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宗教網絡輿情治理是互聯網宗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大“難關”。本文在對宗教網絡輿情治理法制建設上的不健全、媒體平臺權力分配上的失調、公眾對網絡輿情判斷力較弱、宗教組織在應對上缺乏主動性以及政府部門在介入過程中效率不高等問題的分析基礎上,提出了相應對策建議:一是提高宗教網絡輿情法規的可操作性;二是強化主流媒體的輿情引導能力;三是推動大眾參與維護輿論的理性平衡;四是引導宗教組織增強輿情應對的主動性;五是提升政府宗教網絡輿情綜合治理能力。
關鍵詞:統一戰線;互聯網宗教;宗教網絡輿情
一、研究背景及概念界定
宗教問題往往與民族問題交織在一起,歷來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問題相生相伴,各類問題在網絡上被升級放大,因而造成宗教網絡輿情新情況層出不窮,不僅對現行諸宗教的發展提出了挑戰,也對政府傳統的宗教事務管理方式提出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互聯網發展與治理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為我們完善互聯網宗教治理體系和提升宗教領域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宗教網絡輿情,一般是指“圍繞所有涉及宗教要素的現象及問題,通過網絡向社會傳遞動態的網民態度、情感及意見,集中反映新的社會情緒與價值傾向”[1]。新時期宗教網絡輿情較之一般輿情異化出自己的新特性。
一是受眾的跨界性。近年來,涉宗教內容的門戶網站、應用程序、論壇、博客、微博客、公眾賬號、網絡直播等紛紛涌現,由于網絡傳播主體的多元化、互動隨機性,使得不同類群受眾會呈現出立場鮮明的特色觀點。
二是信仰的紐帶性。與一般網絡輿情相比,在宗教網絡輿情傳播過程中,信眾對宗教輿情表現出的堅定而強烈的情感趨向,有時會激化事態發展,而各宗教高僧大德、宗教組織的意見則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可以將事件引向另一個拐點。正面的宗教網絡輿情能夠加深民眾對我國民族宗教政策的了解,提升政府的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并增進民族、宗教間的團結合作,激發民眾的愛國熱忱。
三是沖突的異化性。不同的利益群體會對宗教輿情事件產生不同的思考與意見博弈,有可能是共鳴,有可能是洪流,若是引導不好,會對社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2]。負面的宗教網絡輿情極容易在網絡平臺上發酵,不僅損害宗教界正面形象和群體威信,也會削弱政府公信力,并影響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嚴重的還會引發現實生活的沖突對抗,釀成社會危機事件。
隨著網民人數逐年增加,宗教網絡輿情治理日益凸現出其重要性和緊迫性。本文通過厘清宗教網絡輿情產生過程的各個相關主體,探索宗教網絡輿情治理面臨的困境成因,并嘗試提出相應治理對策,以期為推動新時期宗教中國化進一步落地和提升宗教領域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助力。
二、宗教網絡輿情治理面臨困境及其成因分析
(一)宗教網絡輿情治理在法制建設上的不健全
一是網絡宗教領域的立法不健全。我國有關宗教的法律法規建設落后于互聯網發展。20世紀90年代,頒布了如《宗教社會團體登記管理實施辦法》《國務院關于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填補了宗教法制體系一些空白,但對互聯網宗教并未給予足夠重視。2017年修訂完善的《宗教事務條例》,也未明確互聯網宗教活動、宗教網絡輿情等一些廣泛涉及宗教的事實是否屬于宗教事務管理范疇。
二是現有規定辦法權威性不夠。在處理問題時所參照的大多是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如2022年出臺的《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這些法律法規立法主體多元,并且多是原則性規定,并未涉及具體問題處理,導致適用法律和統一執法的難度較大。
