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德富
摘 要 談到優秀的縣委書記,人們的第一反應總是焦裕祿。我們在進行《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這篇課文的解讀時,要認識到焦裕祿的榜樣價值在于其可以洗禮的光輝;焦裕祿的真實事跡與作者有力量的文字所塑造的榜樣,為后人勾勒出一個優秀縣委書記的形象;后來的解讀者需要在解讀的過程中變成學習者,從而在焦裕祿榜樣光輝的洗禮中完成自身精神升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教材分析? 榜樣
統編教材中《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一文用“榜樣”一詞約定了其應當是縣委書記的學習對象。因此,這篇課文在進入教材之后,就成為教師重點關注的文本之一。教師在面向學生解讀這篇課文時,顯然不是讓學生作為旁觀者去看縣委書記應當怎樣學習焦裕祿,而是應當將每一個學習者都視作是向焦裕祿學習的人。因此,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認同焦裕祿的榜樣定位,用焦裕祿的光輝來完成自己精神的洗禮,也就成為文本解讀的重要著力點。
一、榜樣的價值在于其可以洗禮的光輝
榜樣的力量不僅在于其行為,更在于其精神。在筆者看來,榜樣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仰視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榜樣自身已經通過自己的努力,將自己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而其精神所綻放出來的光輝,可以讓學習者一次又一次地被吸引。焦裕祿的媒介形象具有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特質,是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與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焦裕祿“縣委書記的榜樣”“干部楷模”背后,是他“人民之子”的本色及在他身上黨性與人民性的高度統一,其亦官亦民的自我身份認知、為官為民的職業信仰、做官與做人的政德、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等,都體現了黨性與人民性的高度融合。[1]
這是一段極為精煉的概括。焦裕祿生前是河南蘭考的縣委書記,他帶領蘭考人民治理風沙、內澇和鹽堿,一心撲在工作上,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焦裕祿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敬業、親民,至今仍然讓讀過他的事跡的人感到非常敬佩。為了激勵學生學習焦裕祿的精神,教師在面向學生進行教學時,需要切換一個角度,即讓學生從仰望者變成學習者,從旁觀者變成主動接受洗禮的人。
要達成上述目標,教師需要引領學生從文本當中提取描述焦裕祿作為榜樣的文字,并挖掘其價值,感受其光輝。從文本第1、2段可以看出,焦裕祿“奉命于危難之間”,他所面對的是“重重的困難”,由此,焦裕祿“改變蘭考災區面貌的堅定決心”充分表現了出來。這種決心源自焦裕祿對人民的信心,源自其對黨的領導的信心,所以他認為即使“一時有天大的艱難,也一定能殺出條路來”。
想在文本解讀中讓學生受到其光輝的洗禮,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引導學生將焦裕祿與自己結合起來,想想焦裕祿面對的困難,想想自己面對的困難;想想焦裕祿的精神,也就能找到自己的力量源泉……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學生也就完成了一次面向自身的精神洗禮,也就知道了在讀這篇課文時應當學習的是什么。
二、真實事跡與力量的文字塑造的榜樣
對于學生而言,他們看到的焦裕祿自然不是真實的焦裕祿,而是穆青、馮健、周原等人筆下的焦裕祿。因此,學生看到的焦裕祿,本質上是一個用文字描述出來的人物形象。這個人物形象是主體形象,主體形象是一切認同的中介載體,是建構不同層次認同的對象性主體[2]。這是一個基本的規律,也是文本解讀時必須面對的一個事實。之所以要在這里研究這一點,是因為教師在面對當下的高中學生進行文本解讀的時候,繞不開一個基本的事實,即從文本當中去構建一個人物形象時,必須接受觀念與思維的梳理,如此才能形成對該人物形象的真正認同。
因此,在文本解讀時,教師需要面對的一個重點問題就是:如何借助文本中文字的力量,來為學生構建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焦裕祿形象。要解決該問題,有效的策略之一是將焦裕祿的真實事跡與具有力量的文字結合起來,進而讓學生認識到作者是如何借助文字來表現焦裕祿的精神力量的。
“他到災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隊去了。他到貧下中農的草屋里,到飼養棚里,到田邊地頭,去了解情況,觀察災情去了”,這是一個縣委書記到任第二天的足跡;“他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談論”,這是一個縣委書記腳踏實地、問計于民的風格;“問題是要干,要革命。蘭考是災區,窮,困難多,但災區有個好處,它能鍛煉人的革命意志,培養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這是一個縣委書記內在的豪情與意志……
所謂榜樣,所謂力量,就蘊含在這些文字當中。學生要從焦裕祿身上汲取力量,要用焦裕祿的精神來完成自己的洗禮,就要認真研讀這些文字,學習榜樣的行為和思考方式。比如文中說“焦裕祿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規劃并不等于現實”,教師應引導學生對照自己思考:自己是否曾經有過理想?又是否有過規劃?自己的理想與規劃是否成為現實?為什么理想與規劃不等于現實?這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真正走入文本。當學生用焦裕祿的這句話來對照自己的生活與學習時,可以發現自己身上存在的諸多不足。這種發現就類似于文中所說的“詳盡地掌握災害的底細,了解災害的來龍去脈,然后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部署”。學生所有認知的形成,本質上都源自對焦裕祿真實事跡的情感,以及對文字力量的感悟。
三、在榜樣光輝的洗禮中完成精神升華
像《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這樣的課文,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并不多見。因此,教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一定要認真解讀,萬不可以應試導向的思路來應對。
如果將這篇課文放到一個更宏觀的背景之下,就可以發現,面對進入新時代的中國、面對高質量發展的需要、面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要努力付出,而所有的付出與堅守都需要精神動力。精神動力從哪里來?自然是從榜樣中來。高中生作為中國現代化的未來主體力量,在高中階段找到強大的精神動力源泉,是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堅強保證。因此,教師帶著學生解讀這篇課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學生感受焦裕祿身上的榜樣力量,找到精神動力的源泉,并引導學生努力成為這樣的人。
所以,面對焦裕祿這個人物形象,學生需要從文本中感受其榜樣的光輝,并用這種光輝完成自己精神上的洗禮與升華。這才是解讀本文的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張淑華,趙朔雪.“人民之子”與“干部楷模”——焦裕祿形象的媒介建構及其精神價值[J],新聞愛好者,2022(09):18-22.
[2]段樂川.政治認同傳播建構的一種模式分析——以《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為中心[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3):126-13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