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金櫻,孫少晨,喬子霞
(汕頭職業技術學院,廣東汕頭,515041)
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結果為導向的教育理念。[1]運用OBE教育理念進行課程思政建設能夠解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途徑之一。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高職院校開展課程思政要突出職業教育的特征,把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貫穿于“三全育人”與“三教改革”,注重德技并修、育訓結合,在課堂中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工匠精神、職業道德等內容,實現課程教育和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目的。
大氣污染控制技術課程是高職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對接除塵工、工業廢氣治理工、脫硫值班員等職業崗位,以為企業培養廢氣凈化設施運行與維護人員、廢氣治理工藝的設計人員為目標。本文結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充分挖掘環境類專業課的天然優勢,運用OBE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體,以產出為導向,在持續反饋不斷改進的指導下,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強化學生的生態價值觀,探討該課程的思政體系建設。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要緊緊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3]。為了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位,堅持價值引領、能力提升和知識傳授有機融合,與汕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環境工程技術省級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目標契合,結合高職環境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標準及國家和環保行業發展需求,大氣污染控制技術課程將思政總體目標設定為:在課程中實施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與融合,將法治教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團隊協作、工匠精神和職業道德等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把學生培養成知行合一、德技雙馨的環保人才。
大氣污染控制技術課程思政目標的落實要結合課程內容,挖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如何實現綠色、生態發展,進一步堅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對黨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結合環保法治教育和勞動紀律教育,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學生個人職業素養養成包括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團隊協作精神,需要立足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將思政教育內容入腦入心、自覺轉化為行動,實現知識性與教育性的統一。在總體目標的指導下,我院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劃分出對國家明大德、對社會集體守公德、對自我嚴私德“三位一體”的二級目標,再對二級目標進一步細分,形成如圖1所示的三級課程思政目標體系。

圖1 大氣污染控制技術課程思政目標體系
在分析了除塵工、工業廢氣治理工、脫硫值班員等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后,基于典型的工作任務,以培養和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按照工作過程重組教學內容,調整教學過程。調整后的教學目標為要求學生切實掌握大氣污染治理基本知識,提高大氣污染治理設備的運行和維護能力,形成職業能力和素養,為將來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4]對于高職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建設,教師要將思想政治、思想品德和職業精神等教育融入其中,充分挖掘和提煉專業知識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將德育元素如鹽化水式融入理論講授和實踐教學整個教學過程。[2]教師要從點入手,抓點促線,以線帶面,通過引用人物故事式、融入歷史現狀式、結合案例討論式、導入行業規范與政策法規式、聯系國內外對比式、開展調查研究式等途徑映射思政內容,確保思政教育按照“目標標準→教學設計→組織實施→對標監測→診斷評價→改進優化”的步驟持續推進。結合上述內容,我院構建了大氣污染控制技術課程思政體系具體路徑,如圖2所示。

圖2 思政體系建設路徑
隨著高職課程建設和教材改革的不斷深入,工科類課程的教學組織呈現出項目化教學、任務驅動式和模塊化的方式,并體現出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特點。教師要結合工作崗位要求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從中挖掘并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知識點的教學邏輯、策略和案例,開發課程思政教學資源。[5]大氣污染控制技術課程思政教育資源開發方式如下。
第一,引用人物故事,培養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教師在選擇人物故事素材時,應注意所選人物的親和力和貼切感。如講到“燃燒產物與大氣污染”這一節時,教師可以引用“幸福衡水·最美藍天衛士”郝春玲的故事。郝春玲分管衡水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后,一心要為衡水人民重見藍天白云出一份力。為此,她牢記使命,扎根一線,雖然工作煩瑣經常加班加點,但她無怨無悔。為了實現全省劣質散煤管控工作目標,她日夜辛勞、親力親為,以實際行動,讓衡水重現了藍天白云。
第二,融入歷史現狀,培養家國情懷、堅定制度自信。在緒論部分介紹大氣污染控制技術這門課時,教師可以全面梳理與分析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的歷程、成就與經驗,以圖片、數據和老百姓的反饋意見等形式引出我國各階段大氣污染防治取得的較為明顯的成就,介紹具有中國特色的大氣污染防治理論與管理模式,以及系統科學的大氣污染綜合防控體系。未來我國大氣污染治理工作還需要強化重點污染源治理,加強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共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6]在講到“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酸雨的危害”時,教師可以結合2013—2021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動態演示我國酸雨面積顯著下降和各污染物年均濃度逐年下降的過程。在講“燃煤電廠電除塵器選型設計”時,教師可以介紹中國電除塵技術發展及其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增強學生對大氣污染治理的信心和決心,使其樹立專業志向。
