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雪瑞
【摘要】好萊塢電影《綠皮書》是典型的以種族歧視為素材的公路電影,影片人物追求對包括社會身份、個人身份等不同身份認同的探索。本文則以社會認同理論為框架從社會認同的三個過程來分析影片人物語言使用,系統性地展示語言詞匯對社會身份認同的中介作用。分析結果表明影片中詞匯表現出隨處可見的種族歧視實際上是美國主流社會對他們的一種身份認同,當然人們也通過語言內容看到主角的自我身份建構以期改善社會偏見。
【關鍵詞】種族歧視;語言;身份認同;社會認同理論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34-008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4.027
一、簡介
《綠皮書》這部影片講述了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現象,體現了不同種族之間深刻的種族意識。影片中非裔鋼琴演奏家唐·雪莉與意大利裔的白人司機兼職保鏢托尼·微勒郎格在一同去往美國種族歧視最嚴重的南方巡回演出中經歷了各種歧視和語言侮辱,最終產生了跨越文化,跨越種族友情。該片以種族歧視和階級差異為表象,引出了社會對身份認同的深刻探討。本文在《綠皮書》種族歧視的社會現象題材下,白人所使用的稱呼語方面所反映出來的對群內和群外的社會身份認同以及雪莉對個人身份的構建以獲得積極的社會認同進行分析。
電影不僅可以讓人了解歷史,同樣能夠讓人重新審視當下的社會現狀。2019年上映的《綠皮書》的題材再次聚焦于典型的種族歧視社會現象題材,如今反種族歧視的斗爭仍然在繼續,2017年發生在弗吉尼亞州的美國白人和少數族裔的暴力沖突,2020年美國白人跪殺黑人,抗議活動在美國各個州進行。這種族歧視能否結束呢?通過對《綠皮書》中人物的語言進行分析,揭示了美國處處存在歧視的社會問題。語言是身份認同的重要體現形式,承載著社會和文化信息,通過語言審視他人對其他群體的身份認同,這也讓人們在社會發展飛快的今天再次對社會身份的歧視有了新的思考。
二、理論
社會認同理論是由泰弗爾(Tajfel)和他的弟子特納(John C.Turner)等人創造的,他們認為一個人的社會群體成員身份和群體類別是一個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主張人們努力地獲取和維持積極的社會認同,從而提高自尊[1]。泰弗爾(1978)將社會認同定義為“個人對他/她從屬特定社會群體的認知,并且群體成員資格對他、她具有情感和價值意義”,這種社會認同來自于內群體和外群體的比較[2]。該理論還指出社會認同由三個過程組成:社會分類,社會比較和積極區分。Turner(1985)補充了Tajfel的社會認同理論,提出了自我歸類理論(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即人們會自動對事物進行分類,因此,通過對他人的分類,會自動對內群體和外群體進行區分。社會比較指的是將自己的群體與其他群體在社會地位方面比較,通過比較人們才會對自身所處團體環境感到愉悅和滿足,這是產生歧視的一個重要來源。積極區分是指在比較中發現自己群體的優勢,并積極將自己與其他群體區分開來以提高自己的自尊。
在社會語言學領域,“語言與社會認同”研究的理論基礎就是Hudson(2000)所提出的“每一種語言的一些項目符號,都可以反應說話人和聽話人的社會特征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語言的這一認同功能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實現。其一通過語言的形式(語音、詞匯,語法、語義)和語言變體間接實現,其二則是通過語言的內容直接實現[3]。
三、社會認同理論下《綠皮書》中的語言與身份認同
該片存在大量的種族歧視除了隱晦地展現在細節上,同時設置很多語言沖突使其更加明顯地爆發出來。以下內容主要從社會認同理論的三個過程為框架:社會分類,社會比較和積極區分,對影片中的歧視語言詞匯進行分析,表明了社會身份歧視的原因,歧視的現象以及如何來改善社會身份的刻板影響。
(一)社會分類
分類是一種社會行為,它顯現了觀念、文化和社會表達,因為對事物的分類不僅反映周圍環境,而且是對直接影響人們對信息感知和解釋環境的一種積極建構。一旦發生對族群的分類,就會對該群體的集體特性和動機作出歸因。
美國社會將種族劃分為不同的群體,并對那些處于非主流文化的種族區別對待,設立種族隔離區。在美國的主流社會的鄙視鏈中,白人的社會地位最高,其次是黃種人,最后是黑人。但是同樣除了對黑人的歧視外,在白人社會中盎格魯薩克遜清教徒處于最高位,其次是猶裔、德裔、愛爾蘭裔、意裔。
美國主流社將他們劃分為異類,刻板印象就是分類的直接結果。從該片中白人的言語侮辱可以看出他們對其分類中其他族群的歧視。
(二)社會比較
社會比較指將自己所在群體和其他群體在社會地位方面進行比較。通過積極的社會比較,群內人員更加視自己的身份優于群外人員,則通過社會創造將自己本群的優勢擴大化,便知道如何對待群內群外人員。200多年根深蒂固的文化并沒有消失,對黑人的歧視依然存在于人民的思想中。頑固的種族主義思想仍然散落在美國各個角落。在該影片中通過多個對話的戲劇沖突中歧視詞匯展現了隨處可見的歧視現象,白人對其他種族的刻板印象,認為自己優于其他種族。
1.白人對美國黑人的種族歧視
在托尼應聘結束之后向妻子介紹雪莉時,他說“he dressed up like the king of the jungle bunnies”隨后他的妻子便知道他是一個黑人。語言的項目符號可以反映人的身份特征。托尼特意強調了雪莉的身份,同樣可以看出他作為白人是不喜歡并歧視黑人。
