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麗
摘? ?要:讀寫結合的教學理念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被廣為采納,但很多教師在實踐層面還有很多困惑,同時學生的習作仍普遍存在內容空洞、邏輯混亂、語言貧乏的問題。本文嘗試在教材語篇分析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多模態語篇的讀寫結合點,設置讀后寫作任務,開展依托教材語篇的讀寫結合教學實踐,以期提高學生英語讀寫能力,有效解決學生在寫作中出現的問題。
關鍵詞:讀寫結合;教材語篇;語篇分析;高中英語
引言
有效的閱讀教學可以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有效的寫作任務同樣也可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以讀促寫、讀寫并進的理念已是學界共識。然而,筆者在多年的高中英語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往往難以將閱讀環節輸入的語言與知識有效遷移,致使寫作時普遍出現內容空洞、語言貧乏、邏輯混亂的問題。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師未能將讀寫教學有效融合,致使學生學習效果不佳。《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提出,語言教學應該圍繞語篇來進行(教育部,2020)。因此,筆者嘗試在教學實踐中深入研讀和分析教材中的多模態語篇,設計相應的寫作任務,開展依托教材語篇的讀寫結合教學實踐,以幫助學生在學習理解和應用實踐的基礎上遷移創新,從而實現有效的讀寫結合,使語篇成為發展學生讀寫能力的良好載體,有效解決他們寫作中的問題。
理論依據
《課標》指出,語篇類型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等不同類型的文體,以及口頭、書面等多模態形式的語篇,如文字、圖示、歌曲、音頻、視頻等。接觸和學習不同類型的語篇,熟悉生活中常見的語篇形式,把握不同語篇的特定結構、文體特征和表達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語篇意義的理解,還有助于他們使用不同類型的語篇進行有效的表達與交流(教育部,2020)。基于語篇的英語教學,并非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上增加一個語篇層次的教學,而是應該以語篇為單位設計和實施教學。也就是說,語言教學應該圍繞語篇來進行(教育部,2020)。
讀寫能力的培養是英語教學中的重點。傳統的讀寫結合教學一般采取銜接式的方法,即在同一單元或一節課中分別進行閱讀或寫作教學。但在這樣的課堂中,閱讀與寫作關聯不強,學生難以將閱讀語篇與寫作任務相聯結,無法實現讀寫的有效結合。基于此,筆者采用融合式的讀寫教學方法,即在同一節課中同時涵蓋閱讀與寫作技能培養,使二者互相融合和促進(洪明,2014 ;李清華、賓科,2016),通過語篇分析尋找讀寫結合點,在基于語篇的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讀寫結合點,做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從而實現有效連接的讀寫結合教學(錢小芳、王薔,2020)。
從理論角度看,依托教材語篇的讀寫結合教學是讀寫結合理論的具體化,體現基于語篇、深入語篇和超越語篇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從實踐角度看,目前各版高中英語教材均提供了話題多樣、內容豐富、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多模態語篇。教師可以以教材語篇為載體,引導學生觀察不同體裁語篇的特點,指導學生分析語篇,熟悉不同類型的語篇在內容、語言和邏輯上的特點,以讀助寫,以寫促讀,從而改進讀寫教學,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依托教材語篇的讀寫結合教學策略
在開展依托教材的讀寫結合教學時,教師可利用語篇內容設計寫作任務,幫助學生加深對語篇的理解,構思寫作框架,把握寫作邏輯,豐富寫作內容,錘煉語言表達,以有效增強學生寫作的信心,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下面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教材為例具體闡述依托教材語篇的讀寫結合教學實踐策略。
1. 利用生活、時事類語篇充實表達內容
學生在寫作中表現出內容空洞的問題,主要是因為他們缺少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因此當談及某個話題時,往往不知從哪些維度展開。教材中有很多生活、時事類語篇,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具有真實性和時效性,且能從話題維度、詞匯表達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寫作素材和語言支架。教師可以利用這類語篇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激發表達和分享的欲望,提高寫作興趣,拓寬寫作思路,充實和豐富自己的表達內容,在寫作時有話可說。
(1)生活類語篇
教材中的聽力語篇一般都是以一個交際性的對話引入本單元話題,旨在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同時引入與話題相關的詞匯和表達,為學生初步談論此話題做輔助和鋪墊。例如,教材選擇性必修第三冊Unit 7 Careers的話題是“職業”。該單元的兩個聽力語篇均是對話,第一個語篇是關于理想職業及其必備技能和品質的討論;第二個語篇是對一位求職者職業規劃的訪談。在聽力教學中,教師除引導學生學習與職業相關的話題詞匯外,還讓學生關注談話者談論該話題的維度,包括對理想職業的描述、原因、所需的技能和品質等。此外,教師還在教學中適時補充了“為從事理想職業所做的準備”等維度。學生通過聽說訓練充分積累了與話題相關的寫作素材,然后教師帶領學生再次閱讀聽力文本,進一步分析和內化,最后布置本課的寫作任務:Write about your career plan,要求學生聯系實際,談論自己的職業規劃(學生習作見附錄)。再如,教材選擇性必修第四冊Unit 11 Conflict and Compromise中有一則關于社區鄰里關系的聽力語篇。在完成聽力理解和口頭話題討論后,教師帶領學生閱讀和分析語篇,并布置寫作任務:Write about the community you are living in, including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relationship with neighbors. 該任務要求學生運用課上所學,談論自己所在社區的居住環境和鄰里關系。
