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純 吳清華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新媒體已經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大學生作為信息時代的主要受眾和創造者,日益活躍在網絡空間中,形成了獨特的網絡圈層。這種網絡圈層化現象不僅影響著大學生的信息獲取和社交行為,還對其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文化認同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如何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網絡圈層,拓寬大學生的信息視野,增強對多樣信息的接納和分辨能力,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深入探討大學生網絡圈層化的現象及其影響,分析其中的挑戰與機遇,探討建立有效引導機制的可行性和方法,旨在為大學生網絡行為提供更加積極、健康的引導,促進大學生在數字化時代更好地融入社會、發展個人。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網絡圈層化;引導機制
引言
大學生網絡圈層化所引發的現象值得深入探討和關注,大學生根據興趣愛好等因素在網絡中聚集成各種社交群體,形成多元且自我封閉的網絡圈子。正如德國經濟學家馮·杜能所指出的,社會中的“圈層”現象并未止步于實體世界,其在網絡空間中也呈現出新的面貌和發展趨勢。大學生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城市圈層化現象,而且在網絡社交中也形成了與之相似的“圈層”結構。探討大學生網絡社交圈層結構的形成原因、內在機制以及對個體社交行為和信息獲取的影響,深入了解大學生網絡社交圈層的形成機制,能夠有效引導和優化大學生網絡社交行為,促進其跨越“圈層”限制,融入更廣闊的社交網絡。
1. 大學生網絡圈層化現象分析
1.1 興趣和需求
大學生網絡圈層化的形成與興趣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愛好和需求,而網絡社交平臺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展示自我和尋求社交的重要渠道。隨著技術的進步,互聯網媒介不斷拓展,為大學生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產品設計,通過參與特定的網絡圈層,大學生可以在網絡上找到與自身興趣、價值觀相符的社群,并積極融入其中。這種自主選擇和定位的過程,促使大學生在網絡上形成各具特色的社交圈層。有著不同愛好的大學生迅速聚集在特定的社群中,分享最新的信息資訊,這種興趣相關性促使大學生積極地加入網絡圈層,獲得深度和有趣的信息體驗。此外,社交需求也是大學生網絡圈層化的驅動因素之一。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聯系越來越多地通過線上平臺實現。通過參與網絡圈層,大學生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討感興趣的話題,建立深厚的社交關系。這種社交互動不僅可以滿足大學生的社交需求,還能增強大學生的歸屬感和社會認同感[1]。
1.2 認同和互動
在大學生網絡圈層中,成員之間會因共同的興趣、觀點或價值觀建立緊密聯系,形成共同體驗和身份認同。這種認同感源自對共同話題的熱情,或者對共同目標的追求。從理論角度來看,馮·杜能所提出的“圈層”概念為理解大學生網絡圈層化現象提供了有益的分析框架。在經濟地理學中,馮·杜能的“圈層”概念用于描述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中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圈層結構,而這一概念在大學生網絡社交中也得到延伸應用。大學生網絡圈層與城市圈層類似,以同齡人為主體,形成在虛擬網絡空間中的社交層次。這些圈層內部成員之間的聯系相對緊密,彼此間分享相似的興趣愛好、價值認知和觀點,共享情感共鳴和交流的平臺[2]。
1.3 信息過濾
信息過濾是指在信息過載的情況下,個體通過篩選和選擇,將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最具價值的信息上。在網絡圈層化中,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加入特定的社群,這些社群往往以特定的主題、興趣或領域為核心,吸引具有相似需求的成員。通過這種自主選擇,大學生能夠對信息進行初步的過濾,將注意力集中在最為關心的領域上。此外,網絡圈層化還促使大學生進行更精細化的信息過濾。在特定的圈層中,大學生所關心的問題和信息也相對一致,這種一致性使得圈層內部的信息過濾更加精準,大學生更有可能獲取到與自己需求高度匹配的內容,而減少其他無關信息的干擾。
2. 大學生網絡圈層化存在的問題
2.1 信息孤島化與信息過濾偏見
在大學生網絡圈層化中,由于成員之間共享相似的興趣和觀點,容易形成信息孤島化現象。這意味著圈層內的成員主要接觸和傳播與自己立場相一致的信息,而對其他觀點和信息持有偏見。信息孤島化造成了信息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使得大學生缺乏接觸多樣化觀點和知識的機會。信息過濾偏見是信息孤島化的一種表現,即圈層成員在獲取信息時傾向于過濾掉與自己觀點相左的信息。這種偏見源于成員對信息的主觀認知和選擇,在網絡圈層中,成員只接觸與自己立場相符的信息,而忽略其他有價值的信息,從而造成認知上的偏差和認知封閉。信息孤島化與信息過濾偏見導致大學生形成偏狹的視野和思維定式,缺乏多元性和包容性思維,對于復雜的社會問題缺乏全面的認知,容易產生偏見和誤解,進而影響到其決策和行為[3]。
