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仕珍,岑 華
(1.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工作處,廣西河池,547000;2. 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廣西河池,547000)
當前,我國正處于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對智能制造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智能制造是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之一,隨著智能制造產業的繁榮發展,加強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迫在眉睫。智能制造專業群如何培養德才兼備、品學兼優的畢業生是學校需要研討的重要課題。
智能制造專業群屬裝備制造大類的統稱,主要包括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機械設計與制造、機電一體化、應用電子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智能控制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等專業。智能制造具有自適應性、信息化、自動化、靈活性和可持續性等特點。該專業群主要培養學生具備現代智能控制技術和信息技術能力,能掌握必要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現代化生產一線從事智能制造的零部件設計、加工、產線調試和維護,并具有工業機器人生產現場的工藝實施能力、工業機器人的操作與應用能力,以及對工業機器人產品進行裝配檢測與調試的能力,同時具有對智能設備進行維護保養與維修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智能制造專業群踐行課程思政是培養智能制造高素質技術型人才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正處于“制造大國”向“智造大國”轉變的關鍵時期。承擔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任務,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需要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來推動。對標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多種需求,智能制造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旨在培養愛黨愛國,價值觀正確,愛崗敬業,具有團隊意識、奉獻精神、工匠精神、安全意識、創新意識和能力,樂觀積極、自信自強、認真負責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1]單靠思政課程對學生進行綜合素養培養,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難度巨大。專業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改革,將綜合素養培養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實施全過程,實現專業課程知識技能培養與思政育人的雙重功能,德技并修,思政固基。
智能制造專業群課程思政實施成效弱,課程思政的教學實施過程存在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課程思政要求不同學科課程在實現本課程知識、技能育人目標的同時,輔助思政課程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塑造,培養學生優秀的品格。依托產業發展和立德樹人的雙重需求,課程的育人目標維度也由原來的知識和技能升級為多個維度,即知識、技能、素養等。圍繞多維度的育人目標,依據學生知識技能學習的自身規律,部分教師存在課程思政實施能力欠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程思政實施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構,課程重構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能力有極高的要求,可部分教師缺乏課程重構的經驗和能力;二是課程思政實施需要教師具備教學設計的能力,通過不同的案例、載體、活動等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全過程,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可部分教師缺乏基于思政育人目標進行教學設計的能力。[2]教師的能力欠缺是課程思政實施的極大阻力。
課程思政的落地,還需要多種形式的課程資源支撐?,F階段,智能制造專業群開發的各課程教學資源,多聚焦于輔助知識、技能教學,忽略學生的素養培養,缺乏基于思政育人目標精心設計的課程資源。如機器加工環節,在培養學生知識、技能的同時,還需重點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安全意識。現有課程資源多圍繞機器加工環節進行知識、技能培養,只教授操作流程及技術要領,忽略學生責任意識、安全意識的培養[3],容易導致因個人缺乏責任心造成機器損壞、產品報廢,甚至出現安全事故的嚴重后果。
部分教師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思維相對固化,在探索課程思政主線及思政育人元素時,未充分考慮學生發展需要及產業發展需要,思政元素單一,不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例如,智能制造專業群課程多為技能課程,項目任務多基于機器加工各個環節,多數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過程中,只強調勞動意識、工匠精神的培養?;趯W生全面發展的需求,課程思政育人元素應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愛黨愛國、自信自強、樂觀積極、愛崗敬業、團結互助、具有安全意識等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開的思政點。[4]只有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和高尚道德,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課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課程,思政課程是通過理論講授、引導,培養學生道德意識,樹立學生正確價值觀。課程思政則要求通過教學活動設計、案例展示、資源輔助等形式,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全過程,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5]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的內涵領悟不充分,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生硬嵌套思政元素,利用傳統思政課的育人方式實現思政育人,形式呆板固化,課程思政實施成效弱。
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校)智能制造專業群聚焦廣西三大戰略及河池“千億百億”現代產業集群、有色金屬產業智能化改造、建筑、商貿等傳統產業升級、民族文化傳承等地方特色產業發展需求,立足河池、面向廣西辦學,為河池革命老區鄉村振興與廣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和民族工匠。數控技術專業緊緊圍繞服務廣西先進制造業構建特色專業群,以智能制造賦能產業升級,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作為智能制造專業群的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以培養學生守正創新和家國情懷為重點,構建“啟發—沉浸—體悟”專業+思政的教學模式,旨在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懂技術、有情懷、能守正、會創新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具體內容如圖1所示。

