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艷芬
統編教材入選了許多古詩文,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古詩文學習,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學習古詩文,從中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積累優秀的語言表達方法,提升語文素養。
古詩文是一種遠離當下學生生活的作品,又是以文言文為載體,再加上作者都是“合為時”“合為事”而創作的,總會打著時代與作者的情感印記,學生學習起來難免有隔膜感。為了有效消除這種隔膜感,教師要采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即讓學生通過搜集資料,了解古詩文涉及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創作背景,初步把握古詩文的內涵。
比如,教學陸游的《示兒》一詩,這是五年級上冊第12課《古詩三首》中的第一首,另兩首詩是林升的《題臨安邸》和龔自珍的《己亥雜詩》。該課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指出學生學習古詩文時要借助資料了解作品涉及的背景。那么,學生學習《示兒》需要查閱、搜集哪些資料呢?首先是陸游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示兒》這首詩的。學生通過搜集資料,了解到陸游是在臨終前寫了這首詩,通常被認為這是他的絕筆詩,詩人一定有重要的事情想說。從詩句內容看,陸游在詩中說的最重要的事不是家產的分配,而是心中一直牽掛、一輩子為之奮斗的“九州同”還沒有實現,所以囑托兒(孫)哪一天王師北定中原了,一定要告訴他。其次是陸游為什么要寫下這樣的詩。學生通過搜集與查閱資料發現,當時的南宋處在山河破碎、金兵入侵的危難時期,統治者卻不思進取,甚至有人一味要求投降求和。這樣的時代背景與創作背景疊加,學生從中懂得了詩人刻骨銘心的愛國主義精神。
學生從文字本身去了解、把握古詩文的大意,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編者深諳這一特點,在古詩文課文中一般都安排了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的插圖,以此幫助學生從中了解和把握課文大意。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觀察插圖,充分運用插圖把握古詩文的內容。
比如,教學《司馬光》一課,這是小學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課文用3 0個字就講述了一個故事,三年級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觀察插圖,說說看到的內容。有的說插圖中的大“缸”是口小腹大的,有的說是穿紅衣服的小男孩把“缸”砸破了,救出了落水的小孩,有的說“缸”里的水很多,水流得很急。在觀察和表述的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結合注釋理解句子大意,學生就不覺得有難度了:他們知道了那種口小腹大的“缸”原來叫“甕”,他們知道了那個穿紅衣的小男孩叫司馬光,他們知道了小男孩失足掉進甕里時,一同玩耍的其他孩子都跑開了,是司馬光用石頭把那個大甕砸開,水嘩啦啦“迸”出來,落水的小男孩才得救的。最后,教師讓學生以插圖為支架,用自己的話講述課文故事,學生把文言文課文中省略的內容補充出來,尤其是司馬光雙手舉起大石塊,朝著甕狠狠地砸去,“砰”的一聲響,水“嘩嘩”地流出來了……這些內容學生說得繪聲繪色。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學生學習文言文就不覺得怎么難了,有效消除了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
入選教材的古詩文都是經典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是源于生活的,體現了時代精神與作者的情感。在教學古詩文時,當學生與古詩文之間存在隔膜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做到學用結合,這樣才能讓古詩文在學生的心靈世界扎下根來。
比如,教學《春曉》一詩,因為全詩的語言明白如話,學生讀上幾遍就能夠背誦出來,但這并不代表學生就理解了這首經典名詩。教師需要抓住詩中的關鍵表達,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在春天的早晨,自己睡在床上的感覺是怎樣的,與冬天和夏天早晨的類似情景相比有什么不同。學生說春天早晨特別好睡,不冷又不熱,睡得特別舒服,到處都響起的鳥鳴不是把人吵醒了,反而像催眠曲一樣,讓人睡得更加香甜。這樣的訓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總之,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進行感受,為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樹立文化自信打下堅實的基礎。