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中海中學(濱州實驗學校西校區) 商福芝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教育教學與教師將關注的焦點聚集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方面,致力于在教學活動中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道德與法治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與法律素養。初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德育課程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深遠的意義與重要的影響。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迎來了新的教學任務與更高的教學要求,教師應當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腳步,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單向灌輸的教學傾向,運用科學合理的策略提高德育課程的教學質量與效率,積極應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新的發展機遇。
課程的核心目標如同教學活動的“風向標”,能夠推進教學設計在實踐過程中順利高效地進行展開,保障教學的質量與成果,讓學生能夠精準抓到課程重點,提高思想認識。基于此,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在設計教學活動前清楚明確地把握課程核心目標,以核心目標為中心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教學活動。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當使教學活動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目標以及學校教學的總體目標相切合,對教學內容、教學路徑以及教學環節都進行科學設計,從而保障教學體系的完整性,讓課程的核心目標能夠體現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從而在最大程度上引導課堂活動的開展。
以人教版九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一單元第二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教學為例,這一課教學的主要目標在于初步培養學生樹立和平與發展的意識。教師應圍繞這一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統籌規劃,針對課程目標進行教學活動設計與資源引入,讓學生能夠從課程目標出發理解教學中的難點與重點,科學有效地將所學知識串聯起來,形成思維導圖,推動教學質量的顯著提高。
在傳統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在課堂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活動,將關注點聚焦于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基礎知識的背誦與默寫上,而忽略了學生的理解與思考。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了嚴重打壓,對知識的感悟也僅僅停留于表面,無法形成深刻的體驗,導致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成果不佳。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應當成為“過去式”,教師應時刻秉持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并將這一教育理念運用到實踐活動中,保障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給學生的思考與探究以充分的時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引導學生深入到道德與法治知識體系的形成過程中,理解知識的本質、掌握知識的規律。
以人教版七年級第四單元第九課《法律在我們身邊》的教學活動為例。在成長過程中,學生或多或少都對法律有一定的了解,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在教學活動前創設相關的問題情境,在激發學生好奇心的同時引發學生的思考。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法律?法律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意義?如果沒有法律,我們的生活將會變成什么樣?”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的思考,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索空間。有了教師的鋪墊,學生就能夠在學習活動中更為迅速順利地理解教學內容,形成系統化的理解與記憶。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活動經常呈現出“孤立性”狀態,教師對合作式學習的重視程度不高。然而,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合作式學習受到了推崇與倡導,成為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適應性發展的重要手段,在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推動這一教學模式在實踐過程中充分運用。教師可以在教學設計階段將全班學生依照實際情況與具體學情分為不同小組,并且讓學生對自己的任務與職責進行合理劃分。基于此,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合理設置學習任務,并且以此作為思維的發展起點,讓學生在充分的交流與合作中提高思維能力,讓道德與法治迎來新的發展升級。
以人教版七年級第八課《美好集體有我在》的教學為例,在這一課中,教師和學生一起領略到了美好的集體生活,并且讓學生意識到集體生活對成長發展的重要意義。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本課的特點,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本節課的任務進行思考:“你心目中的美好集體有哪些特征?你覺得自己該怎么做才有利于建設一個美好集體?”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積極探究、分析糾正最終得出了自己的結論。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加強了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而且推動了學生思維能力的顯著提高,讓學生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積極動腦,為課堂活動增添了新的活力。除此之外,學生也能夠通過自己的討論與理解,深化理解所學內容,并且將這些內容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

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的課程雖然較為基礎,但也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對學生的理解與領悟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說教式”課堂不僅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可能會讓學生的學習成果流于表面,無法促進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道德品質的切實提升。道德與法治知識來源于生活,又能夠反作用指導生活。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順應了新課程改革的大趨勢,有利于讓學生從現實生活出發,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識,提高思維的靈活性與應用能力。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的設計過程中根據不同知識點的具體特性,與實際生活的典型事件、生活案例進行結合,還原真實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更好更快地進入到學習狀態中,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從生活的角度出發進行理解,感悟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際魅力。
以人教版七年級第二單元《做情緒情感的主人》的教學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常見的情緒,并且談一談不良情緒對生活的危害。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創設出一個生活中常見的產生負面情緒的情境,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的知識運用到這一具體情境中,思考如何調控自己的情緒,在積極愉快的課堂中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推動教學效率與成果的雙重提高。
道德與法治學科雖然具有較強的理論性,但也應當順應時代與社會的發展,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對道德與法治學科形成深入的理解與體會,培養道德情操,增強法治意識與政治認同。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應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聚焦新聞熱點,強化知識的貼合程度,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成果。
例如:教師可以設置“課前演講”活動,讓學生整理出最近的時政新聞,并且結合自己的所學知識進行理解與分析,教師對學生的演講進行分析與打分,推動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思維深度與理解能力的全面提升,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課程內容進行時政熱點滲透。以人教版九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三課中《中國擔當》的教學為例,教師通過教學活動設計,讓學生清楚明確地感受到“中國擔當”,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與體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愛國情懷,推動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與提高。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義務教育學段的德育課程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教師應當順應時代的發展與新課程改革的趨勢,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教學活動,推動教學效率與成果的雙重提高。教師應樹立創新意識,運用科學策略,推動初中德育課程的新發展,讓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都得到切實的發展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