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星
摘 要:后疫情時代,教育形態轉向智能化、數字化、虛擬化。元宇宙被稱為第三次互聯網革命,作為新科技、新方法、新思維,元宇宙的提出與實踐創造性地重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模式,但同時囿于元宇宙發展還不成熟,也在意識形態、教育主客體、技術倫理等方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風險與挑戰。作為新思維的元宇宙,尤其是數字思維、創構思維、元共識思維的傳播與應用,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導向和青年的知情意行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深入剖析實際問題,探究元宇宙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雙向促進方法,有利于解決高校傳統思政教育的痛點問題,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為教育元宇宙的發展指明方向。
關鍵詞:元宇宙;思想政治教育;風險挑戰;策略;高校
中圖分類號:G4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06 — 0057 — 05
一、引言
“元宇宙”的概念首次出現在科幻小說《雪崩》(尼爾·斯蒂芬森)中,描繪了一個平行于現實世界的虛擬數字世界。新時代語境下元宇宙的內涵早已超越這部小說,最具代表性的定義為“元宇宙是一個平行于現實世界,又獨立于現實世界的虛擬空間,是映射現實世界的在線虛擬世界,是越來越真實的數字虛擬世界”[1]。據此,元宇宙的內涵可劃為虛實空間、平行世界、數字人類世界三重維度。但從既有成果看,學界對元宇宙的具體認識言人人殊。一是從數字技術視界,將元宇宙約等于統合性技術媒介的虛擬現實交互場域,如喻國明等學者認為,元宇宙是集合互聯網、虛擬現實、沉浸式體驗及數字孿生等互聯網全要素的未來融合形態[2];胡樂樂又將元宇宙視為“全年24小時在線的電子空間,人類現實世界的虛擬映射版”[3];綜合論者則指出,元宇宙是“一個隨技術發展而不斷增加內涵的開放性集合概念”[4]。二是立足平行世界維度,對元宇宙概念進行哲學闡釋,如黃欣榮等認為元宇宙是宇宙世界由原來的單一的自然宇宙逐漸走向自然與數據雙向并行的智慧宇宙[5];余乃忠則說元宇宙是“一種元概念、元思維”[6]。三是從人類文明新形態視域,探究元宇宙深的文明性,認為“元宇宙不只是網絡發展的新模式,更是未來人們生活的新場域”[7];又是“一種全新的人類社會組織模式,即所謂的元宇宙‘自組織”[8]。綜上可見,“元宇宙”仍是一個正在發展,又不斷創新的概念。然而,從思想政治教育視域闡釋、創新、發展“元宇宙”內涵維度者,尚是薄弱環節。相關學者雖已察視出元宇宙融于思政教育的優勢[9],但對元宇宙背后的隱患關注則相對不足。針對元宇宙理論的發展性特點,我們既要關注它對教育模
式、場域、資源等的革新,還要關注它在教育主體、技術倫理等方面的挑戰,更需警惕它通過深度沉浸、交互傳感等技術直接作用于人的思維認知,延伸到意識
形態的博弈,尤其是沖擊“青年網生代”的知情意行。正是基于以上考慮,本文在闡明元宇宙成就思想政治教育新優勢的同時,將重點探討其存在的新隱患、新風險和新挑戰,提出因應對策。這不僅可以創新、發展“元宇宙”的內涵維度,還有益于更高效地解決當前思政教育痛點問題,從而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構建新時代“大思政元宇宙”的教育形態。
二、元宇宙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背景
2021是元宇宙元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成熟,元宇宙正從概念走向現實。2021年“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單獨成篇,加快構建數字化中國。數字化社會需要補上數字素養教育,而國家的發展從來都是和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緊密聯系的。元宇宙的出現契合中國發展戰略,元宇宙能通過區域鏈、NFT等技術促成數字教育轉型升級,提升教育質量,把學生培養成數字中國的合格公民。同時,元宇宙強調沉浸式體驗感、多主體實時互動、去中心化等,在元宇宙極大滿足人們好奇心和求知心,深度釋放人們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同時,因其消除了時空壁壘和圈層固化,使得多種亞文化迅速增生,各異價值觀念交互碰撞,無痕跡地構筑了新的意識形態話語體系。
