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技術的進步,“互聯網+”大學外語教學正在迎來新的挑戰,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師權威性、信息技術的運用以及教學評價的水平等多個方面均面臨考驗,必須及時采取有效應對策略,為“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外語教育提供指導。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外語教學;新挑戰;應對策略
引言
隨著社會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互聯網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教育領域,“互聯網+”的教育模式正在日益得到重視并廣泛應用。然而,隨著這一模式的推廣,大學外語教學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迫使人們必須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尋找相應的應對策略。本文將嘗試分析這些挑戰,并探討在“互聯網+”背景下,大學外語教師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1.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外語教學的新挑戰
1.1 傳統教學觀念顯得較為滯后
過去,外語教學大多依賴于教師主導的教室教學,以教科書和教師為中心,強調語法和詞匯的記憶,考核方式多為筆試。這種模式下,學生主要作為知識的接受者,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然而,“互聯網+”教育的出現,使得外語教學的環境和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豐富的在線教學資源、強大的互動工具、智能化的學習平臺,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全新的學習途徑和教學手段。學習的時空限制被打破,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和利用學習資源,學生不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者,而應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創造者。然而,傳統的教學觀念往往難以適應這種新的教學環境,致使傳統的外語教學觀念開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比如,傳統的講授、解說、練習等教學方式存在顯著的滯后性,學生難以主動地參與學習之中[1]。
1.2 傳統教學方式方法單一低效
在傳統的外語教學中,教師通常使用標準化的課堂講解和固定的教科書進行教學,教師以講授為主,學生以聽講為主,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使得教學過程缺乏交互性,往往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學的效果。此外,傳統的外語教學方式往往過于重視語法和詞匯的教學,忽視了語言運用的實際環境。學生在課堂上雖能夠理解和記住大量的語法規則和詞匯,但在實際的語言環境中,卻往往無法靈活運用,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然而,通過互聯網,教師可以獲取豐富的在線教學資源,通過在線平臺,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模擬對話、互動討論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和交際能力。盡管互聯網技術提供了許多新的教學方式,但有一部分教師仍然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方式,這可能是由于他們對新技術的陌生和不信任,或者是由于他們缺乏相關的技術能力和教學設計能力,不僅限制了教學的效果,也限制了學生的學習潛力。
1.3 教師權威性受到質疑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大量的信息和資源對每個人開放,學生可以輕易獲取到大量的學習資源,自主地選擇學習路徑和節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他們不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他們的權威性也因此受到了質疑。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和解釋者,他們對學科有深厚的理解,他們的講解是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主要途徑。然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學生可以通過搜索引擎、在線課程、社交媒體等獲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識,他們有更多的選擇和自主權。在一些情況下,他們可能甚至可以獲取到更加前沿、深入的知識,并通過在線平臺分享他們的學習體驗,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態度進行公開的評價,這進一步挑戰了教師的權威性。
1.4 信息技術運用不足
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對外語教學的影響日益顯著。然而,盡管有大量的技術工具可供教師使用,許多教師在實際運用中卻經常遇到困難,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新技術的陌生和恐懼。許多教師對新的教學技術缺乏足夠的了解和信任,擔心技術的使用會影響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此外,對技術的過度依賴也可能導致教師對自身教學能力的擔憂,認為自己的專業價值會因此被削弱。
(2)技術能力的不足[2]。雖然現代教師已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受技術,但在具體的操作和應用上,許多教師還是存在技術能力的不足。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種在線教學平臺、如何進行在線測試和評估、如何保護學生的網絡安全等,這些都需要教師具備相應的技術能力。
(3)對教學改革的抵觸。技術的使用意味著教學方式的改變,這不僅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也可能會挑戰他們的教學觀念。
1.5 教學評價水平低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大學外語教學的評價方式也應進行相應的改革和調整。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往往以教師為中心,以筆試成績為主要的評價標準,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實際能力。筆試成績雖然可以考核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但是難以全面反映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而在“互聯網+”的環境下,學生的學習路徑和速度更加個性化,他們的學習需求和興趣也更加多樣化。
2.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外語教學中教師的應對策略
2.1 加強師資力量建設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教師在大學外語教學中的角色發生了改變,他們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助手。因此,教師需要適應這種改變,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加強師資力量建設,特別是在教學理念、教學能力和教學態度等方面的建設,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
(1)更新教學理念。教師需要適應新的教學環境,理解并接受新的教學方式。應明白教學的目標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應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主體性和互動性在教學中的重要性,除尊重和支持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外,還應該接受并利用新的教學工具和資源,提高教學的效率和效果[3]。
(2)提升教學能力。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掌握新的教學方法和技術,例如,如何有效地使用在線教學平臺、如何進行在線測試和評估、如何保護學生的網絡安全等。同時還應學習如何設計和實施有效的教學活動、如何管理和引導學生的學習、如何評價和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
(3)改變教學態度。教師應該積極面對教學的挑戰,把問題和困難看作是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應該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尊重他們的主體性和個性。加強師資力量建設需要從多個角度出發,學校和教育部門應該提供系統的教師培訓和支持,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機會,通過建立有效的評價和激勵機制方式鼓勵教師進行教學創新和改革,減輕他們的工作壓力,提高他們的工作滿意度。
2.2 探索“互聯網+”對外語教學帶來的新機遇的利用途徑
