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惠玲
【摘 要】本文分析了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作業的現狀,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路徑。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 作業設計 思維發展
思維能力的養成僅靠課堂是不夠的,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精心設計作業,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空間。
當前整本書閱讀作業在結構上缺乏整體性,缺乏統籌考慮,碎片化的考察占大多數;在作業類型上相對固化,多以手抄報、讀后感、摘抄筆記等書面作業形式為主;作業的差異性不明顯,基礎性作業居多,挑戰性和拓展性作業較為缺乏。以上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僵化了學生的思維,造成學生在整本書閱讀時出現淺閱讀、淺思考、高耗低效的情況。本文以《童年》整本書閱讀作業設計為例,談談如何通過貫穿整本書閱讀全過程的作業設計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實現“雙減”背景下作業減量提質的效果。
一、聚焦整體,涵養系統思維
當前整本書閱讀作業對重要人物和關鍵情節的考察居多,學生的關注點也僅限于此,這容易導致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限性思維方式。因此,學生在整本書閱讀時,要樹立整體思維觀,用整體、關聯的眼光來看問題,在閱讀活動中形成系統思維。
1. 人物形象面面觀,讓思維從碎片走向串聯。
《童年》這部小說中的人物眾多,在現行考查方式的影響下,學生在閱讀時往往更多聚焦的是主人公阿廖沙的形象,而書中其他人物受到的關注度則大打折扣。在這種閱讀狀態下,學生讀到的只是一個孤立、單薄的人物,相應地易產生碎片化的思維。為培養學生系統、全面看問題的思維,在設計《童年》閱讀作業時,筆者推出了人物名片展和人物環形圖兩項呈進階性的作業。
人物名片展適合于學生初讀階段,運用卡片的形式,讓學生邊讀邊記錄人物的性格、重要事件,幫助學生形成對人物形象的初認知。人物環形圖適用于深度閱讀階段,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在不同的事件中、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人物形象往往不同。因此,人物環形圖作為一個思考的支架,旨在幫助學生聚焦一個人物形象,并以此為中心輻射關注與之相關的人與事,培養學生系統考慮問題的思維能力。例如,閱讀《童年》這本書,我們以阿廖沙為中心設計人物環形圖,通過梳理人物關系,讓學生能夠理解:雖然主人公阿廖沙的成長環境充斥著眾多平庸卑瑣的人,但他仍然能夠在逆境中成長為堅韌善良、積極樂觀的人,是由于小說中眾多人物合力影響的結果。
2. 小說情節大放送,讓思維從提取轉向整合。
小說常由開端、發展(上升)、高潮、發展(下降)、結尾組成,我們往往關注高潮部分比較多,而對于其他情節則容易忽略,容易產生碎片化思考的現象。因此,為幫助學生樹立整體觀念,形成系統思維能力,筆者設置了小說情節大放送環節這個作業任務。借助情節山形圖,學生在閱讀后能夠對故事情節有整體的把握,在這基礎上,又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或者對故事發展起關鍵性作用的情節進行提煉概括。學生在書中走了幾個來回,從整體到特殊,從特殊又回歸整體,對情節發展有了全面的認知與整合,從而建立起整體化、系統化的知識結構。在這些來回往復的閱讀推敲中,學生的系統思維能力也在潛移默化地達成。
二、創設情境,培養辯證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辯證思維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客觀地思考問題,避免“非黑即白”“非真即假”的簡單思維方式。小學高段學生的思維處于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仍需要借助思考支架來實現由表及里的思維路徑。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創設豐富多樣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去思考、探究、解決真實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辯證思維。
1. 創設問題情境,驅動辯證思考。
以問題情境為驅動,可以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學習的技巧和策略,學得辯證思維的方法。例如,剛開始閱讀《童年》這本書的時候,大部分學生對于外祖父這個角色就是粗暴、自私、蠻橫這類負面單一的評價,這反映出學生沒有從多個角度、運用辯證思維去評價人物。因此,在作業設計時,教師可以依托書本情節,創設“外祖父在阿廖沙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是什么?”這個問題情境,設置正方和反方兩個辯論觀點舉行班級辯論賽。正方圍繞外祖父給阿廖沙帶來了大量苦難,因此,外祖父在阿廖沙的成長過程中有百害而無一利這個觀點進行辯論;反方則圍繞外祖父雖然給阿廖沙帶來了大量苦難,但是外祖父仍然在阿廖沙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這個觀點進行辯論。以問題驅動學生進行深度思考,讓學生在正反雙方的認知沖突中,重新審視自己對外祖父這個人物形象的評價,進而在深度思辨中完成對人物形象立體的認識。
2.? 聯系生活情境,運用辯證思維。
以生活情境為聯結,能夠讓學生完成從學習到學會的質的飛躍,也是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辯證思維方法的有效途徑。因此,在作業設計時,還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幫助自己分析事物,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例如,小學高段的學生不僅要面對學業的壓力,還要面對青春初期身體和心理上的變化。成績的起伏以及人際關系的變化往往會導致情緒的波動,如何正確對待逆境成為學生要面對的重要問題。在作業設計時,筆者聯系學生生活情境,設置成長“心靈能量卡”,引導學生把自己遇到的問題寫在“心靈能量卡”上,并羅列出好的方面與壞的方面,從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多角度看問題的思維方式,在辯證思考中培養學生直面困難、積極樂觀的心理品質。
三、拓展場域,激發創造思維
拓展作業的實施場域有助于立體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從課內拓展到課外、個體思考延伸到小組合作探究的有機鏈接,讓學生的創造思維在不同場域的轉化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1.搭建戲劇舞臺,激活創新思維。
“閱讀—思考—表達”的學習過程要求學生對輸入的內容要先進行深度思考,然后再通過表達輸出完成學習的閉環。以班級戲劇節作業為媒介,可以幫助學生完成從閱讀輸入到表達輸出的完整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完成3個系列活動,每個活動的設計都為學生發揮創造思維提供了空間。例如,活動一,學生需要整合《童年》整本書內容,選擇自己小組最感興趣的情節進行劇本的編排,在編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想象補白人物的內心活動,從而展現更為豐滿的人物形象。活動二,學生可以發揮創造思維,動手設計、制作表演道具和服裝?;顒尤?,學生要能夠把自己代入角色,通過帶有個性化的表演再現書本精彩片段,在螺旋上升的系列任務中完成創造性的閱讀全過程。
2. 創設玩轉游戲,激發創意表達。
玩轉游戲的學習活動設計是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路徑,是基于兒童立場的、與文學作品創造性對話的方式。玩轉人物游戲,指的是學生以《童年》這本書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為玩轉角色,改編故事中的一個片段,旨在讓學生在活動中實現知識、情感與思維的全方位調動與發展。游戲規則如下:學生擲骰子,根據數字確定主人公的角色反轉。例如,數字1代表主人公失憶了、數字2代表主人公性格大變、數字3代表主人公有了雙胞胎姐妹/兄弟、數字4代表主人公有了超能力、數字5代表主人公可以和文中的一個角色進行互換、數字6代表你可以任意發揮。學生可以根據所擲骰子的情況,發揮想象,寫出原書中這個故事片段的情節會發生什么改變。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杏東小學)
參考文獻
[1]范守綱.永遠的紀念——葉圣陶先生給我的五封信[J].語文學習,2018(02):27-30.
[2]蔣秀云.小學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目標與教學策略[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9,33(03):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