三是執法中存在諸多問題。在執法過程中,存在多頭管理、權限不明、邊界不清等問題。立法的缺失導致多頭管理的問題。例如,網上發布不當言論的假僧假道仍處于管理部門執法的模糊地帶,民宗局可參照的執行依據是《宗教教職人員管理辦法》,僅可以認定假僧假道,但對于假僧假道及游僧等非宗教教職人員及涉宗教言論沒有管理權,對沒有《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的人員、組織無權處理,在民宗局牽頭由縣(區)行政執法部門進行聯合行政執法檢查中,也基本以訓誡、警告為主。
(二)媒體平臺在引導聚集上的失調
一是新媒體沖擊傳統媒體。傳統媒體在話題上的權威性正逐漸被新媒體如“兩微一抖”等所消融。后者不同于傳統媒體,往往缺少嚴格的采編流程,一些來源于網絡社交媒體的信息往往存在虛假、片面等問題,導致輿情反轉時有發生。
二是主流媒體輿論引導意識不強。如今輿情事件在新媒體上的傳播速度、覆蓋范圍、即時反饋等遠遠超過傳統主流媒體,容易使主流媒體失去報道先機。許多時候主流媒體在參與和報道中積極性不高,沒有充分發揮澄清謠言、引領價值導向方面的作用。
三是一些網絡 “大V”、網紅等刻意誤導輿論。一些網絡 “大V”、網紅等常常觸及政治、民族、宗教等敏感地帶,會為增加熱度、吸引流量而枉顧真相,誤導輿論,將受眾不斷引向狹隘、偏頗的輿論立場。當涉及突發輿情,個別宗教團體的賬號仍處于“失語”狀態之時,他們便會主動設置議題,裹挾民意,影響輿情發展。
(三)公眾對網絡輿情的判斷力較弱
一是民眾個人自我表達缺乏理性。網絡是一個自由的話語空間,“兩微一抖”為個性釋放提供了更多選擇,也為網民表達非理性情緒提供了便利。當一些網民誤讀宗教信息,產生負面情緒時,更容易通過網絡進行宣泄。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一些媒體針對個體喜好與傾向設計的群體里產生了排他性的非理性,個體對宗教的興趣與對輿情的認知只能形成單方面強化,群體越系統、越高級,往往越容易被利用,若是境外勢力在其中培養“意?領袖”,就會惡化輿情走向。
二是民眾的責任感在網絡中弱化。網絡的匿名性產生了身份邊界模糊的問題。另外,互聯網宗教信息長期以來的敏感性、神圣性與政治性,形成了網民的圍觀效應,這樣的大眾心態反映在宗教網絡輿情當中,表現為規避責任,等待權威機構或者他人的援助。此外,輿情娛樂化傾向也是網民責任感弱化的表現之一。
三是公眾面對謠言缺乏辨析能力。中國絕大多數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他們對宗教的認知比較有限,所以當各種網絡輿情如潮水般不斷涌現,會嚴重干擾受眾對信息真偽的判斷力。公眾對宗教知識的匱乏和宗教話題本身所帶有的敏感性極易觸發公共討論。而信仰的多樣性又帶來受眾的多樣性,宗教網絡輿情中存在的信仰與利益的沖突,這些都增加了輿論的覆蓋率,提高了澄清難度。
(四)宗教組織在輿情應對上缺乏主動性
一是宗教界在輿情應對上缺乏主動性。宗教組織網絡正面輿情傳播一直較為“佛系”,但隨著宗教網絡輿情逐漸增多,宗教組織若是在利用互聯網平臺過程中布局不到位、宣傳不力或普及不足,便會讓各種邪知邪信乘虛而入。
二是個別宗教教職人員綜合素質不足。由于部分宗教教職人員綜合素質較低 以及盲目的崇拜,使他們更容易接受片面、負面的輿情解讀,在具體的宗教網絡輿情中,教民對于組織的認同感越強,對政府與組織關系中組織的合理性就越不滿[3]。另外,部分宗教教職人員自身建設不足和法律意識淡薄也給負面宗教網絡輿情埋下了隱患。
三是一些非法、非本土宗教勢力乘虛而入。新時期宗教滲透表現為:指揮中國境內個別宗教人士或者其他人員網絡上攻擊我國宗教政策,發布詆毀中華傳統儒釋道文化等言論;通過各類網絡平臺廣泛宣傳西方宗教文化;利用邪教組織煽動分裂我國,煽動顛覆國家政權。不法分子常常披著宗教外衣,宣傳邪教教規教義,他們活躍在輿情場域及漁農村基層社會,與國家政權爭奪民心,嚴重危害社會安定。
(五)政府部門在介入過程中效率不高
一是政府部門管理模式跟不上網絡發展態勢。從輿情傳播進程上看,政府很大程度上充當了輿情回應者這一角色。十九大以來,政府部門對宗教網絡輿情日益重視,但政府部門習慣使用“重堵忽疏”的政策,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往往使用僵化的行政管理體制應對輿情,缺乏常規的輿情應對體系。
