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禮華
[摘 要]敘事性文本在統編語文教材中占據較大的比重,是提高學生閱讀與表達能力的重要憑借。目前敘事性文本的教學,仍存在注重內容挖掘而忽視表達形式的現象,導致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為此,教師要采取多種形式幫助學生把握敘事性文本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聚焦語言特點、文本結構、謀篇布局等,進行深入探究,讓學生理解體驗作者表達的情感,掌握文章的表達藝術,這樣能促進學生閱讀與習作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敘事性文本;教學策略;學習形式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19-0035-03
統編語文教材選編了不少的敘事性文本,學習這些敘事性文本可以為學生今后的閱讀與寫作奠定基礎。目前,在敘事性文本教學中,一些教師常常在內容上不斷深挖,而忽視對文章表達方式、結構特點的引導,導致學生雖然學了不少的敘事性文本,在寫敘事性文章時卻無從下筆。有的學生寫的敘事性文章內容顛三倒四、結構缺乏條理性,沒有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這與教師缺少從表達的視角教學敘事文本脫不開關系。這樣教學,沒有真正發揮出敘事性文本的教學價值。那么,在第二、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敘事性文本的教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呢?
一、豐富學習形式,把握敘事性文本主要內容
閱讀敘事性文本首先要對文本的內容有一定把握,了解故事梗概;然后,閱讀文章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場景、細節等,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一)觀照“雙線”目標,把握文本主要內容
統編語文教材按照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人文主題決定單元課文的選題。在教學敘事性文本時,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離不開對單元人文主題的關注。教學課文之前,教師要引領學生閱讀單元篇章頁中的閱讀提示,以幫助學生把握敘事性文本的閱讀重點,為學生接下來深入細致的閱讀奠定基礎。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舐犢情深”,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感情。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與感受”。在教學《慈母情深》一課時,教師一方面要引領學生感受母子情深,另一方面要結合語文要素讓學生結合文本場景、細節體會語言所蘊含的情感。在教學《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時,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同樣要圍繞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展開。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習得敘事性文本表達情感的方法,為學生今后的寫作奠定基礎。教學敘事性文本時,教師要緊扣課文所在單元的“雙線”目標進行教學,以真正把敘事性文本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二)關注課文題目,把握文本主要內容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敘事性文本,題目與內容之間的聯系更緊密。教學時,教師可從文章題目入手,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把握文本內容,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共有《童年的水墨畫》《剃頭大師》《肥皂泡》《我不能失信》四篇課文。教學時,教師要引領學生關注題目,讓學生透過課文題目去猜想課文內容,并想想題目與內容之間會有什么聯系。這樣,讓學生明白可以通過題目了解敘事性文本的內容。如《剃頭大師》的內容會與剃頭有關;《我不能失信》應該講誠信問題,文章會交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關注題目,使學生明白文章題目的重要性,為學生今后的習作奠定基礎。教學敘事性文本,從題目入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把握文本內容,讓學生明白題目的重要性,而且為學生今后的習作表達提供必要的支架,促進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
(三)關注文本線索,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敘事線索是敘事文本的主線,能把所有的內容串聯起來,形成前后聯系的有機整體。教學時,教師要依據文本的內容特點,從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入手,幫助學生厘清敘事性文本的主線,讓學生掌握文本主要內容,為學生精讀課文助力。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將相和》這篇課文,是圍繞著“和”這個線索展開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文本的主人公是誰?他們為什么不和?是什么原因讓他們和好了?”圍繞文本線索找出事情起因、經過和結果,能讓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把握更加清晰明了。線索是敘事性文本的主線,教師從線索入手引領學生學習探究,能讓閱讀內容一目了然,讓課堂教學結構板塊清晰,為閱讀質量的提升提供條件。
二、聚焦文本表達,感知敘事性文本語言特色
選入統編語文教材的敘事性文本,都凝聚著作者的智慧和情感,語言表達獨具個性。教學時,教師要聚焦文章表達,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等方面入手,引領學生品讀感受,讓學生理解敘事性文本在表達上的獨特魅力。
(一)從句段入手,感悟文本語言特點
對敘事性文本的教學,在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整體的感知與把握后,教師就要聚焦文本語言,引導學生對語言表達特色進行揣摩領悟,使學生理解、運用、積累語言,以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父親、樹林和鳥》一文,描述了童年時父親帶“我”到樹林里去的所見所聞,表達了“我”和父親對鳥的喜愛之情。這篇文章在表達上的最大特點是對話多,并且大都獨立成段。教學時,在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從文本的語言表達特色入手,引領學生感受文章短句較多且獨立成段的好處。為了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這些短句的魅力,教師讓學生以分角色朗讀的形式去理解體會。在分角色朗讀、品味過程中,學生感受到這些短句情感充沛,充分表達出“我”父親對鳥的喜愛之情。敘事性文本的表達形式各有特點,有的語言形象優美,富有情感;有的語言簡短有力,富有節奏。這些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感悟品味語言的切入點。為此,教師要善于發現文本的獨特表達之處,引導學生賞析品味,使學生從中感受到敘事性文本在語言表達上的魅力。
