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增曲扎
(西安思源學院,西安 710038)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新階段,相應地對人才質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礎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起點,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教育專業廣泛地存在于我國各高校中,而實踐課程是培養該專業師范生的關鍵[1]。實踐課程不能積累開展相關理論課程的經驗,還包括實習、見習與研習等,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參與其中,不僅能夠幫助他們初步了解教師這一職業,還能使其收獲實踐經驗并提高專業技能[2]。
對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的實踐課程認知進行調研,為方便數據的收集與處理,在閱讀、歸納整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設計調查問卷,問題選項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標準進行計分。共發放320份問卷,收回298份,其中有效問卷287份,問卷有效率為89.69%,符合問卷發放收集標準。在問卷數據的基礎上分析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對實踐課程的認知程度與影響因素[3]。
為檢驗問卷所收集數據的穩定性與可信性,采用克朗巴赫系數法對問卷信度進行分析。若問卷總體系數>0.90,說明問卷的一致性較高;而各個維度的系數>0.60,則表明各維度之間的一致性較為融洽。經過檢驗,如表1所示,整體上問卷中實踐課程認知度的系數為0.935,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布在0.793與0.865之間。通過對“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實踐課程認知程度調查問卷”的信度分析結果可知,該實踐課程認知度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調查所得數據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表1 實踐課程認知程度調查問卷的信度檢驗結果Tab.1 Results of reliability test on the questionnaire of cognition degree of practice curriculum
通過5個維度評價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對實踐課程的認知程度,并采用Likertscale量表進行計分,通過加總各維度題項分數并除以相應題項數目的方法得出各維度分數,認知程度越高,各維度的得分越高,由此可知,實習維度所帶來的認知提升效果最佳,見習維度次之,課程設置與研習維度分列其后,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對實踐課程認知程度各維度得分情況Tab.2 Scores of the cognition degree of practice curriculum of students of primary education major
對問卷數據初步處理后,得到各維度具體問題選項的占比(見表3),總體認知、課程設置與實習維度下,認同、比較認同與非常認同三者合計占比均超過87%,研習維度下的認同占比超過86%,見習維度下三者的占比雖然最低,但仍達到85%。從整體上看,實踐課程的開展有助于提高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對所學專業的認知程度,在職業認知、教學技能以及樹立崇高理想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表3 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對實踐課程認知程度問卷的各選項得分情況Tab.3 Scores of each option of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cognition degree of practice curriculum of students of primary education major n(%)
為進一步研究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開展實踐課程同其認知程度的關系,進行了Pearson檢驗,該檢驗通過所得相關系數來判斷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強度,該系數若<0.4,說明兩個變量間的相關性較低;若處于0.4與0.7之間,則說明兩變量間存在顯著的中度相關關系;若>0.7則說明存在高度相關關系且十分顯著。由表4可知,師范生對實踐課程的認知程度同課程設置存在顯著的中度相關關系,同實習、見習與研習之間存在顯著的高度相關性。這側面說明,盡管理論課程是學生進行實踐的基礎,但更重要的仍是推動學生通過切實參與實踐活動提高對整個課程的認知度[4]。

表4 問卷中各維度與認知程度的相關性檢驗Tab.4 Correlation test of each dimension and cognitive degree in the questionnaire
通過發放問卷收集所需數據的方式對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的實踐課程認知程度進行了調研,并得出如下結論:①雖然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在開展實踐課程前對其有一定的認知,但仍存在相當大的局限性,而實踐課程的開展在總體上深化了該專業學生對其認知。從不同維度看,開展該課程所帶來的效果十分顯著,實習維度的認知提升效果最佳,見習維度次之,最后為研習維度。②從問卷所得數據看,課程設置與實習維度提高該專業師范生認知程度的效果最佳,研習與見習次之。③從相關性檢驗結果看,除課程設置外,實習、見習與研習同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對實踐課程的認知程度均高度相關。
基于問卷數據分析結果與相關研究,提出如下建議:
1)應注重從整體上提升實踐課程的系統性、綜合性與實踐性。一方面要拓展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深入了解該專業的途徑與方法,幫助該群體做好從事該職業的能力與心理準備;另一方面,應進一步優化實踐課程的人才培養體系,合理分配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的比例,提高師范生在實踐課程中的認知效率[5]。
2)應注重培養師范生的自我養成意識并加大他們在實踐課程中投入的比重。開展實踐課的目的是幫助師范生提前了解相關職業信息,進一步拓展和培養學生自愿接受新知識并主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緊密結合,不斷優化其學習自覺性。搭建全覆蓋的實踐平臺并建立長效監督考核機制和貫穿始終的教育實踐基礎,并通過合理的考核機制推動師范生積極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