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敬然
摘 要 大單元教學主題的整合很重要,科學的整合能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整合要依據多個方面,可基于人物描寫角度,品鑒形象的特征;可從作者表達情感的角度,領悟抒寫情感的特點;可從文章表現手法角度,學習藝術表達技巧;可從文章體裁角度,探究某個類型文體知識的讀寫規律。
關鍵詞 整合? 人物? 情感? 手法? 文體
有效的大單元教學離不開科學整合學習資源,而整合要依據教學主題。教學主題的確定,可參考教材編排中單元導讀,關注教材的體例,切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多方面考量,才能制定準確的目標,有針對性設置學習任務。
一、基于人物描寫整合,品鑒形象特征
寫人敘事的文章可從人物形象刻畫的角度進行整合。初中統編教材中涉及到寫人敘事的散文、小說、戲劇、通訊等篇目很多,教師可以依據篇目的相似點確定學習主題,選擇學習文本進行整合。如學習七上第二單元時,可選擇散文和散文詩組合,通過學習描寫方法,來把握人物形象特點。筆者提出問題:①你知道描寫人物常用到哪些方法?②請仔細閱讀文章,在閱讀中圈點畫線,并對最喜歡的若干細節中的描寫方法及其表現的形象特征作批注。
其中,問題①屬于理論引導,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從描寫方法看,有外貌、動作、語言、心理描寫;從描寫角度看,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從描寫詳略看,有整體描寫和局部描寫等。問題②旨在訓練學生的品鑒能力,學生閱讀、討論后認為:《散步》一文中“摸摸孫兒小腦瓜”的動作和一句簡單的語言是細節描寫,突出母親對孫兒的疼愛;《秋天的懷念》一文中有對母親焦急、痛苦的神態描寫,有希望兒子“好好活”等安慰的語言,有怕兒子做傻事的“撲”“抓”等動作,還有側面描寫,如母親猝死后兒子的后悔、痛惜心理,寫北海菊花盛開的美景,這都襯托了母親,凸顯了偉大的母愛;《金色花》《荷葉·母親》都是詩意化的散文詩,《金色花》中作者化身為金色花與母親逗趣,寫母親用了語言描寫,無論見不到孩子的呼喊,還是見到孩子后的嗔怪,都體現出對孩子的疼愛;《荷葉·母親》沒有正面寫母親出場,只寫了對面“屋里母親喚著”,用象征手法寫雨天荷葉覆蓋紅蓮,表達母親對女兒的護佑。
通過閱讀分析,學生明白:同是寫母愛,文章敘寫主體不同,刻畫人物有詳略之分;描寫情景不同,所用描寫方法不同;文體形式不同,語言和寫作方法也有不同。
二、基于作者情感整合,領悟抒情特點
情感是文章的靈魂,沒有情感就不能打動讀者,無論哪類文體和哪個時代的作品都是如此。就古代詩詞來說,情感表達有許多類型,如懷人思鄉、贈友送別、建功報國、憂國傷時、山水田園等。教師可以側重作者情感的表達進行教材整合,以領悟作者表達上的特點,探究詩中的情思。
以古代懷人思鄉的詩詞為例,這類詩歌大多寫詩人常年漂泊異鄉,難見家鄉和親人,或抒發作者孤獨寂寞的情感,或感嘆背井離鄉的愁苦,可把七上第一單元《次北固山下》《天凈沙·秋思》與教材中其它兩首詩《春望》《夜上受降城聞笛》組合成大單元閱讀。要求學生邊閱讀邊思考作者是怎樣寫的詩詞、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閱讀后發現,這四首詩的寫作共同點是懷人思鄉,都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點。但寫法有區別,五言律詩《次北固山下》在詩中細致地描寫了長江下游寬闊美麗的早春景色,頸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用了擬人手法,在描寫中蘊含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小令《天凈沙·秋思》用十種景物意象勾畫了一幅蒼茫蕭瑟的秋景圖,渲染了悲涼氣氛;五言律詩《春望》把詩人在京城所見殘破的景象與春日鳥語花香的春天對比著寫,形成鮮明的反差,并用“白發不勝簪”的細節突出了思念之苦;四言絕句《夜上受降城聞笛》是邊塞詩的絕唱,先寫大漠邊城夜色的凄神寒骨,再寫凄涼幽咽的竹笛聲使征人徹夜難眠,只能“望鄉”以表達無限的思念之情。
