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佳慧
(聊城大學 山東 聊城 252000)
弗朗茨·李斯特,匈牙利人,赫赫有名的鋼琴家,除了鋼琴家的身份以外,他還身兼作曲家、指揮家、音樂教育家和音樂評論家多重身份,是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大師。他從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他的天賦與能力獲得皇家貴族的認可。李斯特在9歲時就舉辦了自己的第一場鋼琴獨奏音樂會,也是歐洲第一個舉辦鋼琴獨奏音樂會的鋼琴演奏家。10歲時,受艾斯特哈齊親王的資助,李斯特動身去維也納深造學習,跟隨意大利指揮家薩列里和奧地利鋼琴家車爾尼學習作曲和鋼琴演奏。11歲時,李斯特在維也納完成了兩次公演。在19世紀20年代到19世紀30年代,李斯特定居在巴黎。在這段時期,巴黎的各種政治和思想文化對李斯特產生的影響直接反映在他的創作中。1835年到1847年,李斯特的演奏足跡已遍布全歐洲,獲得了很高的聲譽和許多獎賞。1848年后,李斯特基本放棄了演奏活動,并且定居在魏瑪,擔任魏瑪宮廷樂隊隊長,一心從事創作。魏瑪期間,李斯特是魏瑪樂派的帶頭人,結識了眾多著名的音樂家,他和柏遼茲、瓦格納等音樂家倡導標題音樂,強調用音樂表達個人情感,這與萊比錫樂派形成了對立關系,引領了一場新音樂潮流。從1869年起,李斯特將重心放在教學工作上。1886年,李斯特回到巴黎和倫敦開展巡回生日演出,同年,李斯特因肺炎發作不幸逝世,終年75歲。
李斯特在生命早期更多進行鋼琴作品的二度創作,經常以演奏家的身份活躍在歐洲音樂舞臺上。李斯特通過自己超凡的技藝以及演奏過程中展現的表演姿態與實際的音響效果收獲了大量追隨者,贏得了許多美譽。李斯特創作了大量優秀的音樂作品,最能代表李斯特音樂作品炫技特點的是:《12首超級技巧練習曲》《6首帕格尼尼大練習曲》《3首音樂會練習曲》以及《2首音樂會練習曲》?!靶傺览裣肭笔抢钏固刈顬槿耸熘膭撟黧w裁,在魏瑪時期,李斯特創作了12首交響詩,如《瑪捷帕》《前奏曲》和《塔索》以及《但丁》《浮士德》兩首交響曲等;李斯特晚期的創作主要集中在宗教音樂方面,如《基督》等。
首先,這部歌劇是有描繪性的交響詩,并且暗示了劇情發展,李斯特特別喜愛這部歌劇,李斯特音樂創作的形式與這部歌劇交響詩的描繪性不謀而合。首先,李斯特在羅馬舉行的首次“純鍵盤音樂會”中第一個演奏這首作品,可以印證他非常熱愛這部歌??;其次,在19世紀的浪漫主義時期,歐洲各國都興起了民族解放運動,而李斯特作為匈牙利鋼琴家,對民族解放斗爭有更深刻的感觸。即便他沒有親自投身到革命中,但他的音樂創作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民族性與民主性。羅西尼的這部歌劇是以追求民族解放和人們獲得自主的故事為背景創作的,是以民族解放斗爭為題材的作品,與李斯特追求民族性和民主性相同。民族解放運動是影響李斯特音樂創作的重要因素,他個人對民族解放運動的感觸,加上對民族性和民主性的創作題材的共鳴,使他對這部作品有內心的情感觸動。最后,19世紀的浪漫主義追求自我情感的宣泄而不注重音樂技術的表現。這部歌劇是羅西尼根據席勒的同名話劇創作的,席勒的《威廉·退爾》喚起了人們的民族意識,李斯特認為,這部歌劇符合他自我情感表達的需要。羅西尼創作的具有描繪性的交響詩《威廉·退爾》序曲更符合李斯特甚至整個浪漫主義對音樂形象的描繪和對人物情感的追求。浪漫主義的美學觀念——“他律論”是李斯特在進行音樂創作時的重要追求,符合李斯特的美學思想,影響了他在創作中的情感表達。
