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瑩琰 代綠葉 程繼鴻 劉超杰
摘要 為促進農業的迅速發展,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至關重要。園藝專業技能訓練在園藝學科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地位。文章主要對當前北京農學院園藝專業技能訓練的教改基礎、內容優化設置、教改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教改的創新點進行探討,以期為更多高校的本科園藝專業技能訓練課程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 園藝專業技能訓練;教學改革;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4.019
教育部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人才培養是本,本科教育是根”[1]。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若要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就必須加強創新教育的力度[2]。為促進實踐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應結合農林專業特點及要求,根據實際情況來開展教學改革,從而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通過全方位培養高素質農科應用型人才來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以更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人才需要,使步入社會的農業本科人才具備更高層次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能夠解決實際生產中的技術難題,使他們成為園藝、生物、農業推廣等相關職位的中堅力量,從而為課程的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新的專業貢獻[3]。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并向縱深發展,園藝行業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其已達到優質、高產、高效的新水平并向產業化、規模化、國際化發展。如今,園藝行業的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同時也對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發起了新的挑戰。其中,福建農林大學將園藝專業課程中的實習過程剝離出來,分別依據果樹學、蔬菜學、花卉學、景觀園藝、設施園藝等專業的不同特點來選擇福建省比較典型的相關企業單位和科研場所進行參觀,讓學生學習相應的技能以后,通過實踐操作感知專業的真實場景,感受學科的魅力[4],其不僅打破了傳統書本授課模式的局限,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有效克服了學生在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時錯誤操作的弊端。
目前,園藝專業技能訓練是園藝本科學生必修的專業課程之一,全方位培養高素質的農科應用型人才是中國農業發展成功的重要條件,做好園藝專業技能訓練的教學改革工作乃當務之急。園藝專業技能訓練跟其他農科類專業課程不一樣,其具有更強的實踐性。北京農學院從2014年3月至2016年7月進行了園藝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教學改革,將園藝專業技能訓練課程更加具體地分為四個學期進行,高度重視培養學生實踐動手、獨立發現問題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可以在課程中學習現代園藝生產的關鍵操作技術和理論要點,基本了解整個園藝生產過程中規范化生產的技能操作規程,這有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形成系統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和應用能力,激發學生對園藝專業的熱情,為之后其他專業課程的開設提供重要的保障,并且為學生在將來從事相關專業技術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文章以社區支持農業(CSA)全程自行管理為教改基礎,探討園藝專業技能訓練教改的內容優化設置、教改前主要存在的問題及教改的創新點。
1園藝專業技能訓練的教改基礎——社區支持農業(CSA)全程自行管理
2011年10月23至2012年2月19日,本項目主要負責人韓瑩琰同志在赴美國羅格斯·新澤西州立大學訪學期間,深入了解了關于羅格斯·新澤西州立大學環境與生物科學學院的可持續農業發展項目,其中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模式考慮應用到北京農學院本科園藝專業技能訓練課程中。
