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仙
摘 要: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提高資產使用效率,進一步推動建設節約型社會,盤活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是優化國有資產配置、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徑,對國有資產的充分利用具有重大意義。文章將對盤活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進行淺析,探討其現狀、存在的問題、資產盤活的重要性及主要做法。
關鍵詞:國有資產 行政事業單位 盤活
中圖分類號:F27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9-040-02
一、背景及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有資產在經濟中的地位愈發重要,行政事業單位作為國有資產的主要管理主體,其國有資產的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盤活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可以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率,深入推動節約型機關建設,對減輕財政壓力、保證行政事業單位平穩健康運行、預防廉政風險具有重要意義,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在國家層面,近年來政府逐漸重視國有資產管理改革,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促進國有資產的盤活。例如,《國務院關于加強國有資產監管的意見》《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等,均為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盤活提供了政策支持。借鑒國際經驗,發達國家在國有資產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借鑒這些經驗,結合我國的國情,制定適合我國的國有資產盤活策略。
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國有資產結構面臨較大的調整壓力。在新的發展階段,需要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進行優化配置,以適應經濟發展需求。在全球化和市場經濟背景下,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國有資產需要不斷優化和調整,提高競爭力,以應對國內外市場的挑戰。
二、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現狀
1.資產規模龐大。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總量不斷增長,已成為國家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資產結構復雜,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涵蓋了各類土地、房產、設備、股權等多種形式。
2.使用效率不高,資產閑置和低效問題較為突出。雖然資產總量較大,但在使用效率、配置合理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由于管理和制度原因,一些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使用效率較低,無法充分發揮資產的經濟效益。閑置、低效的國有資產,導致國有資產未能充分體現其價值。
3.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各級行政事業單位在資產管理水平上存在較大差距,部分單位資產管理不善,難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二)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存在的問題
1.資產配置不合理。(1)資源過度集中。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過于集中于某些領域或地區,導致資源分配不均衡,影響整體效益,造成資源浪費、效率低下。(2)重復建設。由于缺乏對整體規劃和資源的統籌協調,導致部分領域存在重復投資和建設,浪費國有資源。(3)投資不足。部分領域和項目的投資不足,導致資產無法充分發揮其價值,影響整體經濟效益。
2.資產閑置嚴重。包括土地、房屋、設備等,未能充分發揮其價值,對國家財政造成較大壓力。(1)土地資源閑置。部分土地資源長期閑置,未能有效利用,降低土地使用效率。(2)閑置房產。部分行政事業單位擁有大量閑置房產,占用國有資本,增加財政負擔。(3)設備設施閑置。部分設備設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導致設備老化,造成資源浪費。
3.管理水平不高。(1)專業能力不足。資產管理能力參差不齊,部分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和管理經驗,導致資產管理效率不高。(2)監管體制不健全。現有的監管體制無法滿足日益復雜的國有資產管理需求,需要進一步完善。(3)信息化程度低。部分單位在資產管理過程中,信息化程度較低,導致資產信息不透明,影響管理效率。
4.市場化程度不足。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在運作過程中,市場化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市場競爭機制,導致國有資產使用效率難以提升。
三、盤活國有資產重要性
(一)提高國有資產效益
1.直接經濟效益。盤活國有資產可以降低閑置和低效資產比例,提高資產使用效率,增加資產收益,減輕財政壓力。
2.間接經濟效益。盤活國有資產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經濟結構調整,提升國家整體產業競爭力,促進國家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引領國有企業轉型升級
1.改善企業結構。通過盤活國有資產,有助于國有企業進行結構調整,提升核心競爭力,適應市場變化和發展趨勢。
2.促進技術創新。盤活國有資產可以為企業創新提供更多資源,推動國有企業在技術創新上取得突破,提高國有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三)增強國有資產安全
1.防范風險。通過盤活國有資產,有助于及時發現和處理潛在風險,確保國有資產安全,降低國家財產損失風險。
2.規范管理。盤活國有資產可以推動行政事業單位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提高管理水平,降低違規操作的可能性。
(四)促進社會公平
1.通過盤活國有資產,可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提升國民福祉。
2.通過優化國有資產配置,緩解資源分配不均衡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減少社會貧富差距。
(五)助力國家戰略實施
