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騰飛
(馬鞍山學院)
審計監督是國家監督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對于促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有重要意義。新時期審計監督出現了諸多新的特點與規律,尤其是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審計監督與數字信息的融合程度愈來愈深,審計效能由此也得到大幅提升[1]。在金融審計領域,大數據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審計實踐中,依托大數據而構建的金融審計平臺不僅強化了金融審計的數據基礎,為審計工作提供了高質量的數據服務,也提升了金融行業的風險防控能力,推動了行業的健康發展,有效地維護和保障了國家的金融安全。
在傳統的審計實踐中,審計人員對數據進行收集分析進而從中發現問題線索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這既與人的認知局限性有關,也受制于數據隱蔽性、分散性等特征的影響。審計效率難以得到有效提升,致使無法對金融行業風險作出敏捷而精準的判斷和預測,使風險揭露出現滯后性。大數據金融審計平臺的構建則能有效規避這一狀況,大數據技術在數據分析處理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它可極大地拓展分析的深度和廣度,并助力審計全覆蓋的真正落實,它對數據間微妙的關聯有精準的識別能力,由此使得潛在風險無處遁形,能在第一時間被揭示和披露,從而提高金融行業整體的風險防控與預警能力[2]。此外,平臺構建有助于審計監督功能的發揮,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保障性作用,審計實踐使金融企業潛在的風險與問題被發現,并提出有效的整改意見,金融企業藉此可避免陷入運營危機,始終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這對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都有積極的意義。
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其與金融領域的融合程度愈來愈深,金融業務的開展因此也產生了大量的信息數據,建立在這些數據資源基礎上的金融企業對市場有了更為精準的判斷與把握,由此獲得了更大的成長發展空間。大數據技術向金融的深度滲透,優化了金融行業的發展環境,也促進其改革創新與升級轉型。面對金融行業發展的新面貌、新特點,金融審計不能一味地沿襲傳統的模式與方法,采用傳統方法對海量的金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既耗時耗力又出錯率較高,為此亟需在變革中求發展,突破固有窠臼,探索新的技術與方法。大數據由此在金融審計中有了切實的應用空間,依托大數據技術可對數量龐大、類型復雜的金融數據進行系統深入地分析處理,找出其中潛在的關聯關系,在金融大數據審計平臺的支持與助力下,數據處理、搜尋審計線索、查找審計證據、得出審計結論以及設計整改方案都將更具成效。平臺可為金融審計提供全方位的數據服務和技術支持,從而保障審計實踐能全面客觀地反映被審對象的真實情況,提升審計結論的反饋使用價值[3]。
大數據金融審計的開展需建立在海量數據信息的匯總整理基礎之上,由此才能實現對數據的有效運用,突出其現實性價值。審計過程中涉及到的數據龐雜且多元,被審計對象的工商財會信息、稅務信息、網絡相關信息皆在其涵蓋范圍之內[3]。數據收集平臺能實現對這些信息的采集、匯總、整合,依托智能化的方式促使無序雜亂的數據信息轉變為條理清晰的價值信息。傳統審計模式下數據收集由人工來完成,既耗時耗力又易于出錯,采集效能低下,大數據金融審計則藉智慧化的數據收集平臺完成數據采集工作,將金融審計人員從繁瑣而龐雜的基礎性工作中解放出來,使其不必耗費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機械性的勞動,提高了審計人員的時間效能與價值。與此同時,它使審計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且最大限度地規避了人為失誤的產生。此外,網絡時代被審計對象的各種信息也分布于浩瀚的網絡空間之中,運用過程挖掘、神經網絡等大數據技術可滿足審計人員對數據的精準性、實時性采集需求,并實現數據的分析過濾,轉換裝載錯誤信息數據,從而保障數據結構的穩定性及其邏輯之間的關聯性,夯實金融審計的數據基礎,為其后續工作的高效開展做好準備,使審計工作的準確性得到保障。