社區支持農業模式的主要內容是:在每個收獲季節剛開始時,參與者(shareholder)拿出一定資金購買一個份額,這些參與者在之后的每個星期里都會得到一份收獲的農產品。首先,參與者在此過程中需要繳納的費用明細,以2012年為例,每個參與者需支付500美元,農場總共提供從6月到9月共十八周的產品,每周折合約28美元,項目限制參與者人數在500人以內。其次,項目共有4―6個實習生參加,他們負責管理羅格斯大學庫克校園里的5英畝土地和打理農場的各個方面,農場從每年的四月份開始出售股份,采收的季節從六月初一直持續到十一月,采摘的日子是每個星期的周四和周五,在采摘開始之前,實習生們會發布一張關于每周供應的蔬菜種類以及相關價格的列表,每一位參與者在采摘完畢后可在冷庫中分配他們的份額,多余的產品則被運輸至新布朗斯維克的“Elijahs Promise Soup Kitchen”,空閑時,實習生也會為新布朗斯維克的兒童園藝項目育苗。除此之外,實習生還會發布每周通訊“The Cover Crop”,通訊內容包括農場中的工作日志、蔬菜的相關信息、食譜等信息。項目顧問愛德華·杜特博士在學生、學校和參與者之間進行協調,負責農場的財務管理,包括收集參與者的費用、雇傭實習生、購買生產資料和做財務報告,并對所有的實習生提供關于農場設備使用和設備維護方面的初步培訓,還會每周定期和所有實習生一起開會討論關于使農場平穩運行所需要開展的工作。從2010年收獲期發布的產品種類來看,在整個收獲季中,農場提供了包括辣椒、茄子、四季豆、西葫蘆、西紅柿、瑞士甜菜、西蘭花、胡蘿卜、花椰菜等幾十種有機蔬菜和芳香植物。
羅格斯大學的社區支持農業(CSA)模式不僅為參與者也為社會的其他成員提供了相應產品,所獲得的資金用于資助具有農業技能的學生,而且對所有參加這個項目的學生來說,也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體驗式學習機會。另外,邦納基金會和基于普林斯頓的私人基金會,每年也都會作為參與者來捐贈資金,將獲得的一部分產品分配給低收入人士和慈善機構,收獲的另一部分則分配到新布朗斯維克的“Elijahs Promise Soup Kitchen”[5]。
2北京農學院園藝專業技能訓練教改內容的優化設置
園藝專業技能訓練屬于實踐教學范疇。根據大量調查和實踐探索,參考本課程主要負責人在美國羅格斯·新澤西洲立大學對于社區支持農業(CSA)模式受到啟發的訪學成果,北京農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這幾年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全面優化,從2013級起,園藝專業技能訓練課程按照CSA模式來實施。具體如下:學校加大了對校內實踐基地的建設力度,積極整合各種社會資源,構筑校外科研實踐平臺,將一部分教學課堂轉移至農業中心、校內外實習場站以及各種實踐教學場所,實施“教、學、做”三角形教學,將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進行現場教學,使教學更加緊密結合生產實際。
目前學校園藝專業技能訓練課程主要圍繞果樹、蔬菜和花卉展開強化專業技能的學習,系統地分為四個部分:即園藝專業技能訓練Ⅰ(認知實踐)、園藝專業技能訓練Ⅱ(專業技能實踐)、園藝專業技能訓練Ⅲ(專業技能實踐)和園藝專業技能訓練Ⅳ(拓展實踐)。課程共122學時,安排在園藝本科生第1、2、3、4學期和第四小學期進行。
園藝專業技能訓練Ⅰ(認知實踐)為期2天,主要是選擇不同類型的現代農業園區進行參觀學習和調研,即在科技示范觀光果園(昌平區果樹研究所或農莊等)和花卉大觀園各參觀調研一天。園藝專業技能訓練Ⅱ(專業技能實踐)為期9天,主要包括蔬菜播種育苗技術、蔬菜嫁接育苗技術、蔬菜定植技術、果樹枝接、觀賞植物盆栽管理技術、蔬菜植株調整及田間肥水管理技術、果樹的花果管理或果樹生長期管理、觀賞植物生長期管理技術和觀賞植物營養繁殖育苗技術,各5學時。園藝專業技能訓練Ⅲ(專業技能實踐)為期9天,主要包括觀賞植物播種育苗及苗期管理技術、果樹施肥技術、秋季蔬菜栽培管理技術、溫室大棚覆蓋及環境調控技術、葡萄冬季修剪、葡萄埋土防寒、觀賞植物越冬防寒管理、水仙雕刻技術和果樹的整形修剪,各5學時。園藝專業技能訓練Ⅳ(拓展實踐)為期7天,教師指導學生結合農業生產實際,列出拓展訓練的題目,指導學生到基層一線或試驗基地開展技能訓練工作,結合北京郊區農業生產以及園區規劃設計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開展實踐活動。可以采用3種形式:根據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以一個小實驗的形式來解決實際問題;也可以結合學校與區縣開展的1+1+X活動和學校科技興農工作開展技能拓展訓練,但這不是簡單的調研,而是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其次,也可采取操作技能的形式,如在北京市郊區生產基地、農業企業、農業科技園區等地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掌握現代標準化的生產技術流程等。
