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婷
摘要:勞動是創造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必要手段,既是人的生存生活之本,又是社會不斷進步的根本動力。勞動教育是全面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職業教育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路徑。高職院校應加強頂層設計,將勞動教育合理融入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并通過做好前期保障工作、科學實施以及后期反思工作,有效構建出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體系,以使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能夠在高職教育中得到最大化發揮,使更多的高職學生能夠成為滿足時代發展需要的新型勞動者。
關鍵詞: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勞動教育;勞動教育體系;勞動素養;勞動者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5-0137-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0年立項一般課題“新時代湖北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體系構建研究”(編號:2020GB195)研究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時代歷史方位,對勞動和勞動教育多次作出重要論述。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將勞動教育納入對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要求中去,并強調要建立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全面構建體現時代特征的勞動教育體系,將勞動教育納入中小學國家課程方案和職業院校、普通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2]。2020年5月,教育部職業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出臺《職業院校在實習實訓教學中強化勞動教育的實施辦法》,強調以實習實訓課為主要載體開展勞動教育,推進勞動教育與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推進專業技術與專業精神的深度結合,在大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大學生的生產勞動能力[3]。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體系的構建策略進行探究,以期提高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
1.勞動的內涵
勞動是人類持續發展的基本動力。人的一生都在不斷地通過勞動創造和完善自己,用自己的雙手生產著自己的財富。新時代勞動教育所指向的勞動,是指基于體力勞動的體腦結合、知行合一、身心和諧的勞動,并以體力勞動為主,強調出力流汗、動手實踐。
2.勞動教育的含義
勞動教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勞動教育是關于服務與創造的對象性實踐活動,需要綜合運用體力、智力、知識和工具等進行勞動實踐,具有明確的目標(目的)。從《意見》中可以看出,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是勞動教育實施的目標方向,而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勞動精神、基本勞動能力、良好勞動習慣是勞動教育的基本內容。
3.新時代勞動教育目標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勞動觀念,端正學生勞動態度,促使學生養成勞動習慣,增強學生勞動情感,增加學生勞動知識,提高學生勞動技能,使學生成為具有勞動知識、勞動技術素養、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4]。
(1)勞動教育具有樹德、增智、健體、益美、促創的綜合育人功能。新時代賦予了勞動教育新價值,包括:勞動賦予學生個體存在性價值,學生個體在勞動教育中獲得價值感和意義感,豐富學生個體的關系屬性并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在勞動中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2)勞動教育在高職教育中處于基礎性地位,其對培養高職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念、社會主義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等都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3)職業教育階段是高職學生形成職業勞動素養、養成熱愛勞動的情感和良好習慣、建立職業勞動的基本概念、樹立勞動精神的重要時期。勞動教育可以為高職學生形成與新時代高素質勞動者相符合的勞動技能水平、價值取向及精神面貌奠定良好基礎。(4)職業院校教師通過挖掘專業課程中的職業勞動要素,為學生提供相對系統而完整的勞動教育,讓學生擁有正確的職業勞動價值觀、職業勞動倫理觀以及職業勞動權益意識,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高素質勞動者[5]。
近年來,各地高職院校對勞動教育愈來愈重視,都在積極探索不同的勞動教育路徑,且已經積累了一些較好的經驗。但是,仍然有部分高職院校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和理解不透徹,在進行勞動教育時,并沒有突出職業教育背景,也沒有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優勢,更沒有體現職業教育特色,所制定的勞動教育目標與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存在偏差,導致勞動教育呈現形式化、邊緣化狀態。還有部分高職院校對勞動教育的內涵認識不深刻,所開展的勞動教育實踐課程通常為說教式、枯燥無味的理論教學,或簡單機械的重復性勞動,難以真正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作用,學生學習成效不理想[6]。
新時代勞動教育應是能夠適應新時代生產力與社會關系以及生產方式特征,充分體現我國科技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國情,強調創造性,并能夠與“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充分融合的現代化勞動教育[7]。高職院校應積極構建一種充分體現發展的勞動教育體系。與此同時,高職院校學生未來在社會上安身立命之本就是過硬的專業技能,因此高職院校在構建勞動教育體系時,應合理融入專業技能培訓內容,以保證高職勞動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專業勞動技能,提升學生的專業勞動素養[8]。
1.做好前期保障工作
(1)強化勞動教育頂層設計。高職院校要強化勞動教育的頂層設計,通過建立執行機制,合理將勞動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融入教育、教學、管理等各個方面,融入“三全育人”(即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教改中,融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并將勞動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思政課程教學、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綜合考核等有機結合起來,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學習、實踐等各個方面,從而提高勞動教育的有效性,促進勞動教育在高職院校的全面實施。
