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華
【摘 要】閱讀教學中,教師根據文本的特點,引導學生選擇恰當的可視化工具,將閱讀方法形象化,將閱讀路徑直觀化,讓原來看不見、看不清的思維過程看得見。本文就思維可視化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面的應用進行了簡要的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圖示 閱讀思維 可視化
思維可視化,是指把看不見的思維過程以可視化的形式清晰地呈現出來,以利于高效記憶以及理解和應用知識。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教學內容用可視化圖示形象地呈現,從而看見思維、診斷思維、培養思維,幫助學生重構知識系統,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力,讓學生實現思維的發展。
一、利用可視化圖示,培養深度學習
學習是思考的過程,理解和思考是深度學習的核心,會思考、有根據地思考是提升思維的有效途徑。而思維的可視化,讓學生把自己思考的內容一點一點地凸顯出來,把書本上靜態的、貯存狀態的知識,轉變成傳輸狀態的知識,實現知識的內化,從而幫助學生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本文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例,談談思維可視化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
以《梅蘭芳蓄須》一課為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既要指導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又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領悟梅蘭芳先生的民族氣節。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有一定的難度。筆者在執教這篇課文時,先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表示時間的詞語,借機出示時間軸,幫助學生整理文章的時間脈絡;接著借助時間軸演變出表格,讓學生按照表格找出描寫梅蘭芳先生拒絕日本人的三件事。在學生填完表格后,筆者又把表格變成時間軸,把剛才學生概括的關鍵詞放入時間軸上(圖1),讓學生利用時間軸,概括全文的內容。一個表格和一個時間軸,就把學生最畏懼的學習內容給解決了。最后再回到表格,引導學生縱向觀察表格,感受敵人的步步緊逼。而面對日本人的步步緊逼,梅蘭芳一次比一次更加堅定地拒絕。這樣,學生借助圖表和時間軸這兩種可視化工具在文本中走了幾個來回,對梅蘭芳先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氣節就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利用思維可視化工具一步步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理解,原來對于學生來說不易理解的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從而實現了深度學習。
二、利用可視化圖示,改變學習模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實施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可視化工具的運用會營造出一種可以促進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師生之間互相探討的學習氛圍 。教學時,教師應依照學生的思維方式整理內容、選擇圖示、設計圖示……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為了把自己小組的可視化圖示畫好,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會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學習進一步發生。
例如,《松鼠》一課的課后習題之一是“默讀課文,把從課文中獲得的有關松鼠的信息分條寫下來”。課文介紹松鼠的信息較多較雜,梳理信息對學生來說可能有一定的難度,于是,筆者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先討論:作者大概介紹了松鼠的哪些方面,在課文中找出關鍵詞。可以讓學生分條進行整理,如松鼠的外形,可以從“面容、眼睛、身體、四肢、尾巴”等幾個方面進行梳理。學生在交流匯報時,教師趁勢問道:“松鼠的信息條目這么多,怎樣才能一目了然呢?”鼓勵學生用思維導圖來梳理。通過梳理,學生輕松地確定了一級分支:外形、活動、行為、搭窩、其他習性。一級分支畫好后,再次進行小組交流,進一步完善提取的信息,完成二級分支、三級分支(圖2)。每個小組進行討論交流,盡可能做到信息準確,沒有缺漏。思維可視化激發學生探索的動機,實現學生對課堂的高度參與,也實現了課堂模式完美轉變。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學生變得勤于思考,樂于實踐,勇于探究,提高了語文學習能力。同時,通過可視化圖示,教師清楚地了解了學生理解了什么,也了解了他們思考的過程。
三、利用思維可視化,有效落實語文要素
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編排單元教學內容是統編版語文教科書的特點之一。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明確了一個核心概念:語文要素。所謂“語文要素”,就是語文訓練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學習內容和學習習慣。為了幫助學生有效地掌握語文要素,教師就應該設計切實可行的教學活動,引領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實踐。借助可視化工具,不僅能幫助學生梳理文章的脈絡,還能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與方向,促進其思維的發展,從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例如,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時,為了逐步達成單元目標“了解課文按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和“學習按照游覽的順序寫景物,把重點景物寫清楚”,筆者先用可視化圖示(圖3)幫助學生厘清了作者的游覽順序“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并結合本文的具體語境,采用不同的策略讓學生學習文中用到的“直觀描寫”和“真實感受”兩種寫作手法;然后讓學生體會這樣表達的好處和語言的精妙,并教會學生如何把景物的特點寫清楚;接著運用可視化的表格讓學生自己概括出其他景點的特點;最后讓學生觀看“一線天”的視頻,讓學生通過小練筆把本節課學習的“直觀描寫”和“真實感受”兩種寫作手法遷移運用,讓學生在運用中內化文本獨特的語言形式,獲得言語智慧。可視化圖示既讓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落實到位,又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語文學習離不開思維能力的培養,思維可視化不僅讓教師看到學生學到了什么,還讓教師形象地看到他們是如何學到的,從而改變了過去“淺表性的思考”“填鴨式教學”“死記硬背的思維習慣”,優化了語文課堂教學,激活了學生思維。思維可視化的作用在于:學生閱讀文本的時候,給學生提供清晰的閱讀思維和路徑,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發展,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蓮東小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洪玉潔.把握要素內涵 搭建思維支架 有效落實要素[J]. 小學語文,2022(06):20-23.
[3]陳先云.課程觀引領下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能力體系的構建[J]. 課程·教材·教法,2019(03):78-87.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常規課題“思維可視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與探究”(課題編號:FJJKZX21-06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