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種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強調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方法。TBL(team-based learning)是一種通過團隊合作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的教學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應用PBL與TBL整合教學法,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使教學真正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團體合作中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學習。
關鍵詞:PBL;TBL;高中生物;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魏娟娟(1988—),女,江蘇省徐州市沛縣歌風中學。
隨著生物學科的快速發展,高考對高中生物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逐漸從以往傳統的被動接受灌輸轉向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生物是一門自然學科,其內容涉及領域廣泛,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1969年首創。PBL教學法通過課堂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自主思考,學生在自主思考中發現問題,并通過搜索相關資料,分析并解決問題。應用PBL教學法,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可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凸顯。
TBL(team-based learning)教學法是由Michaelsen
等人在2002年正式提出,該教學法主張以解決問題為目標,以團隊合作為途徑。TBL教學法不僅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還注重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與傳統教學法相比,TBL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團體合作意識,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還能提升課堂的活躍度,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活力。
PBL與TBL整合教學法是一種能有效改變“填鴨式課堂”的教學方法,它結合了PBL和TBL兩種教學方法的優點,不僅能在問題情境中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凸顯學生的主體性,還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團隊合作的意識,大大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將PBL與TBL整合教學法應用于高中生物教學,教師首先要改變自身的角色,從“臺前”走向“幕后”,由課堂的主導者變為課堂的引導者,這是該教學法得以有效實施的最基本要求。此外,教師還要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對教材內容有充分的了解,對大綱要求有全局把握,能夠在課前結合教學內容做好課堂設計,做好課堂中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的預判,并準備好對應的解決方法。教師還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能夠在課堂上調動每一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團體不可缺少的一分子,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能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江蘇省徐州市沛縣歌風中學高一年級物化生組合的二班和八班為研究對象。兩個班自分班后生物測試成績基本保持持平,每班均為50人。
(二)方法
1.課時分配
減數分裂為蘇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中“遺傳和變異”章節中的重難點內容,也是必修1中“細胞增殖”知識的延續。該小節分2課時進行講解,第1課時為學習減數分裂概念和制作精子的形成過程的模型,第2課時為交流和點評精子的形成過程的模型,學習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學習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異同點等。最后,以課后測試的形式綜合評價教學效果。
2.學生分組
二班為實驗組,采用PBL與TBL整合教學法進行教學。八班為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授課。
3.PBL與TBL整合教學法實踐
【問題導入,激發疑惑】
在第1課時中,教師首先以“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引出話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為什么子代和親代之間能保持性狀的穩定性?”學生回答:“因為遺傳。”教師緊接著問:“那么子代是如何從親代處獲得遺傳物質的?”學生回答:“是通過父方的精子和母方的卵細胞結合進行遺傳的。”教師補充提問:“除了精卵結合,自然界中還有其他生殖方式嗎?大家可以課后查閱資料。”然后,教師再次提問:“人類的染色體數目是多少?”學生回答:“46條。”教師緊接著問:“如果我們人類從父母雙方遺傳獲得染色體,那么我們推測下,子代是不是應該有92條染色體?如果不是,那應該是多少?”有學生回答道:“人類無論遺傳多少代,都會保持染色體數目恒定,在沒有遺傳錯誤發生的情況下都是46條。”教師說:“非常正確,那么大家開動腦筋思考下,既然子代同時獲得親代的遺傳物質,那為什么子代染色體的數目還能保持不變?子代是如何保證染色體數目恒定的?”
【小組合作,探討問題】
教師將學生分成10個小組,每組5個人,要求學生在組內討論、思考以上問題。在學生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刻了解小組討論的整體方向,并加以正確的引導。在討論過程中,有一個小組認為,子代在精卵結合時同時遺傳親代雙方全部染色體,之后來自親代雙方的染色體會以一一對應的方式相互競爭,淘汰弱的一方,最終正好保留一半的染色體,這樣不但能保證染色體數目恒定,還能使子代不斷繼承親代的優點,保證物種不斷進化發展。教師追問:“那為什么有些具有優良性狀的親代,生出的子代卻沒有優良的性狀?還有,難道子代都只會遺傳親代的優點,而不會遺傳親代的缺點嗎?”
