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燕

場面描寫是敘事性作品的基本構成單位,一般由“人”“事”“境”等要素構成。它往往截取事件進行中的橫斷面以顯示豐富的世態人情,是刻畫人物、展開情節、表現主題的主要手段之一。精彩的場面描寫通過渲染氣氛,襯托或表現人物形象,讓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以推動事件發展、突出文章中心、流露作者情感。為指導學生將場面寫得有層次、有波瀾、有個性,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依托經典片段賞析,引導學生習得寫作要領并展開寫作。
一、點面結合,理清結構層次
場面是綜合的畫面體,由一定的“人”“事”“境”組合而成。在寫作前,作者要理清場面中人物和事件的主次,進行有點有面、點面結合的描寫。“點”指對人、事、景形象狀態的詳細描寫;“面”指對人、事、景的敘述或概括性描寫。精彩的場面描寫既要簡單地寫出整個場面的全景(即略面),又要選好角度,分清主次,有選擇地具體描寫人物的活動(即詳點)。
教學時,筆者出示《擠車》片段,引導學生思考:這段文字描寫了怎樣的場面?作者是從哪些角度描寫的?
一大群人拼命地擁擠著,只見一只只白皙的手、古銅色的手、粗糙的手、柔軟的手,本能地向前伸,本能地揮舞著,都希望抓住車門。一位胖大嫂粗而短的右腿剛踏上車門臺階,左腳便不停地往外蹬,她使出吃奶的勁兒扭動著肥胖的身軀,一雙臃腫的大手拼命地抓住車門扶手。然而,任憑她怎么努力地往里擠,屁股還是被車門狠狠地擠壓了一下,疼得她直叫“我的媽”。
學生認真閱讀文段后,發現這段關于擠車的場面描寫可以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整體描寫一群人擠車,后一部分細致刻畫一位胖大嫂擠車時的動作和語言。一名學生說:“場面描寫中,典型人物要詳寫,可以用神態、動作、語言等描寫;次要人物則略寫,做到主次分明、詳略得當。”筆者肯定了這名學生的分析,并要求全班學生分組討論點面結合的表達效果。學生交流探討后得出:“點”是能顯示人、事、景的形象狀態的詳細描寫,可以體現深度;“面”是對人、事、景的概括性描寫,可以體現廣度。點面結合能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地反映人、事、景的形象狀態,充分地傳達思想,抒發感情。與“面”相比,“點”的描寫更加生動細致,它能使某些精彩的場景深深地刻進讀者的心里。至此,學生初步理解了場面描寫需做到點面結合、層次分明。
二、巧設波瀾,寫出情節變化
精彩的場面描寫自由靈活、富有變化。在寫作過程中,作者要集中筆墨描寫場面的變化,設置波瀾,讓畫面生動起來。
教學統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劉姥姥進大觀園》第7自然段時,筆者讓學生指出這段場面描寫的精彩之處。一名學生發現:“劉姥姥進大觀園的場景中,眾人哈哈大笑的環境氛圍是‘面,湘云、黛玉、寶玉、王夫人、薛姨媽、探春、惜春等人物的表現是‘點,這樣描寫點面結合,渲染了哄笑熱鬧的氛圍。”筆者從學生的回答中知道這名學生已經理解并掌握了前文論述的點面結合法,在肯定其回答后,讓學生從其他角度指出這段場面描寫的精彩之處。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于是,筆者畫出重點句“眾人先還發怔,后來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齊哈哈大笑起來”,讓學生思考片段中為何寫眾人的反應。學生討論交流后發現:片段內容先交代了主體事件——劉姥姥逗趣,接著,在描繪場面時寫出了微妙的變化,從“眾人先還發怔”(一時未反應過來)到“后來一想”,再到“一齊哈哈大笑起來”,這樣巧設波瀾,渲染哄笑熱鬧的氛圍,畫面生動,給讀者身臨其境之感。至此,學生明白了場面描寫中可以巧設波瀾,寫出情節變化。
三、抓住典型特征,彰顯人物個性
在場面描寫中,作者可以聚焦人物的動作、語言等,集中描寫“那一個”。
同樣以《劉姥姥進大觀園》第7自然段為例,筆者引導學生根據作者對眾人“笑”的場面描寫,剖析不同人物的性格,并說說這樣描寫的作用。學生交流討論后,做出如下分析:“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噴出來”寫出了湘云的率真、爽朗,“黛玉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只叫‘噯喲!”寫出了黛玉的孱弱、含蓄,“寶玉滾到賈母懷里”寫出了寶玉孩子氣,深受賈母寵愛,“賈母笑的摟著叫‘心肝”表現了賈母的慈愛,從“王夫人笑的用手指著鳳姐兒”可知王夫人已知是鳳姐在搗鬼,這里寫出了王夫人作為女主人的端莊持重等。隨后,學生總結:這段文字生動地寫出了眾人形態各異的“笑”,不同的“笑”暗示人物不同的身份,表現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點,可見,抓住典型特征彰顯人物個性的場面描寫匠心獨具,非常巧妙。
四、細致刻畫,留住精彩瞬間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文閱讀中尋找寫作密碼,在寫作實踐中運用寫作密碼。寫作實踐是檢驗學生寫作方法掌握情況的重要途徑。
通過前三個環節的片段賞析,學生基本獲取了場面描寫的寫作密碼。接下來,筆者設計了“妙筆繪精彩”習作環節,提供了以下兩個場景作文題目與開頭。
①《運動會——拔河比賽》
開頭:裁判員把哨子一吹,八年級、九年級的老師……
②《過年前的熱鬧超市》
開頭:我和媽媽隨著人流涌進超市……
筆者還附上“認真觀察,運用方法,渲染氣氛,字數50~100字”的寫作要求,讓學生從上述題目中任選其一,進行場面描寫。
在描述拔河比賽的場面時,一名學生先著眼全局寫“哨響后,所有的老師一只腳穩穩地扎在地上,另一只腳緩慢地向后一移”,再特寫其中一員:“原本戴著眼鏡看起來文質彬彬的生物老師完全變了一個樣,他將繩子綁在腰上,擼起袖子,手臂青筋暴起,牙緊咬,臉通紅,好似一位將軍鎮守后方。”隨后,這名學生調動多重感官,描述指揮者和吶喊助威者的狀態:“聽!那‘一二、一二的指揮聲夾雜著加油聲,似乎要沖破蒼穹。看!有的學生攥緊雙拳,雙腳踏地,眉頭緊皺,眼睛緊盯著前方,心提到嗓子眼,還有的學生揮舞著雙臂指揮,大聲吶喊助威。”這樣點面結合,寫出了拔河比賽場面的層次感。另一名學生抓住關鍵的時間節點巧設波瀾,從“裁判員把哨子一吹,八年級、九年級的老師像多米諾骨牌似的齊齊倒下去”到“比賽進入白熱化,只見右邊領隊的黃主任手上青筋暴起,額頭上、臉上沁出了汗珠”,再到“突然,一聲哨響,右隊取得了勝利”,寫出了情節的變化。此外“只見他牙一咬,眼一瞪,腰一彎,身一沉,那雙有力的大手青筋凸起,腳步扎得穩穩地”“他臉憋得通紅,雙眼緊閉,眉頭緊鎖,緊咬牙關,簡直像要將牙齒咬碎”等細節描寫,抓住了拔河比賽中人物的典型特征,凸顯了人物的拼搏精神和頑強意志。從學生的習作來看,學生已經掌握了場面描寫的寫作密碼。
(作者單位:咸寧市通山縣明德中學)
責任編輯? 孫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