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唐瑩瑩(1986~),女,漢族,四川綿陽人,喀什第二中學,研究方向:道德與法治。
摘 要:新課標背景下,教育部門對學生核心素質的培養表現出高度的關注。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可知,法治素養是核心素養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對初中法治教育尤其重要。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法治素養的過程中,需認清法治中國的建設現狀,也要明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具體要求,還應依靠行之有效的措施,來落實法治素養的教育工作。文章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為出發點,對學生法治素養培養的必要性進行分析,提出初中生法治素養中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明確學生法治素養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學生法治素養的培育策略。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法治素養;培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32-0141-04
當前素質教育是時代教育的主旋律,核心素養逐漸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話題。同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也將學生的法治素養,作為核心教學內容,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法律知識,理解法律含義,明白法律作用,并學會運用法律解決問題,從而實現“良法善治”的教育目標。此外,從學生的角度看,法治素養不僅體現在法律學習的基礎上,還要提高學生法律的意識。初中生處于青春期,只有學生的法治素養得到提高,才能夠從深層次去認識法治內涵,從而信任法律、認可法規、踐行法治。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教師要借助科學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使其能夠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成為知法、懂法及守法的合格中學生。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培養學生法治素養的重要性
(一)人才培養的需要
當今社會正處于不斷發展與變化中,社會經濟始終保持高速的發展。不管是經濟發展、社會文明,還是科技進步,均與人才培養息息相關。目前,社會上各行各業所需要的優質人才,均離不開學校教育的支持。因此,培養學生法治素養的過程中,學校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傳統教育觀念中,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注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忽略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新課標背景下要求學校教育要改變形式化的知識傳授,應將素質教育盡快落實,從而改變以往空殼教育的現狀。此外,社會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在參與實踐活動時,能夠披荊斬棘迎難而上,而不是難以勝任本職工作,無法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重要,教師借助相應的課程內容,可以有效地向學生傳遞法律精神與法治內容,并讓學生可以在教師的督促下知法、懂法、遵法、守法,從而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培養學生的法治素養,使其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二)課程教學的要求
初中階段是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此時的學生朝氣蓬勃、精力旺盛,褪去了小學時期的青澀,但是還未養成自主學習生活的能力,此時將道德與法治課程穿插在文化課中間,可以改變單純的知識教育,讓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多方位接受教育內容,也能夠幫助學生增長見識,提高生活本領,提升思考能力,以便為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對學生的成長能夠起到推動性的作用,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學校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致力于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與法治精神,引導學生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問題,從而杜絕不必要的矛盾發生,也可以穩定校園秩序,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還能夠維護學生的自身合法權益,使其不受到任何非法侵害。此外,在初中課堂設置道德與法治課程,能夠鍛煉學生的法治能力,并使學生正確認識到法律、法規的重要性,當學生身處不法環境或者是接觸社會生活時,可以勇敢地拿起法律的武器維權,也能夠規范自身的言行,做到遵紀守法。
(三)學生發展的需要
初中學生相較于小學時期,不管是年齡還是心智均有所成熟,但是社會經驗存在明顯不足,很難運用理智的情緒去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最終導致校園暴力現象頻頻發生。并且,部分學生為了逞一時之勇,沖動講究哥們義氣,會出現盲目隨從的現象,容易受到不良行為的誘惑,最終形成錯誤的認知觀念,不能及時止損、懸崖勒馬,以至于影響了自身的健康成長,也給家庭、學校以及社會造成了困擾。因此,在初中課堂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課程,是初中生自我發展的迫切需求,能夠引導學生吸收正確的思想觀念,不斷完善自身修養,以便幫助學生健全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當學生置身于道德與法治課堂環境中,能夠受到正能量的熏陶,以便觸發內心的思考,可以運用辯證的思維去處理問題,使其在生活學習中,能夠做到遵紀守法、嚴于律己。由此可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有效設計,是學生自我發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學生的發展意義重大,能夠引導學生堅定地走在成長道路上,毫不退縮、毫不畏懼。
二、新時代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學生法治素養的策略
(一)倡導體驗式教學,增加法治感悟力
初中生尚未參與社會生活,很難切實體會到法律法規的重要性,要想有效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需要在親身經歷中,獲得良好的體驗感與感悟力,這是學生成長的必經之路。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以往機械化的知識傳授,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小主人,積極采用體驗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自主體驗中,不斷增加自身的法治感悟力,從而形成自身正確的認知觀念。此外,教師要避免盲目開展教學活動,可以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立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以便引導學生置身于適合自己的學習情境中,引發學生的思考,增加學生對法治觀念的理解,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對其形成由外到內的教育目標。
