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作為生存之本備受國家重視。在數字技術發展、商業模式轉變、消費觀念升級的影響下,農業的產出——農產品對物流的依存度逐漸增強。文章以初級農產品為研究對象,依托農產品物流、冷鏈物流理論,分析歸納農產品物流存在的問題,包括信息化水平低、基礎設施薄弱、物流企業發展失衡、物流標準化體系欠缺等,并針對這些問題,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提出針對性策略,包括利用數字技術提高農產品物流信息化水平;探索有效投資模式,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政策扶持引導農產品物流企業均衡發展;從制度層面規范物流標準化體系。以期為業界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基礎設施;物流企業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4.055
[中圖分類號]F326.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23)14-0168-03
0? ? ?引 言
“民以食為天”,農業乃立國之本,強國之源。我國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在高質量發展目標的指引下,受數字技術發展、商業模式轉變、消費觀念升級三大因素的影響,輔以現代物流的加持,農業發展前景良好。結合農產品生產及自身特點,縱觀農業發展全程,現代物流連接了農產品供需雙方,科學有效的農業物流可以大大縮短農產品流轉時間,減少流轉損耗,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民收入,最終將有助于推動農業產業發展。基于農產品物流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發揮的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首先對農產品物流進行概述,然后依托農產品物流、冷鏈物流理論分析農產品物流存在的問題,最后針對問題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提出對策建議。
1? ? ?農產品物流概述
農產品物流是物流中的一個種類,是指將實體農產品及農產品相關信息實現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空間距離的物理性流動,其目的是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農產品覆蓋的范圍較為廣泛,涉及多個領域,如以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為主的種植業,以飼養牛羊雞鴨的畜牧業等。農產品物流通常包括農產品生產、收購、儲存、運輸、裝卸搬運、包裝、配送和銷售等環節。
農產品物流具有種類多、范圍廣、復雜性強、風險較大、運輸不均衡的特點。根據其特點,農產品物流主要受以下4個方面因素影響。一是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對農產品物流服務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影響,信息的及時傳遞能夠有效銜接物流上下游環節,從而降低物流過程產生的成本。二是物流基礎設施。公路、水路、鐵路、港口、機場、物流流通中心、運載工具、倉儲以及計算機網絡通信設備等都屬于物流基礎設施,其保障了農產品物流的穩定發展。三是農產品物流主體數量和規模。農產品物流主體的數量和規模是區域農產品物流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當一個低物流水平的地區通過提供政策優惠吸引物流主體入駐時,可以借助物流主體的力量逐步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和物流園區的建設。四是農產品物流標準化。農產品物流標準化就是將與農產品物流相關聯的事項制定統一的標準,從而規范整個農產品物流市場的秩序,最后形成全國及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物流體系,并按照這個體系監督管理農產品物流。農產品物流標準化有利于規范農產品物流的秩序、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益以及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2? ? ?農產品物流現存問題
本文以易受空氣、濕度、環境等客觀因素影響而發生腐敗變質的初級農產品為研究對象,以農產品物流、冷鏈物流理論為基礎,分析歸納農產品物流存在的一般性問題。農產品物流主要存在4個方面的
問題。
2.1? ?農產品物流信息化水平低
由于農產品相關信息難以及時共享,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會出現無法按時送達的問題,加之部分農產品具有易變質的特點,新鮮度容易在短時間內快速下降,給農戶帶來較大的損耗,最終造成物流成本增加,農產品價格下跌。
