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蘭英

一、緣起背景
土默特地區位于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特殊地域,屬內札薩克蒙古族聚居地區。清初土默特部被皇太極收降成為一個內屬旗,編為土默特左右兩翼,歸屬歸化城副都統衙門管轄。隨著歷史的發展,該地區逐漸形成了現主要存放于內蒙古自治區土默特左旗檔案館的檔案,當地籠統稱之為土默特檔案。土默特檔案為研究土默特地區的政治、經濟、教育等各方面提供了大量一手資料。這其中有一些關于土默特第五小學校相關情況的檔案記載的相對比較完整,筆者遂從中選取一件有代表性的檔案作進一步深入研究,進而發現其獨有的歷史貢獻和特點,也能對了解當時土默特地區教育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
二、土默特第五小學校辦學過程
土默特第五小學校設在包頭鎮,屬薩拉齊縣。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全國興起教育除舊立新的良好勢頭。但是,由于包頭地處西北,當時的教育并沒有隨著這種改革勢頭而立刻改變,直至1922年京綏鐵路延伸至包頭城南二里半村后才被提上日程。鐵路的到來使得二里半村地價很快高漲,蒙漢租佃戶因為利益彼此不斷爭奪。為了平息矛盾,1923年土默特總管署專門設立包頭蒙民生計處,主要是辦理蒙民租佃過約手續,包頭蒙民生計處從中提取地價百分之三的手續費,作為蒙民生計處公共支出費用及開辦學校之經費,由時任土默特右翼六甲參領都格爾扎布兼任蒙民生計處主任。成立于1903年的土默特第三初等小學堂(又名包頭鎮半日學堂),自從1911年清朝滅亡以后,就處于停止辦學狀態,為了解決包頭地區蒙民子弟的上學問題,都格爾扎布和胡陞等組成學董會進行籌備,開始著手恢復學校。
土默特第五小學校成立的明確時間檔案中暫未發現,據巴靖遠撰寫的《土默特第五小學成立概況》載明是1923年10月,從都格爾扎布1924年10月27日給土默特公署總管張學仁的呈文中有“設蒙文國民學校一年有余”字樣,基本可以印證土默特第五小學校的成立時間。學校是在包頭召梁街福徵寺原來包頭鎮半日學堂(土默特第三初等小學堂)房舍基礎上成立的,首任校長李國禎。從土默特檔案中可以發現,土默特第五小學校在不同檔案中也被稱為包頭國民學校、包鎮國民學校、包鎮土默特國民學校、包鎮第五國民學校、包頭第五小學以及薩縣國民學校等。
1936年下半年,土默特第五小學校由于秋季未能招收新生,不得不停辦。1937年1月,時任生計會會長的巴福蟬致函當時土默特總管榮祥,打算重新復設該校,這個計劃也得到了總管榮祥的肯定。但是因10月日本侵占包頭,籌劃復設學校一事并未實現。而在此后土默特檔案中再沒有發現有關土默特第五小學校的記載。
三、民國時期民族地區教育的特點
(一)辦學經費多方籌措
由于當初在開辦學校時,土默特公署并沒有給予經費支持,因此辦學起步階段非常艱難。土默特右翼六甲參領、生計會會長都格爾扎布沒有辦法,于1924年10月27日呈文土默特旗總管張學仁說明困難并請求經費資助:“設蒙文國民學校迄今一年有余矣,并無款項。惟各會員頗盡熱心,量力捐助,敷衍支持至于今矣。現在將屆冬令,燒燃一層大費周轉……則諸生之寒天受凍,誠為可惘”。緊接著都格爾扎布又呈請可否把歸化蒙文學校已裁撤之款移作包鎮學校之款,或者把裁撤畢察二十家子三處學校庶務之費作為包鎮學校輔助之費,以解燃眉之急。但是,卻在12月5日得到總管署指令(財字第四十五號):“包頭學校同屬本旗造就人才之地,開辦之初,既無的款,未免失算,至于裁撤蒙文學校之款,并未節省……兼之軍興以來,收入頓減,原有現狀無法維持,所請撥款萬難辦到,該會長前請試辦煤稅加價,如果有成,徑可提作該校之用可也。”1925年1月,土默特總管朱金城呈文綏遠都統李鳴,稱土默特旗煤炭租稅總局主任參領都格爾扎布為籌款興學,擬請由沿大青山一帶各處開控山石林木之人,酌捐山租充作薩縣小學校經費,核與礦產稅一條尚屬相符,且以所力辦學以公濟公,均為要圖,似應準其試辦。1925年5月1日土默特總管署同意撥款訓令發出,“查包鎮土默特國民學校開辦以來,成績卓著,第因學款無著,致在校管理人等極感困難,自應籌款不就,以宏造就,茲議定本署按月酌撥經費,夏季月每月撥給洋二十九元,冬季月每月三十三元,惟包綏相距三百余里之遙,若按月來署請領,未免多費周折,除令該校按月由石拐局就近支領。”據土默特總管署指令(財字第三十六號),石拐局撥付包鎮學校學款,應由四月十六日起發。除此之外,都格爾扎布又多方籌措辦學經費,1925年11月和12月幾次呈文土默特總管郭景隆,請求轉呈綏遠都統李鳴,飭令包頭設治局出示布告以便籌款而資學務事,設想可籌之款三種:一曰包鎮東門外之冬春之水可收水租也,二曰蒙民游牧內牧放牲畜者收其水草也,三曰本旗之山民戶開山取石而出賣收其山租也。并詳細列明征收范圍和標準,后得土默特公署同意,修建學舍邀請蒙文教員有了保障。同時,從檔案中也能反映出諸如公署還發給畢業費等。由此可以看出,辦學經費是多方籌措得來不易,也間接反映出土默特地區財政的困窘和對教育支持的力度。
(二)課程設置符合當時學制
