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生喜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是低年級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與開端。漢字作為表意文字,具有形、音、義融為一體的特點。因此,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運用字理識字的方法,將識字學習化難為易,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讓識字教學更加高效。
隨著字形的不斷演變,漢字的字義與字形之間的聯系變得越來越模糊,甚至有些漢字的字義已經無法從字形上去推斷了,這也就使得那些原本以形象代表字義的漢字變得抽象起來。因此,在教學象形字時,教師可以運用字理中的象形識字法,將漢字同它所代表的實際事物進行對照,讓學生一目了然地了解字形與字義之間的聯系,提高識字效果。對于那些形體變化較大的漢字,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探究字形演變的過程,提升識字的效果。
我們以《口耳目》一課的識字教學為例。教學開始,教師先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插圖,看看插圖中的人物在做什么。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認識本課生字“口、耳、目、手、足”所指的人體部位,初步形成字形與字義之間的聯系。然后,教師利用課件帶領學生深入探究這5個生字的字形本源,讓學生從這些生字的古文字形中形象地感受字形與字義之間的聯系。如,教師先以課件展示古文的“口”字,讓學生認識“口”字的發展演變,初步感受象形字的特點:古人造字之初,就是描畫口的形象來表示字義的。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發現其他生字的字形特點,了解它們的字義,提高識字的效果。
在運用象形識字時,教師要綜合運用多種方法,特別是那些直觀形象的手段。如以插圖和圖文的方法直觀展示,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文字、圖片和視頻的形象再現等,或者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探究漢字形體的演變等,提高學生的識字效果。
形聲字是漢字中數量最多,運用最廣的漢字,它們同象形字又有著緊密的聯系。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形聲字的知識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對形聲字的結構、形旁與聲旁進行分析、梳理、歸類,幫助學生快速、高效地識字。
我們以《小青蛙》一課的識字教學為例。教學開始,教師先讓學生觀察本課需要認識的12個生字,讓學生嘗試依據生字的形體——字形結構分類,并且找出字形最接近的幾個生字,教師適時進行指導。通過交流,學生了解到漢字的左右、半包圍、上下等幾種結構,并且把“清、晴、睛、情、請”這幾個字形和讀音非常相近的生字找了出來。然后,教師通過“找一找”的游戲,讓學生尋找這5個字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進而發現形聲字的構字規律: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部件“青”字,并且讀音都與“青”字相近,這就是生字的聲旁;不同之處是5個字左邊的部件不同,分別是“氵、日、目、忄、讠”。教師趁機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字源的方法,了解這5個構字部件的本義,從而發現它們同所識生字意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即是生字的形旁,從而進一步了解形聲字的特點。然后,教師采用舉一反三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識字,提升識字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漢字形體和讀音的變化,有些形聲字我們已經無法從它的形旁看出字義,也無法從聲旁判斷出它們的讀音。對于這樣的形聲字,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給學生展示形旁與聲旁的變化過程,深入了解形聲字的本源。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中,會意字是一類比較特殊的識字內容。因為它沒有學生熟悉的形旁與聲旁,往往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獨立意義的部件組合而成的,并且由會意部件的意義組合成新的字義。因此,在教會意字時,教師可以從分析會意部件的單獨字義入手,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會意字部件的形與義,探究會意字的演變過程,了解會意字的形與義之間的關系。
我們以《日月明》一課的識字教學為例。教學開始,教師組織學生朗讀課文,交流從課文中學到了什么。學生通過交流,初步感知“明、男、尖、塵、眾、林、森”等字的意思,教師通過追問的方法讓學生初步體會會意字“合字生義”的特點。然后,教師運用課件展示“明”字的古字,讓學生回憶之前所識的生字,了解到明字兩部分的特點,體會古人用發光的日和月來代表明亮的意思;再出示“男”字的古字,根據字形講解造字的原理與字義。之后,教師讓學生自主分析“從、眾、林、森”等字,了解字形與字義之間的關系,從而進一步體會生字“會意”的規律。這樣,學生不僅牢牢記住了字形,還深刻地理解了字義,體會到了古人的造字智慧。
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由于每課生字的多樣性,可能同時出現象形字、形聲字和會意字等,教師不僅要綜合運用多種識字方法組織學生識字,還需要運用多種策略組織學生進行綜合識字。如將識字教學同信息技術相融合,提升識字的形象性與趣味性;將學生自主識字與教師引領識字相融合,提升學生的識字能力;運用歸類方法對所識生字進行梳理,擴大識字數量,探索漢字形、音、義之間的組合規律,在發展識字能力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我們以《動物王國開大會》一課的識字教學為例。教學前,教師布置自主識字學習任務,要求學生按照漢字的結構特點給本課需要認識的生字進行分類,在認識生字的基礎上,借助工具書和網絡資源等多種方式了解字義。教學開始,教師組織學生交流識字成果,并且要求學生聯系之前學過的識字方法,如象形、形聲、會意等,初步判斷本課中的13個生字分別屬于哪類造字法的生字,初步感受生字形、音、義之間的關系。在學生交流之后,教師利用課件,按造字法的類別向學生展示本課的生字,了解這些生字的字形與字義之間的關系,提升學生的識字能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字理知識方法融入識字教學中,以信息技術為手段,讓識字過程變得形象、生動而富有趣味,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提升識字能力,培養獨立識字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識字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漢字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