新時代,我國教育生態進入教育信息化2.0發展階段,教育新基建拉開帷幕。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文件提出:“要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成為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10]“就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發展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過程是善用數字智能技術進行科學治理的過程。”[11]隨著數字智能技術的應用逐漸普及,利用數字智能技術整合思想政治教育逐漸成為當前社會教育的常態圖景,如利用VR技術、網絡APP等工具使得學習體驗有方法,學習數據可查詢。但是,目前的智能技術還不能解決更為復雜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如無法精準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轉換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形式。而在元宇宙時代,數字智能技術更加成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也更加廣泛,合理依托元宇宙,就是最大限度利用現代科技為思想政治教育賦能。
就青年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其學習的重要知識組成,對于增強青年的社會主義信念,培養其理想性和擔當性功不可沒。而新時代青年正處于互聯網發展與轉型時期,是互網絡的“原住民”,他們習慣在網上尋找資料、交友互動、開展娛樂活動,他們的學習訴求、表達方式、價值追求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因此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就要改革傳統模式,選擇適合學生特點與訴求的教學形式。元宇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傳統教育的局限,可以通過動態建模,感知沉浸等機制升級思想政治教育敘事模式,從而增強青年的時空沉浸式體驗感,這種“超現實體驗”迎合了青年所接受的數字技術信息教育,也重塑了青年的成長模式。
三、元宇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近年來,元宇宙作為一種新潮,能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環賦能,如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場域,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等。但是,元宇宙理論還不成熟,而其強大的發展態勢又帶來許多不確定性,既有意識形態安全方面的風險,也存在教育主客體交互迷茫、精神懈怠等挑戰,同時元宇宙本身還存在技術倫理風險。
(一)制造文明陷阱,危及意識形態安全
高校是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的主陣地,是傳揚多元意識形態的角力場,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而網絡空間是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元宇宙的出現使高校意識形態斗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形式、新特點。
元宇宙集成了多種新興技術。“技術的合理性展示出它的政治特性”[12],因而集現代數字智能技術為一體的元宇宙的社會占領形式在新興意義上是技術的形式。元宇宙的開發不可避免地承載著各國各地技術人員的價值理念,元宇宙集群的形成可能會發展出不同的“政治部落”,從而造成觀念沖突,難以達成共識。與此同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其技術的成熟,企圖推行新型“數字殖民”統治,比如在元宇宙中打著數字自由的口號,非法制裁我國重點技術高校;在信息跨境流動中“盜取”我國高校學生的身份信息;用數據改寫偽裝自己進入我國元宇宙高校學生的社交圈,傳播負面消息,使得學生產生消極情緒。最終,元宇宙中的“數字殖民”肆意攻擊我國意識形態,導致高校學生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消解在了“普世價值”“自由主義”的一片喧囂中。
同時,西方虛無主義假借構筑新型虛擬文明,不斷侵蝕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這種潛滋暗長的非科學理論成為我國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里的內生性風險[12]。元宇宙是一個數字化世界,雖然這里沒有性別、地位、外貌等歧視,也不會出現疾病和災害,構建新的元空間終究會受外界影響。歷史虛無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者利用元宇宙的技術對錯誤觀點進行包裝加工,向高校學生迂回隱蔽地肆意污蔑我黨我國,從而銷蝕他們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借此鼓吹新型價值觀,構筑“數字化共同體”,如利用當代學生熱愛劇本殺的愛好,在元宇宙中創設更加逼真的虛假劇本,以此來淡化我國高校學生群體的“國家”意識,從而達到解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目的。