近年來,雖然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建設愈發受到重視,但仍有不足,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首先,信息采集困難。制訂詳細、全面的物流配送計劃需要大量準確的數據,但目前初級農產品物流信息的采集主要使用條碼技術。雖然條碼技術擁有明顯的優點,如成本低、采集量大等,但局限性同樣顯而易見:一是條碼作為可視傳播技術,其必須使用掃描設備一一對準才能實現所有數據的有效讀取,對于普通農戶而言,讀取信息的效率往往不高;二是條碼一旦在運輸過程中破損、污染或脫落,便無法獲取準確信息,從而造成信息采集困難。其次,信息平臺功能不全。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對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功能的全面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現階段仍有較多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難以滿足農產品物流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多數平臺未實現信息共享,農產品物流上下游無法利用平臺信息完成有效對接,對于需要低溫運輸的農產品來說,對接工作的缺失會導致農產品在高溫下停留時間過久而發生變質,從而使得運輸效率低、成本增加。最后,信息追溯不便。農產品物流一旦發生問題,通常難以追蹤溯源,由于不了解具體在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無法在后續物流運輸過程中有效規避問題。
2.2? ?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薄弱
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可以有效保障農產品物流高效率、高水平地完成,但是,目前我國部分鄉村公路網仍不發達,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依舊不完善[1]。雖然多數鄉村公路得到了修建,但大部分仍為狹窄的單車道,而初級農產品的附加值較低,一般會選擇大規模運輸來降低單位物流成本。此時,農產品物流就會受制于單車道的鄉村公路,體型較大的車輛根本無法進入,體型較小的車輛在兩車相遇時也會無法順利通過,不健全的鄉村公路使得農產品物流效率降低,時間成本增加。
此外,部分鄉村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有待完善。隨著農業產業的發展,人們對冷鏈物流在農產品中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增加,冷鏈建設不斷強化,但是基礎設施方面依舊不全面。首先,冷鏈設備價格高導致冷藏車輛數量不足,多數地區都使用常溫車輛運輸農產品,造成運輸過程中貨損增加。其次,專業農產品冷庫數量不足。與普通的冷庫相比,農產品冷庫不僅對溫度、濕度要求更高,甚至對氣體成分含量也有著嚴格的要求。專業農產品冷庫數量不足,不僅增加了貨損,同時也降低了產品附加值。最后,缺乏精細化管理。不同的農產品在儲存時所需要的溫度、濕度都是不同的,因為沒有足夠的冷鏈基礎設施,多數地區難以實現農產品精細化管理,只能將不同的農產品貯藏在一起,直接影響了農產品貯藏時長。
2.3? ?農產品物流企業發展失衡
雖然農業備受國家關注,但因農產品自身的特點,專業農產品物流企業發展薄弱,現代化綜合物流企業也欠缺專業性。農產品物流企業的數量和規模是當地農產品物流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但大部分地區從事農產品物流的企業數量較少,而且運輸能力不能滿足當前農產品運量的需要。加之農產品物流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大多是僅有一個門店的小型物流公司,受資金制約,其專業設備和技術往往不足,同時又缺少龍頭企業發揮帶頭作用,使農產品物流競爭活力不足,管理模式相對落后,物流基礎設施不完善。
此外,農產品物流若借助現代化物流企業,又存在對接不流暢等問題。通常運輸企業只提供運輸服務,倉儲配送企業只提供農產品倉儲和配送服務,缺少從事農產品物流的現代化企業,使得農產品物流的管理方法落后、專業化程度低,不能為用戶提供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加工配送全過程的一體化農產品物流服務。
2.4? ?農產品物流標準化體系欠缺
目前,農產品物流尚未形成標準化體系,具體表現在運輸、倉儲以及包裝3個方面。首先,運輸方面主要表現為運輸工具混亂,尤其對農產品新鮮度具有重要作用的冷藏車,普遍缺乏統一標準,其受成本制約,即便有也多是由其他車輛改裝而來,往往不能精準控制和調節車內所需要的溫度,導致運輸過程中農產品冷藏效果無法得到保證,從而降低了農產品物流的質量。其次,倉儲方面主要表現為未將不同農產品按其特點分類貯藏,儲存條件欠佳,操作標準缺乏,同時標準的農產品冷庫數量不足,無法實時監督并記錄倉儲中的溫度變化,導致農產品儲存的品質下降。最后,包裝方面主要表現為因缺少標準化的包裝要求而對農產品的質量產生了諸多影響,難以充分發揮包裝對農產品的保護作用,如新鮮水果對包裝材料和包裝方法缺少標準化的要求,其包裝形式普遍采用紙箱,而紙箱內部沒有使用防震氣柱袋或者緩沖網套袋,根本起不到保護作用,致使在運輸過程中農產品易受到碰撞而造成破損。此外,不標準的包裝還會導致農產品品牌建設困難,由于缺乏醒目的標準外包裝,消費者對產品的辨識度會進一步降低[2]。
3? ? ?農產品物流高質量發展策略
