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適應政府管理和社會組織發展的需要,基于對社會組織的整合和凝聚,樞紐型社會組織應運而生。我國堅持鼓勵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的探索和創新,適應時代的發展,以創建樞紐型社會組織為出發點,聯系發展各類社會組織,分層分類實施有效的社會管理和服務,逐漸形成加強各類社會群體管理和服務能力的新模式。文章以杭州市常青藤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和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為例,對比分析樞紐型社會組織的發展新趨勢,為完善社會整合機制,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經驗和啟示。
[關鍵詞]樞紐型社會組織;發展趨勢;資源共享;基層社區
一、問題的提出與文獻綜述
樞紐型社會組織的概念首次提出于北京市社工委在2008年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社會組織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中,北京首批認定的樞紐型社會組織為市婦聯、市工會等27家,此后樞紐型社會組織在全國推廣[1]。此類型的樞紐型社會組織具有較明顯的官方色彩,其職責主要是為其他社會組織提供交流與發展的平臺。然而,在實際操作運行的過程中,此類樞紐型社會組織存在較多的問題,在其面臨轉型挑戰之時,社會上出現了民間培育組織,這些組織不以直接提供一線服務為宗旨,而是承接政府培育服務,為其他社會組織提供支持性服務。迄今為止,建設樞紐型社會組織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管辦分離、政社分開,創新社會組織的管理體制,樞紐型社會組織是我國在政府職能轉型過程中的一種新嘗試,旨在改革傳統的社會組織體制和突破社會管理體制[2]。在社會組織的發展領域中,樞紐型社會組織的提出、實踐和發展,為完善社會整合機制,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經驗和啟示。為了使社會治理現代化達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理想狀態,就要打破“一元管理”的舊格局,走向“多元共治”的新格局[3]。作為連接政府與社會組織的橋梁,樞紐型社會組織能夠吸收并且整合來自政府和社會等多方面的資源,將這些資源有效地輸出給其他需要培育發展的社會組織,同時能夠加強對社會組織的監督管理。
已有研究表明,樞紐型社會組織是從“官辦”“體制內”“行政指定”的組織類型向支持型社會組織轉型的一種過渡形態[4]。在轉型過程中,樞紐型社會組織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并且具有獨特的價值:在風險可控,政治可信的前提下,消除政府的顧慮,促進公民社會的發育和社會組織的發展。當社會更加成熟,公民社會初步形成的時候,其使命也就完成了,不需要政府強力地推動,社會自然就會按照它自身的規律正常地運行,實現良性發展。因此,從數量上看,樞紐型社會組織將全面覆蓋社會各領域的社會組織;從自身的發展上看,它們也將實現由政府認定、政策扶持到社會認可、自我發展的轉型[5]。
我國樞紐型組織的發展存在地區性差異,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也存在地區性的不平衡,對于樞紐型組織運行機制的研究還不完善。學者們對我國樞紐型社會組織的研究,往往側重于功能和發展現狀,致力于研究樞紐型社會組織對社區社會組織運行發展的影響,但是對于樞紐型社會組織的發展新趨勢研究較少,還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杭州市常青藤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為研究對象,并對比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的轉型,對樞紐型社會組織的發展新趨勢進行分析。該研究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能夠進一步分析樞紐型社會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發展趨勢,促進基層治理的發展。
二、樞紐型社會組織的發展新趨勢實證研究
(一)杭州市常青藤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扎根東新園社區為例
常青藤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下文簡稱為“常青藤”)是由項目社工創辦的一家融合與發揮多領域人才的潛能和優勢的專業社會服務機構,建立各方協調、溝通、聯動機制,發掘社區特質,發展社區功能。
作為一家樞紐型社會組織,常青藤的工作除了街道安排的任務之外,還要對16個社區的社會組織進行管理。負責人稱常青藤樞紐型社會組織是自然形成的,其對接的16個社區,每個社區都有注冊類和備案類的社會組織,常青藤的主要任務:一是梳理社區內的社會組織有沒有在開展活動,對各個社會組織進行監督管理;二是為這些社會組織搭建平臺,給他們引入資源;三是在社區社會組織做項目、申報項目的過程中為他們提供相應指導。