二是隊伍老齡化、工作機制不順暢等弱化網絡治理的實效性。基層宗教干部人才整體呈現相對匱乏態勢,專職干部少,兼職干部多,有的甚至身兼數職,加上隊伍年齡老化嚴重,大多對于網絡宗教管理力不從心,不會甚至不敢“觸網”,面對網絡容易產生“本領恐慌”。另外,由于工作機制的不順暢,在收集網絡社情民意、聯絡網絡界人士等方面的工作機制不完善、不順暢,缺乏行之有效的工作對策。
三、新時期宗教網絡輿情治理機制構建
(一)提高宗教網絡輿情法規的可操作性
一是“軟硬兼施”確保有法可依。一方面,繼續加強有關宗教的法制體系建設,有序規范宗教網絡傳播。我國目前關于互聯網信息傳播的法律法規已經基本覆蓋了可能涉及網絡宗教治理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視和發揮“軟法”[4]機制的作用。以“法治化”引導“中國化”,服務與管理并舉,引導宗教組織出臺各類管理規定,不僅提高了宗教工作“法治化”管理水平,同時也提升社會在宗教事務中依法自治能力。
二是加大網絡宗教的執法力度。一方面,加強相關部門間的聯合執法,積極落實宗教領域“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另一方面,加強線上與線下多方聯動。既要“線上+線下”結合懲治違法犯罪,也要形成“線上犯罪=線下犯罪”的強大威懾力。
三是加強網絡法治意識。一方面,把網絡普法作為一項基礎性、長期性的工作來抓,發揮政府部門與宗教團體領袖的聯合宣傳功效,積極推進“互聯網+法治宣傳”。另一方面,將“尊法、敬法、守法”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以《網民自律公約》等非強制、非懲罰性質的社會契約形式,既滿足大眾儀式感要求又對宗教網絡輿情進行法治宣傳,起到逐步凈化宗教網絡環境的作用。
(二)強化主流媒體的輿情引導能力
一是強化主流媒體的融合傳播力和主流價值觀引導力。一方面,需要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信息中樞功能,通過圖文、音頻、視頻、直播等形式,利用主題報道占領輿論制高點,全方位打造宣傳矩陣,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另一方面,在鞏固輿論主陣地的同時也要做好輿情解讀工作,隨時做好準備成為輿情負面情緒的“泄洪口”,守住社會的心理防線。
二是進一步壓實各大平臺主體責任。互聯網平臺要積極履行維護網絡安全責任,落實各大平臺完善互聯網宗教信息內容的審核把關和監督檢查機制,增強互聯網宗教安全預警和關鍵信息溯源能力。各大平臺要樹立網絡平臺聯動責任制,秉持“競爭合作”的觀念建立健全跨平臺的溝通合作機制[5],將收集與擴散宗教輿情的流程系統化。
(三)推動大眾參與維護輿論的理性平衡
一是重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一方面,各級統戰部門要健全和拓展網絡平臺,熟練運用新媒體,主動發聲,準確宣傳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黨的宗教理論和方針政策等,定期推送國內外最新宗教研究成果,客觀報道宗教界熱點事件。另一方面,統戰部門可以協同宣傳部門繼續推進漁農村文化禮堂長效機制建設,使其成為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陣地,從而提高民眾對宗教的正確認知,全面提升民眾素養,達到維護輿情的理性平衡的目的。
二是提高民眾對網絡宗教信息的辨析力和反滲透能力。動員廣大群眾積極參與防范和打擊非法宗教活動,愛國宗教團體則可以通過動員廣大信教群眾的力量,積極發現線索開展工作,及時上報有關部門,從而最大限度避免非法活動帶來的破壞作用。可以在各級統戰部門主要網站首頁開設“網絡舉報窗口”,鏈接到中央網信辦(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方便民眾及時通過正規渠道反映問題。
三是做好網絡界代表人士、網紅群體的統戰工作。各級統戰部門應及時關注新媒體平臺動向,與網絡界代表人士、網絡紅人等保持經常性交流互動,將其列為網絡統戰重點對象,建立直接聯系。一方面,要繼續發揮網絡界人士聯誼會橋梁紐帶作用,摸清與擴大網絡人士的底數。另一方面,針對網紅群體,可以充分利用網紅群體的“社交圈層化”特征,通過教育背景、社會階層、政治面貌等方面對網紅群體進行更深層次的細分,引導其為宗教網絡輿情治理的“線上”“線下”工作建言獻策,拓寬其參政議政的渠道。