圖1 課程思政建設方向和重點
針對部分教師缺乏課程思政實施能力、對課程思政領悟不充分等問題,我校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師培訓,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實施等綜合能力,確保課程思政實施成效,培訓形式如下。
第一,聘請富有經驗的專家和一線教師,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開展專題培訓,幫助智能制造專業群教師團隊領悟課程思政實施內涵,提升課程思政實施水平,確保課程思政實施成效。
第二,組織智能制造專業群教師參加教學能力大賽、微課大賽、混合式教學大賽等,教師團隊在參賽過程中,不斷優化教學設計,提升教師隊伍的教學設計能力,服務課程思政,最終實現思政元素融入課程實施全過程,實現專業群課程知識技能培養和立德樹人的雙重目標。
第三,組織教師外出學習。智能制造專業群定期組織教師外出交流學習,到兄弟學校或各教師培訓基地學習,拓寬教師的視野,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
第四,在教師內部實行“師徒制”,選出富有課程思政實施經驗的教師作為教師隊伍中課程思政實施帶頭人,采用一對一、一對多、傳幫帶的形式,實現智能制造專業群教師團隊課程思政實施能力的內部輻射,提升教師團隊整體水平,提升課程思政實施成效。
第五,聘請專家對教師團隊進行師德師風教育,引導教師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培養高尚的師德,更好地服務學生,更好地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實施工作。
我校對各學科教師的課程思政實施成效進行考核,采用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的考核形式。在智能制造專業群教師教學實施過程中,定期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考核,對學生的價值觀、習慣、素養進行過程考核和階段性增值評價,通過評審教師團隊的教學設計文稿,結合學生綜合素養的增值評價結果,評估教師的課程思政實施成效。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德智并行,我校在課程考核評價體系中添加思政模塊的考核,使考核的過程與結果并重,技能與素質并行。各考核項目評價體系及分值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課程考核評價標準 單位:%
課程思政實施需要多形式的多媒體教學資源輔助。在智能制造專業群課程資源開發的過程中,我校注重對標多樣的思政育人元素,優化教學資源的頂層設計,實現課程思政融入教學資源。資源形式多樣,包括微課、動畫、實操視頻、圖片、案例等形式,可以增加課程實施的趣味性,讓學生快樂學習,提升教學效果。
以普通機床零件加工(普車)課程為例,作為一門傳統車削加工的課程,其內涵與工匠精神、職業素養、開拓創新、安全文明生產等內容緊密相連。我校智能制造專業群課程團隊以此為切入點,根據9個教學項目的內容和特點,從我國裝備制造業工匠先進人物事跡、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成就、生產安全事故中挖掘14個思政案例,整理得到對應的25個課程思政元素。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將思政案例內容過渡到專業教學。例如,在介紹某位大國工匠事跡時,提出他最擅長的某項技術,思考這項技術給我們的生產帶來的影響,由此引出這堂課要講授的內容,體現思政內容與專業內容的融合,如表2所示。

表2 思政案例和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的實施離不開校園環境。智能制造專業群教師團隊不斷挖掘思政元素,并將不同的思政元素呈現給學生。例如,實訓室電子大屏定期播放愛黨愛國教育視頻;實訓室文化墻展示強化工匠精神、安全意識、責任意識;播放團隊共進的宣傳片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等,為學生打造一個沉浸式的思政育人環境,輔助智能制造專業群課程思政的實施,提升實施效果。
“三師”(工程師、教師、思政課教師)共同參與實訓室文化建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素養和企業質量文化教育,營造環境育人氛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匠精神、勞動教育、職業素養等思政元素與工程實訓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學評價融合起來,促進學生的思想、能力、成績同步提高。課程思政教學創新方法和路徑如圖2所示。

圖2 課程思政教學創新方法和路徑
一方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學全過程,明確課程價值取向。將我國在該領域取得的成就融入教學項目,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學項目緊扣生產標準,引領學生追求工匠精神。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和啟發式引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另一方面,發揮第二課堂育人作用,如組織學生參加暑期的“三下鄉”活動,到河池地區鄉村了解新農村建設情況。為村民提供農機維修保養服務,學生在學以致用的同時,也提升了社會責任感和服務鄉村振興的意識。
為確保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我校智能制造專業群成立了課程思政工作小組,制定了一系列保障課程思政實施工作順利運行的制度。同時,制定課程思政實施激勵機制。依托課程思政實施考核評價結果,對課程思政實施落地、成效顯著的教師,給予相應的激勵,確保教師隊伍時刻保持積極的心態開展課程思政實施的各項工作。
智能制造是未來發展趨勢,我國正在向中國制造2025邁進,為智能制造產業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迫在眉睫。智能制造專業群深化課程思政改革,落實課程思政教學實施是培養德技雙修的高質量人才的有力保障。智能制造專業群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深入分析自身問題和不足,提出一系列解決策略,保障課程思政教學實施工作落地且有成效。通過學校、教師、學生共同的努力,多措并舉,協同發力,這樣才能做好課程思政,培養德技并修的人才,保障高質量人才不斷供給,從而推動智能制造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