例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生活需要法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為其設定適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在自主體驗中,收獲相關的法律知識,以達到高效學習的目標。比如,教師為了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可以從生活中選取貼合的教學案例,讓學生能夠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可以將販賣盜版學習資料的情節作為教學案例,然后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活動中來,并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有的學生可以扮演出版社人員,有的學生可以扮演銷售人員,還有的學生可以扮演學生家長以及法律工作者,其余的學生則扮演群眾。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生活中的情境去演繹從出書到買書再到賣書的過程,并讓學生認識到盜版學習資料的危害,知道盜版圖書是違法行為,從而激發學生的法律意識。當學生直觀地認識到生活中法律的作用,能夠切實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法律,只有運用法律的武器才能夠為自己維權,嚴懲知法犯法的人。當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還可以趁熱打鐵,延伸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大膽地去猜測,假如生活中失去了法律,社會將是什么樣子,并讓學生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說:“打架斗毆的事件頻繁發生。”有的學生說:“生活中一團混亂。”還有的學生認為:“我們的生活不再有安全感。”此種教學方式是讓學生在自我體驗的過程中,認識到法律法規的重要作用,并從內心深處認識到法律的價值,也讓個人的法治情感得到升華,最終朝著理想的目標前進。
(二)鼓勵探究性教學,增強法治自覺性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并不是字面意義上的理論學習,而應讓學生通過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具備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并可以在互動、合作的學習模式下,達到理想的法律教育目標,以便從根本上實現法律約束、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積極開展學習活動,通過合作交流提高學生的協作能力,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此種教學方式相較于生搬硬套的教學模式,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極具針對性,并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中,從而使其形成主觀能動力,在反思與進取的過程,不斷增加法律自覺性。
例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公民義務》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探究性教學方式,將問題作為導向,引發學生對社會需求的思考,從而達到有效的教學目標。比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優勢,播放征兵的視頻,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年滿18周歲的青年男女為什么要參軍?”然后讓學生帶著相關的問題展開思考,此時學生能夠主動參與集體學習。有的學生負責收集相關的資料,有的學生負責查閱法律書籍,還有的學生負責整理找到的文案,學生會在自由探究中,高效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最終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然后教師再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發表個人的見解,有的學生會認為:年滿18周歲參軍是每個社會公民的基本義務,必須要履行自身的職責。還有的學生則指出:每個社會公民均被賦予不同的權利與義務,必須積極履行義務,并維護自身的權利。當學生能夠自主認識到此節課程的重點內容,教師進行深入的總結與講述,并對相關內容進行歸納和整理,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帶著目標去參與學習活動,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立足生活化教學,普及法治觀念
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從生活中不斷積累的教學經驗,又會以更高、更好的形式反作用于生活的點點滴滴,從而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正確運用到生活問題中來,并能夠舉一反三。因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立足生活實際,讓學生能夠從熟悉的環境中探尋到相關的法律知識,以便實現法治觀念的普及化,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探尋法律內容,從而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并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讓學生以真實的感受,體會道德與法治的作用,以便加深學生的法律觀念。此外,生活中的道德與法治案例可大可小,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初中生的教材,然后將其穿插在課堂教學中,以滿足學生的內心需求,實現教學內容的重塑與組合,拉近學生與法治知識的距離,使其成為學生成長的階梯,引領學生一路向前。
例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心中有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將課堂搬運到實際生活中,然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從而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法、眼中有法。比如,教師可以擬訂一個活動主題,以“爭做遵紀守法的初中生”為例,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并要求學生自由創作相關的宣傳圖片,到學校周邊以及社區宣傳法律知識,成為真正的道德與法治的宣傳者。學生會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加深對法治與道德的理解,并可以積極制止一些不良行為。此種教學方式會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并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形式,認識到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法治觀念。因此,教師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認識到法治課程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學生才能夠更好地增強法治觀念,增加生活的本領。
