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麗慧
摘要:深化家校社銜接,構建協(xié)同育人體系已然成為素質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新趨勢。在合作中,學校要摒棄固化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完善家校社協(xié)同共育框架,健全家校社合作聯(lián)動機制,優(yōu)化家校社互動合作模式,豐富以家長為主力的家校社合作內容,拓寬以社會為資源的家校社合作渠道,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協(xié)同育人的良好氛圍,構建育人新格局。
關鍵詞:家校社;協(xié)同共育;框架;機制;模式;內容;渠道
中圖分類號:G626;G45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6-0141-04
伴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落實、新課改的推進,傳統(tǒng)的家校社協(xié)同共育體系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有明顯改變,形成協(xié)同育人新格局。該項工作的開展不僅與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密切相關,還對推進教育發(fā)展、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建設現(xiàn)代學校制度有深遠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倡導國家和社會共同助力家庭教育,將家庭教育由“家事”變?yōu)椤皣隆盵1]。但在實際落實環(huán)節(jié),家庭、學校與社會共育體系的構建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不僅對教育合力的發(fā)揮有影響,還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成才。
1.有助于落實素質教育理念
素質教育理念注重調動學生主體的學習意識和主觀能動性,而構建科學的家校社共育體系,深化、擴大三方合作育人的力度和范圍,可提升教育的針對性。這樣,當學生面對和自身發(fā)展需求相契合的內容時,就會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其中,實現(xiàn)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
2.有助培養(yǎng)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
構建家校社共育體系,可使合作三方對新時代育人要求有深入的了解與認知,并且在教育過程中立足時代要求組織育人活動。以家校社合作為前提實施育人活動,家庭、學校、社會皆能認識到屬于自己的使命和責任,為此,在設計育人目標、選擇教育內容、組織教育活動時,也能與新時代發(fā)展要求相契合,而對學生來講,參與這類活動正是提升綜合素養(yǎng)、成長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關鍵所在[2]。
3.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受多方因素影響,部分學生表現(xiàn)出自律意識薄弱、自我管理能力不強等問題,而基于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理念,學校、社會及家長會在日常教育中格外注重學生自律意識與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隨著三方合作的深化,學生能在多樣化活動中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糾正不良行為習慣,提升綜合素養(yǎng)。
4.有助于學生提升社交能力
實施家校社協(xié)同共育可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而這對其提升社交能力、獲得深厚友誼大有裨益。在參加公益類的社會服務活動時,面對一些需要幫助的群體,學生可積極調動自己的關愛情緒,并學會立足他人視角分析問題,而在收獲他人感謝后,學生的自信和喜悅之情也會隨之形成。
5.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基于家校社共育體系,學校可在三方教育統(tǒng)一下開展集體育人活動,如合作打掃衛(wèi)生、合唱表演、話劇表演,或以某一主題進行辯論等。這樣不僅可快速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還可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樹立合作意識,提高合作能力。
1.合作內涵仍需提升
當前,影響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體系構建的一個主要因素便是合作內涵仍需提升,該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合作方式單一。依據(jù)家長參與層次,國外學者將家校合作方式分成三類。其一,參加家長會、訪問學校以及觀看學生作業(yè)展覽、參加開放日等低層次活動。其二,協(xié)助制作教具以及為學校募捐,參與各種課外活動和課堂教學活動等一系列高層次活動。其三,參與學校組織的正式活動。我國目前的家校合作方式以第一層次為主。協(xié)同育人模式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隨意性,合作方式單一,欠缺制度保障。另外,社會作為家校社合作的新力量,其參加協(xié)同育人的頻率更低,深度不足,與家校活動融合的形式主要有面向學校開放科技館、博物館,組織針對學生的普法宣傳,或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