2.2 群體極端化傾向與社會對立
在相對封閉的社群中,成員會進一步強化自己的立場,對異見持有排斥態度,形成閉塞的思維模式,甚至演變為極端言論和行為。這種極端化傾向導致成員對于其他群體產生敵意,使得不同圈層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交流,當不同的圈層持有相對立的觀點時,容易引發爭論和沖突,影響到網絡空間的和諧發展,加劇社會對立。社會對立的加深會對大學生的社交體驗和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也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2.3 文化認同與價值觀念的塑造
網絡圈層化促使大學生強化社群文化認同,這種文化封閉性削弱大學生對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阻礙大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網絡圈層化還加強了特定價值觀念的塑造,在特定網絡圈層中,成員分享共同的價值觀,使之在圈層內得到強化和傳播,然而,這種強化導致成員對其他價值觀的忽視和排斥,限制成員對于多樣化觀點的理解。另外,網絡圈層化還強調了虛假一致性的價值觀念。在相對封閉的圈層中,成員因為追求共同的價值觀而形成表面的一致性,忽略了個體的差異性和獨立思考。這種虛假一致性阻礙大學生對自己真實想法和信仰的探索,使其更容易受到群體思維和社會壓力的影響。
3. 大學生網絡圈層化的引導機制探討
3.1 學校課程設置與教育培訓
學校可以通過調整課程設置,引入跨學科和多角度的課程,將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和觀點融合在一起,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通過交叉學科的學習,大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復雜問題的多面性,培養多元思維,避免陷入特定領域的思維框架。學校可以加強多元文化教育,引導大學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和價值觀。通過深入了解其他文化,大學生可以更好地超越自身圈層的限制,拓寬視野,培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增強文化包容性和多元意識。
此外,云數據分析可以幫助學校深入了解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的行為與思想動態。學校可以通過分析大學生在校園卡使用、校內社交平臺發言等方面的數據,了解大學生的交友狀況、關注點以及思想交流。這種數據分析可以為學校提供初步的大學生思想狀況信息,為制定有針對性的引導策略提供依據。學校還可以鼓勵學生參與不同領域的活動和項目,促使其與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合作。通過多樣化的學習和社交體驗,大學生可以培養靈活的思維方式,避免過度受限于特定網絡圈層的觀點[4]。
3.2 增強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
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應當擔負起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和獲取信息的責任。一方面,媒體應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媒體從業者應堅守新聞職業道德,把客觀真實的報道作為首要原則。對于敏感話題和重大事件,媒體應當進行深入調查和客觀分析,不偏不倚地呈現事實,避免歪曲和夸大。媒體要確保新聞報道的準確性和客觀性,為大學生提供可靠的信息,幫助其做出理性的判斷和決策,從而減少虛假信息在網絡圈層中傳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媒體應建立更為嚴格的信息審核和報道規范,嚴格遵守虛假信息的防范原則,避免制造和傳播虛假不實的信息。特別是在社交媒體和互聯網時代,虛假信息很容易迅速傳播,產生不良影響,媒體應當采取嚴密的事實核實機制,確保所發布的內容經過嚴謹審查。
3.3 社會組織的協同合作
各類社會組織如青年組織、志愿者團體等,可以引導大學生在網絡中進行積極健康的社交,鼓勵大學生參與討論交流,分享有益信息和經驗,避免過度沉浸在單一主題或立場的圈層中。
第一,社會組織可以創造多元化的社交平臺和活動,鼓勵大學生參與不同領域的討論、交流和合作,促進不同觀點的交流和碰撞,幫助大學生形成更為全面和開放的思維方式。例如,舉辦主題講座、座談會、文化交流活動等,讓大學生有機會拓寬視野,促進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多元化的活動,社會組織可以幫助大學生走出狹隘的圈層,增強其社會參與感和責任感,減輕網絡圈層帶來的社會隔離感,增強文化包容性。
