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晶
(江蘇省南京市天印高級中學,江蘇南京 211100)
“任務驅動”是一種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教學法。所謂“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緊緊圍繞一個中心任務展開活動,通過對任務進行分析、討論,開展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的一種實踐學習活動。當前,任務驅動法已經被廣泛應用于信息技術課堂。這種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改變了傳統“教師教、學生學”的方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和掌握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還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對任務理解的偏差造成設計的任務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避免進入任務設計誤區,下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探討。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是開展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指導性文件,也是開展信息技術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的關系,讓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提升信息素養”,而在教學實施建議中又強調“要重構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加強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而任務驅動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載體,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體驗式學習,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學生信息技術素養的全面提升。
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兼重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的課程,其重點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但在傳統的教學中,基本上是以教師講授、示范,然后要求學生練習的教學模式,這往往存在教師理論講授時間過長而學生操作時間不足的問題,很多學生因為缺乏“實戰”,難以真正掌握學習內容。而任務驅動教學法則會給學生較為充足的實踐操作時間,且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會不自覺地應用理論知識,使得學生不自覺地把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結合起來,這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高中信息技術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而任務驅動教學法則是教師根據建構主義教學原理設計學習任務,并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探究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則扮演“導學”“助學”的角色,以此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進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就目前來看,任務驅動教學法已經應用于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但在應用過程中也存在“兩極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很多教師在“示范課”或者“公開課”中對任務的設計準備、推進實施、總結提升做得較為細致完整,但是在常態教學中則存在著隨意的現象,部分教師要么僅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任務,要么直接“借鑒”其他教師的教學設計,缺乏針對學生深入細致的考慮,導致學生的參與度不足、積極性不高,教學效率受到影響。
學生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居于主體地位,因此他們的表現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科目多、學習壓力大,在日常學習中存在功利化的學習態度,對信息技術這類非高考科目存在不重視的認知。因此在開展任務驅動教學時,部分學生的積極性不足,他們并未完全按照教師的要求參與任務,這不僅影響了教學效率,也不利于學生信息素養的全面提升。
高中階段學生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信息技術基礎,但是他們在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和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導致他們在信息技術學習中表現出不同的學習狀態,特別是部分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較弱。而教師給學生設計的任務較為單一,缺乏層次性和針對性,導致一些學生覺得任務過于簡單缺乏挑戰性,而一些學生則感覺任務難度太大,自己難以獨立完成,甚至產生放棄的學習心理。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居于主導地位,需要教師在科學設計教學方案的基礎上扮演好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參與者等角色。但是在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開展教學時,部分教師存在對自身角色定位不清晰的問題。個別教師在課堂上“包辦”得太多,影響了學生的自主探究或者合作學習;還有部分教師“放”得太多,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明顯“缺位”,學生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有時候甚至出現教學秩序混亂的情況,從而嚴重影響了教學效率。這些問題的存在說明相當一部分信息技術教師對如何恰當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存在理念和操作方法上的誤區,導致了教學的低效甚至無效。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務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來開展信息技術教學,因此在應用這一方法時要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立足于學情精心進行設計。