雪莉在舞臺上是受人尊敬的天才鋼琴家,人們尊稱他為“doctor”,但是在臺下人仍然因其黑人的皮膚受到各種歧視。該影片多次出現了美國白人對鋼琴家雪莉的稱謂,各種蔑稱不絕于耳,例如“nigger,spook,eggplant,conns”。“nigger”一詞來自于拉丁文,最初是黑色的意思,但最終販賣黑奴貿易的興起,白人階層開始賦予其其他特殊的含義例如懶惰,骯臟等并開始大肆宣揚,逐漸影響和滲透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最終導致對黑人的刻板影響和種族歧視。總之,這樣的做法只是為了白人上層階級更好地維護統治,通過話語手段構建了對黑人的負面身份認同并植根于人們的思想中以制定新的社會秩序,維護自身的利益。
在伯明翰最后一場演出中雪莉想要在餐廳用餐,但是服務員說“You can’t go in.These are...‘longstanding traditions’.club rules.And there is a very popular establishment right down the road,the orange bird they’d be like to feed you.”
在這一幕中酒店老板使用了“tradition”這個詞認為在這個高貴的白人餐廳,黑人不能在此用餐是歷來的傳統。現在高人氣的鋼琴彈奏家雪莉和幾年獲得冠軍的黑人球隊一樣,因為是“傳統”所以不會允許他們進入,但是聽眾和普通人都可以進入,僅因為他們是“白人”。此外還特意提到了“橘鳥酒吧”會是一個可以很好招待他們的地方,隱晦表達黑人只能在黑人酒吧用餐。
無獨有偶,在密西西比州杰克遜鎮巡回演出的路上,因雨夜迷路,他們進入了日落城被警察攔下,當警察看到白人托尼搭載黑人時高傲地說“He can’t be out here at night,this is sundown town”。美國人認為日落是美好,閑適的生活,日落城是只允許白人自由活動的種族隔離區,黑人必須在日落之前離開。在20世紀60年代末,這樣的日落城在美國不計其數,這正是體現了美國主流社會對其他群體的社會地位的對比,他們認為“白人高人一等”在所有族群中最高貴。日落城這樣的種族隔離區的建立就是為了保持白人社會上的優勢。
2.對其他族裔的歧視
在本影片除了體現對黑人的歧視,同時還有對美國其他少數族裔身份的歧視。例如油脂球(greaseball)、猶太佬(hymie)、德國佬(kraut)都體現了美國白人對其他少數族裔(意裔、猶太裔、德裔)的刻板印象、歧視現象。
在電影中這樣一幕,托尼在表演開始之前檢查鋼琴結果發現鋼琴上有很多垃圾,品牌不符合合同規定所以和負責人產生了沖突。在此爭吵中負責人對托尼言語攻擊說“Who do you think you’re talking to,grease ball”.“grease ball”意為“油脂球”是指看起來經常不洗澡的人,是侮辱意大利人的貶義詞。由于托尼是意裔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正統白人,所以美國白人也對其有隱匿的歧視。還有一個片段也是如此。
他們進入了日落城被警察攔下,在警察對托尼詢問他的名字(Tony·Vallelonga)后得知他的民族身份是意大利人之后說“Oh,that is why you driving him around,you half a nigger yourself”,這里“半個黑人”是對意裔的刻板印象,他們認為大多數意大利人都是好斗殘暴的黑幫,20世紀30年代大量意大利人涌入美國侵犯了美國白人的基本生活權益,而忽視了大多數意裔移民成為了工人和從事手工業的事實。這便是美國主流社會對黑人和意裔移民的集體身份認同,所以對他們有種族歧視并將他們化分為異類。
這些語言侮辱描述了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美國社會的種族主義和種族隔離現象。美國白人認為自己是所以群體中最高貴的種族,享有特權可以在美國各地來去自由。該片除了對于黑人明顯的種族歧視外,影片在許多場景細節上將托尼定義為粗魯、圓滑、好斗的下等白人,這種普遍存在的種族主義現象實際上是一種身份認同,是白人對他們所屬群體的共性認識,和與其他群體的差異對比認識,是該群體中的個人對他們所屬群體的價值觀和情感的認知。
(三)積極區分
人們通過積極的區別獲得評價性和積極的社會認同。因此,積極的區分是為了滿足個人積極的自尊需求。這意味著,自尊需求激發著個體的社會認同和集體行動。換言之,社會認同滿足了自尊需求。當人們的社會認同受到侵犯時,人們會思考并采取行動來保護他們群體的聲譽。個體的社會身份具有雙重性,是其在社會化過程中獲得的,而社會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從一個角色到另一個角色的轉換,因此社會化過程與我們的群體身份信息特征密切相關[4]。
對于雪莉而言,他原本可以留在美國北方在公園大道的派對上拿著三倍的演出費,受人追捧。但是卻選擇到種族歧視最嚴重的南方巡演,因為他認為只有天分并不足夠,改變人們的觀念需要更大的勇氣。在一場雪莉與托尼的爭執中,雪莉說出了自己的身份困惑“I live in a castle!alone,and rich white people pay me to play piano for them,because it makes them feel cultured.But as soon as I step off the stage,I go right back to being just another nigger to them.Because that is their true culture.
