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琴
在課程改革持續深入的背景下,傳統的講授教學無法適應新形勢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需求。相比之下,合作學習充分突出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加符合課程改革的需求及信息技術教學的需要。因此,信息技術教師亟須在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下,主動創新教學觀念,做好教學設計與課堂管理,推動合作學習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合作學習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期間的應用價值
(一)活躍課堂氣氛,增進課堂互動
在傳統的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習慣于采取講授的教學方式,直接講解信息技術知識,而后讓學生按照課本上的步驟進行操作,則導致學生處于相對被動的學習狀態,而且未能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互動。當學生遇到困難時,也無法及時獲取幫助。同時,講授式教學易造成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缺乏學習動力。與之相對的,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期間開展合作學習有助于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增加課堂互動頻率,促使信息技術課堂更加高效、更加活躍;而且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可以及時向他人尋求幫助,解決學習難題。由此可見,合作教學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二)促進學生多元發展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期間開展合作學習有助于學生的多元發展。結合多元智能理論來看,學生的發展并非只是知識與技能層面的,而是包括能力、情感價值、思維方式等不同層面的多元發展。從合作學習的應用狀況來看,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將學生分為小組,然后布置小組任務,學生需要在組內協調分配任務。這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協調能力與合作能力,又可以幫助學生實現能力層面的發展。同時,學生需要在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基礎上才能順利開展合作,也有助于學生形成尊重他人的優秀品質,實現德育的功能。此外,合作學習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會發生思想的碰撞,產生新的創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簡而言之,通過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學生可以實現知識與技能、能力品質、情感價值和思維方式的協同發展。
二、合作學習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之間的應用策略
(一)做好教學分組,為合作學習的應用做好準備
結合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學實踐來看,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存在差異。這就使其學習能力和信息技術基礎存在差異,因此在開展合作學習之前,做好教學分組是有必要的。根據以往的信息技術教學情況來看,教師在講授式教學期間開展統一教學,統一講解知識,而后讓學生進行操作,雖然降低了教學成本,但并未滿足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出現優生“炒冷飯”、后進生學習受阻的情況,限制了學生的自主發展,也并未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鑒于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做好分組工作,為合作學習的應用做好充足準備。
在分組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到組內差異、組間均衡,即組內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可以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不同小組需要保持大體上的平衡。具體來看,教師需要確保每一個小組內部都要有一兩名信息技術基礎扎實的學生。這類學生在小組中要充分發揮帶頭作用,帶動組內其他成員學習。與此同時,這類優秀學生還可以對其他學生進行輔導,實現組內全體成員共同進步,確保合作學習的應用效果。這個方式也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
例如,在講解“數據與信息”一章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與本章節內容相關的問題,并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排列問題學生從第一道題目開始解答。教師根據學生的解答成果進行判定,判斷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和學習能力。在完成判定以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進行分組,確定每個小組的人數在6人左右,而且每個小組內至少有1名優秀學生,并由其擔任小組長。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小組長發揮帶頭作用,帶動其他組員進行學習,共同完成小組任務。
然而,在實際的合作學習期間,部分信息基礎薄弱的學生存在僥幸心理,也使得合作學習存在“搭便車”的情況;少部分學生并未積極主動地參與小組合作學習,降低了這一學習模式的應用效果。因此,為了解決“搭便車”問題,教師可以指示小組長分配學習任務,如收集素材、記錄學習步驟、收集數據、數據分析等任務由不同成員負責,確保全體同學都能參與學習活動,充分發揮合作學習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的應用價值。
(二)制定完善的學習目標,助力學生綜合發展
1.制定多元化學習目標
前文提及,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的發展是多元化的,而且學習目標對于學生的學習發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教師需要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結合學生的多元化發展需求制定全面的學習目標,從而使學生在合作學習期間實現多元發展。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下述三個維度設置信息技術學習目標。一是知識與技能目標,主要在于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合作學習期間掌握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能夠適當運用簡單的信息技術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二是過程與方法目標,主要在于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并在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的過程中把握信息技術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實現邏輯思維的發展。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主要在于幫助學生學會團隊合作。在團隊的幫助下進行高效學習,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并形成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優秀品質,對于學生日后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2.制定個性化學習目標
結合前文分析,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存在差異,故而教師不可能制定統一的學習目標,必須有針對性地制定目標,以供學生參考,并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投入合作學習活動。個性化的學習目標更符合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而且可以引導學生在自身原有的信息技術基礎上實現新的發展,實現合作學習與個性化學習相結合。
