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敏
【摘要】? 目的? ? 探究間歇性氣囊加壓法聯合壓力梯度彈力襪對高危孕產婦下肢靜脈血栓的預防效果。方法? ? 選取江西省婦幼保健院2020年5月—2021年4月收治的94例高危孕產婦,隨機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分別接受常規護理和間歇性氣囊加壓法聯合壓力梯度彈力襪干預。對比2組孕產婦凝血情況、護理滿意度、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以及護理質量。結果? ? 護理后,研究組孕產婦凝血酶原時間、D-二聚體、血紅蛋白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研究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顯著低于參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參照組,護理質量高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 間歇性氣囊加壓法聯合壓力梯度彈力襪應用于高危孕產婦,能夠充分改善凝血指標,更好地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值得推廣。
【關鍵詞】? 高危孕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間歇性氣囊加壓法;壓力梯度彈力襪;預防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1?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12-0070-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12.024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原因有靜脈壁損傷、靜脈血流滯緩等,癥狀多表現為一側肢體突然腫脹、局部疼痛以及行走時疼痛感加劇,如未及時干預,栓子脫落引起肺栓塞則有致死危險。孕產婦受到手術、創傷、藥物及自身生理、血流動力學指標改變的影響,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升高,研究表明其發生率是非妊娠期婦女的5~6倍[1]。而諸如高齡、妊娠合并癥/并發癥、可能發生分娩異常的高危產婦,發生深靜脈血栓的風險更高,須采取更為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2]。本次研究探討了間歇性氣囊加壓法聯合壓力梯度彈力襪對高危孕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效果,報告如下。
1? ? 資料與方法
1.1? ? 臨床資料? ? 選取江西省婦幼保健院2020年5月—2021年4月收治的94例高危孕產婦,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其分為2組,各47例。研究組孕產婦年齡22~40歲,平均年齡(28.27±1.05)歲;身高152~173 cm,平均(165.54±3.61)cm;體質量43~81 kg,平均(62.33±5.84)kg;孕周36~41周,平均(38.24±1.03)周;初產婦27例、經產婦20例。參照組孕產婦年齡20~39歲,平均年齡(28.40±1.17)歲;身高155~172 cm,平均(165.68±3.70)cm;體質量45~78 kg,平均(62.41±5.67)kg;孕周36~41周,平均(38.28±1.12)周;初產婦25例、經產婦22例。本次研究納入對象均為剖宮產分娩,臨床及隨訪資料完整,術前B超檢測雙下肢無異常;排除伴凝血功能障礙及明顯出血傾向,伴腿部水腫、感染、潰瘍、壞疽,3個月內曾發生過血栓性疾病者。2組基本資料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 方法? ? 參照組孕產婦接受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常規健康宣教,確保其能夠充分了解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因素,以及對自身健康的影響,更為全面地提升產婦對于該疾病的認知;對產婦進行飲食指導,主要以低鹽、低脂的清淡飲食為主;指導分娩后下肢運動,同時給予產婦下肢部位按摩,麻醉消退后,指導及時排空膀胱,并鼓勵產婦盡早下床活動。
研究組孕產婦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間歇性氣囊加壓法以及壓力梯度彈力襪。將間歇性氣囊加壓裝置置于產婦下肢,從踝部—小腿—大腿依次加壓充氣,足踝部壓力 45 mm Hg,小腿(至膝關節處)40 mm Hg,大腿為 30 mm Hg,應用頻率為2次/d,1 h/次。并依據產婦大腿、小腿以及腳踝的周徑給予穿戴壓力梯度彈力襪,穿戴12 h后脫下20 min,檢查皮膚及足背動脈有無異常。告知產婦應穿著寬松的內衣褲,不得對腹部進行束縛,避免靜脈回流受到影響。若產婦已經出現靜脈曲張的情況,應于每日清晨起床后在靜脈曲張、下肢水腫稍微緩解時穿好彈力襪,并于每日睡前取下。若產婦出現靜脈瘤等情況,則應告知小心活動,盡可能避免碰觸靜脈瘤。入睡時應采用軟墊以及枕頭墊將腳部墊高,充分保障靜脈回流暢通。保證日常休息與睡眠,并確保睡覺時呈左側臥位,避免對子宮靜脈或是腹部主動脈產生壓迫而導致靜脈血回流受阻。應減少脂肪、蛋白質以及膽固醇過高的食物攝入,并嚴格限制鹽攝入量。同時,還應告知孕婦多喝水,以利于血液循環,使尿量及排尿次數增加,以利于減輕患者下肢水腫。