李斯特經常運用強后即弱和突強的方式來增強整部作品的戲劇性。因為將《威廉·退爾》序曲改編成了鋼琴獨奏曲,僅僅靠鋼琴來演奏這種特別強或弱的地方表現不出和交響樂隊一樣的音響效果,所以,在演奏時,為了達到樂隊效果,PP不會演奏得很弱。重音記號和頓音記號的運用大多都與管樂息息相關。頓音記號的運用又給整首作品增添了一絲活潑的氣息,李斯特用這種單一的表情記號有選擇性地強調和突出某一部分,使這首鋼琴改編曲跟交響樂隊一樣有無比強大的音響效果。這首改編曲在旋律上從原來的一到兩個八度擴展到三個八度以上,使鋼琴各個音區的音色都更加充分地展現出來,無論從低音、中音還是高音上,在聽覺上都更加有層次感,更加華麗濃厚,展現出鋼琴原有的音色特點,使音樂色彩更接近交響樂隊。夸張的大跨度和弦與琶音和弦也經常出現在高音區和低音區,并且,在旋律或和聲織體上表現力更加突出。這種創作手法往往在較輕快或有激情的部分中,由于大跨度和弦和琶音和弦會超越兩個以上八度,所以,需要的力度會更大,音響效果也會更加宏大,更有層次感,這就需要演奏者在演奏時把整個手臂的動作范圍擴大,甚至利用全身的肢體動作來演奏,以此來表現交響樂隊的音響效果。大跨度和弦和琶音和弦要在各個音區快速彈奏,給觀眾的視覺印象更加華麗,更有沖擊力,聽覺上也更加豐富動聽。
李斯特是一位情感豐富、熱情大膽并且浪漫的人,他追求音樂內涵,追求音樂的情感體現,他的這種對情感的追求很直接地體現在他的作品中。在這部《威廉·退爾》序曲中,李斯特運用大量的形容詞來體現他想表達的感情,如如歌的(cantando espressivo)、盡可能更強的(il piu f possibile)、輕聲(Sottovoce)等,這些音樂術語都能體現李斯特對作品的精細處理。
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家強烈主張音樂作品要表現個人的主觀情感,他們打破古典音樂的固定化的限制,提倡創作標題性音樂。首先,這部作品的表情記號體現出李斯特的創作追求音樂的戲劇性,在這部改編曲中,他經常運用強后突弱、弱后突強的手法來增強音樂的戲劇趣味,大跨度的和弦運用使演奏者的肢體動作幅度變大,從視覺上就讓人感覺到特別,刻畫出人民與統治階級的矛盾,把英雄般的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其次,李斯特的作品也更強調音樂的內在情感表現,《威廉·退爾》序曲表現出李斯特善于將音樂與文學結合起來,第一、三段的旋律非常優美,音樂很平穩,好像在敘述某個故事一般,讓人身臨其境,音色與景色的聯系讓人聽到音樂后不由自主地沉醉于景色之中。
19世紀的浪漫主義時期人們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人們高漲的民族解放熱情與愛國熱情也促使音樂家們把這種情懷融入作品中。李斯特作為一名匈牙利鋼琴家,是一個情感十分豐富的人,而當時的社會環境也帶給他創作的熱情,促使他追求民族性與革命性。因此,這首《威廉·退爾》也正是他追求民族解放與個人自由的體現,更是他音樂情感的寄托。
首先是指尖觸鍵,指尖觸鍵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追求顆粒性的快落鍵。這首作品有很多震音和十六分音符,都要用這種觸鍵方式。使用這種觸鍵方式要注意不能將琴鍵彈到底,這會使音色失去彈性;另一種是慢落鍵,這種觸鍵方式可以使音色更加飽滿、更加連貫,速度也較緩慢。在演奏中,為了達到和弦樂、管樂接近的音色,就需要使用這種高抬指慢落鍵的方式。第二種是指肚觸鍵,指肚觸鍵也分為兩種,一種是慢落鍵的觸鍵,這可以緩解琴錘與琴弦擊打碰撞的力度,使旋律變得更加柔和。在176到178小節中就要用這種觸鍵方式來演奏,為了模仿管樂和弦樂的旋律性,要用這種觸鍵方式來呈現連貫、柔和的音響效果,從而刻畫出這段音樂想呈現的優美音色。在樂曲前兩個樂句中,需要采用指肚慢落鍵的觸鍵方式,以表現協奏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演奏音效。
