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愛珍
微課,本質上就是一種讓學生學習的微型課程。微課是一種新鮮出爐的教學資源,符合信息時代和教育教學規律。它聚焦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記錄的完整的教學活動。微課以信息化設計和流媒體的形式,以短小精悍易操作深受學生和老師的歡迎,成為學校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生的最愛。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能起到什么樣的妙用?
一、課前自學-開啟學習征程的“啟動鍵”
如何將枯燥單調的課前自學內容變得生動精彩且有趣,得以極大地調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運用微課可以很好地達到目的。如我在教學北師版四年級數學測量角的大小一課時,通過課件動畫演示形式將測量的方法進行講解并同步配上文字解說呈現,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能更明白如何正確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學生根據這個微課,以個人的能力模仿操作、提前學習,不僅吸引了學生,而且降低了課堂學習的容量、難度,為課堂的高效奠定有力的基礎。
二、課前激趣-開啟學習征程的“動力源”
傳統的課前激趣不外乎有談話引入、故事引入、質疑引入、復習引入、演示引入等方法,大多是教師現場用語言表達或動作演示,最多輔以課件進行。這樣的課堂,學生習以為常,而且現場演示往往出現意外導致翻車浪費課堂教學時間。傳統的課堂里經常會是這樣的場面:學生規規矩矩地聽,教師頭頭是道地講,激趣的效果往往差強人意。然而將課前激趣環節制作成微課,將談話、故事、質疑、演示轉成音像微課形式插在課件里播放引入,經現場觀察、訪談學生和問卷調查,結果反映這些方式的激趣比傳統的激趣更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如我在教學北師版五年級數學通分一課時,將西游記師徒四人分西瓜的場景制成微課,學生通過觀看有趣的動畫視頻微課,興致盎然地展開了1/2=2/4=4/8=8/16的研究學習。
三、課中演示-開啟學習征程的“加油站”
數學課堂中有不少需要通過操作演示進行驗證的教學內容,如高年級長方體、正方體的折疊與展開、長方體的體積這樣的內容。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師會依據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進行個人操作,以期讓學生通過操作或觀看現場演示理解內容,往往下層生在脫離同學的合作或觀看現場演示一兩遍后仍難以理解。基于這種現象,我在教學這兩節課時,通過課件事先錄制好微課,讓學生可以合理地利用微課反復播放觀看,理解重點,突破難點,掌握知識,培養空間想象能力。
四、課末總結-開啟學習征程的“高速路”
新授結束前的總結梳理是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良好習慣,通過梳理可以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獨立解決問題的效果。在教學北師版五年級數學《倍數與因數》一課時,我通過將課堂學習的例子再補充一些實例制作成微課進行課堂總結與延伸,讓學生在短小精悍的微課中掌握倍數與因數的本質概念與關系。
五、課后拓展-開啟學習征程的“助推器”
學困生的存在一直是每位老師的心病,如何有效地轉化學困生,使學困生迎頭趕上、跟上大部隊的腳步是所有教師的心愿,我也不例外,一直不斷思索、嘗試著。微課的產生,讓我大膽嘗試將轉化后進生與微課結合起來,利用微課反復播放的功能優勢,將學困生沒有掌握的情況或是容易錯誤的知識盲點記錄成微課,讓他們回家反復觀看,及時補漏、改正強化,以彌補課堂里一遍又一遍強調、課后單對單受時間空間限制的輔導,反而達到較理想的輔差效果。比如學習約分一課后,有的學生仍不能很好地約分,我就利用手機簡單錄制了學生約分出現的錯誤,以及計算過程中約分的解說微課發送到家長手機,請家長提醒學生反復觀看微課,幫助學生強化過程中約分的步驟,消除不約分或約分不到最簡分數的現象,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準確率。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班級里約分不到位的學生慢慢變少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也大大攀升了。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