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麟 宋依平
(南京醫科大學 康達學院,連云港 222000)
202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1]。課程思政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2]。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入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把立德樹人貫穿護理教育全過程,提升護理專業學生的思政素養,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高質量護理人才,是所有護理院校及護理教師必須重視和深思的問題。本研究借助VOSviewer軟件對我國護理專業課程思政研究進行內容分析和聚類分析,探討研究熱點和趨勢,為我國護理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和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借鑒。
成立文獻篩查小組,選擇中國知網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作為本研究的數據來源,采用專業檢索的方式,檢索式為SU=“護理”and“課程思政”,檢索時間為CNKI數據庫建庫至2023年3月1日,于2023年3月10日完成檢索,共檢索到451篇文獻。
文獻納入標準:(1)研究內容與護理專業課程思政相關,教學課程與方法不限;(2)中文文獻。排除標準:(1)重復發表的文獻;(2)綜述、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專家共識及政策性文獻;(3)僅在文獻中提到課程思政,但未深入研究和討論。由2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閱讀題目和摘要,如遇分歧則通過討論或請第3名研究者協商,最終納入383篇文獻。
對納入文獻進行資料提取,資料提取內容主要包括文獻的一般資料,如標題、發表年份、作者、機構、期刊、關鍵詞,并對年發文量、期刊、作者及研究機構分布等方面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VOSviewer是一款由荷蘭萊頓大學科技研究中心的學者VAN ECK和WALTMAN于2009年開發的能夠繪制科學知識圖譜的文獻計量和可視化分析軟件,可以在關鍵詞構建共現矩陣的基礎上進行聚類分析[3],以聚類視圖、疊加視圖、密度視圖等方式展現結果,并可以通過視圖查看每個聚類,探索該領域的研究現狀、熱點和趨勢[4]。本研究利用VOSviewer 1.6.17軟件生成作者合作圖譜,并對高頻關鍵詞進行熱點分析。將納入文獻以Refworks格式導入VOSviewer,設置作者、關鍵詞為節點類型。為了提高關鍵詞的聚類效果,2名研究者通過使用手工篩選的方式剔除特征詞,合并同/近義詞的關鍵詞,分析關鍵詞的出現頻率,并進行聚類及可視化分析,生成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圖譜中每個圓圈節點代表一個關鍵詞,節點大小表明關鍵詞出現頻次的高低,關鍵詞間的連線代表其存在共現關系,連線的粗細、長短表明關鍵詞間的聯系性,每種顏色代表一個聚類,每個聚類表明文獻研究主題相似度高,代表1個研究熱點。

表1 出現頻次排名前20的關鍵詞
在383篇文獻中,護理專業課程中“課程思政”一詞最早出現在2017年,文獻數量整體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2019年起呈快速上升趨勢,2020年發表71篇文獻,2021年發表114篇文獻,2022年發表文獻最多,為145篇。此外,2023年截至2月底發表22篇。
383篇護理專業課程思政研究文獻中,發文量排名前20的期刊共發表242篇,占總量的62.19%,其中39篇(10.18%)發表在北大核心期刊上。文獻發文量位居第一的期刊為《衛生職業教育》(86篇),之后的排名依次為《中華護理教育》(24篇)、《教育教學論壇》(19篇)、《全科護理》(12篇)、《護理學雜志》(11篇)。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的申洪嬌、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的秦明芳、平頂山學院的郭耀玲、江蘇護理職業學院的夏立平、南昌醫學院的龍蘇蘭均以4篇的發文量排名第一,劉娜、孫欣悅、張瑛等25位作者各發表3篇。以作者為節點,構建作者合作知識圖譜,發現作者間的聯系較為單一,僅得到5個聚類結果。
按作者所在單位進行統計排名,共有19所機構發文量≥5篇,發文量排名前五位的機構依次是江蘇護理職業學院(9篇)、江蘇醫藥職業學院(9篇)、上海健康醫學院(8篇)、四川護理職業學院(7篇)、河南護理職業學院(7篇)。
1.高頻關鍵詞分析
經過相同含義的關鍵詞合并后,獲得總關鍵詞數共495個,出現頻次位居前十的關鍵詞依次為課程思政(348次)、思政教育(70次)、護理教育(48次)、教學改革(46次)、護理(45次)、護理專業(44次)、護理學基礎(31次)、外科護理學(27次)、高職(24次)、教學設計(18次)。出現頻次排在前20的高頻關鍵詞(見表1)。
2.關鍵詞共現聚類和可視化分析
聚類分析能夠尋求高頻詞之間的聯系,反映概念間的關系和學科研究熱點[5]。應用VOSviewer可視化工具對出現頻次≥5次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和可視化分析,出現頻次≥5次的關鍵詞共計41個。但由于本研究在文獻檢索時限定了檢索詞為“護理”和“課程思政”,因此剔除特征詞“課程思政”“護理”“護理專業”,避免因其節點太大覆蓋其他熱點的節點。共生成5個聚類,基于聚類結果探索該領域主要研究內容。(1)聚類1#:紅色區域主要圍繞教學設計,研究重點內容包括高職、教學模式、德育等。(2)聚類2#:綠色區域主要圍繞教學改革,研究重點內容包括課程改革、混合式教學、立德樹人等。(3)聚類3#:藍色區域主要涉及思政教育,研究重點內容包括人文關懷、本科、中職等。(4)聚類4#:黃色區域主要圍繞思政元素,研究重點內容包括職業素養、實踐路徑等。(5)聚類5#:紫色區域主要以護理教育為主,研究重點內容包括課程、教育改革等(見圖1)。