例如,在講解“三維動畫設計與制作”一章節內容時,知識難度較高,普通學生尚存在一定的學習障礙,更遑論后進生,因此,有必要開展合作學習,充分發揮優秀學生的帶動作用。同時,鑒于不同學生的思維模式和性格特點存在差異,教師可以給出“珍惜時間”“綠色生活”等動畫主題,并分別制定相應的動畫設計目標,讓學生根據個性化目標運用知識設計三維動畫。充分發揮小組長的帶動作用,確保整個小組能夠齊心協力、同心同德,共同設計出優秀的動畫作品。
通過上述教學案例,我們不難發現,教師不僅根據學生的思維模式和興趣愛好給出了個性化的動畫設計主題,還根據設計主題制定學習目標,而且充分激發了學生對于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使其在興趣的驅動下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
(三)推進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相融合
合作學習對于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而言具有重要的價值,但應用合作學習并不意味著放棄自主探究這種教學模式,反而應當推動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相融合,發揮兩種教學模式各自的優勢,以此有效提升信息技術教學的實效性。合作學習的根本在于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但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并未進行獨立思考,而只是在小組長的帶動下被動地吸收知識,那么學生就無法提升其學習能力。基于此,教師要意識到,學生在合作學習期間,既是小組的一員,也可以作為個體進行學習。
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可以將教學活動劃分為不同階段,前半階段為自主探究階段,而后半階段則可以作為合作學習階段。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初,教師布置小組任務,而后讓小組長按照每位組員的學習能力和性格特點分配任務,組員在領到學習任務以后,可以進行15-20分鐘的自主探究學習,主動瀏覽課本知識,理解知識概念這一過程有助于學生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難免遇到不懂、不會的知識點,可以用鉛筆將其勾畫出來。在完成自主探究以后,學生與組內成員進行交流互動,分享自己的探究心得和思路歷程,而后在小組同學的幫助下解決自主探究期間遇到的困難。
例如,在學習“數據的可視化表達”一章節內容時,可以將內容分為“常用圖形的繪制”“回歸分析”和“聚類分析”三部分,教師發布學習任務,小組長分配任務,而學生帶著任務進行自主探究。其中,有的學生在回歸分析部分遇到問題,還有學生在聚類分析部分遇到障礙。這兩類學生可以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進行交流互動,幫助對方解決學習障礙,共同進步。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推動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融合的過程中需要把控好教學節奏,合理控制自主探究的時間,避免探究時間過長而影響后續的教學活動。
(四)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優化教學指導
傳統的信息技術課堂上,部分信息技術教師并未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合理指導,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自主性,只能被動接受信息技術知識。這對于學生的發展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因此,在推動合作學習應用的過程中,教師要堅持以人本主義為指導,避免出現過度干預學生學習活動的情況,尤其是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應當結合教材中的知識點撥學生思路,使學生在正確的思路下進行學習實踐,而非直接給出下一步的學習步驟或操作。同時,適當的點撥有助于學生對先前的學習步驟、學習內容進行反思,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
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可能針對某一知識點形成不同的見解,此時,教師最好不要直接給出正確答案,而可以引導學生對產生分歧的原因進行深入思考。學生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形成正確的觀點——這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針對分歧點進行深入思考也有助于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并不意味著不對學生進行指導,而是在合適的時機對學生進行恰當指導,才能使教學指導真正促進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這需要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并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建議,為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習信息技術知識提供幫助。
(五)優化信息技術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質量對于合作學習的應用效果具有重要影響。結合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來看,信息技術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教師需要主動優化教學內容,借助信息技術實際案例講解理論知識,幫助學生實現理論與實際相融合,在案例的幫助下更快、更準確地掌握知識內涵。同時,教師可以提供相應的實踐案例,讓學生在上機操作的過程中結合實踐案例進行模擬操作,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和知識應用水平。
同時,教師要優化教學內容難度設置。在信息技術教學開始之初,教師可以拋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產生一定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驅使學生積極參與接下來的學習活動。隨著教學內容難度的逐步提升,學生需要逐漸增加思考的深度,并在思考的過程中實現信息思維、信息素養的發展。
此外,在信息技術教學期間,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交互評價。教師對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成果進行點評,指出學生在學習期間存在的問題,并通過評價的方式給出相應的指導建議;學生也可以對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點評,尤其是點評教師設計的教學內容是否合理、是否有趣,以及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是否得當。學生給出的評價有助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并在未來的教學中主動優化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從而為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提供支撐。
三、結束語
結合本文的分析不難發現,合作學習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期間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可以增進課堂互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學生實現信息技術知識、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情感價值的協同發展。為了推動合作學習的應用、進一步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信息基礎、學習能力做好分組,而后制定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目標,主動優化教學模式,推動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相融合,做好課堂教學指導,準確把握指導時機,幫助學生排除學習困難,并優化信息技術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合適的內容下進行深度思考,實現信息思維、信息素養的發展,充分發揮合作學習模式的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