(2)合作地位不平等。對學生來講,學校、社會與家庭皆是其成長的主要環(huán)境,并且不同環(huán)境所承擔的教育功能和性質也有一定差異。所以,為發(fā)揮教育合力,各教育主體必須加強溝通與互動,合理設計各項育人活動。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在日常合作中,學校、教師在家校社共育中擁有更多話語權和決定權,家庭往往是被動參與的,處于從屬地位,表現(xiàn)為家長大多是被動接受學校提出的各種要求[3]。這種不平等的合作關系不僅對學生的成長不利,還容易激化家長和學校之間的矛盾,嚴重時甚至破壞家校關系。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則保持觀望態(tài)度,其多以社會視角來對整個教育發(fā)展進行評價和監(jiān)督,而這種合作關系也極易使學校產生抵觸情緒。
(3)合作內容單薄。引領學生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五育并舉”是新時期教育的目標和方向,是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但現(xiàn)階段部分學校在開展家校社合作育人時,將學生的智力水平發(fā)展視作合作的主要內容。在“唯智論”導向下,共育內容有如下特點:學校向家長反饋的內容以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考試成績?yōu)橹鳎⒚鞔_要求家長督促子女學習;學校和社區(qū)間的合作內容表現(xiàn)為邀請各職能部門入校開展教育講座,或與各實踐基地聯(lián)合組織教育培訓等。這種過于強調智育發(fā)展而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勞育的家校社共育內容,無法實現(xiàn)新時代育人目標。
2.家庭教育責任不清晰
(1)權責認知不清。《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規(guī)定,父母或孩子的其他監(jiān)護人要意識到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積極承擔起家庭教育的主體重任,要學會以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對子女進行教育培養(yǎng)[4]。但事實是,部分家長對自身需承擔的責任、具有的權利、履行的義務并不清晰,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習慣將所有教育責任都推給學校,有的家長甚至放棄與教師、學校的日常溝通,或經常在家庭教育中將自身意愿與想法強加給子女,盲目地認為子女是自身的“附屬品”。
(2)家庭教育內容不豐富。家庭教育內容涉及創(chuàng)新意識與能力、科學探索精神、社會公德和法治意識以及家國情懷、自我防護意識等方面[5]。對不同年齡段的子女,家長要依據(jù)其身心發(fā)展的實際特點選擇不同層次的家庭教育內容進行教育指導。但部分家庭在選擇家庭教育內容時,缺少深度或高度,導致家庭教育效果不理想。
(3)合作素養(yǎng)仍需提高。在家校社合作中,家長自身素養(yǎng)高低是影響合作質量與成效的隱性因素。因此,家長需不斷學習與家庭教育相關的知識,革新教育理念,掌握先進的教育策略及方法,提高自身合作素養(yǎng)。但現(xiàn)實是,部分家長因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而忽視家庭教育和成長陪伴,這就導致部分學校開展的家校社合作處在“粗放型”階段。
3.社會聯(lián)動機制需健全
(1)社會合作意識薄弱。家校社合作中最常見的模式是以學校為主,即在整個合作環(huán)節(jié),學校占據(jù)主導地位,家庭則是配合學校完成各項教學任務或參與各類家校社溝通活動,而社會教育的作用并沒有發(fā)揮出來,嚴重缺位。究其原因,主要是社會缺乏合作意識,這不僅會影響家校社聯(lián)動機制的構建,還會影響社會性質教育活動的開展效果。
(2)未能深度調動社會資源。一直以來,家校社合作多局限在學校根據(jù)實踐需求組織家長參加各類育人活動,或家長協(xié)助學校開展各種育人活動,即部分學校在構建三方協(xié)同育人體系時,僅做到挖掘、利用家長資源,而忽視開發(fā)、利用社會資源。分析《家庭教育促進法》可見,其特別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為家庭教育提供服務、支持和指導,婦女聯(lián)合會、居民委員會以及學生父母所在單位等組織和機構均有義務在學生家長拒絕履行家庭教育責任時,進行勸誡制止或批評教育[6]。可實際卻是,部分社會機構和組織并未做到這一點,導致家校社協(xié)同體系建設過程中缺乏來自社會的關心、幫助和支持。
1.完善家校社協(xié)同共育框架
現(xiàn)階段,我國正處于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時期,該背景下,學校作為育人主體需要積極聯(lián)合社會和家庭,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協(xié)同育人體系和模式。立足學生發(fā)展來講,無論學校、家庭還是社會,各方所承擔的教育任務和使命都是不同的,所以為確保學生群體健康成長,家校社必須加強溝通與交流。家校社協(xié)同共育框架除需要校內教師深入參與外,家長和社會的全力支持也尤為重要。為此,學校可大力宣傳家校社共育的重要性,挑選能力突出、素養(yǎng)過硬的校內教師組成服務團隊,針對家校社共育成立專門工作室,為后續(xù)三方協(xié)同育人的開展提供條件支持。在學校全方位推動下,家長也要主動參與其中,可以組建家長委員會的方式主動配合學校完成育人任務。社區(qū)可組織志愿服務隊伍,定期進入學校和家長、教師進行互動交流。家校社協(xié)同共育框架的逐步完善,可使各方教育主體積極發(fā)揮自身教育優(yōu)勢,確保學生群體拓展知識層面,提升綜合能力,實現(xiàn)健康成長[7]。
