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媚
摘 要 主題閱讀教學情境設計,教師需要作優化處理,精選情境方式,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任務,組織學生在動態閱讀學習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教師主持設計閱讀問題、利用媒體展示閱讀信息、推出演繹活動方案、組織讀寫訓練活動,給學生帶來閱讀動力,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對學生閱讀學力基礎有客觀判斷,利用主題閱讀展開教程安排,能夠創造豐富學習動機。
關鍵詞 主題閱讀? 情境設計 策略
主題閱讀需要鮮明的主題,特別是直觀、靈動、趣味性的閱讀情境,能夠對學生形成多種觸動,促使學生自然進入到閱讀核心,在探究性學習中建立閱讀認知基礎。問題情境、媒體情境、表演情境、讀寫情境,教師對教材閱讀內容進行深度解析,精心選擇情境設計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鮮活的閱讀主題,讓學生在主動探索和廣泛互動中建立閱讀認知。情境浸潤與主題閱讀教學相融合,教師需要有構建意識,激發學生閱讀主動性,在語感培養基礎上完成文化傳承重任。
一、問題情境,理清主題閱讀設計路線
教師設計閱讀問題,為主題閱讀教學帶來更多啟動力。閱讀主題確定后,教師對教材內容展開深度解析,找到問題設計切點,為學生提供思考問題,給學生帶來全新學習體驗和啟示。閱讀問題設計與主題閱讀對接,要發揮主導作用,對教情和學情都有把握,以提升教學設計的適合性。學生進入閱讀思考環節,對文本內容展開深度思考,對關注問題進行廣泛討論,不斷形成閱讀體驗認知,不斷成長閱讀核心素養。
如教學《中國石拱橋》,學生對說明文比較熟悉,在閱讀說明文體內容時,大多會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等角度展開思考和討論。教師針對學生閱讀關注設計閱讀問題:這篇說明文采用什么樣的順序展開的?中國石拱橋有哪些共性特點?本文采用哪些說明方法?學生進入問題研讀環節,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度分析,從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角度展開鑒賞,逐漸理清主題閱讀方向。教師對學生閱讀認知基礎進行客觀分析,提出帶有任務屬性的閱讀思考問題,讓學生在主動閱讀和思考討論中進入到研學環節。
教師利用問題展開教學調度,閱讀思維順利啟動。主題閱讀與問題設計高度一致,教師科學篩選設計角度,對學生閱讀關注點做科學分析,找到最佳設計取點。學生對閱讀問題比較敏感,教師推出閱讀問題,順利激發學生閱讀思維。學生進入閱讀問題探究環節,在深度研討過程中達成閱讀共識,自然形成閱讀認知能力。
二、媒體情境,啟動主題閱讀學科思維
教師利用媒體設計閱讀情境,推出誦讀背景音樂、配樂誦讀展示、搜集網絡素材、展開網絡互動,都可以創造一些主題閱讀學習機會。教師對教材內容展開深度解析,從更多角度展開創新設計,組織學生進行媒體互動,能夠順利喚醒學生閱讀思維。
學生對主題性閱讀有更多認同感,教師精選主題任務。如教學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教師先介紹作者,對這篇散文誕生背景做梳理,要求學生從情感角度展開鑒賞閱讀。學生對朱自清散文比較熟悉,但這篇散文的風格比較獨特,滲透濃郁的親情內容,閱讀這篇散文,需要調動更多情緒。為激發學生閱讀主動性,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現場做誦讀展示。教師在誦讀之后,給學生提出一些誦讀要求,鼓勵學生從情感誦讀角度展開閱讀學習,在情感共鳴中達成閱讀共識。課堂研學氣氛逐漸形成。
教師利用媒體播放背景音樂,為情感誦讀提供更好環境,學生閱讀體驗開始豐富起來。學生對配樂誦讀有更多期待,教師現場做演示,組織學生在音樂背景下親身體驗,閱讀感知更為深刻,學生自然進入到學習核心。
