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衍
(重慶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民營經濟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幫助民營經濟解決發展中的困難,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是地方城商行服務實體經濟天職和宗旨的重要內容,但當下民營企業一定程度上仍就存在融資難問題。本文結合對民營企業調研訪談,從銀行外部、內部兩個維度,對中小民營企業在中小商業銀行存在融資難的問題進行了思考、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
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是個世界性的難題。難點成因眾多,涉及企業管理、競爭優勢、融資渠道、信息對稱、信貸風險緩釋等多方面。但從商業銀行當前視角看,主要存在的四類困難。
近年國際上全球經濟放緩、地緣政治危機、大宗商品漲價(能源、糧食等)、美國遏制圍堵等諸多因素對我國經濟造成了沖擊;“三重壓力”、風險積累(房地產、地方政府隱債等)等內部問題頻發,“三駕馬車”增長的動力不確定性加大。房地產業、“債股匯”金融市場、地方政府債務等領域信用風險持續暴露。債券市場違約,超大型企業集團風險事件層出;房企違約“雷聲不斷”,失信名單不斷增加;地方財政緊縮,融資平臺非標及貸款違約、商票逾期層出;實體企業經營困難,銷售下行、融資分化加劇。前期積累的信用風險將逐步釋放,市場主體信用風險違約逐步進入“常態化”階段。特別是部分實體經濟、民營企業連續多年呈現營收、現金流“雙降”局面,甚至持續為負。在市場化條件下,商業銀行基于信貸風控的基本原理,難以維持中小民營企業存量貸款,新增貸款更難。例如,我市某公司老牌的汽配企業,近3 年報表收入持續下降,近2 年凈利潤同步下滑。在存量流貸續貸時,按照監管要求進行資金需求公式量化測算,由于最近3 年收入下降,根據公式無法測算出融資需求。同時,部分合作銀行以此為依據,對客戶進行了減貸甚至停貸,造成其他合作銀行只能審慎支持。
民營企業一旦出現不良貸款后,商業銀行化解空間、措施非常有限,所能獲得的風險補償極少,多數面臨全額撥備核銷風險。例如,四川某民營鋼鐵集團,曾是全國大型工業企業,冶金行業重點骨干企業之一,中國制造業500 強之一。自2015 年爆發債務危機以后,雖經地方政府協調,但力度有限、化解空間較小,收效甚微,最終法院受理了破產重組申請,金融機構獲得的補償非常低,損失巨大。而本地同類型國有鋼鐵企業的破產重整,金融機構的損失相對小得多,重整后債轉股部分甚至由于股價上升還有賬面浮盈。類似的案例在全國也很多,這就向市場傳導了一種負面的示范效應,導致商業銀行對民營企業產生“惜貸”“慎貸”,甚至“懼貸”情緒。
雖然市場經濟活動中不可避免存在信息不對稱性,但是中小民營企業在信貸過程中特別明顯,其天然不擁有“信號傳遞”的能力,加之我國公開市場“信息顯示”機制也不完善,導致中小民營企業一直存在財務不公開、信息不對稱、信用不完善等問題。即使商業銀行主動增加人力財力成本對借款人進行了解和評估,也難以準確有效識別全部民營客戶的真實還款意愿和能力。借款人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兩個問題長期困擾商業銀行,從以往客戶貸款逾期分析看,主要表現為利用信息不對稱性,私自違反合同改變貸款用途,用于高風險行業、隱瞞掩蓋經營困難騙取貸款等,導致商業銀行難以確保信貸資產安全。當前監管部門已經從體制機制、信貸投放、風險管理等方面,對民營企業、小微企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商業銀行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但是仍有部分中小銀行出于風險管控能力考量,會簡單粗暴地采取“典當”思維,以抵質押物價值、折扣率、變現率等因素作為信用風險重要判斷標準,降低交易成本和信貸違約概率。多數銀行對于客戶的股權、收費權、動產、知識產權等擔保方式認可度較低,客戶無房地產等合格硬抵質押物,或抵質押物評估價值不足值已經成為民營企業融資的“攔路虎”之一,導致部分企業求助擔保公司等有償“三方增信”,大大增加了融資成本和難度。