2.健全以政府職能部門為主導的家校社合作聯(lián)動機制
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要積極融合,保持協(xié)調一致,同時三方教育資源要密切合作,確保家校社協(xié)同共育能夠真正落到實處。而要想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以政府職能部門為主導,建立科學的聯(lián)動工作機制。政府職能部門要依據(jù)相關文件精神,制定三方協(xié)同育人的法規(guī)與政策。只有真正從政府層面對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進行周密規(guī)劃和設計,才能充分發(fā)揮該育人模式的作用。例如,教育行政部門可制定全面的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機制的業(yè)績考核辦法與監(jiān)督評估內容,組織專家團隊入校進行實踐指導,全面監(jiān)督家校社合作育人形式、內容的科學性以及成效,進一步調動學校參與協(xié)同育人的積極性,也可面向家長開展制度化、公益性的家庭教育課程,以此提升家庭教育效果。除此之外,教育行政部門也要特別關注以下幾方面內容。第一,拓展和優(yōu)化教師的再教育內容,可嘗試在教師在職培訓中納入家校社合作內容,創(chuàng)新社會參加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的實踐方式,開發(fā)社會對校內管理的建議和監(jiān)督渠道,以此形成三方參與的育人體系。第二,在學校和學區(qū)內建立家校社育人辦公室,并由專人全面跟進家校社合作進度,使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逐步實現(xiàn)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
3.優(yōu)化以學校為主體的互動合作模式
傳統(tǒng)的家校社合作模式是以學校為中心,主要形式有召開家長會、舉辦開放日等,可使整個協(xié)同育人活動常態(tài)化、制度化開展。反觀缺點則是,學校和教師作為權威方和指導方,容易使合作育人出現(xiàn)“假合作”“一言堂”等情況,甚至會影響社會和家長的參與積極性。近幾年,隨著教育改革推進,有關家校社合作的理論研究也愈發(fā)成熟,且三方協(xié)同育人實踐方式也以多樣化態(tài)勢發(fā)展。例如,“新教育實驗”提倡在學校層面組建家校合作委員會以及新父母俱樂部、新父母學校,同時共建學校社團,共寫(隨筆)、共讀書籍和共辦家校讀物,或組織家校互訪和家長大講堂等互動合作活動,讓學校教育延伸至家庭,使家庭密切聯(lián)合學校[8]。此外,學校也要以其為主體,充分發(fā)揮社會方面的作用,通過建立社會活動中心、社會家長學校以及社會圖書館等一系列非正式及正式組織,合理利用社會資源,由此實現(xiàn)社會服務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目標。
4.豐富以家長為主力的家校社合作內容
在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體系構建中,學校要對家庭、社會等各方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并豐富合作內容。隨著家長、社會與學校間的溝通聯(lián)動加深,合作內容必然會愈發(fā)豐富,學校可以此為基礎,鼓勵和倡導家長樹立終身學習意識,換言之,要讓家長不斷學習,主動承擔起教育子女的責任,以此豐富以家長為主力的家校社合作內容。例如,學校可指導和協(xié)助家庭召開家庭會議,讓家長幫助子女制訂詳細的學習計劃,并完成學習任務。另外,學校也可建議家長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帶領子女到圖書館、博物館以及書店等進行參觀,這對增長學生的見識、開拓學生的眼界有一定促進意義。
另外,伴隨現(xiàn)代學校制度的全面建設,家長群體要積極參加學校決策管理。要想做到這一點,學校可依托家長咨詢委員會、家長教師聯(lián)合會以及伙伴行動小組等方式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其中[9]。隨著對學校決策的參與度日漸加深,家長可顯著提升協(xié)同育人的責任感和歸屬感,如發(fā)動社會力量參加學校志愿活動。而這對家長高質量參與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體系構建、提升參與意識、革新教育理念都有一定幫助。
5.拓寬以社會為資源的家校合作渠道
為保證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體系盡快完成構建,并發(fā)揮教育優(yōu)勢,社會要積極拓展與學校、家庭的合作渠道,并在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中納入家校合作內容[10]。例如,社會可協(xié)助更多學校進行跨校、跨區(qū)合作,嘗試構建不同區(qū)域聯(lián)合的家校合作網絡,或建立社會托管中心、家長學校以及社會家校服務中心等,以此大幅提升社會資源的利用率[11]。此外,社會也可營造良好的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氛圍,以此讓家長真正認識到家庭教育價值和家校社合作優(yōu)勢,同時幫助學校摒棄固化理念、放下片面觀點,主動接納社會和家庭成為學校發(fā)展及管理的主要合作伙伴。這樣不僅可使學校、家庭和社會正確認識和了解自身育人職責,同時也能使社會樹立為教育發(fā)展作貢獻的意識和觀念,進一步提升社會參加家校社合作的活動質量與效率,建立三個合作方之間互助互幫的機制。例如,社會可開放會議室、圖書館、運動設施,協(xié)助家庭改善教育環(huán)境,幫助學校提升辦學成效。