“互聯網+”為大學外語教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這個新的環境下,教師們需要探索和利用這些機遇,以提高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1)利用在線資源提高教學質量。“互聯網+”提供了大量的在線教學資源,如電子書籍、在線課程、多媒體資料等,這些資源可以幫助教師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可以使用在線課程作為教學的輔助材料,讓學生在課后深刻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動力。
(2)利用在線平臺提高教學效率。“互聯網+”提供了各種在線教學平臺,如在線教室、在線測試系統、在線討論論壇等。教師可以通過在線測試系統快速地進行學生評估,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問題,也可以通過在線討論論壇進行課后輔導和答疑,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3)利用在線工具提高教學互動。“互聯網+”提供了各種在線工具,如互動白板、協作文檔、實時聊天工具等,這些工具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的互動性。例如,教師可以利用互動白板進行實時演示和指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師也可以利用協作文檔進行小組項目的管理和評估,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4)利用在線服務提高教學支持。“互聯網+”提供了各種在線服務,如教學咨詢、學習輔導、技術支持等,這些服務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的支持,在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5)利用在線數據提高教學評價。“互聯網+”提供了大量的在線數據,如學生的學習記錄、學習行為數據、學習效果數據等。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記錄和行為數據,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問題,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學和輔導。
2.3 積極挖掘和利用互聯網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在“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資源為大學外語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潛力。這些資源包括在線課程、電子圖書、語言學習應用、電子詞典、多媒體素材等。教師可以挖掘和利用這些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利用在線課程和電子圖書進行教學。這些資源可以提供最新的學科知識和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擴大學習范圍,深化學習理解[4]。例如,教師可以推薦優質的在線課程,讓學生在課后自主學習;教師也可以利用電子圖書,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利用語言學習應用和電子詞典進行教學。這些工具可以提供實時的語言學習支持,幫助學生提高語言技能。例如,教師可以推薦優質的語言學習應用,幫助學生進行詞匯、語法和發音的學習;教師也可以推薦電子詞典,幫助學生快速查找和理解新詞新句,提高他們的閱讀和聽力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素材進行教學。這些素材可以提供生動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影視劇、音樂、新聞等素材進行聽力教學,幫助學生提高聽力理解和口語交際能力;教師也可以利用圖文、動畫、視頻等素材進行閱讀和寫作教學,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和寫作表達能力。
2.4 構建多元混合教學模式
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需要構建多元混合教學模式,即結合線上線下、同步異步的教學方式,以提供更豐富、更靈活、更個性化的學習體驗。一方面,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在線教學可以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線下教學可以提供真實的交流環境,支持學生的社交學習。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在線平臺發布教學資料、作業任務,讓學生在課后自我學習和復習,也可以在線下課堂上組織討論、展示,讓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和交流。學生不僅可以在自己的節奏和空間中進行學習,也可以在互動和合作中進行學習[5]。另一方面,同步異步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提供更靈活的學習時間。同步教學可以提供實時的教學指導,支持學生的即時學習;異步教學可以提供持續的教學支持,支持學生的延續學習。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在線直播、視頻會議等工具進行同步教學,實時解答學生的問題,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師也可以利用在線論壇、電子郵件等工具進行異步教學,持續跟蹤學生的學習,延續教學的效果。這樣,學生可以在固定的時間內獲得教師的指導,也可以在任何時間獲得教師的支持。
2.5 優化“互聯網+”外語教學評價機制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教學評價機制也需要與時俱進,以適應新的教學環境和學習方式。
(1)制定綜合評價指標。在“互聯網+”的環境下,學生的學習不再僅限于傳統的知識和技能,還包括信息素養、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因此,教學評價指標應包括這些新的學習目標,形成一個綜合的評價體系。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在線學習記錄、作業完成情況、項目表現等多個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了解和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
(2)采用多元評價方式。在“互聯網+”的環境下,教學評價方式可以更加多元和靈活。除了傳統的測試和考試,教師還可以利用在線測試、學習分析、同行評價等新的評價方式。例如,教師利用在線測試系統進行定期或隨機的知識檢測,以及對學生的學習進度進行跟蹤,還可以利用學習分析工具進行學習行為和效果的分析,以評估學生的學習策略和成效。
(3)引入反饋與改進機制。在“互聯網+”環境下,教師可以利用在線平臺及時發布評價結果,與學生進行反饋和交流,引導學生根據評價結果進行學習改進[6]。
(4)重視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在“互聯網+”環境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在線工具進行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以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和互助精神,還可以組織在線同伴評價活動,讓學生互相學習和提升。
結語
在“互聯網+”背景下,面對大學外語教學的新挑戰需要深入理解和積極應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觀念已無法滿足當今的教育需求,教師的角色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然而,面對挑戰的同時也會迎來新機遇。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探索“互聯網+”帶來的新機遇,利用互聯網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構建多元混合的教學模式,優化教學評價機制等,都可以成為應對這些挑戰的有效策略。只有不斷適應和利用新的技術,才能在“互聯網+”的大潮中找到屬于大學外語教學的新路徑。
參考文獻:
[1]呂麗紅.“互聯網+”背景下英語教學模式對教師角色的定位及應對策略[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10): 62-64.
[2]凌建平.互聯網背景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挑戰以及應對策略[J].國際公關,2019,87(3):77-79.
[3]徐來永.“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與策略探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2):137-138.
[4]王一普,李蜜,黃躍華.提升教育質量:高校英語教師面臨的新挑戰和出路——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2,(10):81-84,70.
[5]徐瑾.“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專業化發展策略[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9,32(24):178-179,186.
[6]張晴.“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策略[J].國際公關,2019, (5):132.
作者簡介:李佳,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