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青寶
(南昌工程學院,江西南昌 330099)
農業水利工程專業屬于農業水土工程學科,一級學科為農業工程,是集水文學、水利工程、農學等多方向于一體的交叉學科[1]。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的要求,通過課程體系改革及調整,使得該專業在解決傳統的農業生產活動中水問題的基礎上[2],延伸到城市節水、園林灌溉、水環境水生態治理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等多個方面。
2014年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共同組織實施 “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全國遴選了140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項目[3]。南昌工程學院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積極組織實施了農業水利工程卓越農林人才改革項目。通過改革教學模式,推行導師制,強化學生的科研訓練能力,實行“先頂崗實習、后返校學習”,增強實踐能力,構建了適合新時代要求的卓越農林人才培養體系。
1.1 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基于南昌工程學院“2+N+1”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理念和“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項目的需要,學校重新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并從2014級農業水利工程專業學生中選拔35人組成首屆“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班。針對“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班,制定了有別于普通班的人才培養方案,新的培養方案改變了原來傳統的學期模式和課程結構。對原有“2+N+1”基本框架進行了拓展(圖1),增加了N模塊中的固定內容,即頂崗實習和專業學科類競賽創新,并將參加競賽獲獎或者授權專利、發表學術論文等作為畢業條件進行考核。

圖1 修訂后的“兩平臺+N模塊+一拓展”
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該校農業水利工程專業“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 “農水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方案中大幅度增加了實踐教學的比重,占總學分的35.63%,遠高于該校實踐教學所占比重的要求(25%以上)。實踐教學學分中,課程實驗17.5學分,集中實踐42.0學分。
結合“實用技能型農林人才教育培養模式改革試點”,按照農林生產規律,探索“先頂崗實習,后返校學習”的教學方式。該校“農水卓越農林”班頂崗實習設置10個學分,安排在大三第5、6學期進行。為了與頂崗實習相銜接,延長頂崗時間,第5學期的頂崗實習安排在第15周至寒假,第6學期則從寒假開始到第6周結束。目的一是與我國農業水利“冬修水利”的傳統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完整地參與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管理、監理、施工全過程;目的二是將頂崗實習與假期結合起來,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實踐鍛煉,也避免頂崗實習用人單位在學生培養方面出現斷層;目的三是讓學生參加頂崗實習之前先完成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必修課的學習。學生掌握專業相關理論知識后,在頂崗實習中能夠勝任與專業相關的崗位工作,并在實習結束后對專業知識有較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1.2 課程體系改革2018年8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4]。南昌工程學院著力于淘汰“水課”,打造“金課”。
該校“農水卓越農林”班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設置上除了囊括農業水利工程專業傳統課程[5-6]外,還結合新時代對農業水利工程專業提出的新要求,在強調厚基礎的前提下,通過增加專業選修課程來實現寬口徑[7]。在選修課中新開設了環境水利學、生態水利學、城市水務、供水工程等課程,涉及水安全、水生態、城鎮供水等方面。
課程安排中不僅考慮到知識體系的相互銜接,而且要求學生在頂崗實習之前掌握該專業的基礎知識。基于此,在課程安排方面進行了較大調整,通識課程和學科基礎課程交叉安排,專業必修課在頂崗實習前修完,對應于專業主干課的課程設計與頂崗實習穿插安排,專業選修課安排在第7學期進行。為了加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使專業知識形成體系,在課程設置上將灌溉排水工程學、土壤農作學、水泵及水泵站等課程實驗課合并起來,開設灌溉排水學實驗課。灌溉排水學實驗課共24學時,包括3個驗證性實驗、4個設計性實驗和3個綜合性實驗,讓學生在掌握專業實驗操作方法的基礎上,能靈活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專業問題。
1.3 教學模式的變化傳統的課堂教學是單一講授方式,教師在課堂上占據主導地位,強調的是知識傳授,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導致教學質量低下[8]。基于OBE和專業認證的理念[5,9],“以學生為中心”“目標導向”是專業認證和國際工程教育的核心理念[10]。教學理念的轉變促使教學方式的改變。該校“農水卓越農林”班在實施小班化教學的基礎上,聘請有豐富生產經驗的企業導師給學生講授一門專業課,比如在2014~2017級“農水卓越農林”班水利工程概預算課程聘請了青山概算軟件開發公司江西分公司的負責人來講授,課堂效果良好。另外,在認識實習中加入對紅色文化的學習、紅色文物的參觀環節,讓學生們懂得飲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讓學生們了解革命先輩為我國水利事業所作的貢獻。翻轉課堂、案例教學、探究式啟發式教學以及開放式實踐教學等模式均被應用到課堂教學中。