在市場經濟中,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需要企業不斷的研發、技改、擴建等長期投資,但由于種種原因,商業銀行傾向對民營企業發放短期貸款,導致企業還沒開始正常盈利就需要還貸付息。金融產品難以對接民營企業真實需求,匹配性不足,客觀上造成了企業信貸資金不愿用或短貸長用等問題,資金壓力較大;同時一旦企業經營波動,銀行就快速進行抽貸,進而形成了資金壓力和經營壓力之間的惡性循環。這也是近年來國家出臺系列措施,要求商業銀行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中長期融資需求的原因之一。例如,某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擬在新加坡上市,企業因目前融資主要以短期流動資金貸款為主,融資結構明顯不合理,無法滿足新交所對上市企業融資結構相對穩定的要求,造成上市難。
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除了上述外部客觀原因外,也存在商業銀行內部因素。在支持民營企業信貸方面,中小商業銀行受制于傳統風控思想、認知束縛,在授信政策、績效考核、容錯糾錯方面與國內先進大行還存在一定差距,導致目前存在“思想上不愿貸、問責上不敢貸、成本上不能貸、技術上不會貸”四類差距。
習近平總書記已經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指出,民營經濟已經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可見民營企業已今非昔比,在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經營能力和競爭能力。但部分銀行信貸思維停留在過去,仍就認為大部分民營企業存在生產經營相對不穩定、財務信息不透明、技術含量不高、核心市場競爭能力不強、抗風險能力較弱等問題,信用風險較大。銀行和信貸從業人員對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認識有待提高,還未能認識到民營企業客戶未來必將成為銀行業服務的重要對象和支撐銀行資產、負債及各類中間業務的發展關鍵基石,“不愿貸”的固有思想未糾偏。
一方面,制度不匹配,商業銀行對民營企業授信盡職免責工作缺乏細化外力監督,不能像小微普惠業務那樣,得到監管部門的明確、有效、具體指導,如《關于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小微企業授信盡職免責工作的通知》,中小商業銀行對民營企業貸款問責的細化認定標準、免責范圍、容忍度等定量、定性內容上從嚴、從緊管控。另一方面,問責概率大,民營企業貸款不良率高于國有企業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近年來實體經濟面臨轉型壓力,企業貸款違約更是增多,意味著給民營企業發放貸款越多,發生不良貸款的幾率就越大,一旦發生不良貸款,客戶經理、信貸審批員、管理人員等都會受到追責,導致全流程信貸人員對民營企業擔心“小題大做”,被從嚴問責,早已形成了“國企違約政府兜底,民企違約終身追責”的固有認知,出于趨利避害心理,不愿更不敢給民營企業貸款。最終形成中小商業銀行在支持民營經濟上左顧右盼、有所顧慮,對于風險相對較高的民營企業客戶因損失重不敢介入,進而落實國家政策,監管要求不徹底?!安桓屹J”的嚴問責環境未改善。
一方面,民企貸款核算考核利潤低,沒動力。中小商業銀行由于天然劣勢,存在明顯的對公零售攬存負債成本高問題,加之總行往往出于利潤考慮,給予分支機構的內部資金轉移定價成本較高、經濟資本系數優惠政策少,同時客觀上民企貸款確實存在違約概率(PD)大、違約損失率(LGD)高問題,導致分支機構核算的民營企業EVA 考核時利潤偏低。另一方面,信貸人員成本高,沒干勁。民營企業所從事的行業廣泛、產品種類繁多,信貸人員要對每一家客戶深入了解需要花費較大的時間成本,并且民企單戶貸款金額一般不大,往往做十單民企貸款的業績未必能趕上做一單大國企、大客戶的貸款。進而導致風險敞口遠大于預期收益,存在收益和風險不匹配、不對等、不劃算問題,最終致使分支機構、信貸人員因民營企業低性價比不愿介入。“不能貸”的考核機制未優化。