(2)建設專業化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高職院校只有具備一支專門化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才能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體系[9]。勞動教育課程是實踐性課程,假如沒有專業的教師進行監督、指導和管理,部分學生就可能會出現偷懶、不參與勞動的情況,從而影響勞動教育的實施效果。然而當前,部分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課程教師是由專業課程的任課教師兼任的,這些專業課程任課師雖然具備熟練的勞動能力及良好的勞動習慣,但勞動教育理論知識不足,對勞動觀、勞動精神等理解不深入,難以充分挖掘出課程中的勞動教育元素,難免會影響教育效果。要想改變這種狀況,高職院校可以通過招聘專業勞動教育課程教師、組織校內專業課程教師開展勞動教育理論與實踐培訓等方式,打造一支既能理解勞動理論,又精通勞動實踐的專業教師,從而使勞動教育的育人作用得到最大化發揮。
2.科學構建勞動教育體系
(1)明確勞動教育目標。勞動教育課程應以培育高質量的勞動者為主要目標。高職院校應在這一目標的引導下,將課程教學內容與行業和企業需求相結合,將教學程序與生產流程相結合,并進行“情境”化設計,再結合各專業的實際要求,合理設置實習任務,以此提高學生對勞動的認識,幫助學生掌握勞動知識、技能,培養學生勞動情感、習慣和品質。
(2)確定勞動教育內容。在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把“以勞動為中心”這一思想貫穿始終,合理將勞動教育的必修課(16個課時)內容“嵌入”專業課程體系中,并將其與職業的選擇和就業、創新和創造、分工和合作等內容進行融合,以使勞動教育內容可以助力學生的成長成才。另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把“勞動法規教育”“勞動安全教育”“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以及“勞動教育觀”建設成為一門“思政大課”。也可以在現有的專業課程、實踐課程、見習課、頂崗實習等課程中,有效融入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以此使勞動課程的育人價值得到最大化發揮。
(3)優化實習實訓結構。勞動是“人”的“實踐”活動,主體性、實踐性、創新性是勞動的基本特征[10]。勞動教育課程以實際操作的體力勞動為主要內容,讓學生在勞動體驗中進行學習,在勞動過程中進行分析,在勞動實踐中進行體悟。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自身的職業院校資源優勢,優化實習實訓結構,將勞動教育合理融入實習實訓課程體系,并通過加強鏈式思維方式,將產業鏈與專業鏈相結合,以企業的生產過程為基礎,對勞動實踐教育內容進行設計,以便讓學生可以將自己在勞動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拿到實際勞動過程中進行親身驗證。
(4)創新勞動教育實施方法。勞動教育的實施方法要和勞動教育內容相匹配。例如,在思政課程中,勞動教育的實施方法主要為講授法,即教師系統地向學生講授勞動的經驗性知識。在學校與企業的實際工作環境中,教師可采用情境體驗式方法進行勞動教育教學。而在專業課程中,教師則可采用在“做中學”的教學方法實施勞動教育,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和“創新”,如采用項目引領和任務驅動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對勞動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整體提升。
(5)結合創新創業教育開展勞動實踐活動。高職院校可基于勞動的創造性屬性,將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巧妙結合起來,使二者形成合力,協同育人[11]。創新創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培養創新型勞動者。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時時刻刻體現著勞動教育,而勞動教育則可以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價值引領。高職院校要在兩者之間搭建互通互助橋梁,促進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同向同行、同頻共振,并使之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例如,高職院校可以在自己舉辦的創新創業講座活動中合理融入勞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內容,以有效達成兩者協同育人目標。
(6)搭建課外勞動教育實施平臺。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好學生課外實踐活動平臺,使勞動教育的價值得到最大化發揮[12]。高職院校可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以學生的興趣為著力點,尋找蘊含豐富勞動教育元素的課外活動平臺,并將其作為勞動教育的實踐場所。例如,高職院校可通過設立校園勞動周,引導學生進行校園常規勞動實踐。可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引導學生從身邊事做起,如通過打掃校園公共區域衛生、綠化美化校園環境等形式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可設立生活勞動競賽周,開展文明寢室系列評選活動,以此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衛生習慣。可積極融入社區,拓展社區公益平臺,組織學生開展各種社區公益勞動實踐活動。可將暑期“三下鄉”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將暑期社會實踐基地作為勞動教育載體。可將企業科技園、校外實習訓練基地等作為載體,有計劃、有目標地實施勞動育人策略,以便在提高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增強他們的價值體悟,促進他們勞動習慣和工匠精神養成,從而有效提升勞動教育水平和質量。
(7)將勞動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熱愛勞動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是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高職院校要努力營造出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校園文化氛圍,以便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培育學生。一方面,高職院校要積極推進“以人為本”的勞動教育觀。具體來說,首先,高職院校可以利用各種校園媒介,開展多樣化、多主題的勞動教育活動,以便把勞動精神傳播到學校的各個角度,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學生樹立起良好的勞動理念。其次,高職院校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勞動榜樣評選活動,評選出勞動模范、實踐之星、技能之星等先進個人,為學生樹立校園勞動榜樣,以此形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校園風氣,有效激發學生的勞動積極性。還可以邀請相關專業的行業楷模、實習企業的勞動模范、卓越工匠、優秀校友等進學校、進課堂,開展相關主題的勞動系列講座,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勞動內涵、厚植勞動精神,促使學生自覺進行勞動實踐。最后,高職院校還可以借助櫥窗海報、校園網站、校史、校規、校訓等校園要素,為學生營造出一種崇尚勞動、崇尚技術、鼓勵創新的勞動教育環境,促使學生逐漸把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等當成自己的專業信念和追求。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與相關部門展開合作,以便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的良好氛圍。為了防止“孤島現象”,高職院校應與地方政府、企業和學生家庭等展開合作,爭取政府重視,企業支持,家庭合作,并積極建立起協同育人的協同機制。高職院校應對地方政府、企業和學生家庭等多元主體進行系統協調,并對多元主體的權益進行整合,以便構建出一個多元主體的權益表達機制。高職院校還應建設一個各主體之間相互協調、有效銜接、協同聯動的勞動教育體系,以推動勞動教育資源的有效流動,最終實現高校、社會和家庭等主體在勞動教育方面的相互配合和相互補充,從而讓整個社會能夠大力發揚勞動精神。
