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志勇(1970~),男,漢族,山東臨沂人,臨沭縣第五初級中學,研究方向:學科教學。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推廣和語文教學課程的改革,提高學生閱讀水平是現代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而改進中學語文課程的閱讀教學策略是提高學生閱讀理解和閱讀能力的關鍵所在。文章以深度學習理論為根本,通過詳細分析中學語文教學閱讀的現狀,進而建構適合中學語文課程閱讀教學的策略,以期能夠在實踐教學中使學生深度學習,以此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和綜合素養。
關鍵詞:深度學習;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32-0051-04
語文閱讀是中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往往注重知識點的灌輸和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缺乏對學生自主學習和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需要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素養。當前教育界對提升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和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視程度逐漸增強,也有部分教師和學校在探索和實踐創新的閱讀教學方式和方法,其中深度學習理論日益受到關注。深度學習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深層次的學習,倡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批判思考來構建知識。深度學習理論的應用為中學語文課程閱讀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深度學習的理論基礎
(一)深度學習理論概述
所謂深度學習,是相對淺層次學習而言的,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對其進行了高度的概括,深度學習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地學習新思想和事實,將其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系,并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應用深度學習理論需要合理的技術支持和教學設計,教師應具備相關的知識和能力。同時,教師也應注意平衡深度學習理論和其他教學方法之間的結合,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特點,綜合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
深度學習理論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將學生置于學習的中心地位。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其成為知識的創造者和探索者。相較于淺層次學習,深度學習理論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和應用能力的培養,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探究和分析,幫助其從表層知識的記憶轉向對知識內涵的理解和運用。
(二)深度學習理論與語文閱讀教學的關系
深度學習理論與語文閱讀教學存在密切的關系,可以相互促進和補充。深度學習理論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而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深度學習理論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內涵、主題、情感等深層次特征,從而提升語文閱讀的深度和品質。深度學習理論注重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深層理解和應用能力的培養。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文本分析、文本解構和文本推理,使其能夠理解文本背后的深層次含義、主題和情感,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文學鑒賞能力。
深度學習理論鼓勵學生進行創新表達和批判思維,而語文閱讀教學也追求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深度學習理論中的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文學創作和評論能力,促進其在語文閱讀中的思辨和反思。另外,深度學習理論重視學生之間的社會合作和共建知識,而語文閱讀教學也可以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來提升閱讀效果。通過深度學習理論中的合作學習概念,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文本討論、合作閱讀等活動,共同探究和理解文本,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深度學習理論重視學生之間的社會合作和共建知識。
二、中學語文教學閱讀現狀
(一)語文閱讀教學理論缺乏
在語文閱讀教學領域,目前尚缺乏一套完整的、系統的獨立理論體系。雖然有許多教學方法和策略,但整體而言,語文閱讀教學理論的發展仍然相對滯后。部分中學語文課堂的閱讀材料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課本中的文言文或現代文學作品上。缺乏多樣化的文本選擇,可能導致學生的閱讀興趣下降。
相比其他學科,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理論的研究相對較少。當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實證研究和教學實踐層面,而對理論框架的構建和體系化研究較為欠缺。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領域,缺乏系統性的教學模型來指導教師的教學實踐。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一方面,部分教師在實踐中依賴經驗和傳統教學方法,缺乏對最新理論研究的了解和應用;另一方面,部分研究成果未能及時轉化為實際教學中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二)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不足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文化素養的重要環節。然而,當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只是讓學生讀完文章或文學作品,但并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分析、理解和把握閱讀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從而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不到提升。部分學生在閱讀時缺乏一定的策略,導致閱讀效率低下,無法準確理解文章主旨和要點,也無法抓住重點,缺乏對文章結構的理解。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往往只是使用傳統的講解、分析、歸納等方式,缺乏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高,也無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能力。現代技術手段的應用,如網絡、移動終端等,不僅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可以提供更加便捷的閱讀環境和更加多樣的閱讀材料。但是,在許多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科技手段的應用還相對薄弱。
由于應試教育的壓力,部分中學語文課堂過于注重閱讀理解題目的解題技巧,而忽視了對文本本身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學生可能更加關注答案的準確性,而忽略了對文學作品的情感和審美體驗。盡管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日益普及,但在一些中學語文課堂中,技術應用仍然相對有限。教師可能較少使用數字化資源、在線閱讀平臺或多媒體教具,無法充分發揮技術在閱讀教學中的輔助作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仍然占主導地位,如簡單地講解和填空題型。缺乏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和互動式的教學形式,限制了學生的參與和思維發展。目前的評價體系主要以筆試形式為主,注重學生的記憶和機械應用,缺乏對學生閱讀理解和批判性思維的全面評估,導致教學目標偏離,無法有效促進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
(三)語文閱讀教學效果不佳
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使用的方法較為單一,如講授和解析,缺乏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和互動式教學形式。導致學生的閱讀參與度和思維發展不足,影響了教學效果。部分中學語文課堂缺乏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與討論。教師可能過于注重講解,學生的參與度低,無法激發學生的思考和表達能力,學生對閱讀活動的興趣和參與度下降。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創新,教學策略單一,沒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對閱讀材料的選擇、分析和歸納能力較差,影響了他們在閱讀理解方面的表現。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不足,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不夠,無法深入掌握文章內容和內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往往不能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點,缺乏有效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他們可能面對詞匯困難、句子結構復雜等問題,導致閱讀理解能力的不足。部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弱,無法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表達、主題思想和藝術形式。他們對作品中的象征、意象等修辭手法缺乏敏感度,影響了對文學作品的真正欣賞和理解。部分學生缺乏持續的閱讀習慣,無法主動、有計劃地進行閱讀。他們可能傾向于碎片化的閱讀,如瀏覽網頁、社交媒體等,缺乏對深度閱讀的需求和能力。
