2023年正在開發“品城紀——舌尖上的杭小吃文化”“慢‘引’一盞杭韻——茶文化探尋”等5個勞動精品課題。師生、學校成為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最大受益者,師生素養得到全面提升,我校的“新勞動教育”特色課程群落日益完善。
我校積極打造“新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在評價內容及方式上進行了多種探索與實踐,不斷推進勞動教育落細、落小、落實,讓勞動教育煥發新的活力。數智評價通過線上線下評價相融合、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并存、多方面的數據采集和分析,為個性化勞動教學、過程性勞動評價提供了翔實的數據和保障,能夠更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學習建議和個性化教育方案,從而更好地推動學生勞動技能、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的快速發展,讓學生每時每刻的成長都被看見。
以學校五(1)班后臺數據為例,從前測雷達圖數據能夠看到評價偏向于傳統的智育評價,而使用云平臺數智賦能一年后的雷達圖數據,明顯呈現了學生五育評價的個性快速發展,特別是勞動指標接近智育(圖2)。
近兩年來,我校“新勞動教育”在省市區等各級各類比賽、活動、科研評比中嶄露頭角,發表、獲獎、主題經驗介紹、講座、承辦專場教研活動和主題活動頻頻,媒體對我校“新勞動教育”報道達40余次,得到區領導、社會、媒體的廣泛關注。在多方合力下,我校扎實推進勞動教育有效落地,已成為省新勞動教育實驗學校、省勞動社團空間領銜單位、省新勞動教育共同體單位。
作為省內第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新勞動教育”校本實踐仍存在諸多問題,如:小學和初中三段分層激勵機制如何更好設置并實施?課程設置如何更科學嚴謹,并實現螺旋式梯度上升態勢?根據低中高不同學生身心特點,評價細則該如何不斷完善?探索教研活動的實效性和長效性,在保證一名專職若干兼職勞動教師的前提下,骨干教師如何更好培養?時代在不斷進步,新技術、新思想、新模式層出不窮,“新勞動教育”必須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變化和發展。數智賦能“新勞動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增強學生全方位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更清晰地顯現學生每時每刻的點滴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