綜上所述,教育屬于系統(tǒng)化工程,而家庭、學校和社會作為三大育人主體,所具備的教育優(yōu)勢和價值是無可替代的。為保證育人成效,家校社可從完善協(xié)同共育框架、健全合作聯(lián)動機制、優(yōu)化合作模式、豐富合作內容和拓展合作渠道等多個方面入手來搭建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體系,共同擔負起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責任。
參考文獻:
[1]胡潔人,王曦月.依法帶娃:家庭教育的立法規(guī)制及實施路徑———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為背景[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22(03):104-112.
[2]何鐘怡.教育共同體視角下新市民子女學校家校合作的問題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9.
[3]邵穎,王熙.家校共同體建設中的問題探析[J].北京社會科學,2021(12):54-66.
[4]張鴻巍,朱洪源.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防治視閾下的“父母參與責任”———兼議《家庭教育促進法》第49條的實施[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2,41(06):115-125.
[5]趙露,王阿舒,徐強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家庭教育的實踐邏輯與進路———基于助推理論的視角[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5):50-58.
[6]華偉.《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立法宗旨、法律內涵與實施要求[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3):58-67.
[7]王治芳.構建家校社共同體提升家長教養(yǎng)知能———山東省家長教育創(chuàng)新紀實[J].中國成人教育,2019(21):75-79.
[8]王萍.新時代“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的實踐困境與突破[J].中小學德育,2022(02):40-43.
[9]高磊,李保勤,張永利.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觀念轉變及模式建構[J].延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35(06):54-57+84.
[10]吳重涵,張俊.制度化家校合作的內在動力、行動邏輯與實踐路徑———基于十年家校合作實驗的回顧與反思[J].中國教育學刊, 2021(09):68-75.
[11]張雪松.雙減政策下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機制的構建[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02):31-34.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Family School Communi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Yu Lihui
( Wuwei City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000,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deepe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and building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have become a new trend in educa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ooperation, schools should abandon fixed teaching concepts and models, take them as the main body, actively improve the framework of family school communi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family school community cooperation, optimize the interactive cooperation mode of family school community, enrich the content of family school community cooperation with parents as the main force, expand the channels of family school community cooperation with society as the resource,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of concern and support f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rom the whole society, and build a new pattern of education.
Key words: family,school,and society;collaborative education;framework; mechanism; mode;content;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