經過10分鐘的討論,各個小組先后匯報了討論結果,教師也對各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了補充和點評。在小組討論和教師點評后,學生掌握了以下知識:第一,人類以及絕大多數的動植物都是通過精卵結合的方式進行有性生殖的。第二,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體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教師提問:“既然大家現在已經知道有性生殖的個體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那么父方和母方是如何做到將各自體細胞染色體的一半傳給子代的?又是通過什么方式實現染色體數目減半的?”這時,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打開書本學習減數分裂的概念和相關內容。教師再次提問:“大家通過學習已經知道有性生殖的個體是通過減數分裂產生生殖細胞的,那么大家能否通過閱讀書本,準確闡述精子的形成過程?”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討論過程中思考以下問題:①減數分裂發生在個體生長發育的哪個階段?②減數分裂各個時期有什么特征?③什么是同源染色體和四分體?它們二者有什么區別?④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和同源染色體數目是如何變化的?在學生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用多媒體動畫的形式展示精子的形成過程,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它在各個時期的特點。然后,教師向學生講解精子的形成過程,其間要求各小組學生回答之前提出的問題,再予以點評。下課前,教師要求各小組根據多媒體動畫制作精子的形成過程的模型,并在下節課上課時展示。
教師運用PBL與TBL整合教學法講解減數分裂章節第1課時,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體現了“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特點。同時,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總結,體現了“以解決問題為目標”“以團隊合作為途徑”的學習過程。在講解減數分裂章節第2課時的內容時,教師同樣采用了PBL與TBL整合教學法。
4.考核體系構建
考核指標包括學生課后測試成績和代表學生在課堂上的綜合表現的等級分。課后測試成績反映了學生對上課內容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掌握,等級分反映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程度和回答問題的準確度。考慮到教師在兩個課時的時間內很難提問所有學生,因此未被提問的學生的等級分主要參考其在課堂上的積極程度。
二、結果與分析
(一)實驗組和對照組成績對比
由表1可知,課后測試成績方面,實驗組在71—90分的分布比例要大于對照組,而實驗組和對照組中高于等于90分或低于等于60分的分布比例相近,說明PBL與TBL整合教學法對中等生的學習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由表2可知,實驗組中等級分(等級A最高,等級D最低)在等級B及以上的人數多于對照組,說明PBL與TBL整合教學法可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二)學生問卷調查結果
利用課后時間對實驗組學生進行不記名問卷調查,獲得有效問卷50份,回收率100%。問卷針對學生關于減數分裂章節的學習及學生對采用PBL與TBL整合教學法的課堂實際體驗進行調查(結果見表3),學生普遍認為PBL與TBL整合教學法帶來了較好的課堂體驗,不僅能有效地將學生團結起來,增強學生的團體合作能力,還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學模式策略分析
PBL與TBL整合教學法是以TBL教學法的團隊合作形式為框架,以PBL教學法的“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應用PBL與TBL整合教學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課堂內容創設問題情境,以學生為中心,在問題探討中有效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自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中要時刻關注學生討論的動向,給予學生適宜的引導,把握課堂節奏,對學生探討的結果予以點評。這樣,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愛上課堂學習,對知識的獲得充滿渴望,使課堂教學效率得以提升。
結語
高中生物教學任務重、難度大,若教師采用以往傳統的“滿堂灌”的方式進行教學,容易使學生逐漸失去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PBL與TBL整合教學法不僅能有效地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提升學生學習的熱情,促進學生參與團隊合作,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PBL與TBL整合教學法對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師須全面掌握學科知識,能有效地掌控課堂的節奏;另一方面,教師須接受角色的轉變,由課堂的主導者變為問題討論的引導者和問題總結的點評者。PBL與TBL整合教學法雖然能夠滿足高中生物教學的要求,符合當前生物學科的課程特點,但其仍處于教學探究的早期階段,需要廣大教師不斷實踐,總結經驗,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 Capiow J A,Donaldson J F,Kardash C.Learning in a problem-based medical curriculum: students' conceptions[J].Med Educ,1997,31(6):440-447.
[2]Rhem J.Problem-based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J].The national Teaching&Learning Forum,1998,8(1):1-4.
[3]Chegwidden W R.A problem-based learning pathway for medical students: improving the process through action research[J].Ann Acad Med Singap,2006,35(9):642-646.
[4]溫雙艷,李春鵬. 關于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珠海教育學院學報,2003,9(4):52-56,64.
[5]王慧,楊昌英,但飛君,等.LBL-PBL-TBL整合教學法在工科類有機化學課程中的應用[J].廣州化工,2017,45(13):193-194,200.
[6]王飛,霍靈知,劉改琴.主體參與教學模式在應用物理學基礎課程中的實踐與探究[J].重慶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8):178-180.
[7]陶秀娟,楊建軍,趙偉明,等.“PBL與LBL整合教學法”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5):963-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