對于常青藤扎根的東新園社區來說,樞紐型社會組織還能為社區挖掘更多社區資源,其專業的工作和專業的手法幫助社區挖掘培育草根領袖,這些草根領袖培育出來之后不僅僅能被常青藤所用,也能為社區做貢獻。例如,居委會換屆需要大量樓道小組長,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就是由常青藤提供的社區草根領袖,這種合作是雙向的,樞紐型社會組織承包社區的場地,幫社區解決很多以前沒有精力或者顧不上的專業性問題,雖說社區應該更多地對下,但是實際情況對上的很多,面對各種考核和檢查工作,精力有限,樞紐型社會組織的扎根對社區自治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補充。
常青藤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是連接政府、社區和社會組織的橋梁與紐帶,起到樞紐中心“牽線搭橋”的作用,從本質上看,樞紐型社會組織的出現是政府賦權讓渡職能的結果,也是社區自治和減負增效的有效方式。
(二)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
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下文中簡稱為“恩派”)于2006年成立,在國內首創“公益孵化器”的概念,致力于挖掘和培育處于創業期的社會企業和草根社會組織,對國內社會組織的培育模式進行了有益的創新實踐。在主要業務方面,恩派的業務遍及多個城市,全國范圍內有8個主要分支組織,并設有數十個項目點。在戰略發展方面,恩派與國內外大型企業、媒體和慈善機構有戰略合作,涉及各個方面,數量近50家。截至2016年底,孵化各類公益組織近600家,涵蓋教育、環保、扶貧、助殘、社區服務、社會工作和青少年發展等多領域。
2019年,“構建社區發展的支持體系”成了恩派的新使命,恩派制訂“通過創新實踐和持續倡導影響政策、資源、服務、人才、空間等生態諸要素,促進社會組織、社會企業和社會自組織的成長”階段性目標,旨在實現“平衡、信任、共治的社會”全新機構愿景。
恩派積極整合各類支持方資源,投入社區營造和建設。代表項目包括:
2013年,恩派與匯豐銀行攜手啟動“匯豐中國社區伙伴計劃”,旨在支持社區社會組織進行自治項目,建立社區關系網絡,營造互助信任的熟人社區。
2018年,恩派與萬科公益基金會合作實施“社區建設者培育支持計劃”,致力構建培育社區建設者的支持體系。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和實踐模式是可復制的,通過對可復制化的社區社會組織運行模式的探索,沉淀和積累社區建設者的實踐經驗,提升社區建設者賦能的系統性,為不同類型的社區建設者提供交流和對話的平臺。在未來,該計劃將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為社區建設提供持續性的人才支撐。
三、樞紐型社會組織的發展新趨勢
(一)構建社區發展的支持體系
常青藤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稱其組織是作為基層項目自然產生的,主要致力于扎根基層社區,融合和發揮多領域人才的潛能和優勢,建立各方協調、溝通、聯動機制,發掘社區特質,發展社區功能,形成以保障服務成效為整體導向。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的成立初心是致力于實現社會創造者的愿景,使他們擁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為其提供有效的政策鼓勵,匹配高質量的資源,提供齊備的服務,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到了2019年,恩派的使命從“助力社會創新,培育公益人才”變更為“構建社區發展的支持體系”,建設平衡、信任、共治的社會,通過持續倡導以及對于實踐的創新來影響政策、資源、服務、人才等諸要素,以此為社會組織、社會企業和社區自組織的生存和成長提供動力。由此可見,樞紐型社會組織越來越注重基層發展,致力于構建社區發展的支持體系,更多下沉到基層,或出現更多樞紐型社會組織是由于基層的需要而應運產生。
(二)從“各自為政”到“資源共享”
1.樞紐型社會組織與基層
資源共享既是一種合作,樞紐型社會組織與社區的合作不僅僅體現在舉辦活動,還體現在對人員的培訓。由常青藤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與東新園社區的案例可知,樞紐型社會組織扎根社區不僅為社區引進各領域的資源,還能幫助社區挖掘社區草根領袖,培育各類人才,用專業手段引導草根領袖為社區服務,當然這種合作是雙向的。常青藤入駐社區之前,社區組織了一批文化團隊,入駐之后,常青藤接手這個團隊并致力于將文化團隊發展成一批公益力量,再次進行挖掘培育,這個過程中社區作為輔助力量也參與其中。一家成熟的樞紐型社會組織要想在一定區域內有所成就,一定離不開基層社區,其發展需要社區提供的基礎性支持。因此,樞紐型社會組織與基層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合作發展是樞紐型社會組織的又一發展趨勢。
2.樞紐型社會組織與社會組織