民國初期,學校實行的是“壬子癸丑學制”,到1922年開始又效仿美國實行“六三三學制”,在此期間,課程也在不斷進行調整,課程名稱和施行標準也在不斷地隨形勢變化而變化。但是同時國民政府也賦予了地方課程酌量調整權,也就是說地方可以依據地方情形而酌量合分小學科目。在此情況下,土默特旗針對實際情況,對各小學的課程并沒有進行大的變動,而是對個別科目進行了微調。1925年《土默特第五小學校初級一二三年級二學期暑假考試分數冊》顯示,初級第一年級第二學期設置科目:國語、算術、社會、自然、衛生、手工、圖畫、體育、唱歌。初級第三年級第二學期設置科目:國語、算術、社會、自然、衛生、手工、圖畫、體育、唱歌。直到1933年《小學規程》中才將社會、自然、衛生三科合并為常識科。從中可以看出,一年級與三年級課程設置相同。這份檔案中唯一遺憾是沒有第二年級的任何考試內容,也就無從得知二年級的課程設置是否與一、三年級相同。但是,基本都符合當時學制。
(三)辦學條件簡陋
從中華民國十四年五月(1925年5月),包鎮國民學校校長兼教員李國禎領用清單檔案上就能體現出來,為了讓學生能鍛煉身體,李國禎從土默特公署領用了舊式火槍筒十一支,以資諸生等盤杠需用。從另一所學校也領用舊式火槍筒做盤杠用也能得到證明,連學生鍛煉身體的單雙杠都得申請舊火槍筒,可想而知其條件之簡陋。從師資也能看出其簡陋的一面。其人員設置也很少,從校長豐文華領取第五小學校1月份薪等檔案記載來看,校長兼教員一員月支薪水洋十六元,校役一名月支工食洋四元。再沒有其他人員領取薪水的記錄,能夠看出其師資幾乎就是一人兼多職。從土默特煤炭租稅總局局長圖孟鄂齊爾《據租稅總局呈請包鎮國民學校薪公等費就近由石拐分局支領應否從4月份起請鑒核指令由》中也能得到印證。
(四)附設露天學校
所謂露天學校,是社會教育的一種形式,通俗的說就是在戶外進行授課的教育形式,主要目的是讓地方的失學兒童能受到普通知識的教育普及,一般各小學都是在附近的廣場組織進行露天教學。教育部轉發《北京通俗教育會實施露天學校簡章》,要求各省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參照辦理。土默特第五小學校于1925年在土默特公署總管命令下成立第五小學校附設第六露天學校,從附設第六露天學校請領兩個半月經費的檔案中可以看出,附設第六露天學校校長由土默特第五小學校校長李國禎兼任。露天學校的經費由土默特旗公署撥給,從1925年11月17日檔案核撥經費記載來看,除土默特第五小學校的常年經費外, 露天學校8月份半個月洋兩元五角,9、10兩個月洋合計十元,也就是說每月經費洋五元。露天學校的教師仍由土默特第五小學校教師兼任。土默特檔案中《發給包鎮第五國民學校附設第六露天學校購買校牌鐵鉤釘俓洋由》中也有記載證明,在1925年10月9日,包鎮第五國民學校附設第六露天學校,土默特總管公署財政科撥付同意購買校牌一塊,帶鐵鉤釘,共需價洋二元八角等記載。
總之,在民國時期,土默特地區的民族教育既有當時社會環境下民族地區民族教育的共性特點,也有其地域的特殊特點,這或許可為民族地區的民族教育提供一個不同的的研究角度。
參考文獻:
[1] 呈為轉呈綏遠都統案據都參領呈為懇請籌款興學由[A]. 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左旗檔案館,1925(民國十四年):79-2-284.
[2] 據租稅總局呈請包鎮國民學校薪公等費就近由石拐分局支領應否從四月分起請鑒核指令由[A].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左旗檔案館,1925(民國十四年):79-2-231.
[3] 領租稅總局為包鎮學校經費由四月十六日起發由[A]. 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左旗檔案館,1925(民國十四年):79-2-234.
[4] 謹將抽取水租石款水草等項繕具清折[A].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左旗檔案館,1925(民國十四年):79-2-291.
[5] 發給第五小學校畢業等費[A].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左旗檔案館,1931(民國二十年七月十五日):79-1-206.
[6] 土默特第五小學校檔案.初級一二三年級二學期暑假考試分數分數冊[A].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左旗檔案館,1935(民國二十四年):79-1-587.
[7] 呈請創辦官渡成立第五小學校[A].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左旗檔案館,1937(民國二十六年元月二十二日):79-1-260.
基金項目:此文系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在研課題《包頭市蒙古族學校發展史研究》(立項號:NJSY21397)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內蒙古科技大學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