在此基礎上,學院還對園藝專業核心技能課II、III進行了深化改革。課程開始前,由學生組成興趣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定地塊種植作物,并將選擇的作物種類匯報給班長,班長匯總好本班的情況后再匯報給課程主要負責教師,教師集中購買種子及相關農機生產材料。課程開始后,教師和學生每周集中一個時間,共同展開關鍵知識點的訓練,課后學生自主管理自己所種的作物持續到收獲,最后制作PPT匯報種植作物的全過程,而教師則根據作物整個種植過程中的生長狀況考核評分,并評選出“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種植之星”,為其頒發榮譽證書。
3園藝專業技能訓練教改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3.1課程采用農科專業技能訓練課程傳統的注入式和過度側重書本知識教授的教學模式
即教師示范,學生照搬。教師在課上集中教授、示范主要的知識點時,學生“依葫蘆畫瓢”,在有限的時間內將主要步驟演練一遍,例如,在園藝蔬菜實踐技能課程的安排中,教師往往挑選“穴盤育苗”“定植”“植株調整”等關鍵的幾個知識點,且利用3―4學時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教授,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用教師準備的材料進行簡單的操作,有時候課堂實際操作結束了,學生對整個技能操作仍沒有完整的印象。此教學模式無法使學生真正汲取到課程知識并且掌握專業技能要點,更多的只是學到了一些固有的書本知識。
3.2課程學習時間不足,教學時空狹隘
課程學習時間短暫,局限于課堂上的3學時或4學時。有時候課堂時間只能夠滿足教師講授理論知識,而無法滿足進行實踐操作的時間,使得學生對栽培及其余單個專業技能知識的掌握比較零碎、片面,從而出現學生無法系統了解作物的生長發育規律與養護知識,或者無法及時通過實踐直接檢驗理論知識,亦或是學生無法在實踐操作中進行交流的問題。
3.3實踐教學平臺缺乏,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內輕課外、重個體輕合作
課程實踐教學平臺不足,例如智能溫室、計算機溫室等的缺乏,使學生無法感受專業與信息化平臺的融合,從而出現“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內輕課外、重個體輕合作”的問題。課程的實踐教學與有關園藝平臺、園藝企業、科學研究等聯系十分緊密,其不能脫離課程教學內容而獨立存在。若要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就要建立更多的實踐教學平臺,以此擴展學生的視野。
4園藝專業技能訓練教改的創新點
4.1創新實踐課教學模式,使教學真正成為以“學生”為主體實施的活動
以“學生”為主體在專業技能訓練課中尤為重要。教師主要扮演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的角色,在課程中的指導作用貫穿整個課程實施過程,課程中教師主要負責講授關鍵技術要點以及理論知識,答疑解惑,向學生示范如何進行操作,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作物種類及茬口,而學生則主要扮演學習者。
改革后的園藝專業技能課程授課模式為:課程開始前,由學生組成興趣小組,自由選擇蔬菜作物種類并匯報給班長,班長則在課前匯總給課程負責教師,教師提前準備好種子、種苗、所需的有機肥料、育苗穴盤等所有農機生產資料。課程開始后,教師每周固定一個授課時間集中教授和示范一些關鍵技術要點和難點,其余時間學生小組自行管理所種作物直到收獲,最后每位同學使用PPT演示自己所種作物的生長過程以及分享課程感想,其中,特別優秀的同學會被授予“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種植之星”的榮譽稱號。課程中,教師提供指導和幫助,動手操作的全部為學生,教師將以往根據學生撰寫的實驗報告來評判成績的課程考核評價機制,改變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及其所種作物的整體狀況進行綜合評價的機制,學生的課程分享也使得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展開種植經驗的交流,此過程中注重從以教師為中心改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打破傳統的注入式和過度側重書本知識教授的局限,不僅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與同學情誼,也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
4.2創新傳統農科類人才培養模式,拓展課程學習時間