中小商業銀行多數控股股東為地方政府,業務根植于地方,在獲取地方融資平臺公司基建類項目方面能力較強。相對于實體行業信用風險的復雜性、多變性,平臺公司授信風險相對單一、可控,對于多數中小商業銀行而言,已經習慣了平臺公司信貸業務,對于民營企業、實體經濟經營模式研究不夠、預判不足,喪失了金融服務能力和手段,只能簡單的判斷抵押物是否足值,對市場化的“第一還款來源”已經沒有專業能力來搞清楚、弄明白,逐步形成了“重平臺公司授信,輕實體客群融資”的經營邏輯。“不會貸”的專業技能仍欠缺。
破解問題,重點在于解放中小商業銀行各條線、各層級對民營企業根深蒂固思想,不斷突破思想阻礙,跳出傳統的風控思維模式,創新風控措施,提升適應民營經濟風控的能力。要發揮好授信政策的指揮作用、績效考核的鞭策作用、盡職免責的容錯作用,形成前中后“三架馬車”一體化、系統性解決方案,從全行層面建立“愿貸、敢貸、能貸、會貸”四類長效機制。
要正確認識支持民營企業、實體經濟的重要性。作為地方國有銀行,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即是落實國家宏觀政策的必然要求,也是摒棄政府平臺依賴癥,獲得自身長遠發展,實現業務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要積極建立正向激勵考核機制,激發經營機構“愿貸”動力。建議總行層面于每年初制定民營企業服務年度目標,在內部績效考核機制中提高民營企業融資業務權重,加大正向激勵力度。對服務民營企業的分支機構和相關人員,重點對其服務企業數量、信貸質量進行綜合考核。對表現突出的分支機構和個人,要予以獎勵、優先提拔。以此解決“不愿貸”問題。
要盡快建立民營企業授信盡職免責和容錯糾錯機制。積極梳理出臺相應盡職免責管理辦法,在貸前盡職調查、貸中審查審批、貸后盡職管理等流程上,明確各環節的“責任”邊界、范圍,做到“履職免責、失職問責”,將授信流程涉及的人員全部納入盡職免責評價范疇,解決“不敢貸”問題。要明確分層問責標準,探索建立盡職免責清單機制,將盡職免責清單從正面清單優化調整為負面清單,通過判斷信貸各環節是否存在重大過失,且該重大過失是否是造成信貸業務損失的主要、直接因素,主動對恪盡職責相關人員給予免責,確保信貸項目出險后可免除“不可控”責任。積極避免“簽字即有責”現象。
要加大傾斜資源配置力度,建議在總行層面要單列民營企業信貸計劃,給予一定轉移資金價格優惠、經濟資本打折優惠。要下沉經營管理和服務重心,充分發揮中小商業銀行了解當地市場的優勢,根據民營企業的特色,目前面臨的問題,積極創新制定適配民營經濟的專屬金融產品,更好地服務地方實體經濟。探索大數據、區塊鏈等金融科技對風控的支撐作用,大力推廣“1+N” 供應鏈融資等新風控模式;加大對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債券投資力度;加大對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增信的民營企業的授信支持力度;加大與各地政府部門合作力推實體民營企業信用貸模式。以此解決“不能貸”問題。
要強化授信政策的引導作用。秉承所有制中性、競爭中性“兩個中性”原則,不對民營企業設置歧視性授信要求,在風險總體可控的情況下,穩定實體經濟、民營企業存量授信;降低民企授信的準入門檻、拓寬目標群體的范圍;在貸款發放、債券投資等方面一視同仁、同等對待;擴寬民企風險緩釋措施,積極拓展應收賬款、股權、收費權質押等多種組合擔保方式;深入研究行業特性,支持擴大實體企業信用貸模式;提速民企的審批效率,實施各環節平行作業,提前介入貸款調查環節,實施“優先審查、機動上會”綠色通道政策;幫助重點困難民企紓困,對有市場、有前景、有技術、有競爭力、暫時出現流動性困難的民營企業不抽貸、不壓貸、不斷貸,進而有效提高民營企業融資可獲得性。提升信貸從業人員專業素養,加強業務人員和風控人員專業學習和培訓,摒棄“唯抵押物論”風控邏輯,減輕對抵押擔保的過渡依賴,回歸信貸本源,堅持審核第一還款來源為授信主要依據。通過與政府相關部門合作等多種途徑獲取更多風控支撐信息,增強信息搜尋能力,減低信息不對稱影響。對風險控制進行從理念到技術的革新,創新風控模式、創新產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