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翠玲
摘 要:融合自媒體的專題讀寫活動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趨勢。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將專題與項目式學習活動融入教學中,挖掘語文學科的深度,拓寬語文學科的廣度,以此來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將學生培養成時代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合格人才。
關鍵詞:“二自”語文;教學理念;讀寫秀;語之趣;文之味
人們平時所說的語文,其實就是指語言和文化。當然,語文的內涵要更豐富,對學生來說,不但要過語言的關,還要過文學的關。想要過好這兩關,自然要抓好讀和寫,讀會有助于識字,有助于理解語言,有助于提高文字創造力。一句話:一個學好了語文的人,一個愛讀會寫的人,他就是有文化的人。這讓筆者想到林明老師的“二自語文”的教學理念,他為了引導學生發現、品味、探究、感悟語文之美,以“讀、寫、秀”為平臺,讓學生自主、自由地感悟語之趣、文之味。在自媒體發達的時代,課程資源浩如煙海,在新課程的引領下,林老師提倡讓學生自由、自主地學習,認為在新課程的磁場中輕松玩轉語文定能為高效課堂立本。當筆者在糾結如何上好讓學生終生受用的語文課的時候,林老師的“自由自主”和“讀、寫、秀”的方法為筆者的語文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一、感受“語之趣,文之味”,讓“美”落地生根
語文是語言,是芳醪,你得品,閉上眼睛品,細細咂吧,一遍兩遍口舌之甜,十遍二十遍以后就有了飄飄如在云端的神韻。特別是在古詩文閱讀方面,只有多讀,才能有深刻的感悟,才能真正體會到“語之趣,文之味”。
關于語文教學,林老師認為,必須推崇并在實踐中致力于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這也是語文教學的切入點或抓手。因為語文的核心就是“美”,美從哪里來?基本的元素是語言和文字,漢字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文字,也是從未斷代過歷史最悠久的語言文字。從對“美”的探尋角度出發學語文,則一切優秀的漢語言和文字會讓我們經歷一次次真真切切的精神盛宴,使我們的心性得以健康釋放和舒展,讓我們更明智而理性地認識整個世界和人生,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因此,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感知美、認識美,心里有“美”的意識是頭等重要的事情。我們可以從選擇文體出發,古詩文和散文可作為首選,從古體詩中我們不但可以參悟韻律之美,而且可以參悟虛實、陰陽等的和諧統一之美。而散文本就被大家稱為“美文”,“美”在哪里?美在像詩一樣的文字表達里,美在真切表達的情感或思想里。如《詩經》,單就語言美這一點就可以通過誦讀的方式領悟詩歌的樸實美、精練美、音韻美,更不用說讀《詩經》能讓學生慢慢浸潤詩情、感知詩味、感悟詩意。如魯迅的《野草》,雖然作者說《野草》是獨語,“不希望人去讀”。但是,要走近魯迅,認識魯迅,就必須用“讀”的方式領悟魯迅《野草》中所表達的情趣和理趣,才能真正感受到“語之趣,文之味”,讓“美”落地生根。
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說:“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對語文的癡迷如果有了這種感覺,恐怕沒有學不好的,也沒有記不住的。
二、“自由自主”閱讀,開拓創新思維
閱讀的確很重要,但怎樣的閱讀方式才能達到最佳境界呢?那便是自由自主地閱讀。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自我實現需求”,認為人類需要自主學習以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從個人的成長角度看,自主學習可以幫助學生發掘自己的潛能,培養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的能力,提高創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適應多變的社會和職業環境。那么,如何讓學生做到自由自主地閱讀呢?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高中教材中的文本,其文章難度較大,一些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很容易理解文本內容,但閱讀興趣不高、能力不強的學生,那就很難理解文本內容。為了能夠讓學生積極地自主自由地閱讀,林老師認為,教師在設置閱讀任務之時引入豐富的生活資源,以開拓性教學設計去聚焦訓練目標,重組課內外閱讀材料,通過巧妙地設置問題,調動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閱讀中通過尋找答案理解文章的基本內涵,從而給學生帶來趣味橫生的語文閱讀的高峰體驗。
比如教學必修上冊第一單元《沁園春·長沙》,為了引導學生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開拓思維,筆者特意設計了“走進一代偉人的詩情心路”的毛澤東詩詞群文閱讀,讓學生課外認真品讀偉人的詩詞,并巧妙地為學生設計了如下幾個學習任務:
任務1:請選出最鐘情的一首,并寫一段約50字“薦語”。
任務2:請給這本詩詞匯編的詩冊取有深味的名字。
任務3:該詩冊需要一篇小序,小組合作完成。
任務4:從群詩中選一句為座右銘,并說明理由。
任務5:舉行班級詩歌朗誦會,從本詩冊中選擇一首詩詞進行朗讀(自誦、組員合誦)。
通過“自由自主”的閱讀,問題的引領,學習任務的落實,學生開闊了思維,提升了學習能力。
三、以“項目式”學習設計,引領“讀、寫、秀”活動
自由自主閱讀是學生語感積淀的過程,在進行知識和能力轉化的過程中,還需要教師的引領和為學生提供“秀”的平臺。從教師引領的角度看,“項目式學習”無疑是最好的一種方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到學習任務群“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無論是教材中的單元課文還是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應用項目式學習對學生與教師而言,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林老師認為,無論是何種專題的讀寫活動,其“品味語言文字之美,感悟形象之內涵”的目標是不會變的。因此,“項目式”學習需要以這一目標為引領,而且所選專題需要有問題的驅動,才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譬如: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第四單元的《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需要抓住“多媒介”這一核心概念,用“如何辨識與使用多媒介?”這一基本問題整合單元內容,用“如何正確尋找事實真相?”這一驅動問題,引發學生的創造性與社會實踐,并讓學生以寫調查報告的方式分享學習成果,從而完成學習任務群“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教學目標。
再如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第七單元,該單元選取了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作為整本書閱讀目標。要求通讀全書、梳理情節、理清關系、欣賞形象并探究任務的精神世界,把握小說思想與藝術,從而建構自己的閱讀經驗和方法,鍛煉閱讀整本書的能力。項目設計時需抓住“閱讀”這一核心概念,用“《紅樓夢》的主題思想與藝術特色是什么?”這一基本問題整合單元內容,用“為什么《紅樓夢》能成為經典并一直備受喜愛至今?”這一驅動問題,引發學生的創造性與社會實踐,以完成學習任務群“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目標。項目設計過程如下:①介紹“紅學”相關知識,設置情境,引出主題與問題,通讀《紅樓夢》,了解相關寫作背景與作者生平理清小說中的家族與人物關系,畫出人物關系圖;②選擇喜愛的角色,為其寫短小傳記,小組內交流;③搜集《紅樓夢》中詩詞,班級組織“朗誦會”或“鑒賞會”;④為小說中主要人物設想命運或結局,寫出故事梗概;⑤通過以上環節后,再次體會主題,寫一篇綜述;⑥開展“紅學”分享會,探討《紅樓夢》中的價值。
“秀”也就是成果展示,是一個能讓學生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的絕佳機會。由此,可以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更加全面地搜集資料,閱讀小說和交流討論;可以激發他們完成成果的動力,為了項目成果的效果,他們會更加積極主動甚至利用休息時間進行項目的鉆研。在此過程中,學生學習到的不僅是知識與技能,還有自我認知、團隊協作、解決問題、溝通交流和綜合實踐的能力,這是新時代學生不可或缺的能力。
“二自”語文以學生為本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閱讀活動,打開了教學新境界,融合自媒體的讀寫活動,不僅可以拓展語文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而且對于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適應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綜合型的高素質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