這四首詩的類型有絕句、小令、律詩,抒情方式上有的直抒胸臆,有的間接表達。在比較閱讀中學生便能明白詩歌同中之異,領悟抒寫特點。
三、基于寫作手法整合,學習表達技巧
寫作手法指藝術表現技巧,如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情景交融、渲染烘托、層層鋪墊、設置懸念、正側結合等及各種修辭手法。寫作手法是為突出文章的主旨和情感服務的,也是為了增強藝術效果?;趯懽魇址ㄕ衔谋?,能幫助學生學習藝術表達技巧。
九下第二單元四篇小說都有正面與側面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可將這些小說整合在一起,探究這種手法在小說中的運用和作用。在教學時,筆者首先為學生介紹概念——正面描寫是對主要人物的直接描寫,側面描寫是對主要人物以外的其它相關描寫,主要包括側面人物、側面景物、側面事物、側面條件。接著讓學生從這四篇小說中找出側面描寫的語句并寫出點評,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后再作交流。學生學習后認為:《孔乙己》中的側面描寫物是咸亨酒店里曲尺形大柜臺,它是貧富等級的分界線,交代孔乙己的社會生活環境;側面人是對他毒打的丁舉人、對他嘲笑的其他人,這是反映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影響;側面景是孔乙己末次來酒店的寒秋,渲染悲涼氛圍,暗示悲劇。《變色龍》中寫廣場、商店、飯館顯示出經濟蕭條的景象,側面反映沙皇警察制度的恐怖。此外,寫軍大衣與其他人都側面表現了警官的耀武揚威、見風使舵的丑惡形象?!读锼鳌穼懪h境的兇險、牛馬的恐懼、“我”的害怕等都襯托了馬幫漢子的英勇無畏。《蒲柳人家》寫纖夫無力招架的狼狽形態,反襯一丈青潑辣剛直、愛憎分明的性格,寫她折斷碗口粗的河柳,側面說明她力氣大。
通過細讀比較,學生明白:小說突出人物需要正面與側面結合描寫,這幾篇小說都有側面環境和側面人物描寫。不同的是,側面描寫的內容有的是簡筆勾勒,有的是詳筆描摹,突出的人物形象特質不同,所表達的主題也不同。
四、基于文章體裁整合,探究知識規律
按文章體裁整合文本,有利于指導學生掌握閱讀同文體文章的方法,建立知識系統,也有利于探究寫作這類文章的規律,初中教材中各類體裁文章相對集中,為教學提供了方便。
如八下第五單元四篇文章同屬游記散文,可以整合組元閱讀,讓學生了解文章在寫法上的異同之處。文章的共同點是:幾篇游記散文都交代了游記要素——游蹤、風貌、觀感;都有生動的細節描寫,多用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在表現手法上都將描景、議論與抒情融為一體;都以游蹤為行文線索,按旅游時空順序逐步推動情節發展;表現的主題都是對美好大自然的贊美和對祖國的熱愛。不同點是:《壺口瀑布》除了描寫自然風景外,還展示了人文歷史和風俗人情,作者由眼前之景聯想到作為母親河的黃河那種柔中帶剛的秉性,進而贊美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氣概,主題表達更深;《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展現了游覽者置身于極端的自然環境時內心的感受和邈遠思緒;《登勃朗峰》在結構上分兩塊,寫登臨山峰所見之景美和下山人們之愉悅;《一滴水經過麗江》以水滴的獨特視角,展示了經過麗江全程的見聞。
比較閱讀后,學生明白了:游記在寫作上有共同的規律,但由于游覽地域不同,所寫風景也有變化,表達上側重點也有區別。
基于主題的文本整合,能凝聚教學重點,實現一課一得,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教師要精心選擇整合點,設計科學的教學方法。
[作者通聯:哈爾濱市第六十九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