課程涵蓋了果樹、蔬菜和花卉三個方面的內容及其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不再是局部的“穴盤育苗”“定植”等實踐,也不再局限于課堂上的3―4學時,而是將課堂時間擴展至122個學時并分布到4個學期進行教學,既能夠進行蔬菜、果樹和花卉種植的全面實踐,又可以覆蓋到蔬菜作物整個發育期的每一天。此次改革,將以往“重理論、輕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為“實踐為主,理論指導”的新模式,從培養目標上,針對園藝這樣一個實踐性學科,更加強調“動手、實踐”,有效地避免了傳統農科教育中學生“眼高手低”的狀況。傳統實踐技能課的主體是“教師”,教師提供所有操作需要的材料,例如,課程上需要訓練“茄果類的植株調整”,前期的播種及植株的養護全部由教師來做,學生只是在課上有限的時間內動手操作一下,隨后植株調整的效果學生缺乏直觀印象,導致知識掌握零碎、片面,而我們改革后課程的主體是“學生”,從種到收全部由學生自己來組織實施,每一關鍵知識點實施的效果最終都會有直觀反映,使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全面、完整,從而達到印象深刻的目標。
4.3擴建實踐教學平臺,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校通過重新規劃,修筑了新型智慧農業溫室,并且在教學中實行“校企聯合”形式,更好地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融入實踐中去。北京農學院新型智慧農業溫室是通過信息化技術為溫室生產調控最適宜的溫度、濕度、水肥等環境條件,其栽培模式更是不盡相同,有旋轉立體栽培、水培、無土栽培等,種植作物包括番茄、生菜、蘑菇等,為園藝專業技能訓練的具體實施以及破解傳統的“紙上談兵”問題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原本的園藝專業技能訓練上,采取理論聯系實踐的形式,組織學生學習智慧農業溫室的控制系統、溫室構造以及作物種植方法,并讓學生學會在智慧農業溫室中如何種植作物以及管理作物,拓寬學生在園藝專業領域的視野,延伸智慧農業知識的講授范圍,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積累經驗,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可以為本科園藝學生今后的專業實踐學習提供輔助決策。課程在加強智慧農業人才培養的同時,也為今后智慧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助力我國現代農業加速進入智慧農業時代。
5結語
全國農業院校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必須注重“內外兼修,理論實踐并舉”,通過以學生為主體,重視課程理論與具體實踐操作的結合,改善課程的教學模式,拓展課程授課時間,指導學生將所學內容應用于實踐中,旨在加強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使學生感受教學過程中的樂趣。課程中,學生都表示非常享受這個過程,極大增加了其學習熱情,由原本的被動學習變為現在的主動學習,增強其實踐能力的同時,也加強了學生與行業需要、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的有機聯系,園藝專業技能訓練受到一致好評,教學質量也得以提高,表明了本課程教學改革措施對園藝本科學生在理論和應用相結合方面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未來,學校將繼續從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主體,緊緊圍繞培養現代園藝產業所需要的高素質農科應用型人才這個目標來不斷完善園藝專業技能訓練,希望園藝專業學生通過園藝專業技能訓練的學習能夠強化自身專業水平,拿出學農愛農為農的才干與情懷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展示未來新農人的卓越風采。
*通訊作者:韓瑩琰
基金項目:2020年教育部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新農科都市型園藝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2021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創新項目“新農科背景下都市型智慧園藝課程體系創新實踐”。
參考文獻
[1]崔寶華.智慧農業背景下農林經濟管理人才培養策略[J].河南農業,2022(12):52-53.
[2]張淑紅,呂德國,李曉明,等.園藝學教改實踐與學生素質提升的研究[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4,12(2):158-160.
[3]秦玉芝,何長征,胡新喜,等.園藝本科專業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培養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2(35):229-230.
[4]吳少華,陳清西,林碧英,等.園藝專業課程實習教學的教改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3(21):130-131.
[5]韓瑩琰.社區支持農業(CAS)模式對提高植物生產類學生實踐技能的啟發[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4):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