(四)引導宗教組織增強輿情應對的主動性
一是重視宗教界代表人士綜合素質建設助力“發聲”。增強宗教界代表人士的輿情應對能力。在宗教內部培養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學識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的代表人士,鼓勵宗教領袖在網絡輿情的關鍵時刻敢于“破邪”與“棒喝”,對于混淆視聽的不當輿論及時給予回擊。例如,浙江省通過開展“尋夢中國·正言正行”“五教同行·奮進新時代”紅色教育“五百”行動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不斷凝聚宗教界正能量。二是提高宗教正面信息宣傳“音量”。一方面,支持宗教界加強網絡建設,提高正面輿論的覆蓋率。另一方面,宗教組織要在輿情陣地“拉鋸戰”中不斷凝聚共識與弘揚正法。面對負面輿情,應當改被動為主動,不斷堅持正面的聲音,搬山卸嶺、錯峰分洪,直至奪回輿情陣地,恢復輿論常態。在這個過程中,應讓宗教優秀傳統文化理念不斷深入人心,自然而然地與國家民族的核心價值觀相契合,進而在互聯網時代將宗教中國化推向又一個巔峰。三是利用法律法規與宗教教規進行雙重規制。一方面,繼續深入貫徹實施以憲法為主題的宗教普法工程,積極推進宗教領域法治建設。另一方面,保護僧人合法的修行和弘法行為,營造一個清凈祥和的網絡環境。
(五)提升政府宗教網絡輿情綜合治理能力
一是加強協同聯動,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一方面,在大統戰工作格局的基礎上,構建網絡大統戰工作格局,進一步強化網絡統戰工作主體意識,共同維護網絡宗教發展的和諧穩定。各部門線上、線下形成合力,通過網絡生態治理行動實現宗教互聯網領域全面凈化。另一方面,創新與完善宗教事務協同管理工作機制,繼續貫徹落實“三級宗教工作網絡兩級責任制”,將宗教事務納入社會公共事務、納入基層聯合執法和綜合執法,納入基層社會綜合治理格局中。
二是推動宗教智治,全面提升宗教輿情監管效能。一方面,建立各級共享的宗教信息化聯動管理模式,加快宗教領域相關數據系統的建設,尤其是加快建設全國宗教教職人員數據庫系統,適時公開一些必要的宗教信息,以甄別并清除“害群之馬”。例如,“藏傳佛教活佛查詢系統”① 上線以來,對近年來頻繁冒充活佛進行詐騙的行為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另一方面,依托大數據平臺,顯著提升基層宗教事務治理現代化水平。“基層宗教智巡”② 線上取證信息可以轉化為“大綜合一體化”執法重要依據,實現多跨協同聯合執法監管,有效震懾違法人員。
三是擴大統戰隊伍,培養一批既熟悉宗教實踐又懂得互聯網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一是不斷加大對現有的三級(城鎮、縣市、村鎮)宗教管理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力度。二是可以利用現有的“統一戰線智庫”組建網絡巡視人才隊伍,逐漸形成一支穩定的輿情觀察專家隊伍,定期對主要的宗教網站、視頻號等進行風險評估和審核。
參考文獻:
[1][3][5]周軒.國內宗教網絡輿情治理的困境及對策探析[D].西南政法大學,2020:14、36、36.
[2]鄒東升,丁柯尹.移動互聯時代的涉恐網絡輿論與網絡反恐策略[J].甘肅社會科學,2015(2):34.
[4]羅豪才,宋功德.認真對待軟法——公域軟法的一般理論及其中國實踐[J].中國法學,2006(2):4.
責任編輯:趙曉鋒
收稿日期:2023-06-15
作者簡介:吳似真,舟山市社會主義學院講師、科研處副處長,中共舟山市委黨校學報編輯部編輯,研究方向為統戰理論與民族宗教領域統戰工作。
注①:2016年1月18日上線的“藏傳佛教活佛查詢系統”提供按照宗教儀軌和歷史定制認定、經政府批準的境內活佛的信息查詢。可以查到活佛的8項信息,分別是照片、姓名、法名、法號、出生年月、教派、活佛證號和所在寺廟。藏傳佛教活佛查詢系統已在中國佛教協會網站、國家宗教事務局網站和中國西藏網同步上線。
注②:2021年11月30日,“浙里宗教智治”應用場景實現全浙江省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