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紹浩杰,陸 玉
(西安思源學院,西安 710038)
高校教育是培養人才、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1]。高校開展的課程不能僅為學生提供知識和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2]。自主管理能力包括時間管理、學習管理、情緒管理等方面,對高校學生的學業成就、個人成長及未來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3]。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革和信息技術的普及,學生面臨著更多的選擇,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和挑戰可能會對其自主管理能力產生一定影響。為深入了解高校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現狀及影響因素,通過閱讀文獻及問卷調查的方式開展了相應研究。問卷選項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的形式進行,共發放問卷320份,回收307份,其中有效問卷301份,有效回收率為94.06%,符合問卷收集標準,通過SPSS 26.0對問卷數據進行分析。
問卷信度效度檢驗。調查對象中,男生147名,女生154名;大一學生71名,大二學生75名,大三學生75名,大四學生80名。通過克隆巴赫系數對問卷信度進行檢驗,結果表明,問卷整體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881,信度較高。利用KMO檢驗問卷效度,當KMO≥0.6時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KMO值為0.751,說明該問卷適合進行因子分析。Bartlett的球形檢驗卡方值為1930.241,df為301,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問卷各變量間存在相關關系,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表1 KMO和Bartlett檢驗結果Tab.1 Results of KMO and Bartlett test
描述性統計。問卷各題項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整體均分高于3,說明高校大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較強,且標準差較小,即大學生個體間的自主管理能力不存在較大差異。

表2 問卷各題項描述性統計Tab.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each item in the questionnaire
主成分分析。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對問卷進行分析,利用數據標準化、計算篩選特征值等方法,并結合因子載荷需求提取出5個共同因子旋轉后可知,Q1、Q4、Q6、Q11屬于第1個因子,Q2、Q5、Q9、Q15屬于第2個因子,Q13、Q7、Q3、Q17屬于第3個因子,Q19、Q20、Q14屬于第4個因子,Q8、Q10、Q12、Q16、Q18屬于第5個因子(詳見表3),5個因子分別為學習管理、時間管理、目標設定與規劃、資源利用、人際關系管理,這5個維度即是影響高校大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4]。

表3 因素分析旋轉后的成分矩陣Tab.3 Factor analysis of the component matrix after rotation
高校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各維度統計結果分析。不同性別、不同年級的高校大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各維度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以5個維度為因變量進行性別與年級的多元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性別與年級的主效應有1%的顯著性水平,說明不同性別、不同年級的高校大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存在一定差異,為針對性提升其自主管理能力提供了數據支撐。

表4 不同性別、不同年級的高校大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各維度分值Tab.4 Scores of the dimensions of self-management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grades (M±SD)
高校大學生自主管理能力不同維度間的均衡水平。為了解高校大學生自主管理能力不同維度間的發展水平是否均衡,通過t檢驗對各維度間的均值差異進行分析。除人際關系管理、目標設定與規劃間的差異外,其他各維度間的均值差異均達到了顯著性水平。詳見表5。

表5 自主管理能力不同維度間的均值差異檢驗Tab.5 Test of mean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autonomous management ability
高校大學生擁有較強的自主管理能力且個體間不存在較大差異,但自主管理能力會因為學生性別、年級的不同而存在較大差異。學習管理能力、時間管理能力、目標設定與規劃能力、資源利用能力及人際關系管理能力是影響高校大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出如下建議:進一步強化高校的引領作用,以性別、年級為區分,為大學生提供關于時間管理、學習策略、目標設定等方面的課程或培訓,幫助其掌握自主管理技能,并鼓勵其積極參與社團活動,以培養領導能力及組織能力。學生應通過設定明確的目標與計劃、加強自我監督與評估,以實現自主管理,并通過情緒管理不斷提升人際溝通能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