社會組織剛開始發展的時候都是單打獨斗的,社會組織之間的互動很少。從常青藤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發展中可以發現,樞紐型社會組織目前的一個發展趨勢是注重與社會組織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社會組織的能力和專業技能有限,并且大多數社會組織致力于某一個特定的領域。互聯網時代,很多領域都在發生重疊,靠一家社會組織做成公益是很不容易的,如做青少年項目。目前很多青少年的看護都涉及祖孫輩,因此,這樣一項活動就肯定會涉及老人。所以說領域的重疊使得社會組織之間產生必要的合作,社會組織落地社區就免不了與其進行合作和資源共享,這也就是從以往樞紐型社會組織單方向為社會組織提供服務和資源轉變為資源雙向共享。綜上所述,樞紐型社會組織的一個發展新趨勢是從“各自為政”到“資源共享”。
(三)從“政策扶持”到“自我發展”
我國首批認定的樞紐型社會組織帶有濃重的官方色彩,得到政府的認可與政策的扶持,組織的多數資金來源于政府,然而隨著社會治理現代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政府對樞紐型社會組織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小。由上文可知,常青藤的資源來源于政府、社區、社會組織及社會的合力,恩派的資金也多數來源于社會。政府的資金扶持不能支撐樞紐型社會組織生存和生長。在現實中,樞紐型社會組織為了生存,要采取各種各樣的適應性策略,只有生存下去,才有生長的可能[6]。因此,樞紐型社會組織必須從享受“政策扶持”轉型到有能力實現“自我發展”,從“代理政府”的管理職能轉變為服務職能才能更好地實現“自我發展”。
(四)從“單領域”到“多領域”
不管是作為國內老牌樞紐型社會組織的恩派還是剛開始發展的常青藤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他們的業務都在往多領域發展,順應社會組織的發展,涉及各個領域,作為連接社會組織與政府、社會的橋梁,樞紐型社會組織需要從“單領域”向“多領域”轉型,由此更好地向社會組織、社區等提供服務。
結束語
從杭州市常青藤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與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的實證案例中不難看出,不管是成熟還是新生的樞紐型社會組織都隨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工作重心往基層下移,構建社區發展的支持體系,實現資源共享和自我發展,并在多領域提供服務。因此,樞紐型社會組織的運行模式正在不斷由“管理”轉向“服務”,其新的功能定位應當是提供服務,發揮好服務政府、社會組織和居民的作用,積極建設在基層以服務為功能的樞紐型社會組織。此類樞紐型社會組織的建立,必然能夠有效回應基層治理的需求,真正使社會組織在基層治理現代化過程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
樞紐型社會組織是適用于我國當前轉型期的有益嘗試和實踐,是突破社會組織雙重管理體制的微創新。為了順應社會治理體系重心下移和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趨勢,樞紐型社會組織必須找到新的功能定位,下沉到基層承接社區以前涉及不到和顧不上的領域的工作,以此促進社會組織在基層治理現代化中發揮更加有效的作用。未來,樞紐型社會組織也將會是社區治理的重要參與力量,致力于與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合作,并動員社會公眾廣泛關注和參與。樞紐型社會組織將完善組織治理結構,不斷加強自身的能力建設,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機制,在社會發展和社會組織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1]葛亮.工會發揮樞紐作用的目標、路徑與對策[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7,31(1):53-59.
[2]楊艷花.樞紐型社會組織的產生背景、理想類型與發展路徑[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21(1):76-80.
[3]陳俊潔.社會治理創新背景下工會向樞紐型社會組織轉型的實現路徑[J].山東工會論壇,2020,26(6):56-64.
[4]姚邁新.“樞紐型”社會組織:目標偏離與防范[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4,26(1):5-9.
[5]周秀平,劉求實.以社管社:創新社會組織管理制度[J].中國非營利評論,2011,7(1):55-70.
[6]任文啟.“促生長”與“育生態”:樞紐型社會組織的功能芻議[J].社會與公益,2021,12(1):96-97.
作者簡介:徐淑媛(1999— ),女,漢族,浙江東陽人,浙江工商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在讀
碩士。
研究方向:政府改革與地方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