由此體現了他對自己多重身份的困惑,這種困惑是他一直處于非常矛盾的心理狀態下。他既是一個尊稱為(Doctor.Shirly)受人歡迎的鋼琴家,也是一個受到蔑視的黑人,但又無法融入黑人群體。美國主流文化對雪莉集體身份的認知是不論其學識如何,白人永遠高人一等,黑人永遠受到歧視。因此他希望通過自身的教養,隱忍,用白人社會規范約束自己,扮演一個社會普遍認可的形象以此作為對抗的方式。在影片的白人的多次言語侮辱時,多數情況下他都會忍讓以通過自我身份的構建,贏得人們對他和這個群體的尊重。
在一次警察對托尼意裔身份的言語侮辱后,他們被關進了警察局。雪莉認為只因為發泄情緒毆打警察只會給自己帶來麻煩,而那些白人警察依舊在那里若無其事的聊天。他說“Dignity always prevails”。
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雪莉認為暴力不能結局任何問題是有“尊嚴”才能戰勝一切,這也是他一貫的作風因為他從小受到的白人的教育。但是隨著多次的隱忍仍然無法贏得尊重。在最后一次演出時,雪莉在托尼的強硬的態度下還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他與唱片公司解除了合同,拒絕演出。
面對白人的各種歧視和無理要求,黑人主人公雪莉并沒有激烈地反抗強調自己的群體個性,而是始終以非暴力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抗議和要求,用自己溫和的態度和話語捍衛自己的尊嚴。在這部影片中,雪莉從開始到結束在南方的巡演都代表著黑人群體,他始終決心通過著名鋼琴家的卓越才能以改變白人對他的種族主義態度,以及外貌的刻板印象。即使在影片的結局,他只是實現了一個小范圍的平等,但是不能忽略他在獲得積極的身份認同過程中的努力。雪莉希望通過個人奮斗來改變公眾的看法,實現種族平等。與此同時,他通過個人經歷和自我認同的反思進行自我價值認同,逐漸接受了自己的黑人身份。
四、結語
該影片中身份認同是一種內化的,深層次的種族困擾,這種困擾是美國社會存在的一種現象,當這種現象獲得更多社會關注時就是影片的意義所在。社會認同理論導致了自我中心主義、陳規定型觀念,甚至在對民族群體的認知和互動中出現歧視和種族主義。因此,種族主義可以被看作是人們在分類過程中形成的對不同群體的認知。由于身份認同不僅是一種心理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因此在解釋影響身份認同的因素時,應考慮到社會文化背景的作用。語言與社會緊密相連,其內容足以反映特定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社會現象,從經濟生活到全球社會意識,都被語言所滲透。語言項目不僅揭示了說話者的身份,也反映了對他人的身份的認同。本文通過研究發現由于美國主流社會的刻板印象對種族分類和比較導致了對群外種族的各種歧視,這可以通過使用貶低性語言詞匯來體現。
參考文獻:
[1]張淑華,李海瑩,劉芳.身份認同研究綜述[J].心理研究,2012,5(01):21-27.
[2]張瑩瑞,佐斌.社會認同理論及其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6,(03):475-480.
[3]付義榮,葛燕紅.社會語言學視野中的社會認同理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8,(4):114-123.
[4]劉衛紅.社會身份的多重性及其語言建構[J].社會科學家,2015,(08):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