第二,學校和社會組織可以共同推動大學生網絡教育,培養大學生對媒體信息的辨析能力,包括對新聞真實性的判斷、信息來源的評估以及輿論的理解,引導大學生從多角度思考,辨析信息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培養大學生理性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第三,社會組織可以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和志愿服務,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意識。參與公益活動可以讓大學生深入了解社會問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大環境,減少網絡圈層帶來的自我封閉感。
3.4 發揮大學生黨員干部的引導作用
在新媒體場域下,大學生黨員干部作為大學生社交圈層中的重要一員,具有廣泛的社交影響力和引導作用。通過發揮黨員干部在網絡社交中的引導作用,可以有效地促進大學生網絡圈層的積極健康發展。通過在網絡社交平臺上宣傳正確的社交觀念和價值觀,黨員干部可以為其他大學生樹立積極的榜樣,引導其形成健康的網絡社交習慣。黨員干部可以利用自身的網絡影響力,發布有益信息,參與有意義的討論,傳播正能量,從而影響更多的大學生加入積極向上的網絡圈層中。大學生干部在學校中擔負著重要職責,可以組織開展主題討論、知識分享、公益活動等形式的網絡社交活動,鼓勵大學生參與其中。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引導大學生將網絡社交與知識學習、社會實踐相結合,豐富社交圈層內容,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積極參與意識。
此外,學校可以建立輔導員助理制度,讓優秀大學生黨員和大學生干部擔任教師的助理,為新生提供學習、生活和社交等方面的指導,幫助新生更好地融入學校環境,避免陷入孤立,還可以組織不同專業和年級的學生互相交流,分享經驗和觀點,促進學生之間的多元社交。
3.5 家庭的參與和支持
家庭是個人價值觀和思維模式的重要來源,通過積極的家庭教育和溝通,可以幫助大學生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從而更好地應對網絡圈層化的挑戰。家庭是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支持系統,家長的關心和支持對于引導大學生在網絡社交中形成健康圈層具有積極意義。家長可以通過與大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其在網絡社交中的交友情況和社交圈層,在尊重大學生興趣和需求的前提下,引導大學生理性地選擇網絡社交平臺,培養健康的社交模式。家長可以分享自身的經驗和教訓,引導大學生在網絡社交中保持獨立思考,理性對待各種信息,陪伴大學生走出虛擬社交,關心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和興趣愛好。通過線下的真實交流,家長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學生的社交需求,為其提供合理的引導和建議。
結語
總體而言,解決大學生網絡圈層化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通過資源整合與共建、加強學校培訓與知識共享、聯合宣傳與推廣等機制,可以幫助學生拓展社交圈子,增強信息獲取能力,減輕網絡圈層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發揮優秀大學生黨員和大學生干部的榜樣力量和示范作用,也為解決網絡圈層化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引導大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社交活動,培養多元思維、社會責任感和公益意識。學校、社會組織、媒體、家庭等多方合作,構建多元互助的網絡社交環境,可以為大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平臺,從而減少網絡圈層帶來的風險。
參考文獻:
[1]于瑞霞.大學生網絡社交圈層化的特點、影響及引導策略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5):62-65.
[2]萬敏,武玲玲.網絡“圈層化”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索[J].大學,2022,(30):81-84.
[3]陳小淵.網絡圈層化對新生代大學生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J].寧波經濟(三江論壇),2022,(9):34-36,44.
[4]錢文霞,李宏宇,高遠.網絡圈層化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研究[J].現代交際,2020,(8):142-143.
作者簡介:高雪純,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吳清華,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第二批陜西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研究課題——新媒體場域下大學生網絡圈層化及其引導機制(編號:2022WSYJ100588);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第三批新時代黨建“雙創”工作重點項目——新媒體場域下高校“五型”學生黨支部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編號:A111002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