鋼琴踏板分為弱音踏板、保持音踏板和延音踏板三種類型,在演奏中,有時單一運用,有時搭配運用,或者加上踩踏板的深淺與長短,產生多種音響效果。在演奏這首作品時,演奏者要大膽運用踏板,使音樂的音色更加豐富。李斯特在復合踏板的運用上變化極其豐富,復合踏板的變化能豐富鋼琴的音效,這就給演奏增加了技術難度,在這首作品中,復合踏板的運用最常見,如48小節,這種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和PP的要求需要輕輕地踩下弱踏板,有大連線時還需要加上延音踏板,但是,要隨著和聲的變化快速更換踏板,達到較弱且連貫清晰的音響效果。
這首作品中,八度隨處可見,這對演奏者演奏八度的要求更高了。練習八度時,我們要分為三部分來訓練,層層遞進。首先,要進行大臂斷奏法的練習,大臂要放松,使大拇指和小拇指支撐?。黄浯问切”蹟嘧喾?,這可以鍛煉提速時手指的支撐能力;最后是手腕斷奏法,手臂要放松并保持平穩,以鍛煉手腕的靈活性,這樣一來,在提速時才不會出現錯音、模糊音。李斯特運用了大量的和弦,并且是大和弦,來達到與交響樂隊十分貼近的音響效果。這就要求演奏者把掌關節支撐住,練習時,可以先將和弦彈下去,然后把中間音進行反復高抬指訓練,力求達到集中統一的音色。在演奏大和弦時,我們要注意兩點:第一是高音和低音,這兩個音是旋律聲部,也是旋律聲部的連接;第二是中間部分的音,這些音是和聲聲部,起到支撐音樂色彩的作用,演奏者要把掌關節支撐好。練習時可分別把中間的音反復高抬指進行練習,達到聲部的集中和飽滿。
這首作品中也頻繁出現了斷奏與跳音,要注意把指尖勾回來彈奏,這樣的彈奏方法可以使音色更富有彈性,并且更有呼吸感。在彈奏遠距離跳音時,要通過反復的指距練習保證音準的準確度。尤其要注意5指的練習,5指是小拇指,需要力量飽滿才能使聲音明亮準確,并且,小拇指要在保持好旋律線條的同時控制好力度,力度要均勻,音色要輕巧。例如315小節到342小節,右手出現這種快速的斷奏,這就要求彈奏時的指距要更精準,在這一句時的音色應輕巧、快速又準確。顫音的演奏也十分重要,如37小節,右手的顫音持續4小節。這就要求演奏者彈奏時顫音均勻清晰并且控制好音量,音量不能太強,不能蓋過其他聲部。在演奏時,要充分運用指尖觸鍵,既松弛又富有彈性,這樣一來,音效就會均勻清晰,還要控制好音量,使左手的旋律更突出,聲音層次更高、更鮮明。
李斯特改編的這首《威廉·退爾》序曲體現了他的鋼琴改編曲這一音樂體裁的特點。通過這部作品可以看出,李斯特盡可能通過音色的處理使音樂表現得更加豐滿,更貼近交響樂隊的音效。李斯特追求用音樂來表達自身的情感,非常注重音樂的內涵,把個人情感的表達作為音樂表現的主要目的。在演奏形式方面,李斯特特別注重創新,鋼琴的炫技性讓人賞心悅目,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而這些創新既保留著原作的思想,又表現出他對音樂表現力永不言棄的追求。浪漫主義時期,人們主張用音樂抒發個人情感,而李斯特創作的音樂就是最好的印證。這要求演奏者有超高的技術水平,也要求聽眾有較高的審美能力。在作品創作特點上,對情感的表達和交響化特點,以及演奏技巧上高超的技藝都能表現李斯特對鋼琴交響化的追求。因此,李斯特的這首鋼琴改編曲不僅僅是一首普通的鋼琴改編曲,更是一首體現李斯特創作風格和音樂追求的鋼琴改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