1.盤活國有資產可以為國家戰略重點領域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推動國家戰略實施,助力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
2.通過盤活國有資產,實現國有資源優化配置,助力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增強國家整體實力。
盤活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解決存在的問題,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率,優化國有資產配置,實現國有資產價值最大化,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盤活國有資產不僅可以改善行政事業單位的經營狀況,提升公共服務質量,還可以為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支持。在政府推動改革的過程中,各級政府和行政事業單位需共同努力,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推動國有資產的可持續發展。
(六)提升國際競爭力
1.提高產業整體競(下轉第43頁)(上接第40頁)爭力,盤活國有資產有助于提升國有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的整體競爭力,增強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
2.促進國際間的投資和貿易合作,擴大國際市場份額,提升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
(七)保障國家能源和資源安全
1.優化資源配置。盤活國有資產可以促進能源、礦產等戰略資源的合理配置,保障國家能源和資源安全。
2.發展綠色經濟。通過盤活國有資產,推動綠色經濟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盤活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重要性不容忽視。為了更好地實現國有資產的價值最大化和持續發展,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國有資產管理的監督和指導,不斷完善國有資產管理制度,推進改革,激發國有資產的活力,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四、盤活國有資產的主要做法
(一)加強資產管理
1.建立專業化資產管理團隊。組建具有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資產管理團隊,負責國有資產的日常管理和運營。
2.定期審計和評估。對國有資產進行定期審計和評估,確保資產使用安全、合規,并及時發現潛在問題。
3.引進先進管理理念和方法。借鑒國內外先進的資產管理經驗,不斷優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二)優化資產配置
1.制定全面的資產規劃。依據國家戰略和行業發展趨勢,制定全面、科學、合理的國有資產規劃。
2.逐步剝離無關資產。對于與行政事業單位主業無關的資產,逐步剝離,減輕負擔,集中精力發展主業。
3.推動跨地區、跨行業的資產整合。通過充分調查和評估,促進資源在地區和行業間的優化配置。
(三)創新資產使用方式
1.探索租賃、合作等多種方式。根據具體情況,嘗試采用租賃、合作等多種方式,充分挖掘資產潛力。
2.實施PPP項目。推廣公共領域合作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國有資產開發,實現資源共享和互補。
3.開展國有資產證券化。通過資產證券化等金融手段,拓寬資產盤活渠道,增加資金來源。
(四)引入市場機制
1.引入競爭性招標、拍賣等方式。對國有資產進行招標、拍賣等競爭性方式,確保資源公平、高效配置。
2.建立市場化的激勵機制。根據市場規律,設立激勵機制,鼓勵行政事業單位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率。
3.加強與民營企業合作。積極尋求與民營企業的合作,實現國有資產與民間資本的互動融合。
(五)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
1.完善法規和政策體系。制定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為資產盤活提供制度保障。
2.加強監管協調。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加強各級政府和行政事業單位在國有資產管理方面的合作與溝通。
3.強化監管信息公開。提高國有資產信息公開透明度,讓社會監督成為監管體系的有力補充。
(六)推進國有資產與民間資本合作
1.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間資本,打破國有資本獨占格局,促進國有資產更高效地運作。
2.公私合營模式。發展公私合營模式,吸引民間投資參與國有資產開發和管理,充分利用民間資本的優勢,提高國有資產的投資回報率。
3.建立長期合作機制。與民間資本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共享風險和收益,實現國有資產持續增值。
五、結語
盤活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是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率、優化國有資產配置的重要途徑。通過加強資產管理、優化資產配置、創新資產使用方式、引入市場機制、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和推進國有資產與民間資本合作等措施,可以實現國有資產價值最大化,為國家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同時,盤活國有資產還有助于提高國有企業競爭力,促進國有經濟的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各級政府和行政事業單位共同努力,推動國有資產管理改革,實現國有資產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勇,郝利民.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研究.中國國有資產,2014(02):79-81.
[2] 高波.淺談如何盤活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國有資產管理,2015(02):56-57.
[3] 張玉婷,孫麗君.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現狀及對策研究.商業經濟與管理,2016(10):26-28.
[4] 魏宏偉.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問題與對策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18(21):133-135.
[5] 劉海鵬.淺析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中的問題及改進措施.財經研究,2019(04):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