3.做好后期反思工作
勞動教育課程的學習與實踐過程本身就是學生個人認知建構、情感激發、價值觀樹立的過程,因此課程考核評價要關注學生參與勞動的全過程,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及課程內容采用個性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另外,整個考核要將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直接考核與間接考核相結合,還要兼顧使用橫向評價(小組成員互評)與縱向評價(學校教師評價、企業導師評價)及當前評價與長遠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手段,以使評價發揮最大促學效用,有效提高勞動教育課程質量,使學生最終成為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新時代勞動者。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出席全國教育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18-09-10)[2023-02-17].https://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 20835.htm.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 (2020-03-26) [2023-03-10].https://www.gov.cn/zhengce/ 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3]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加強技工院校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EB/OL].(2020-04-29)[2023-01-15].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4]曾天山,顧建軍.勞動教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0:32-33.
[5]班建武.“新”勞動教育的內涵特征與實踐路徑[J].教育研究,2019(01):21-26.
[6]楊秋月.新時代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的價值邏輯:應然、異化及回歸[N].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20,19(01):8-14.
[7]鐘飛燕.新時代學校勞動教育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1.
[8]劉洪銀.勞動教育推動高職學生核心素養形成路徑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01):134-138.
[9]姜大源.芻議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時空構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06):43-50.
[10]毛平.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實施體系構建思路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05):120-123.
[11]王泉泉,劉霞等.核心素養視域下勞動素養的內涵與結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2):37-42.
[12]楊秋月,顧建軍.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協同育人的邏輯、困境與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1(06):123-128.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Ke Wenting1,.2
(1. Wuhan Childrens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Hubei Province,Wuhan 430070, China; 2. Wuhan City Polytechnic, Hubei Province,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Labor is a necessary means of creating social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alth, which is not only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survival and life, but also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for social progress. Labo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system and an effective path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achieve talent cultivation goals.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trengthen top-level design, integrate labor education into all aspects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effectively construct a labor education system for new era vocational colleges through early stage guarantee work, scientific implementation, and later reflection work,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labor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nable more vocational students to become new workers wh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w era;highervocationalcolleges;labor; labor education; laboreducation system; laborliteracy;wor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