(四)借助情境式方法,深化教學內容
興趣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良師益友,當學生對某處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便可以自主參與學習中來,也能夠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可以借助情景劇教學法,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從而深化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圍繞當前社會關于道德與法治的內容,巧妙設計教學活動,從而將課堂變換成極具特色的“小社會”,當教師借助相關的熱點話題,推廣法治教育以及道德講說,能夠從側面幫助學生認識到法律法規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道德觀念。
例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善用法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維權與犯罪的概念,從而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比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購物維權情節作為情境教學內容,然后呼吁學生能夠自主尋求法律的援助,并對相關的案例內容進行具體分析。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兩隊,一隊是正方人員,另外一隊是反方人員,然后邀請學生進行情景演示,模擬購物的情節,當學生在購物的途中,產生購物糾紛,便會想方設法為自己維權。此時教師再及時介入指導,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維權方式,能夠冷靜對待,并拍照取證,最后尋求法律的援助。此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直觀體會法律法規的重要性,并能夠運用法律知識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不受到侵害,也能夠激發學生見義勇為的高貴品質,以便在生活情境中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
(五)設計趣味性教學,培養法治素養
趣味教學方法,廣泛應用于教育行業,是一種通過改變傳統教育中刻板的教學方式,讓課堂教學內容變得活躍的教育理念。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專注力,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此種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增加記憶,最終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通過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法治素養,也可以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真正實現寓教于樂的教育目標。此外,教師在創建興趣課堂的同時,要從學生的心理出發,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從而讓法治觀念更好地滲透課堂教學中。
例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自由平等的追求》教學課程中,此處教學重點是自由與權利兩個核心部分,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珍視自由并落實平等的觀念,從而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眾所周知,踐行自由與平等,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從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到孫中山的大同世界,無不透露出人們渴望自由,追求平等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師在講述此處內容時,可以借助趣味性的小游戲,讓學生充分理解此處知識點。比如,教師可以采用玩跳跳棋游戲,要求學生擲骰子然后走向不同的行駛路線,最終誰先到達終點,則能夠贏得比賽。擲骰子是為了讓每位學生均能獲得平等參與比賽的機會,而選擇哪條路線則是個人自由的選擇。教師采用此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游戲中認識到自由平等的重要性,并且當學生所選擇的路線順利到達終點,成功贏得比賽,也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其獲得良好的體驗感,最終產生強大的學習力量,堅定地走在學習的道路上。
三、結論
綜上所述,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教育事業也在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新時代背景下,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要想有效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就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教師應積極參與學習,不斷完善教學方式,明確教育目標,革新教學理念,調整教學結構,并采用創新型的教學方法,從而創建高效的課堂教學環境,實現與學生之間的零距離對話,最終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推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榮剛.2022年重慶市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A卷評析[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2(12):68-71.
[2]吳宗保.巧用教材欄目 培育核心素養——以《道德與法治》八年級教材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11):49-50.
[3]程偉,于冬冬.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分析[J].教學與管理,2023(4):65-68.
[4]唐良平.讓體驗式學習真實發生——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為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2(7):44-46.
[5]楊偉東.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銜接思維與關系模型建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3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