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農業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農產品作為農業的產出,在其價值實現過程中,物流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專業、高效、標準化的農產品物流既能夠降低農產品成本,提高農民收益,又有助于提高農產品質量,同時還有利于農產品開拓國際市場,加快農業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在此背景下,本文針對農產品物流存在的問題,依托農產品物流、冷鏈物流理論,從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建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等4個方面提出相應的
建議。
3.1? ?利用數字技術提高農產品物流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建設對于農業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標志就是信息化建設。農產品物流信息化水平直接影響農產品物流水平的高低。沒有先進的信息水平作為支撐,物流各環節就無法有效對接。根據農產品物流普遍存在的信息采集困難、信息平臺功能不健全、信息化基礎薄弱的問題,本文提出以下
建議。
首先,使用先進的物流信息技術。面對現如今農產品信息采集效率低、數據不準確的問題,可以借助數字技術,通過無線射頻、智能芯片等方式解決。其次,完善信息平臺功能。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完善現有的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功能,保證物流各環節信息可以實時共享、傳遞,實現上下游物流環節的順利對接,從而提高農產品物流的服務質量。最后,建立農產品物流追溯系統。當出現問題時,追溯系統可以通過該系統對物流各環節進行復盤,在組織下次物流活動中規避同樣的問題。
3.2? ?探索有效投資模式,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農產品物流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有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作為基石。然而,部分物流基礎設施呈現出排他性和競爭性的準公共產品特征,從而導致建設資金的投入存在困難。因此,有必要多方面拓寬資金渠道,探索有效投資模式,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對于鄉村道路網及信息化所需的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因其具有準公共產品的特征,應由政府主導;對于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因其具有排他性特征,可以采用政府和企業合作的模式
推進[3]。
3.3? ?政策扶持引導農產品物流企業均衡發展
針對農產品物流企業發展失衡的問題,政府可以給予政策上的傾斜,鼓勵、扶持、引導更多現代化物流企業、專業化農產品物流企業均衡發展。
首先,可以利用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加工企業從產業縱向一體化角度出發投資開設物流公司[4]。其次,可以利用產業兼并、重組等政策釋放信號,推動現有專業農產品物流企業升級,并鼓勵農產品物流企業“走出去”,向國內外優秀企業學習發展經驗、管理方法以及物流操作規范和標準。最后,可以加快發展第三方、第四方現代化物流企業,現代化物流企業相較于傳統物流企業,其社會化程度及專業化程度更高,基于規模效應,現代化物流企業可以更快通過轉型滿足農產品物流發展的需要,具有成本優勢和競爭優勢。
3.4? ?從制度層面規范物流標準化體系建設
物流標準化體系建設對推動農產品物流發展有著巨大的優勢,可以實現農產品物流效率的提升,進一步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5]。目前,可以通過以下3個方面強化物流標準化體系建設。一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從制度層面規范運輸工具的標準化,增加標準化運輸車輛的購買和使用,讓不符合標準的車輛退出。二是規范倉儲的標準,一方面要了解不同農產品的儲存方法、儲存步驟等具體要求,從而實現標準化儲存;另一方面需要建造標準化的農產品冷庫,配備溫度計和溫度自動記錄設備,當農產品的倉儲環境溫度發生變化時,通過這些設備可以實時監控與調節。三是實現包裝的標準化,品牌作為知識產權的一部分,是重要的軟資產。包裝的標準化既包括包裝的尺寸、方法、材料等方面,又要注重包裝過程中品牌意識的樹立。
主要參考文獻
[1]陳小芹,趙敏,謝迎暉,等.湖南特色農產品區域智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21(32):3-5.
[2]薛冰.基于標準化物流技術的農產品供應鏈集成策略研究[J].中國儲運,2021(11):158-159.
[3]買買提·海力力,阿克然木·圖爾貢.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喀什市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對策[J].物流科技,2022(3):151-152,157.
[4]羅丹.“互聯網+”環境下遵義縣三岔鎮生鮮農產品流通面臨的困境及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1:39.
[5]樊小波.麗水山區農村農產品銷售和物流模式研究[J].現代商業,2022(3):17-19.
[收稿日期]2023-01-25
[作者簡介]苗翡(1982— ),女,遼寧大連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