金融審計在傳統時代主要依靠人工作業來完成,審計人員進行手動計算及邏輯推理,從審計數據中發現潛在的審計線索。傳統審計模式對于有限的數據資源而言是可行的,但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審計數據的體量不斷增長,數據結構日益復雜,數據類型愈加多元,傳統審計即表現出諸多的不適宜性與滯后性特點,面對海量的信息數據資源,沿用傳統審計不僅會限制審計效率,且會提高審計風險。鑒于此,應積極創新審計方法,廣泛開展大數據金融審計,藉金融審計平臺的數據分析子平臺挖掘審計線索。數據分析平臺集成了證據采集、疑點分析、審計預警等子模塊,它們在識別問題線索、作出預警提示等方面具有凸顯的功能優勢,高級定量分析技術能深度分析海量審計數據間的非線性關系,有效縮短數據分析時間,審計預警模塊則能對超出設置閾值的相關數據信息作出預警提示,助力審計人員精準發現問題及漏洞。
該平臺主要包括了三個子模塊,即審計專家模塊、法律法規模塊及信息交換模塊。其中審計專家模塊為審計人員的專業化工作提供了輔助與支持,當其知識水平、能力狀態不足以應對當前的審計實踐時,專家模塊中的行業專家即可發揮專業優勢開展更為精細化、深層化的數據分析與判斷工作,從而確定被審計對象是否存在違紀違規現象;法律法規模塊則對已然生效的法律、法規、政策條例等加以整合,形成動態化、結構化的系統體系,審計人員藉此能更加精準地認知把握金融領域體量龐大、內容復雜的法律法規,從而依法依規開展審計,提高審計效能,強化審計工作的監督職能;信息交換模塊加強了銀行、稅務、公安、工商等機構之間的信息流通與共享,使它們實現高效的信息協同,審計監督中發現的問題及線索可藉此模塊向紀檢、司法等機關進行提交[4]。
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離不開審計監督職能的有效發揮,在金融領域審計監督所取得的成果可以被應用在諸多方面,其成果價值是豐富且多元的。審計成果共享平臺能有效地促進成果信息的共享共用,同時將審計整改落于實處,該平臺中的金融審計信息能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從而使決策更具針對性、實效性及科學性。此外,它也可供紀檢等部門使用,對金融領域的違法亂紀打擊更有力度,金融審計結果還能助力于審計整改的全方位落實,使審計整改具有了目標導向,思路與措施也更加清晰、得力。審計整改是實現審計目標的有效手段,也是審計監督的重要內容,它使金融機構能良性運營和發展,金融政策能全面貫徹和落實,對于牢守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有重要價值和意義,在審計成果共享平臺的助力支持下,審計整改強化了多主體間的統籌決策,具有更高的實踐效能。
大數據背景下,通過建設高效綜合的金融審計平臺,能有效促進審計資源的優化整合,改進審計方法和技術,大幅度提高金融審計效能,在平臺的構建過程中,健全完善技術標準,使平臺形成標準化運作機制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信息時代金融數據龐雜而繁瑣,具有體量大、結構復雜等特點,結構化數據、半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雜糅在一起,無序而混亂,金融審計需建立在海量的金融數據基礎之上,數據的品質狀態直接影響著審計效能。鑒于此,應加強對數據的整合,明晰其來源,并對來源的字段定義、數據格式加以統一,對于半結構化、非結構化數據,則要依托網絡爬蟲等信息技術進行提取、轉化、清洗,使其字段定義及數據格式呈現一體化、標準化狀態,從而利于數據采集和分析,提高數據處理實效。
其次,建立完善的技術標準反饋機制。金融審計平臺的構建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具有過程性、發展性等特點,并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可以全面完成的,它隨著構建過程的推進而逐步完善[5]。審計實踐復雜多樣且具有動態性,審計工作場景非常繁多,由此為平臺技術標準構建增加了難度,在有限的時間內,標準無法實現對審計場景的全覆蓋,由此需通過反饋機制來將審計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納入平臺標準體系中,使其在動態發展中實現技術標準的完善與統一,從而促進價值增值。
首先,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金融領域呈現出諸多新的面貌與特點。金融創新方興未艾,各種新型金融機構紛紛涌現,金融業務也得到多維化拓展,鑒于金融行業的新態勢,審計人員需具備時代意識與創新精神,結合被審對象的實際情況,立足新的任務要求,鉆研探索更為適宜的數學算法,強化金融審計平臺的數據處理能力,使審計重點的確定更加科學而精準。
其次,審計人員因審計任務和目標的不同,會形成差異化的審計數據需求,金融審計平臺應從審計實踐出發不斷優化功能配置,為審計人員提供層次性的審計服務,使其高端技術分析需求與普通技術分析需求皆能得到有效滿足。