1.3? ? 觀察指標? ? 對比2組孕產婦護理后的凝血指標(凝血酶原時間、D-二聚體、血紅蛋白),以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護理滿意度(以自制量表評估,滿分100分,得分≥95分為非常滿意,70~94分為滿意,<70分為不滿意)、護理質量(包括基礎護理、病房管理、護理安全、護理文書、消毒隔離等內容,各項均為100分,得分與護理質量成正比)。
1.4? ? 統計學方法? ? 以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 結果
2.1? ? 凝血功能? ? 護理前2組孕產婦凝血酶原時間、D-二聚體、血紅蛋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 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護理滿意度? ? 研究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低于參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參照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 護理質量? ? 研究組基礎護理、病房管理、護理安全、護理文書、消毒隔離評分均較參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 討論
血液于深靜脈腔內不正常凝結,使靜脈回流發生障礙,即為深靜脈血栓形成。血流滯緩、靜脈壁損傷、血液高凝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妊娠期血液高凝、生理性因子增加與纖溶下降較為明顯,同時孕12~16周開始至產褥早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的活性呈漸進性下降,直至妊娠中、晚期生理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的活性下降至正常水平的1/4,故妊娠期發生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度比正常狀態高出2~4倍。妊娠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多發生于腓靜脈或髂-股靜脈,這與妊娠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和髂靜脈,影響下肢靜脈及盆腔靜脈血液回流有關。妊娠晚期,下肢肢端靜脈血流流速下降50%,左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部位,這與左側卵巢靜脈回流至左腎靜脈,而左側盆腔靜脈曲張及髂總靜脈的左側被右側跨越受壓而影響左側髂股靜脈回流有關。孕期常取左側臥位休息,更進一步加重壓迫,也可能增加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此外,靜脈管壁損傷、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糖尿病等引起血管痙攣,內皮損傷,重癥孕產婦搶救過程的深靜脈置管等也可能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3]。
抗凝治療是下肢深靜脈血栓治療的基礎,依據不同的治療時間以及治療目的分為短期抗凝治療以及長期抗凝治療。短期抗凝治療的目的是避免已經形成的血栓不斷蔓延,最為常用的藥物為肝素。依諾肝素及普通肝素均不能通過胎盤屏障,不會增加胎兒畸形和出血的風險。但肝素的應用對孕產婦具有一定影響,如出血、血小板減少以及骨質疏松等。且懷孕期間機體中的肝素有較短的半衰期和低血漿濃度峰值,通常需要更高的劑量和更頻繁的給藥來維持有效濃度[4]??鼓c溶栓都會增加孕產婦的出血風險,特別在分娩過程中難免會有出血,所以對于孕產期深靜脈血栓的治療,在制定治療策略時須充分考慮安全性。因而除了給予對癥治療,還應接受較為全面的護理管理,進行提前干預,充分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充分評估及篩查有高危因素的孕產婦,積極使用預防性抗凝治療。普及預防DVT發生的知識,嚴格控制剖宮產指征,減少臥床機會,鼓勵產后早期活動,減少醫源性高危因素。對于癥狀不典型的患者積極診斷,避免漏診,適當運用氣壓治療及彈力襪等設備來減少發生率。