第三,結合案例討論,培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觀。在講到“燃煤鍋爐二氧化碳的排放”,教師可以課上列舉節能減排案例,課后結合某縣零碳排放案例組織學生線上分組討論。例如,某縣啟動近零碳排放區城鎮試點,通過產業低碳、生態固碳、設施零碳和機制減碳措施,在發展旅游的同時兼顧了生態保護,最終實現了全島近零碳排放。在講到“VOCs氣體治理技術”這一節時,教師可以列舉印刷行業、油漆噴涂、有機化學實驗室及餐飲行業的VOCs(揮發性有機物氣體)治理案例,讓學生在案例討論中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教師可以結合全國低碳日活動主題,教育學生從自身做起,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踐行低碳生活理念與低碳生活方式。
第四,導入行業規范、政策法規,培養生態法治觀和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在講到“除塵、脫硫和脫硝技術原理”之前,教師可以導入相關的政策法規,如2018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為大氣污染防治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政策法規彰顯了我國對大氣污染治理的信心和決心。在講到“空氣污染指數”時,教師可以融合1996年版和2012年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關于燃燒污染物濃度控制的變化,讓學生了解國家的空氣質量保護政策和要求。通過比較,學生可以了解到我國對空氣中二氧化氮、重金屬鉛及苯并芘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逐漸降低,表明我國的能源結構在發生變化。在講到“垃圾焚燒發電污染物治理”時,教師可以融入國家大力支持垃圾焚燒發電產業發展的一系列鼓勵政策,如《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垃圾焚燒袋式除塵工程技術規范》《生活垃圾焚燒飛灰污染控制技術規范(試行)》。[7]在大氣污染控制技術課程實訓環節,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參觀實習,讓學生切身體會垃圾焚燒發電產生的碳減排效應,在企業參觀實習和工藝見習過程中培養團隊協作和務實求精等企業精神。結合除塵工和脫硫值班員等職業崗位素質和能力要求,教師還可以培養學生堅持職業操守,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建設,強化其責任和擔當意識,使其意識到遵守職業規范和愛崗敬業的重要性。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理想,探索職業生涯規劃,增強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引導學生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第五,聯系國內外對比,培養生態全球觀和制度自信。在講到“燃料的燃燒及如何減少碳排放”時,教師可以融入我國在碳排放減排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例如,《國務院關于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的批復》提出,到202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8]到2017年年底,我國提前三年超額完成這一目標,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了46%,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我國要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中體現出的中國智慧和擔當,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強化制度自信和愛國精神。
第六,開展調查研究,培養團隊精神和勞動精神。社會調查是實踐教學的重要形式,也是“廣大青年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的重要途徑。[9]因此,大氣污染控制技術課程設計了大氣污染源調查與分析的實訓環節,通過社會調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社會調查實踐中,學生可以獲得天然源、人為源、源強分析和排放時空特征等專業知識能力,提升社會調查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了解黨情、國情、社情、民情,加強思想道德修養,錘煉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10]
第七,開展“1+X”相關證書的培訓與考評,培養工匠精神。“1+X”垃圾焚燒發電運行與維護職業資格證書(中級)針對高職環境工程技術專業,著重考查技術人員對煙氣處理系統的操作。該煙氣處理系統為“SNCR(選擇性非催化還原)+旋轉噴霧脫酸塔+石灰漿制備及噴射系統+干粉噴射系統+活性炭噴射裝置+高效袋式除塵器+SCR(選擇性催化還原法)”相結合的煙氣凈化工藝,還包括輔助系統,如飛灰處理系統、除臭系統等。學生在培訓和演練過程中需按操作票對仿真機組的啟動、停止、各種狀態運行,以及故障模擬操作等工作任務的每一個步驟進行操作演練。其中融入了工匠精神和勞動紀律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技術水平和操作能力。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要起到診斷、調節、改進、決策等作用,是課程思政體系建設中的關鍵環節。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包含對教與學兩方面的評價分析,注重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持續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教師要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關注育人成效,檢驗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既要包含“三教改革”,又要體現“三全育人”[11],實現“三全育人”和“三教改革”的閉環聯動,這樣才能全面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诖?本課程思政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包括思政目標、課程資源、教學實施、教學效果和教學研究五個維度,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評價指標體系
高職教育的課程思政要結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對接崗位需求,體現行業特色和專業特色。因此,本課程思政分析除塵工、工業廢氣治理工、脫硫值班員等崗位需求,融合大氣污染治理行業特點,結合《高職環境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標準》,構建了課程思政目標體系框架。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課程思政體系設計包括建設路徑、課程思政案例與教學資源建設,以及課程思政教學評價,以實現“三全育人”和“三教改革”的閉環聯動、“崗課賽證”四線融合。在動態實施過程中,課程思政體系還需要根據崗位需求、學生的學情等方面進行更新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