三、建構初中語文教學閱讀策略
(一)目標導向策略
目標導向策略是指教師在深度學習理論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通過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分析和探究,達到對文本意義的深刻理解和洞察。深度閱讀目標不僅是對文字和句子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對作者意圖、文化背景、社會背景等方面的理解。深度閱讀目標要求讀者不僅要了解文本表面的含義,還要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意義和內涵,達到全面、深刻的理解。在語文教學中,深度閱讀目標是培養學生深度思考、批判性思維和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通過深入思考、分析和理解,深度挖掘文本的內涵和意義。
教師應當確定具體的閱讀目標,從而達到引導學生深層次閱讀的目的,目標應該明確、可衡量,并與課程要求和學生實際需求匹配。通過設立深度閱讀目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文學鑒賞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和綜合素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學生通過深度閱讀,能夠準確理解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和要點,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意圖,掌握文章的情感色彩和修辭手法。教師引導學生挖掘文本細節,學生能夠仔細觀察和分析文本中的細節,包括人物形象、事件發展、環境描寫等,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解讀文本的內涵。另外,學生能夠分析文本的結構和組織方式,如引子、承接、轉折、總結等,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思維方式。通過深度閱讀,挖掘文本背后的思想、觀點和價值觀,學生能夠反思自己的價值取向,并加以評判和思考。深度閱讀不僅是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還包括學生對閱讀的投入,通過深入閱讀,學生可以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和豐富性。
通過明確深度學習的目標,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和評估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并促進其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的全面發展。學生能夠通過推理和歸納,從文本中推斷出作者沒有明確表達的信息,包括人物心理、情節發展和隱含意義等,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
(二)意義建構策略
深度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意義在于建立知識的網絡,而非簡單地記憶和應用知識。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深度學習的目標不僅是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技能和理解文字的表面含義,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圖,并將其與自身的經驗、知識和價值觀聯系起來,形成深刻而個性化的認識和感悟。通過深度閱讀,學生不僅能夠獲得知識和技能,還能夠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出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因此,深度學習后,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認識語文閱讀的意義和價值。
通過深度學習,學生能夠深刻地理解語文閱讀的意義,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閱讀活動,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情感素養。語文閱讀不僅是一種學術活動,也是一種情感體驗和人文關懷的表達。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學生能夠感受人物的情感、情節的發展和文學作品中的人文關懷,培養自己的情感智慧和人文素養。語文閱讀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包括邏輯思維、推理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等。通過閱讀,學生能夠培養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和綜合思考的能力。
語文閱讀有助于學生對自己文化傳統的認知與理解,從而形成對自己文化身份的認同感。通過深度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學生能夠體驗到文化的沉淀與傳承,加深對自己文化根源的認同。深度學習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文本的內容。通過語文閱讀,學生可以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包括抓住關鍵信息、推斷詞義、分析文段結構、總結歸納等,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
(三)情境創設策略
情境創設對語文閱讀具有重要的意義,提醒我們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需要關注文本所處的情境和背景,引導學生通過與情境的聯系和互動來深入理解文本。同時,情境認知理論也提醒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要注意將文本與自身的情境結合,進行解構與重構的思考,以獲得深入的閱讀理解能力。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人們的理解和解釋是基于他們所處的環境和社會背景的。在語文閱讀中,文本的理解和解釋也受到讀者所處的文化、社會和個人經驗等因素的影響。了解文本所處的情境和背景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義和內涵。情境為理解和解釋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信息。在語文閱讀中,文本所描述的情境和背景可以幫助讀者把握故事情節、推斷角色的動機、理解隱含的意義等。通過與情境進行聯系和互動,讀者可以全面地理解文本。語文閱讀不僅是對文本的單純理解,還需要將文本與讀者的現實情境連接。讀者通過自身的經驗和知識來理解文本,并將其與個人的情感、價值觀和經歷結合,產生深入的理解和共鳴。
教師可以引入互動教學模式,通過采用討論、合作學習和問題解決等互動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參與,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組織主題式的閱讀活動,將相關主題的文本集中起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主題的不同方面。通過討論、分享和寫作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思維,提升對主題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學生根據文本中的角色,進行角色扮演活動。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學生可以深入理解角色的情感、思想和行為,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學生參觀實地場所,如博物館、文化遺址、自然保護區等,進行實地考察和觀察。學生可以閱讀相關的背景資料和介紹,加深對場所的理解和認識。
深度學習理論下的中學語文課程閱讀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深入思考和創新表達。教師通過明確深層閱讀目標,帶領學生理解閱讀意義,通過互動式教學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深層次理解和創新語文閱讀,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和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何玲,黎加厚.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計算機教與學,2005(5):29-30.
[2]張順順.初中中國科學家傳記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的個案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22.
[3]丁國鋒.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92):25-27.
[4]陳龍斌,鮑道宏.語文教育現代化:議題與問題——關于“中學語文課程目標確定”的訪談札記[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22(7):25-33.
[5]楊欣.初中古典白話小說《儒林外史》整本書閱讀教學研究[D].贛州:贛南師范大學,2021.
[6]《中學課程資源》2020年總目錄[J].中學課程資源,2020(12):58-64.
[7]雍曉燕.從“育分”轉向“育人”——2020年中學課程教學改革研討會綜述[J].四川教育,2020(23):30-31.
[8]戴界蕾.淺談中學英語閱讀教學應遵循的基本原則[J].初中生世界,2020(40):35-37.
[9]孔素珍.新課程下初中語文課外名著閱讀教學研究[J].課外語文,2020(3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