(二)從情感入手,感悟文本語言特點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敘事性文本的靈魂。在敘事性文本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本中最使學生感動或者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詞句進行品讀,以幫助學生對文本情感的把握,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獲得獨特的學習體驗。例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慈母情深》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并在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進行批注;然后,讓學生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有的學生說:“我感受最深的是母親的工作環境很差——低矮的廠房、昏暗的燈光、嘈雜的環境。母親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來養活一家大小的。”有的學生說:“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這一描寫。從這些細節描寫中,我感受到母親實在是太辛苦了。”還有的學生說:“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我鼻子一酸……’這一細節。”于是,教師借機讓學生說說在平時的生活中自己有沒有鼻子一酸的經歷,感受到了什么。這樣,在學習交流活動中,學生對文本所流露出的母子情深的感受更加深刻。在敘事性文本中,每篇文章都有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關注了文本的情感,就把握了引領學生閱讀的命脈。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文本的關鍵語言,引導學生感悟文本情感,讓學生走進閱讀的深處。
(三)從細節入手,感悟文本語言特點
教學敘事性文本,在把握文章的整體結構、揣摩文章表達的同時,還要關注文本的細節描寫,引領學生就細節之處進行品味,演繹課堂教學的精彩。例如,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金色的魚鉤》一課的細節描寫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老班長兩次“笑”以及“我”三次“哭”的描寫。教學時,教師圍繞“我一句話也說不上來,竟撲倒在他懷里哭了”“他笑著說:‘吃吧,就是少了點……’”“老班長看著我們吃完……嘴邊露出了一絲笑意”“我們撲在老班長身上,抽噎著,很久很久”等句子仔細品讀,引領學生探尋隱藏在笑與哭背后的深意,使學生對老班長忠于革命、時刻不忘黨的囑托、寧愿犧牲自己也要保護小戰士的形象認識更加深刻。在《金色的魚鉤》教學中,教師從細節入手引領學生感悟老班長的人物形象特點,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學生對老班長優秀品質的感悟,提升了閱讀教學質量。
三、學習布局謀篇,感悟敘事性文本結構特點
在敘事性文本教學中,在把握主要內容、感悟文本表達特色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厘清文本的結構關系、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感知文本的結構特點,使學生對敘事性文本的特點理解更加深刻。
(一)在比較異同中發現文本結構特點
統編語文教材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的方式編排單元結構,課文之間有著一定聯系。教學時,教師要從語文要素著手,引導學生對單元課文進行比較辨析,使學生對同一要素下不同課文的結構特點了解更為深刻透徹。例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課文,一些教師僅是借助閱讀提示讓學生了解母親和父親為什么會對巴迪寫的詩歌有兩種不同的看法,說說自己是如何看待巴迪父母愛的不同表達方式的,而很少關注文本在結構上的特點。這無疑是對教材資源的一大浪費。教學這一課,在學生借助閱讀提示理解文本內容之后,教師可提出問題:“你發現這篇課文與其他課文在敘事結構上有什么不同之處嗎?”在教師的啟發與引導下,學生發現作者是通過兩個不同場景的比較來表現巴迪父母對孩子愛的不同方式的,屬于對比的敘事結構。這樣教學,使學生從對文本內容的關注走向對文本表達形式的關注,促進學生閱讀與習作能力的提升。選入統編語文教材的敘事性文本的結構各不相同,有的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這種線性結構形式展開記敘的,有的是以對比形式的結構展開記敘的。教學時,教師可采取比較閱讀的形式幫助學生厘清文本的結構,以深化學生對敘事性文本的認知,為學生今后的寫作打下基礎。
(二)從敘述順序入手感知文本結構特點
敘事性文本的主體是事件,敘事的順序一般包括順序、倒敘、插敘等。在敘寫事件時,作者采取的手法不同,給學生帶來的閱讀感受、體驗就不相同。教學時,教師從敘述順序入手引導學生探尋結構特點,能幫助學生把握課文結構的精妙之處。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課,先把場景定位在“中南海,毛主席的臥室”,接著補敘一段來自朝鮮志愿軍司令部發來的電報描寫,再插敘毛主席與毛岸英相處時的內容,最后以毛主席被打濕的枕巾作為結束。這樣以補敘、插敘等相結合的形式,使學生對毛主席的情緒變化以及他常人的情感與超人的胸懷體驗更加深刻。在敘事性文本教學中,教師從敘述順序入手,引領學生感受文本的結構特點,使學生對不同敘述順序的不同表達效果認識更加深刻,豐富了學生的閱讀儲備,促進了學生閱讀與表達能力的發展。
(三)在遷移運用中學習布局謀篇
敘事性文本結構包括線性結構、板塊結構、對比結構等。發現敘事性文本的結構特點,能為學生的遷移運用奠定基礎。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落花生》一課,作者是以“種花生—收花生—議花生”這種線性方式來組織文本的;在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父愛之舟》一課中,作者是以場景變換的方式來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教學時,在學生對這些敘事結構方式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師讓學生運用這些結構形式進行仿寫,寫一寫在平時生活中父母是怎樣對待自己的。這樣學以致用,能深化學生對敘事結構的認知,促進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統編語文教材敘事性文本的教學中,教師從文本的內容、語言、結構等方面展開教學,引領學生感受這類文本的主要特征,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體驗文本內容,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 張軍.認知圖式視域下敘事性文本教學的有效策略[J].江蘇教育研究,2021(Z4):97-101.
[2] 劉輝.小學語文敘事性作品的解讀策略[J].陜西教育(教學版),2021(6):32.
[3] 夏春梅,包敏.小學語文不同文體的教學策略[J].江西教育,2020(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