(二)重塑教育模式,加劇教師職業恐慌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大使命,而教師是達成這一目標的重要中介,教師的教育活動對學習者的智慧發展和人格完善有重大影響。新時代高校教師要樹立新觀念、增長新知識、掌握新技術,才能不竭滿足學生綜合成材的要求。而“‘元宇宙中的多重技術融合發展帶來的技術變革范圍比以往更廣,催生的新思想比以往更多,教育模式改革比以往力度更大,造成了高校教育環境的復雜化,加劇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的職業本領恐慌”[14]。
物質性的實在宇宙變成了虛實結合的雙重宇宙,人們不再局限于現實世界。元宇宙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疆域,這就意味著教師的教學突破了空間的物理限制;元宇宙還打破了不同學科、不同類型資源的割裂形態,實現了資源整合交互,這對教師融通與創新資源的技能提出新要求。同時,根據元宇宙的超時空性和沉浸式特征,元宇宙提供給教師自由調用、切換的虛擬教具和虛實融生的教學情境,這對教師場景構建與應用能力提出新要求。最后,教育元宇宙與線上教育模式的關鍵區別標識是其交互性[15]。教師不僅與學生有身份上的互換,與學生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平等關系,教師還能成為諸多小型元宇宙的教師,與其他教師進行互換教學,或者為多個教育機構服務,這就對教師角色轉換能力作出新要求。元宇宙帶來的種種新機遇、新挑戰沖擊著教師的傳統觀念,教師勢必要做出改變,但是,在主觀上教師還是會對顛覆他們傳統教學模式的新興事物有排斥心理,如果教師不能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就會陷入職業本領的恐慌。
此外,隨著元宇宙的發展,化身人、數據人層出不窮,最終創造出與真人無異的虛擬教師。虛擬教師的出現會代替大量的現實教師,導致對現實教師的需求減少,造成教師職業恐慌。
(三)沉溺虛擬世界,導致學生精神空虛
元宇宙這一新興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社會經濟的爆炸式發展,但是“當技術和科學作為意識形態涵蓋當代社會意識的主要內容時,必定會導致對實踐理性及與之相應的整個人文價值領域的忽視”[16]。元宇宙作為一種新思維,通過虛擬技術作用于感覺器官直接塑造著人們的思維意識,向人們傳達著更為發達開放智慧的思維,在這里主亞文化并行,構建著“元共識”。青年正處于拔穗階段,思維認知、精神需求等都不穩定,這種更加廣闊開放的活動模式會對高校學生群體產生不可估量的沖擊,使得他們出現精神虛無的現象。
元宇宙模糊了虛擬與現實的界限,在這里離身性虛擬空間變成了具身性虛擬空間,學生可以通過終端進入元宇宙,利用大數據技術,將自己的思想行為數據化,以此逃避現實和苦難。其次,在元宇宙里可使用3D數字身份,這種借由虛構自己外表和其他特征獲得不同于現實的體驗和反饋,一定程度上會擾亂學生的自我認知。再次,元宇宙應用算法影像、裝置藝術等技術實現了人類空間的大突破,三維立體空間的仿真情景能夠帶來“深度沉浸式體驗”,使人們獲得超時空和超現實的快感。而“半成熟”的高校學生群體正是這種體驗的忠實擁護者,在大量算法的加持下,元宇宙所產生的新型逼真多彩的視覺場景一直刺激著他們的感官,這種過于強烈的感官刺激沖擊著人的精神世界,不僅使學生沉溺在虛擬世界里無法自拔,還會造成學生技術成癮。最后,在元宇宙中有更為海量的色情圖片、暴力語言、種族主義等不良思想和行為,這些都會腐蝕他們的精神世界,動搖他們的理想信念。
(四)應用數字手段,引起技術倫理風險
元宇宙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表現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數字化形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與評價基本依賴于元宇宙的數據層,而受技術因素的限制一定程度上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風險。
在未來的教育元宇宙中,大數據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基礎性資源,在教學與反饋等各方面發揮重大作用。思政教育必然涉及大量個體知情意行的隱私數據,這些數據的隱蔽性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中有較為可靠的保障[17]。然而在元宇宙世界里,一切成為可視化數據,這些數據不僅反映著教育場景,而且記錄著個人的學習生活情況。一旦教育數據泄露,思政教育便無個人隱私可言。
教育數字版權是教育知識合作共享的前提。只有規范的教育數字版權,教育主客體才能實現公平合理的資源交互。首先,在元宇宙中數字孿生、數字替身等技術使得教育主客體多樣化,出現的肉身人、數據人等可能會造成數字知識版權的錯雜,如“同一真實主體在不同教育元宇宙中可能對應不同虛擬化身,導致知識版權的認證及侵權行為判定存在較大難度”[18]。其次,數字復刻技術成熟,可能會造成盜版橫行。最后,高校思政教育者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在元宇宙中創設出符合自己教學目標的教學場景,但是這種虛擬創造物的版權歸屬還有待討論,究竟是屬于教育者自身,還是場景數據資源的開發者,至今沒有明確的劃分。