三、表演情境,強化主題閱讀執行體驗
學生對閱讀表演性學習比較有感覺,教師不妨推出一些課本劇演繹任務,組織學生展開課堂展示演繹活動,這樣可以成功調動學生主題閱讀主動性。故事性文本適合做課本劇演繹設計,教師對教材內容展開優化設計,讓學生主動講述故事、演繹誦讀、角色朗讀、課本劇演繹等,這樣的主題閱讀設計無疑是最為成功的。如果能夠吸納學生參與意見,設計一些演繹方案,可以獲得豐富教學啟動力。
教師設計現場演繹活動任務,可以對學生感官帶來一些沖擊,形成重要啟動力。如教學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這篇散文誕生特定歷史時期,作者魯迅從兩條線索展開設計,學生閱讀這樣的文本內容,需要對成文歷史展開深度研究,以便矯正閱讀思考方向。為激發學生閱讀感官,教師在課堂導學環節,邀請幾個學生現場展示“清國留學生”形象特點,雖然只是一些造型,卻將學生閱讀熱情點燃。參與演繹的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做幾個動作,課堂展示氣氛火爆起來,更多學生哄笑起來,對這些表演形成深刻印象。教師結合文本內容,介紹學生表演內容,組織學生深潛文本之中,展開深度閱讀學習,課堂研學行動順利展開。教師以現場表演為手段,設計更多閱讀學習任務,學生回饋主動積極,其閱讀啟動效果顯著。
教師推出最為簡單的演繹展示活動,卻對學生形成感官沖擊。從學生表演效果可以看出,教師設計是比較成功的。教師要求學生現場做造型,展示“清國留學生”的丑態,給更多學生感官帶來觸動,學生有濃厚的觀看熱情,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演繹活動設計講求技巧和方法,教師抓住學生心理展開設計,其助學作用顯著。
四、讀寫情境,促進主題閱讀認知內化
教師設計讀寫訓練任務,以此作為主題閱讀訓練組織形式,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迪。學生對讀后感、仿寫、續寫、讀書筆記、征文創作、故事改編等訓練任務有不同期待,教師以讀寫訓練為載體展開主題閱讀訓練設計。學生有運用網絡展開閱讀學習的主觀意愿,教師推出延伸閱讀訓練任務,其訓練效果值得期待。
學生對讀寫訓練比較熟悉,教師需要做優化設計,才能引起學生的更多關注。如教學《昆明的雨》,教師在導學環節,現場誦讀其他班級學生撰寫的仿寫片段,并及時做出引導和評價,要求學生展開深度思考,借鑒文本寫法,選擇適合的自然現象展開觀察和描寫。學生對仿寫訓練并不陌生,但在具體操作中,卻往往會機械模仿,讀寫作品缺少靈氣和生機。教師針對學生讀寫存在的問題展開對應提醒,給學生提供一些精彩的仿寫作品,組織學生先做閱讀和學習,注意做好構思和篩選。在仿寫作品展評環節,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評價,分析自身仿寫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提出一些建議,其讀寫討論獲得不錯效果。
學生對同學讀寫作品比較期待,教師針對學生讀寫要求展開設計,組織學生利用多種交互活動進行讀寫研學,其助學效果大幅度提升。讀寫訓練是一項綜合訓練活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其中,教師針對學生讀寫需要展開設計,利用最為適合的讀寫作品展開調度,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觸動和啟示,學生主動閱讀,說明教師設計情境有很強的啟動性,成功激發學生閱讀關注心理。
主題閱讀教學與情境設計高度融合,教師要做好優化設計,精選情境方式,設計閱讀問題、優化媒體展示、推出表演活動、豐富讀寫訓練,都可以對學生閱讀感官形成觸動。主題閱讀需要設計鮮明的主題,閱讀情境設計則需要做好對接處理,讓學生順利進入到研學核心,在創意探索性學習中建立學科認知,教師需要發揮主導作用,為學生規劃清晰學習路線。
[作者通聯:山東淄博市張店區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