(2)時事類語篇
教材中包含一些具有較強時效性的語篇,教師可以結合當前時事設計仿寫任務,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引導其觀察生活、關注時事、增加生活經驗,養成在生活中不斷積累寫作素材的意識和習慣。例如,選擇性必修第三冊Unit 9 Human Biology Lesson 3 的語篇“Epidemic Explained”為一篇介紹傳染病的說明文,以時間為線索介紹了世界歷史上影響較大的傳染病疫情。課上,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分析語篇,掌握介紹傳染病的主要維度(如起源、發展、影響、應對措施及結果)以及和傳染病相關的語言知識,然后布置寫作任務:Add a paragraph about COVID-19 into the article as the latest example of the epidemics. 該任務具有較強的時效性,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模仿教材語篇的寫作方法,從不同維度介紹新冠肺炎疫情,實現了讀寫結合(學生習作見附錄)。
2. 利用論述、傳記類語篇梳理表達邏輯
學生在寫作中表現出邏輯混亂、沒有條理的問題,主要是因為缺乏邏輯意識,不考慮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教材中有很多邏輯性和思辨性較強的論述、傳記類語篇,教師可以用這類語篇引導學生學習論述邏輯,并在寫作時注意邏輯清晰、表達連貫。
(1)論述類語篇
教材選擇性必修第三冊Unit 9 Human Biology Lesson 1的閱讀語篇“To Clone or Not to Clone”屬于議論文,作者介紹了克隆技術的發展過程,并提出了“A knife is useful, but it can also kill.”的觀點。課上,教師在帶領學生分析語篇內涵,深入討論了克隆的利與弊后,布置了寫作任務:Write a paragraph about whether you think cloning is a good idea. 學生基于語篇學習,模仿其由淺入深的論述方法,在寫作中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強化了論述的邏輯,訓練了思辨能力。再如,教材選擇性必修第三冊Unit 7 Careers Lesson 1的閱讀語篇“Success Comes With a High EQ”也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文,作者用大量實驗數據和事實論據論述了“EQ is as important, if not more important than IQ.”的觀點。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作者運用舉例、對比等寫作手法使觀點更具說服力,并鼓勵他們開闊思維,討論與作者相反的觀點及其論據,即“IQ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Q.”。這顯然需要學生在理解語篇中大量論據的基礎上聯想與之相反的事實論據。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充分討論,提出如“智商是情商的基礎和源泉”“高智商、低情商亦能成功”等觀點,并以一些不擅交際但仍貢獻卓著的科學家和哲學家的事例加以佐證。在此基礎上,教師圍繞“IQ is important than EQ or EQ is important than IQ”設置寫作任務,讓學生從中選擇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證(學生習作見附錄)。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還能引導他們掌握論證技巧,提高有理有據地表達觀點的意識和能力。
(2)傳記類語篇
傳記類語篇也是教材中常見的語篇類型,通常按人物經歷介紹其生平。這類語篇適合用于布置概要寫作任務,以訓練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對于培養學生有邏輯地表達有較好效果。例如,教材選擇性必修第四冊Unit 12 Innovation Lesson 3“Stephen Hawking”呈現了一篇介紹著名科學家霍金的傳記類文章,記敘了從小熱愛科學的霍金在大學期間患病致殘,之后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勵下走出悲痛,重新振作起來并取得巨大科學成就的經歷。在學生理解語篇內容、結構并掌握相應語言知識的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基于語篇,用120詞左右概述霍金的人生經歷。在概要寫作的過程中,學生要理解語篇內容,關注語篇結構,搭建文章基本框架,同時需要注意句和句之間的邏輯關系,以高度概括的手法表達原文主旨。在此過程中,學生大膽取舍信息,使概述的語句環環相扣,連成一體,在此過程中鍛煉了邏輯思維和寫作能力。
3. 利用文學、故事類語篇豐富語言表達
學生在寫作中表現出語言貧乏的問題,主要是因為語言能力相對薄弱,不足以清晰表達思想。誠然,教材中的所有語篇都是學生學習和積累語言的載體,但其中的文學、故事類語篇語言更加生動鮮活,是幫助學生豐富語言表達的絕佳素材。
(1)文學類語篇