最后,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其與社會各個行業領域之間的融合程度愈來愈深,政府治理也逐步由傳統模式向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升級。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數字政務的開展極大地提高了社會治理效能,公共數據一體化體系構建也卓有成效,由此為金融審計平臺的數據收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審計平臺應積極利用該優勢條件,緊抓機遇,不斷強化與各類型數據體系的對接共享,如社保數據、司法數據等,通過建立公共接口標準來加強與這些數據體系的聯系,從而有效提升大數據比對效能,依托系統而提高辦事效率、壓縮審計成本,及時發掘審計線索,切實提高審計實效。
首先,要健全和完善相關規章制度,以制度化的形式來保障信息和數據安全。加強對數據存儲、訪問、修改等的監控,有效規避數據使用過程中各種紕漏和問題的發生,做好平臺維護工作,及時進行系統更新,完善系統漏洞,并記錄數據使用痕跡,最大限度地減小數據泄露發生幾率。要建立高效的風險管控預警機制,當安全事件可能發生時,及時作出預警提示,防患于未然,全面提高數據安全治理實效,使數據的完整性、機密性都得到充分保障。其次,實時備份重要數據,利用云儲存器等對各類型數據進行備份存儲,由此既可保障數據安全,又有利于審計數據的共享使用,提高金融審計實踐效率。最后,應強化審計人員的數據安全和保密意識,使其充分認知數據安全治理的重要性,要加強密碼系統管理,通過設置復雜度較高的訪問密碼來提升平臺的安全性。訪問權限設置應秉持權責一致的原則,嚴格限定獲得數據資源訪問權限的人員范圍,防止越權越崗的資源訪問,要加強對平臺維護及后臺管理人員的培訓教育和制度約束,使他們自覺主動地維護數據資源的安全及完整。
金融審計要貫徹落實審計全覆蓋的理念與原則,不斷優化數據分析方法,提高數據管理效率,以此來確保審計結論的真實性、全面性、科學性,提高審計結論的反饋及利用價值。首先,應積極推進連續審計工作的開展,保障審計獨立性,提升審計對被審數據的全覆蓋,使審計落實于被審對象開展業務的各個環節之中。在審計實踐中,要對全部金融數據進行系統性、實時性的審計,從而及時發現問題,快速找到審計線索。其次,要聯合開展大數據審計及互聯網審計,依托大數據技術對各類數據信息進行挖掘和關聯分析,敏銳捕捉其中的可疑之處,在金融審計平臺的助力支持下,形成對金融交易數據的自動、實時追蹤機制,提高審計證據搜集的精準性,并對潛在的金融風險作出提示預警,強化風險管控能力。
大數據金融審計離不開高素質、復合型的優秀審計人才參與和支持,他們為審計工作的高效開展提供了智力支撐和人力保障。信息化時代,要打造一支素養較高、專業過硬的審計人才隊伍,既重視審計人員的專業發展,優化其知識結構,提升其業務能力,使其對崗位有充分的勝任力,也要加強審計人員的信息素養培育,使其掌握開展信息化審計工作的各項方法與技能,在工作實踐中牢固樹立大數據意識,熟悉多樣化的大數據技術,由此才能全方位提高審計隊伍的綜合素質,使其具備良好的實戰能力[6]。
首先,審計部門要為工作人員制定完善的培訓計劃,提供高效的培訓平臺,工作人員藉此可進行持續性、系統性的學習,以形成對大數據金融審計的正確認知,并具備在工作實踐中運用大數據的能力。通過各類型的專題培訓,審計人員能依托大數據技術來精準地捕捉線索、發現問題,從而保障較高的審計實效。在明確審計重點后,能制定信息化的數據收集方案,夯實金融審計的數據基礎,使數據分析能有序開展,對于審計關鍵點的確定應在審計全覆蓋的同時結合熱點事件、政策條例來進行,藉此可從整體上把握被審對象的真實情況,提高審計評價的精準性與客觀性。其次,應通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開展來強化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使其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富有正義感,同時擁有大局觀,能自覺主動地維護和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工作紀律,面對誘惑有強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依法依規地開展高效的審計實踐,在自己的崗位上恪盡職守,實現自我價值。
金融審計的開展能有效加強行業的風險管控能力,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它是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有效手段。當前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金融審計的信息化建設也取得了諸多成績,大數據金融審計平臺即是信息技術與審計實踐滲透融合的產物,通過構建此平臺,可強化金融審計的數據基礎,促進審計全覆蓋理念的全面貫徹與落實,同時提升金融風險管理防范能力,保障規范有序的金融秩序。總而言之,大數據金融審計平臺的構建是科技強審理念的具體體現,它有效地創新了金融審計的模式與方法,使金融審計效能得到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