四、元宇宙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如何應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層層挑戰,這是當前構建高質量“大思政教育元宇宙”的關鍵所在。因此,面對元宇宙的“雙刃劍”效應,在落實過程中必須明確技術育人的正確導向,全面提升教師職業素養,增強學生的精神力量,完善數字基建建設,不斷探索元宇宙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雙向促進,達成“元宇宙”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功能和新目標,實現更富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明確服務國家、技術育人的教育導向
新時代,數字中國建構步步推進,意味著元宇宙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的發展態勢。元宇宙時代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技術與教育高度發展的產物,這一創新教育形態超越了技術的工具屬性”[10],能夠在深層次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態勢。思想政治教育蘊涵著保持政治本色的內生目的,因此在教育元宇宙世界里,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元宇宙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態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創設符合國家導向的教育場景和教學內容,用科學理論武裝學生頭腦,堅定學生立場。總之,元宇宙的一切技術必須服務于國家意識形態構筑,保證技術賦能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價值導向,引領科技向善向美,最終實現技術育人。
(二)提升教師技術素養,增強教學本領
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沒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就很難培養出高水平的創新人才,也很難產生高水平的創新成果。”[19]目前,元宇宙是新技術、新方法、新思維的集大成者,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更難的要求,如果教師不能適應“教育+元宇宙”這一新型教育形態,就難以幫助學生成為時代之棟梁。首先,在高校層面,學校不僅要多方引進先進技術,開展各類元宇宙教學科普講座,還可以建立鼓勵機制,促進教師積極應用元宇宙教學工具和手段。其次,聚焦教師個人,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樹立“元思維”,以開放的態度去對待元宇宙,適應元宇宙帶來的教育革新理念與教學技術。此外,教師要積極參與高校開展的元宇宙教學培訓,不斷學習和吸收先進理論和技能,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三)增強學生精神力量,回歸現實世界
當代高校學生是元宇宙的原住民,對元宇宙接受迅速且持有強烈的好奇心。同時,他們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對象,他們的學習狀況反映著高校思政教育的成功與否。如果不加強對高校學生的指導工作,一旦學生陷入元宇宙的種種弊端之中,不僅是對學生個人發展的摧殘,也是對社會輸出高質量人才和國家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打擊。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學子,時代的榮光屬于青年學子,我們激發青年人的自覺之心,促使他們擁有抵擋虛擬誘惑的信心和能力,擁有敢于直面現實世界的志氣和勇氣,在虛實融合的世界里蓬勃生長。因此,高校可以利用“元宇宙”中的VR技術創設紅色情景,增強學生的愛國體驗,強化學生對現實英雄人物的情感認同,減少對虛擬偶像的崇拜;利用數字替身技術模擬“技術成癮”群體的生活現狀,使學生親身體會他們的虛慘人生,深入理解沉溺虛擬世界的危害。同時,學生個人要積極參與線下社會活動,聚焦現實世界問題,鍛煉現實生存技能,避免網絡世界對自己的腐蝕。
(四)強化數字基建設計,規避技術風險
“元宇宙的基礎設施共分為五層,自下而上依次是物理層、軟件層、數據層、規則層、應用層”,[20]它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決策與管理、實施與評價快速賦能了新技術。因此,我們要加強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頂層設計,為處理好各種復雜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提供算力支持[11]5。只有做好這一項工作,才能打好數字意識形態戰爭,規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種技術倫理風險,保護好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個人隱私。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我們還需加強高校學生的科技倫理道德教育,以“科技向善”的原則、“以人為本”的理念來強化數字基建設計,從根源上消滅科技造假行為,使科技為人服務,使科技為教育賦能,感悟有溫度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結語
