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關注親自然理念下幼兒園親自然生活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實踐,旨在滿足幼兒親近自然和喜歡探究的需求。
【關鍵詞】親自然;資源;生活;課程
作者簡介:朱恬恬(1982—),女,江蘇省溧陽市書院巷幼兒園。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指導性文件精神的引領下,我園教師逐漸意識到親近自然、挖掘自然資源對于幼兒成長的重要作用。大自然為幼兒提供了無限廣闊的探索空間,自然教育理念和資源觀也為促進幼兒的成長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一、尋根溯源,明確課程的內涵要義
我園提出實施親自然生活課程,既是對自然教育理念的認同,又符合我園的實際情況。在多年教育積淀的基礎上,我園打造“綠色生態”的校園文化,并用“自然形態、社會生態、教育樣態”三方面來詮釋生態的內涵和外延。關于親自然生活課程,我園提出了“關愛生命、關注生活、融入社會、展現天性”的課程發展目標,讓大自然成為幼兒學習成長的天然場所。
本著“親自然、樂生活、享童真”的課程理念,我園將課程資源的開發置于整體、和諧、共生以及動態平衡的生態式教育視野中,努力將游戲化的教育理念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鼓勵幼兒自主選擇、大膽探究、多元創造,支持幼兒的深度學習。
二、多元學習,厘清課程資源的深層取向
在理論學習和課程的建設實踐中,我園理論聯系實際,邊研究邊行動,從而深化教師對幼兒園課程資源的認識和理解。
(一)內力—在理解、思辨、內省中自我成長
我園提倡教師用理論充實對課程資源的再認識。第一,教師圍繞“親自然”“幼兒園課程資源”等關鍵詞研究、分享、交流以及總結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具體而言,教師研讀專業書籍、優秀期刊、高質量公眾號,進行菜單式自主學習,豐富自身的理論知識儲備。第二,我園以沙龍研討、頭腦風暴等形式組織教師進行思維的碰撞,形成“聚焦核心理念,診斷關鍵問題,專業解讀剖析,尋找支持策略”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研學方式。第三,我園實行課程資源分享制,開展“親自然生活課程故事”的評比活動,聚焦教師的個體智慧,提高課程資源的利用率。
(二)借力—在實踐、賦能、激勵中拓寬視野
我園經常邀請省、市、區的專家來園開展指導工作,引領教師進行專業性理論的學習。在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幼兒教育與特殊教育研究所、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溧陽市教育局基教科、溧陽市教師發展中心的引領下,我園對基于園所的課程資源開發有了更透徹的理解和感悟。
此外,我園教師借助“幼兒園課程質量提升”項目,不斷開展實踐,不斷增強觀察意識、資源利用意識、課程意識,在實踐研究與反思中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
(三)聚力—在相遇、對話、共建中抱團發展
我園與市級“課程質量提升項目組”“學科中心組”“名師工作室”聯動,形成區域學習共同體,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實踐中同生共長,拓寬研究界限。與此同時,我園強化園部、級部、班級的三級聯動,加強園部項目組、課題組以及教研組的橫向聯系,實現抱團發展。
三、實踐變革,探索資源的落地生根
(一)梳理資源的三條路徑
1.盤點規劃園所自然資源
我園教師通過實地調查、盤點、梳理園所內的自然資源,在此基礎上進行整合優化。首先,基于保護性原則,保留園所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其次,調整園所樹種、花種相對單一的現狀,種植豐富多樣的植物;最后,整合園所外的自然資源,構建可支持幼兒長期、反復、充分探索的親自然生態環境。
2.梳理課程資源地圖
我園從幼兒的需要和興趣出發,繪制園所自然資源地圖,標注精靈樹屋、一米菜園、秘密基地、魔法樹林、萌寵樂園、野趣山坡等多個自然體驗中心;同時,我園用表格、導圖等直觀形象的形式呈現各個體驗中心的自然資源及其分布的區域。
3.構建課程資源庫
在梳理自然資源地圖的基礎上,我園逐步完善幼兒園課程資源庫,針對每一種具體的資源,以超鏈接的方式形成教育建議,最終理出一個符合課程需要的資源庫,為教師實施課程提供了有效的參考。
以高靜園為例,這是一座離我園直線距離幾百米的園林,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獨特的建筑風格以及豐厚的歷史文化。我園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各個領域的具體目標,挖掘高靜園豐富的教育資源,從而促進幼兒與資源的互動,讓幼兒感受和欣賞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中美的事物[1]。
(二)研究資源的三個步驟
1.前期審議
教師要有一定的課程資源意識,通過調查問卷、談話等方式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興趣愛好以及需求,聚焦具有共性的問題和話題,挖掘資源的教育價值。
2.中期關注
教師要關注如何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適時、有效地融入自然資源,讓幼兒和自然資源之間建立互動關系。此外,教師要關注如何綜合運用多元的組織方式和學習形式(自然游戲、測量、種植、觀察表征、自然創作等),在幼兒原有經驗和未知經驗中間建立
通道。
3.后期復盤
教師要在幼兒充分感知、體驗、探究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借助信息發布、幼兒作品展、故事檔案等方式讓幼兒的經驗與變化被看見,從而高效復盤資源開發、利用的情況。
(三)全方位實施課程
1.親自然體驗行動
我園教師嘗試基于幼兒的興趣和需求,結合自然資源,發揮生活教育的價值,體現“一日生活皆課程”的課程觀[2]。
具體來說,我園教師通過每天一項親自然探究活動、每班認領一棵植物、每月制作一份親自然月歷、每學期閱讀一本親自然主題故事書、每學期制作一份親自然地圖、每學期完成一份親自然愿望清單等活動,呈現親自然園本課程以及班本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特點。