教師可充分利用改編自文學名著的教材語篇來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例如,教材選擇性必修第四冊Unit 10 Connections Lesson 3的閱讀語篇“Anne of Green Gables”是一則改編自小說《綠山墻的安妮》的故事語篇,講述了初到新家的孤兒Anne得知自己被誤領后的惆悵,以及領養者Marilla對Anne的態度由嫌棄到同情和喜愛的轉變,表現出Anne直率健談和Marilla外冷內熱的性格特點。該語篇用豐富而精準的語言描述了主人公的動作、心理及其所處的環境。課上,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語篇的遣詞造句,討論并分享其中的好詞好句。在此基礎上,教師給學生布置了轉述類寫作任務:Suppose you were Marilla or Anne. Tell what happened from Marilla’s or Anne’s perspective. 該任務要求學生從不同視角轉述故事。為此,學生需要進一步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內化語言知識,從不同的人物視角出發,自主、靈活地運用豐富的詞匯和句式進行轉述。
(2)故事類語篇
教材中的很多故事類語篇會在結尾處留白,教師可以抓住這個契機設計讀后續寫活動,提高學生的想象力、構思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陳芳,2011)。教材選擇性必修第三冊Unit 8 Literature Lesson 1“The Last Leaf”是一則根據美國著名小說家歐·亨利的同名短篇小說改編的故事類語篇,講述了老畫家Mr Behrman為罹患肺炎、奄奄一息的失意畫家Johnsy畫最后一片常春藤葉,使她重拾希望的故事。故事的結尾處,Johnsy從好友口中得知Mr Behrman為了畫這一片葉子失去了生命,故事在此處戛然而止,體現了“歐·亨利式結尾”的典型特點,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是一個發揮學生創造力的好機會。教師利用這個契機,在深入分析小說的故事情節、主題以及人物性格和作者寫作特點后,為學生布置了故事續寫任務。學生表現出極大的寫作熱情,有的學生想象Johnsy受到Mr Behrman那片葉子的啟發,在墻上補畫出一位畫家在雨天描繪這片葉子的情景,從此聲名鵲起;也有學生認為,真正給予Johnsy生活希望的是精神的力量,所以在續寫中設計了Johnsy棄畫從文,成為一名作家并用文字鼓舞人心的情節;還有學生續寫的情節是Johnsy康復后重新審視“成名”的意義,轉而成為一名普通的繪畫教師,指導更多的孩子接受藝術的熏陶。在此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不僅為故事續寫了各式各樣的結尾,還運用小說特有的語言和生動的描寫展現了人物的性格,深化了主題。由此可見,文學、故事類語篇適用于開展讀寫結合教學,不僅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還為他們豐富語言表達提供了大量素材。這樣的寫作任務使學生加深了對語篇主題的理解,更深入體會了文學作品的寫作特點,學習了生動的描寫手法和精湛的遣詞造句,從而提高了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和生動性。
筆者在實施一年多的依托教材的語篇讀寫結合教學后發現學生的讀寫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讀寫結合的意識增強,閱讀時習慣于深度研讀,能有意識地挖掘其中可以運用于寫作的點,在寫作時加以模仿、靈活運用,使內容、語言和行文邏輯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優化。用一個學生的話說:“讀后寫作任務是我閱讀課文的一大動力,它讓我更加樂于閱讀課文,從課文語篇中獲取寫作的源泉。在這個過程中我學習到的不僅是英語語言和文化知識,同時還學會了從不同渠道獲取知識,從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問題。”
結語
教材中的多模態語篇類型豐富,每個語篇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價值,值得教師在語篇分析過程中深度發掘。為幫助學生將語言輸入有效遷移輸出,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入學習和理解教材語篇的內容和語言,挖掘語篇主題,同時還要積極尋找讀寫結合點,設計恰當的寫作任務,搭建語言和內容支架,促成讀寫結合,引導學生落實和內化語篇內容、語言和邏輯,全面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從讀到寫的關鍵是應用實踐活動,對于語篇的分析和研讀是開展讀后寫作的基礎。教師應加強對課堂上應用實踐活動的設計,從而保證學生有效內化語言。此外,寫作后還可組織同伴分享、小組互評等評價活動,引導學生反思改進,實現以評促學。總之,教師在基于教材的讀寫結合教學過程中,要深入研讀語篇,抓住讀寫結合的良好契機,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全面提升學生英語讀寫能力。與此同時,開展讀寫結合教學也有利于教師開闊教學視野,提高教學能力,實現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陳芳. 2011. 中學英語閱讀教學策略的運用[A]//王松美, 李寶榮. 英語新課程教學與教師成長[C].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86—197
洪明. 2014. 發揮閱讀與寫作的協同效應,發展英語專業大學生的思辨能力[J]. 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 (4): 32—38
教育部. 2020.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清華, 賓科. 2016. 互動協同的讀寫教學模式[J]. 當代外語研究, (4): 45—50+61
錢小芳, 王薔. 2020. 連接視角下的高中英語讀寫結合的途徑與方法[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 (12): 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