自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的數字化步伐日益明顯。近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又加速了整個社會“虛擬化”。在高等教育領域,許多高校積極利用數字技術等智慧工具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網絡化和智能化成為現代高校教育的顯著特征。伴隨著“元宇宙+教育”的新潮,教育行業將逐漸成為元宇宙的新興應用領域。然而,元宇宙乃是一把雙刃劍。它可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賦能,也能帶來亙古未有之挑戰。作為新技術、新方法、新手段,元宇宙通過虛擬仿真、多領域聯通等功能把人類的想象和體驗提升至一個新境界,但也產生了職業恐慌和技術倫理等風險;作為一種新思維,元宇宙的“共同體意識”在于突破共同價值的狹義性,開啟了廣義倫理學的新范式,但是這種“共識”還處于思維意識的互相拉扯中,其潛在的不確定性、對抗性、欺蒙性叢生,又對我國青年價值觀造成嚴重沖擊。面對發展與機遇共生,風險與隱患并存的元宇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好準備。不但要從頂層設計、教育主體、教育客體、基建建設等方面因應施策,還須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引領,堅定青年學子的政治立場,架構起從學生專業鑄就到教師素養提升,從育人環境營造再到總攬全局、多方位、多層次的教育格局,真正實現元宇宙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諧共生。
〔參 考 文 獻〕
[1]邢杰,趙國棟,徐遠重,等.元宇宙通證[M].北京:中譯出版社,2021.
[2]喻國明,耿曉夢.元宇宙:媒介化社會的未來生態圖景[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03):110-118+2.
[3]胡樂樂.“元宇宙”解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4-06(10).
[4]段偉文.探尋元宇宙治理的價值錨點——基于技術與倫理關系視角的考察[J].國家治理,2022(02):33-39.
[5]黃欣榮,王瑞梅.元宇宙、宇宙大腦與宇宙身心[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3):102-112+172.
[6]余乃忠.元宇宙:至“暗”時刻的元共識[J].學術界,2022(08):80-87.
[7]王卓,劉小莞.元宇宙:時空再造與虛實相融的社會新形態[J].社會科學研究,2022(05):14-24.
[8]方卿.元宇宙與出版[J].出版科學,2022,30(05):1+43.
[9]石磊,張笑然.元宇宙:思想政治教育的未來場域[J].思想教育研究,2022(03):36-42.
[10]方楠.元宇宙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34(06).
[11]董扣艷.元宇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前景探測、倫理風險及其規避[J].思想理論教育,2022(04):90-95.
[12]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
[13]馮剛,陳倩.解構與重構:元宇宙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其應對[J].探索,2022(03):
166-175+2.
[14]談傳生,向芊芊,胡景譜.元宇宙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對策[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7(03):122-130.
[15]苗詩景,牛國良.教育元宇宙視域下教學過程優化路徑與策略[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02):99-102.
[16]俞吾金.從意識形態的科學性到科學技術的意識形態性[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7(03):
14-17.
[17]黃欣榮,曹賢平.元宇宙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機遇[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5(02):46-55.
[18]翟雪松,楚肖燕,王敏娟,張紫徽,董艷.教育元宇宙:新一代互聯網教育形態的創新與挑戰[J].開放教育研究,2022,28(01):34-42.
[19]習近平.在清華大學考察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4-20.
[20]趙國棟,易歡歡,徐遠重.元宇宙[M].北京:中譯出版社,2020:160.
〔責任編輯: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