2.親自然項目化學習
我園教師從幼兒的興趣愛好出發,圍繞生活課程主題,將一個個熱點話題生成班級親自然項目專題,并以大自然、大社會為活教材,開展主題活動,培養幼兒的親自然情感。這些主題活動,賦予了自然資源新的內涵,有效鍛煉了幼兒的學習能力和觀察能力,豐富了幼兒的生活經驗。
(1)聚焦園所植物
例如,親自然生活課程之“新朋友桂花樹”,源于我園大3班的幼兒認識了新的樹朋友—桂花樹,由此幼兒和桂花樹相伴成長。我園教師抓住幼兒的興趣點“桂花樹發新芽了嗎”,引導幼兒觀察、發現、討論、記錄。在半個多月的探索過程中,幼兒充分調動多種感官,豐富了對桂花樹的認知。
基于“新朋友桂花樹”的課程經驗,我園教師積極引導幼兒關心園所內的植物,并和幼兒共同探索園所內奇妙的植物世界。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能夠主動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植物的特征。
我園植物的多樣性為班本親自然生活課程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隨著我園親自然生活課程的有效實施,“你好,小葵”“銀杏的探秘之旅”“Hello!我的紅薯朋友”“我的樹朋友—廣玉蘭樹”“神奇的癢癢樹—紫薇”等親自然生活課程主題應運而生。
(2)融合特色主題
以“奔跑吧baby—畢業季之親子迷你微馬行”這一親自然生活課程活動為例,這是我園融合親自然生活課程主題“我們在春天里”為幼兒設計的畢業季之旅。
活動前期,我園教師通過實地調研,發現燕山公園具備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因此,教師決定依托燕山公園開展此次親自然生活課程活動。此外,我園教師為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讓幼兒多接觸大自然,鼓勵幼兒自主尋找相應的自然材料,利用多種工具和不同的表現手法制作微馬活動的小道具,用以表達自己的情感。
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幼兒親近自然,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奔跑,不僅鍛煉了身體,更磨煉了意志。這段親自然生活課程活動的經歷,讓幼兒感到有趣、好玩,由此幼兒更樂于親近自然、探索自然,從而在自然中獲得新的體驗[3]。
除此以外,我園教師圍繞畢業季的主題,組織幼兒開展富有創造性的班本親自然課程活動。具體而言,我園教師引導幼兒搜集園所內的自然材料,如花朵、樹葉、石子等,做成裝飾品,圍繞畢業季的主題精心裝飾班級環境。這樣的親自然生活課程活動,展現了幼兒與幼兒園的親密關系,表達了幼兒對幼兒園生活的熱愛之情。
可見,我園教師充分利用園所內的自然資源,發揮親自然生活課程資源的教育作用,讓畢業季主題活動不再是教師單方面的策劃,而是成為幼兒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親近自然、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通過此類親自然生活課程活動,幼兒激發了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興趣,獲得了豐富的親自然體驗、美工體驗以及環創體驗。
四、多維評價,提高親自然生活課程的質量
(一)課程評價
我園以調查問卷、沙龍研討、現場觀測為評價手段,借助課程審議、課程故事匯發布、市級課程故事案例評比等方式,共享親自然生活課程資源建設的好方法、好策略。與此同時,我園借助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幼兒教育與特殊教育研究所、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溧陽市教育局基教科、溧陽市教師發展中心、第三方專業評估機構以及家委會等力量,階段性地對親自然生活課程的實施情況進行評估,深刻反思親自然生活課程資源的使用情況,立足課程實施的全過程,提高課程實施的質量。
(二)幼兒發展評價
我園充分尊重幼兒的想法和感受,不用單一的標準評價幼兒。我園以幼兒為本,建立幼兒成長活動檔案,其中包含幼兒親自然足跡地圖、幼兒親自然調查表、幼兒的觀察和發現、幼兒的代表性音頻、幼兒搜集的資料等。我園不僅關注幼兒的親自然生活課程活動成果,更關注幼兒參與親自然生活課程活動的過程性和發展性。
(三)教師發展評價
我園針對教師實施親自然生活課程的評價,主要參考教師親自然生活課程的實施方案、觀察記錄、教學案例、代表性成果分析、教學反思等,重點突出課程實施的整體性。
五、復盤梳理,突出親自然生活課程的成果
我園以幼兒為主體,統籌課程資源,深入實施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親自然生活課程,讓課程與幼兒的一日生活有機融合。幼兒與親自然生活課程資源有溫度地互動,培養親自然的情感,讓我園教師看到了親自然生活課程的生命力。經過復盤整理,我園親自然生活課程的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課程組織方式更加靈活、自主(調查實踐、小組活動、個性化學習、家園親子活動等);
第二,課程實施形式更多元(游戲、測量、種植、觀察、創作等);
第三,拓寬了幼兒的一日生活空間(室內、戶外、園外等);
第四,培養了幼兒主動學習的能力(好奇心、意志力、觀察能力、探究能力等);
第五,培養了具備正確兒童觀、課程觀、資源觀、游戲觀的專業教師隊伍;
第六,積累了課程資源建設的經驗,有效發揮了課程資源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教育價值;
第七,優化了園本課程體系,豐富了課程樣態;
第八,凸顯了園所文化,擴大了園所的影響力。
結語
大自然是活教材,我園將繼續秉承“親自然、樂生活、享童真”的課程理念,以幼兒為本,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在不斷實踐中發展園本親自然生活課程,真正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林宏,陳琪.新建幼兒園課程生命力的“三段式”激活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0(11):76-80.
[3]陳潔汝.讓幼兒在農村自然資源中自主游戲的途徑探究[J].考試周刊,202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