開展任務驅動教學時,任務的設置非常重要,因為它是整個教學活動開展的主線,也是開展教學的中心內容。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任務。教學任務的確定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內容分析和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三者整合的基礎上來明確。從任務的內容來說,它應該包含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同時也要著眼于素養培養的目標;從任務的特點來說,要盡量使任務具有一定的生活性和可操作性,這樣學生更愿意參與,也能夠體會到學習這些內容的價值。同時,教師也要注意任務的層次性和結構性,梳理好各個任務之間的關系,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來設計任務,其一般是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原則,這樣學生更容易參與其中。例如,在學習“走進數據分析”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課程標準要求和學業要求確定本節課以“某市共享單車的使用情況調查分析”為任務主題,引導學生完成本節課教學任務。本節課所選任務以當前國家倡導的“綠色出行”為背景,學生都有相關生活經歷,因此也愿意參與其中。為了便于學生完成任務,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整個任務分為三步完成:(1)要求學生閱讀整理相關文字以及表格數據資料,在明確項目任務的基礎上填寫“項目合作分工表”;(2)對資料進行分析,指出該市在共享單車使用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該市二期共享單車應用提供合理化建議;(3)將分析結果以分析報告的形式提交上去,并結合評價要求進行自評。這樣的任務設計符合課程標準提出的“通過典型應用實例,了解數據采集、分析和可視化表達的基本方法”的要求,對于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意識都有幫助,且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利于學生有效參與任務。
要想有效地完成任務,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教師要深入地研究學情,特別是要針對高中生的功利性思維來設計任務,突出任務內容的趣味性和價值性,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刺激學生主動完成任務的欲望,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這樣也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蘇聯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經說:“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以直接轉化為學習動機?!币虼耍處熢趯嵤┤蝿镇寗咏虒W法時一定要重視把任務與興趣結合起來。例如,在學習必修內容“文本信息加工——Word 圖文混排”這部分內容時,針對學生已經掌握了Word 文檔基本操作技能的情況,教師可以把本節課學習內容設計為“為好朋友制作新年賀卡”的任務,鼓勵學生在自主學習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好朋友的興趣愛好大膽地進行創新。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制作精美賀卡的基本方法介紹給學生,這時學生為了使自己的創作更有新意和意義會絞盡腦汁利用所學進行創造,其內驅力會被充分地激發出來,教學效果一定會讓人滿意。
在實施任務驅動法教學時,要想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要引導所有學生參與到任務中,但是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存在差異,特別是在信息技術起點和接受能力等方面表現得更為明顯。因此,教師在設計任務時不能單一化,而是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性,結合學生的真實情況對任務進行分層。任務的層次也要有一定的難易度區別,過于簡單容易使學生產生“輕敵”的心理,而太難則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甚至會影響學生的自信心。在此基礎上,教師也可以給學生預留自主探索的空間,這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滿足學生差異化需求大有裨益。例如,在學習“計算與問題解決”這一單元的第四部分內容“綜合問題的解決”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要根據本節課教學要求幫助學生了解編程思想并以Pygame模塊為載體體驗軟件開發的基本流程。針對學生的差異性,教師可以這樣來分層教學:首先讓應用代碼創建一個有背景色的窗口,然后通過輸入不同的代碼使窗口中出現學生個人喜歡的圖像以及圖像的動畫效果,再提升難度使動畫一直循環下來,最后給學生安排“挑戰自我”的任務,即結合所學設計開發“打地鼠”的游戲。這樣的任務設計充分地尊重了學生的差異,其任務內容也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他們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促進了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
現代社會已經步入信息時代,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信息技術教學要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目標,在教學中要立足于社會的現實需求。而應用任務驅動法開展教學時,教師所設計的任務相當于學生參與學習的情境。為了能夠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一定要把任務和學生的現實需求結合起來,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提升任務的可行性。例如,在學習“圖文混排”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給好朋友設計一張電子生日賀卡”的任務,鼓勵學生結合學習內容大膽創新。這個任務對學生來說在現實生活中非常實用且容易完成,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針對學生在信息技術能力上的差異性,為了使學生都能夠參與到任務中,教師可以采取合作學習的模式來彌補學生個體上的不足,讓他們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這也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形式。為了有效開展合作學習,教師一定要合理分組,在充分了解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基礎上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敖M內異質”能夠實現以優帶弱,實現學生之間的互助與合作;“組間同質”能夠基本確保小組之間實力相對均衡,為教師開展競爭性學習活動做好準備。同時,教師也要重視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具體來說,教師在學生開展任務探究時要賦予學生較大的自主權,給學生營造寬松、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鼓勵學生熱烈研討,積極進行探究。此外,教師也要做好對課堂秩序的管理,避免出現課堂教學無序甚至混亂的問題,使學生能夠專注于課堂,心無旁騖地參與其中。
在進行任務驅動教學時,教師也要扮演好主導者的角色,保證教學活動的有序、高效推進。教師要做好兩個方面工作:(1)科學導學。在學生進行任務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既要維護好課堂秩序,還要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適時、適度地給予學生指導,努力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2)有效評價。對于學生在任務中的表現,教師要及時予以客觀、公正的評價,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作用,并把其納入對學生的最終評價依據中,使學生重視個人在課堂上的表現,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中。
總之,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法教學符合新課改的要求,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教師一定要結合學情精心設計任務,不斷完善教學的各個環節,使學生在體驗中不斷收獲和進步,逐步提升信息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