圖1 關鍵詞共現網絡可視化
課程思政這一概念最早于2014年提出,當時還未得到眾多研究者的重視。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6],課程思政逐漸得到重視并于全國廣泛實行。護理教育工作者對護理專業課程思政的相關研究也于2017年開始出現,發文量逐年上升,2019年起迅速上升,表明護理專業課程的思政融入逐漸受到護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從發表期刊看,期刊間的發文量差異較大,且僅有10.18%的文獻發表在北大核心期刊上,表明期刊分布不平衡。從發文作者及機構看,發文作者主要來自護理院校,發文作者和機構之間的合作有限,多為同一院校間的內部合作,但不同機構之間的合作卻很少。建議日后可加強彼此間的學術交流,加強學校與學校之間、學校與醫院之間的多學科、多中心的合作育人,充分發揮學校與醫院各自的資源優勢,不斷拓展護理專業課的多元化思政融入途徑。
結合高頻關鍵詞和聚類分析結果可以發現,護理專業課程思政相關研究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教學設計、教學改革、思政教育、思政元素、護理教育。可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護理教育與思政教育的不斷融合。護理教學工作者應從護理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方法、教師能力及教學團隊要求、教學評價等方面著手,加強教學內容設計,深挖思政元素,完善教學大綱,注重教學內容對思政目標的支撐,不斷完善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此外,要加強專業課教師的思政能力培養,加強教師團隊建設。專業課教師是思政育人的傳遞者,也是課程思政教育取得成功的關鍵,要充分發揮專業課教師的主體作用,不斷提升其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和育人意識。二是課堂教學中的教學改革與設計。思政元素融入到護理專業課程中的方法多種多樣,各門課程積極依托各類線上教學平臺,如慕課、超星學習通,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此外,積極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包括混合式教學、情景模擬、翻轉課堂、PBL、任務驅動教學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未來可加強創新課程思政的教學手段和載體,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適合的思政元素,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潤物無聲”地植入思政內容[7]。三是護理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結合護理專業課程的特點,探索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路徑是目前護理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首要問題。現有研究也多以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踐為主,主要包括挖掘思政元素、探索思政融入路徑等方面。思政實踐中涉及的思政元素主要包括政治認同、家國情懷、科學精神、職業素養等方面。很多學者及團隊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形成特有的教學方法,供其他教學人員學習及參考,但尚未形成較為公認的思政教學理念和模式。此外,各課程在教學內容、方法以及教學效果評價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護理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方法主要包括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兩部分,主要以自編的問卷調查法為主。但課程思政屬于隱性教育范疇,難以明確量化,單一的定量分析如問卷調查、終結性評價作為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的方法存在一定弊端[8]。未來可考慮建立與完善多維度、多渠道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指標或體系。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研究納入的文獻僅為中國知網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中的文獻,對數據庫的檢索不夠全面,未來應該納入更多數據庫的中英文文獻,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其次,文獻的納入標準只考慮到文獻數量,并未考慮文獻質量。
本研究通過文獻計量學分析方法,選擇中國知網為數據來源,對納入文獻進行了年發文量、期刊、作者、發文機構分析,應用VOSviewer軟件,進行高頻關鍵詞共現聚類和可視化分析,歸納出該領域的主要研究熱點為教學設計、教學改革、思政教育、思政元素、護理教育等方面。全面梳理、分析了我國護理專業課程思政相關研究成果,有助于幫助護理教育工作者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現狀、趨勢和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