2.1 導師制的實施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是該校“農水卓越農林”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一個特色。以2014級“農水卓越農林”班為例,大一第2學期通過公開選拔在2014級農業水利工程專業中選拔35人進入“農水卓越農林”班學習。同時,以該專業教師為基礎,在全學院內公開招募指導教師,最終確定10位教師為“農水卓越農林”班的導師。最后,通過師生互選確定每位導師指導的學生及人數。
在導師制的實施過程中,平時導師對學生學業進行指導,并讓學生參與自己的科研課題。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科研訓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專業知識與科研訓練相融合。在專業知識的理解、掌握、應用、產生創新過程中,導師指導學生對產生的創新進行完善和提升后申請授權專利和發表學術論文,并積極參加各類學科競賽,比如“挑戰杯”、全國大學生水利創新大賽等。部分教師帶領學生完成了一些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的方案編制工作,學生從資料收集、現場調查、地形測量、初步設計、評審完善、設計交底等程序完整地經歷了一個生產項目的設計全過程,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導師制實施過程中每位導師指導3~5名學生,不同學生的知識接收能力、實踐動手能力、興趣愛好不同;導師在指導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對自己喜歡的領域進行探索和實踐,并對自己畢業后的出路進行規劃。
2.2 頂崗實習的實施安排在大三進行的頂崗實習是學生將專業知識應用于生產實際,通過相關專業崗位上的實踐實習對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并能在此基礎上從專業的角度提出問題,再帶著這些問題返回學校繼續學習。
頂崗實習的單位包括與專業相關的縣水利局、農業農村局、水利設計院/研究院、設計公司、監理公司以及施工或檢測公司。頂崗實習由所屬導師來安排指導完成,由于不同單位所提供的頂崗實習崗位數量和類別不同,在實習前導師負責聯系相關單位,并確定實習的時間、內容、崗位等,并聯系好學生的吃、住、行等事宜,以確保頂崗實習的順利進行。
目前“農水卓越農林”班學生頂崗實習的單位包括江西省水利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豐城市豐東灌區管理局、豐城市農業開發辦公室、分宜縣水利局、南昌藍水工程監理有限責任公司、水發設計集團(南昌)有限公司、江西省降龍水利水電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等,在頂崗實習單位分別擔任科研助理、業主代表、現場監理員、設計工程師助理和施工員等職位。
學生在參加頂崗實習過程中,導師不能長期在身邊實時指導,學生有疑問時只能通過郵件、通信軟件、電話等方式進行答疑。為了更好地解決學生在不同崗位上遇到的各種問題,在頂崗實習開始前從實習單位選聘經驗豐富、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擔任崗位導師,指導學生開展實踐。
頂崗實習結束后,由實習單位對學生的實習表現進行鑒定,并作為評判實習成績的主要依據。返回學校后總結實習成果,進行實習答辯,并結合實習鑒定和答辯情況綜合給出實習成績。
該校“農水卓越農林”項目獲批后,學校下撥專用經費用于該項目的建設。得到經費支持后,對“農水卓越農林”班專業建設、實驗室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學生創新創業、對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均給予了資助。
針對“農水卓越農林”班學生創新創業和師生對外交流,出臺了專門的規章制度,對導師指導下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學生創業以及申請專利和發表學術論文等均給予相應的經費支持。為了拓展導師及學生的視野,加強對外交流和聯系,每年暑期組建“農水卓越農林”夏令營,赴國內相關水利工程建設現場、各大灌區、行業知名高校調研或參加農業水土工程學科學術年會。
截至2021年7月,“農水卓越農林”計劃目前已有4屆畢業生,在校生155人,各方面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實驗室建設方面,累計投入650萬元完成灌排實驗中心的儀器設備采購,該實驗中心目前擁有室內場地850 m2、室外實驗基地占地約3.33 hm2;建成后的實驗中心可開設人才培養方案中所有的專業課程實驗,并能開展相關的科研試驗;另外建立了7個校外實踐基地。在師資建設方面,引進和培養的專業教師均獲得博士學位,專業教師中獲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師1人,具有行業企業經歷的專業教師比例達到100%,獲批省級以上科研項目15項,發表高水平論文100余篇。導師制實施過程中導師連續3屆指導“農水卓越農林”班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水利創新設計大賽,獲特等獎1項、二等獎2項,2人獲評優秀指導教師。在學生培養方面,畢業生就業率達到100%,考研率在35%以上,80%的畢業生均獲得了校級以上學科競賽獎或者發表論文、授權專利。在校學生均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并獲得了不同級別的獎勵。“農水卓越農林”班學生目前獲授權專利25項、發表論文12篇,其中EI檢索論文3篇。另外,該校農業水利工程專業于2019年入選江西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南昌工程學院“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通過6年的建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①精準施教。該校農業水利工程專業實行導師制,全程負責學生校內理論學習和企業頂崗實踐指導,實現了人才培養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發展。②能力為重。改革原有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加強實踐教學平臺和技能實訓基地的建設,以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實行校企合作、工學交替,循環提升。
但是,目前還面臨著頂崗實習單位不穩定、學生創新創業積極性不高、成果凝練不夠、獲獎級別較低、導師制實施機制不完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學分分配不均等問題,這些將是下一步重點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