研究顯示,在加強對孕產婦飲食指導以及康復指導基礎上結合機械預防,可有效避免高危孕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臨床上的機械預防措施主要包括足底靜脈泵、間歇性氣囊加壓法以及壓力梯度彈力襪等[5]?;罨糠帜蠲笗r間(APTT)是用來檢測內源性凝血途徑中的凝血因子異常,在妊娠晚期無明顯變化。凝血酶原時間(PT)是檢測外源性凝血途徑凝血功能,既往研究發現孕產婦PT與APTT指標并無顯著差異。本次研究發現,研究組孕產婦凝血酶原時間相較于參照組患者更低(P<0.05),充分說明該指標對深靜脈血栓的預測具備顯著價值。纖維蛋白原為凝血因子,可在凝血酶作用下變為纖維蛋白,后者參與血栓的形成,纖維蛋白原能與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結合,對紅細胞血小板的聚集起橋梁作用。若血漿中纖維蛋白原水平增高,可促進血小板聚集,提高全血黏度,利于血栓形成。D-二聚體是交聯纖維蛋白原纖溶分解后的一種特異性降解產物,其水平增高反映了凝血和纖溶系統激活,可用來衡量血液循環中纖維蛋白多聚體的降解程度,所以處于血栓前狀態或高凝狀態的患者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會升高[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患者D-二聚體、血紅蛋白相較于參照組均有顯著下降(P<0.05)。研究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顯著低于參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參照組(P<0.05),充分證明間歇性氣囊加壓法聯合壓力梯度彈力襪能夠降低高危孕產婦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概率。其原因分析為:間歇性氣囊加壓可通過周期性的加壓、減壓加速下肢靜脈血液流速,促進其排空,使下肢深靜脈血液淤滯狀態得到改善,避免血栓形成;另外,其還可通過提高內源性纖溶蛋白活性引起纖溶系統改變,從而進一步改善血流動力學[4]。梯度彈力襪由特殊材料制成,其壓力從踝部往上循序降低,可加速下肢靜脈血流,減少血管內膜損傷及靜脈擴張,在阻礙組織因子釋放的同時進一步改善靜脈瓣功能,從而降低血栓形成概率[7]。二者聯合應用,可顯著提高機械預防效果。同時做好對可能形成深靜脈血栓產婦的篩查,及早采取護理干預措施也至關重要,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能夠更好地提升孕產婦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認知,并具備良好的依從性。在護理期間尋求孕產婦家屬的幫助,可起到監督作用,保障孕產婦掌握康復訓練及治療配合的要領。本次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組基礎護理、病房管理、護理安全、護理文書、消毒隔離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說明護理干預措施的應用對患者恢復具備較為積極的意義[8]。
總之,將間歇性氣囊加壓法聯合壓力梯度彈力襪應用于高危孕產婦,能夠充分改善其凝血指標,更好地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且護理滿意度高,具備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 劉芳芳,倪美蘭,曾春英,等.護理干預對預防孕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中外醫療,2018,37(31):130-131,141.
[2]? ? 田丹,李蕊,許琳妍,等.高危孕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和護理[J].中國病案,2017,18(7):109-112.
[3]? ? 張彩娟.護理干預對孕產婦高危人群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的影響[J]. 健康研究,2018,38(2):238-239.
[4]? ? 苗素琴,呂德珍,段雅君,等.間歇充氣裝置與醫用彈力襪預防腹腔鏡手術孕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效果比較[J].護理學雜志,2019,34(7):41-43.
[5]? ? 植艷茹,李海燕,陳燕青. 梯度壓力襪用于靜脈血栓栓塞癥防治專家共識[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9,28(9):811-818.
[6]? ? 王中偉,張念紅,秦培霞.護理干預對孕產婦高危人群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分析[J].雙足與保健,2019,28(24):110-112.
[7]? ? 李宗敏,安莉,楊霞.圍生期孕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特征、預后及影響因素分析[J].雙足與保健,2019,28(5):23-24.
[8]? ? 余俏娟.圍生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孕產婦的臨床特征及預后[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10):26-27.
(收稿日期:202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